上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矿物
本章知识结构
金属
性质 用途 腐蚀
合金
回收与防护
教材有关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1.金属的物理性质
• 金属的物理性质知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 • 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组织学生
讨论。 • 形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观点。
2.金属的化学性质
• 对以前所学的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知识进行归纳 整理
P34活动与探究:氧气的性质实验
(1)本实验的内容包括木炭、铁丝、蜡 烛的燃烧。
(2)此实验以前为演示实验,现改为随 堂探究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指导, 明确实验注意点。
P36活动与探究:氧气的制法
• 为什么不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 气?
• 为什么要设计两个实验? •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点
(1)热值是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 的热量。此处只作介绍,不要利用来进行计算。
(2)图4-23为石油分馏示意图,层级越高, 出来的物质熔沸点越低。此图只为说明石油作 为能源的重要性,不要求学生作记忆。
第五章 金属与矿物
金属与金属矿物 铁的冶炼 合金 金属的防护和回收 石灰石的利用
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常见的金属矿物
提出问题: (1)这四种 溶液分别是 什么物质溶 解到另一种 物质中形成 的?
(2)这些数 字表示什么 含义?为什 么要标这些 数字?
• 装置的气密性 • 红磷过量 • 充分讨论问题 • 回顾氧气的发现史
P28活动与探究:捕捉空气
P30四幅图片
P30拓展视野
(1)引入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日报的主要 目的是促使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查阅本 地的空气质量报告,以促使学生了解本地的 空气状况。
(3)应注意不要要求学生记忆空气质量 报告的内容以及空气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级 别的对应关系。
创设情境: “屠狗洞”的故事 提出问题: 你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什么认识?能告诉大家吗?
展示图片: 二氧化碳的 三态变化及 应用
实验:向澄清石 灰水中吹气,观 察实验现象
实验设计:检验 碳酸饮料中是否 含有二氧化碳
提出问题:二氧化 碳溶于水后,是否 发生了化学反应
提出问题:二氧 化碳为什么可用 作灭火剂
※对两种实验方法进行比较(从原 料、反应条件、实验装置、收集方 法等角度);
※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注意催化剂概念的变化。
“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设计思路分析
• 制法融合于性质中进行讲解; • 出现两套制取装置,应注意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总结气体制取
的一般规律;
• 引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案例:“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教学设 计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特点:
通过直观的方法、宏观与微观的对比、史料的 佐证帮助学生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处理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物质的微观构
成与变化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 (3)注意把握“原子核内有什么”、“原子 核外
电子排布”的度。
需对水进行消毒杀菌17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三章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简单化合物的命名简单化合物的命名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元素和元素符号元素和元素符号自然界元素的存在自然界元素的存在元素与人体健康元素与人体健康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分子分子原子原子离子离子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微粒之间有空隙用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8本章的重点内容本章的重点内容??认识几种构成物质的微认识几种构成物质的微粒粒分子原子离子??理解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理解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常见化学现象常见化学现象微粒运动的现象??认识研究物质常用认识研究物质常用的化学方法的化学方法?实验观察的方法?对比研究的方法?条件控制的方法?微观研究的方法19本章知识结构本章知识结构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原子元素化学式分子离子构成物质的微粒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20第一节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特点
根据所分析的原因设计探究方案 进行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方案猜想防锈方法的原理
调查,总结防锈方法,并分析原理
6.石灰石的利用
第六章 溶解现象
物质的溶解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溶液组成的表示 物质的溶解性
溶液的组成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结晶
化石燃料 的利用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特点: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2.突出归纳方法的应用。
3.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4.体现实验的趣味性。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1.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时,应用科学探究的方 法进行教学。
(1)补充更多实例,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 生变化。 (2)学生进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确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4)分析现象,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5)从微观角度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说明。 (6)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答提出的问题。 (7)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燃烧与环境污染 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本章的重点内容
• 具有基本的科学观点
• 物质不灭的观点
• 学习日常生产生活中简 单的化学物质
•煤 • 石油 • 天然气
• 研究物质常用的化学方法
• 定量研究
•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 学现象
• 燃烧及灭火
本章知识结构 燃烧与灭火
定量认识 化学变化
教材有关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1.P152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案例:围绕生活现象进行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1)在做汤时常加入食盐、糖、味精、食用油等调料,做 成的汤中能否看到这些物质,它们去哪里了? (2)做饭时有时需要将少量面粉加入水中并搅拌?刚搅拌体系呈现何 种形态?静置后又有什么现象?
进行实验:食盐、蔗糖、味精、食用油、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提出假设:物质溶于水后可能有温度 变化。
进行活动与探究:物质溶于水前后的 温度测定。
得出结论:物质溶解时温度可能会发 生变化。
4.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凝固点下降和沸点 升高 。
2.溶液的导电性 。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
本节引入的情境设置
设置情景:在 医疗中常常用 到溶液,如有 些病人需要输 入0.9%的生理 盐水,有些病 人则需要输入 5%的葡萄糖溶 液;在消毒时 需要用到2%的 碘酒或75%的 酒精。
观察现象并进行分类:(1)食盐、蔗糖、味精等溶于水后消失了; (2)面粉悬浮于水中,一会儿沉入水底;(3)食用油悬浮于水中, 一会儿浮于水面
总结: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组成与特征
3. P155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创设情景:描述生活中与物质溶于水 后溶液温度变化有关的应用或进行有 关实验。
热袋 冰袋
案例:过滤与蒸发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
粗盐的提纯
培养实验技能
溶液 水的净化
作为分离和提纯物质 的方法
设计生活情景,突出知识的应用价值
水的净化的教学思路设计
展示浑浊的水源并提问:这样的水能否直接饮用?为什么? 学生回答:水太脏了,应该除去杂质
实验:浑浊污水的过滤,水变得澄清 提问:这样的水是否能喝呢?(能喝) 实验:蒸发,发现有固体物质存在 总结:有看不见的杂质,仍需要进行净化处理 讲解:需对水进行消毒、杀菌
铁的冶炼 生铁和钢 合金
钢铁的锈蚀及其防护 废金属的回收利用
石灰石的存在和检验 石灰的烧制 生石灰和熟石灰
本章重点
理解以下知识: •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铁的冶炼与用途 • 常见合金 • 钢铁腐蚀及防护 • 石灰石的成分及检验生石灰、熟石灰的成分及
用途
通过探究氢气的实验室制法、铁的生锈及防 护等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合理利用资 源的意识。
上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
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初中化学教材编写组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
张新宇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性质活泼的氧气
探究空气的成分 氮气和稀有气体 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认识氧气的性质 氧气的用途 氧气的获得
奇妙的二氧化碳
自然界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 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
第三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特点:
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理解元素与元素 符号的意义、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元素 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发展学生获取信息、表 达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建议:
(1)通过归纳的方法总结元素的概念以及元素符号 的书写规则。 (2)对物质的分类进行总结(混合物、纯净物、单 质、化合物、氧化物等) (3)不宜要求学生记忆人体中元素过量或缺乏所导 致的疾病。 (4)不宜要求学生记忆地壳、海水、人体中元素的 含量。 (5)组织好本单元的活动
实验:二氧化碳与 实验:二氧化碳的
水的反应
灭火性
总结(1)二氧化碳的性质;(2)对“屠狗洞”作出解释
问题解决:三人进行井中死亡的案例分析?进入菜窖前应注意什么问题?
P48:水的组成
(1)从两个相反的角度 研究水的组成 水的分解 水的合成
(2)不是所有的化合物 都能分解成单质
(3)结合P48的交流与 讨论
• 对常见的金属(铁、铝、铜)的化学性质进行实验 探究
• 金属铝在常温下的特性与其用途结合起来 • 金属活动性顺序在第七章讨论 • 不要求学生记忆金属矿物的化学成分
3.P116 制取氢气的实验设计。
4.P119 观察与思考:铁的冶炼。
5.P126 “活动与探究”铁钉生锈实验。
回顾P5“观察与思考”的有关现象, 分析现象可能产生的原因
2.在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教学时, 应采用样例教学。
呈现学习情景
书写化学方程式
形成规律
观察化学变化 的表示方式
模仿范例,学习 方程式的书写
认识化学 方程式的 书写规则
3.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
联想与启示
例题
观察与思考
促使学生理 解化学方程 式计算的一 般原理
演示解题的 一般规范
联想与启示
(1)注意引导学生掌握 解题规范;
标出化合价, 总结特点:化 合价代数和为 0
总结化学式的 书写特点
书写氧 化铝的 化学式
分析错误, 总结书写 规则
总结命名方法
第四章 燃烧 燃料
燃烧与灭火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化石燃料的利用
燃烧的条件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爆炸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 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
相对原 子质量
相对分 子质量
化合物 中元素 质量比
化合物中 元素质量 分数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特点:
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通过想 象进入微观世界,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
教学建议:
(1)补充实验:如碘的升华、溴蒸气(或二 氧化氮)的扩散。
(2)应用多媒体演示微观过程,促进学生理 解。
(2)注意培养学生掌握 化学计算问题解决的一般 方法。
(1)可先由学生完成相 关计算,再进行讨论;
(2)应注意对两种方法 进行比较,明确解题的原 理。
4.在选择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习题时, 应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体现应用 性。
(2)控制题目的难度。不宜出现混合物质量 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混合运算,也不宜出现两 种反应物的量均已知的计算。
自然界的水
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水的净化 水的利用
本章的重点内容
• 学习日常生产生活中 简单的化学物质(生 命离不开的物质)
• 空气 • 氧气 • 二氧化碳 •水
• 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 法
• 在自然界的存在 • 组成 • 性质 • 用途 • 制取
认识研究物质常用的化学方法:观察及实 验的方法
请思考
请对本章各节的结构进行分析,一般 由什么栏目开始?各节最后部分主要讲 什么内容?
本章内容编排分析
空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你已知道什么
生 活
空气的组 氧气性质、
成、性质 用途及获
及用途
得
二氧化碳的 性质、制法
及用途
水的组 成、净
化
化 学
空气污 染与防
治
二氧化碳与 水的利用
社
人体健康
会
P27观察与思考: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源水 过滤 净化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用 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微粒之间有空隙 分子 原子 离子 元素和元素符号 自然界元素的存在 元素与人体健康 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 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简单化合物的命名 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
第三节 化石燃料的利用
以化石燃料为载体,通过直观的方式,培养学生关心 自然、关注社会的意识。
教学建议
•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多种能 力。
• 可以采用如下教学过程: (1)设计主题:化石燃料的种类、分布、环境污染、
综合利用。 (2)学生分组,分别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分工合作,
查阅资料,交流与讨论,形成书面材料或演示文 稿。 (3)全班交流
第四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特点:
(1)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从微观角度来 分析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式的关系。
(2)努力通过样例教学使学生掌握化学式的 书写及相关计算。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以前涉及的物质微观构成的图片。 (2)化学式的书写及命名可按如下过程进行:
学生书写所熟 悉物质的化学 式及名称
本章的重点内容
• 认识几种构成物质的微 粒
的现象
• 认识研究物质常用 的化学方法
• 实验观察的方法 • 对比研究的方法 • 条件控制的方法 • 微观研究的方法
本章知识结构
用微粒 的观点 看物质
构成物质 的微粒
分子 原子 离子
元素
化学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