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东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

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

《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

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

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

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

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鸳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风,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

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

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

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

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意思是说:《离骚》是国情而生文的。

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

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

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

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

”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

《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

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

(摘编自吴汝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
材料二:
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

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

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

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

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

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

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神”的踪迹。

然而,这种综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

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辨,犹遍也。

一阅谓之一遍。

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

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

”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

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

近人考证
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

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

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

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

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

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米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

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

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这一点。

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

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

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

(摘编自李泽厚《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以《史记》记史,屈原以《离骚》抒情,两人不仅在精神追求方面相通,而且在审美观上有着相同的尚奇倾向。

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司马迁写的《史记》带有诗的情的。

C.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较之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怪力乱神”的踪迹在儒家文化中难以寻见。

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骚》《史记》的创作都带有艰巨斗争的烙印,展现出善与恶的对抗斗争的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B.从《史记·酷吏列传》批评汉武帝对人民的高压政策可看出司马迁的讽谏精神。

C.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道德规范和约束,在表现形式上更为自由和充分。

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B.班固认为,《离骚》“弘博深刻,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C.朱熹:“《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


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均具有开创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钱锺书的《管锥编》言:“《史记》于怪事、轶闻,未能安除净尽,如刘媪交龙、武安谢鬼。

”请结合材料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泥人尹
葛亮
①认识尹师傅,这大约要从朝天宫说起。

②我成长的城市,是中国的旧都。

老旧的东西是不会缺乏的。

朝天宫具有庙会一类的性质。

那时候的朝天宫,远没有现在的博物馆建筑群这样规整,有些凌乱。

也是因为乱,所以带有了生气。

有一个很大的类似跳蚤市场的地方,当时的气息很有些像北京的天桥。

这市场里,有卖古董的,真假的都有;有做小买卖的,完全与艺术无涉;甚至还有敲锣鼓耍猴卖艺的。

当然,还有一种艺人,是有真本领且脚踏实地的。

他们往往有自己一担家当,左边放着原料,右边摆着成品。

这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是即兴表演式的。

比如吹糖人的、剪纸的,都极受孩子们的欢迎。

③而尹师傅就是其中的一个。

④如今记忆犹新,尹师傅在当时,是朝天宫的一道风景。

凡到朝天宫,我是直奔他那里而去的。

尹师傅的形貌,算是很有特色,总戴着度数很高的眼镜。

眼镜腿似乎断过,缠着厚厚的胶布。

藏青的中山装也陈旧得很,领子已经磨毛了,上面有些油彩的斑点。

只是神情的专注从未变过。

⑤尹师傅是个泥塑艺人。

⑥第一次买下了尹师傅的作品,是一只“大阿福”。

这也是尹师傅做得最多的一种娃娃。

其实是一种儿童样貌的神,很硕大。

后来回忆起,大致相当于《千与千寻》里巨婴的形容。

这只“大阿福”是我对尹师傅感兴趣的开始。

泥塑并非南京的特产,这就使得他的本事在一众艺人中显得特立独行。

加上他又总是很寡言,即使在一群年幼的拥趸注目之下,也依然是很安静地做手边的事情。

他有一本画册,上面整齐地画着用自来水笔描绘的图案,下面标着价格。

这是他作品的样本,你若看上了其中的一种,就指一指。

他点点头,就成交了一桩生意。

由于他严肃的神情和沉默的态度,往往磨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渐渐对他失去了兴味。

当然他也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做他的事情。

⑦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我便是其中的一个。

因为我对不明就里的东西,往往有一种执着。

时间久了,尹师傅也终于认识了眼前的小朋友,并开始和我交谈。

话题开初都是很简单和日常的,部分是出于一个成年人对孩童的敷衍。

尹师傅的南京话十分难懂,这是因为他吴语口音的浓重。

当我渐渐适应了他的口音,有一天,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他做的东西,有点儿老土,并拿了附近剪纸艺人的“森林大帝”作为辅证,说明他不够与时俱进。

尹师傅扶了扶眼镜,很认真地看了我一眼,依然没有说话。

但我不知道,我的话却在将来造成了他手艺的改革。

⑧后来和尹师傅熟悉了,才从他的口中得知,他并不是南京人。

老家是江苏无锡。

无锡附近靠常熟有个地方叫惠山,出产着一门手艺,就是泥人儿。

后来知道,这特产本有个凡俗的渊源,是寻常人家农闲时候的娱乐。

因为它的全民性,有“家家善塑,户户会彩”的说法。

这门手艺后来的商业化,使一些专业作坊应运而生。

其中最著名的是袁、朱、钱几家。

尹师傅的师承,就是这朱家。

尹师傅有一整套的工具,从小到大,排在一块绒布里。

最小的一个,用来雕刻五官的,是一根白鱼的骨刺。

而对于戏曲的诠释,是他摊上的招牌,红衣皂靴的男人,瞠目而视。

身边青衫女人,则是期艾哀婉的样子。

我至今也并不知道是出于哪一出戏文。

⑨以后的某一天,我发现尹师傅终于开始因人制宜,作品中出现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人物。

比如一休和尚、蓝精灵等等,都是热播卡通片里的,做得惟妙惟肖。

神情间的活泼,很难想象是出自严肃的尹师傅之手。

出于友谊与感谢,尹师傅曾经为我专门做了一个铁臂阿童木。

这时候,我们家里其实已经摆满他的作品了。

⑩当我捧着阿童木,正欣欣然的时候,爸爸出现了。

爸爸听完了一折《阳关》,
正打算领我回家去。

昆曲社和泥人摊,成了父子二人在朝天宫的固定节目。

妈妈从来不加入我们,说人家都只争朝夕,你们爷儿俩可好。

一个遗老,一个遗少,都赶上了。

爸爸看了看我手里的阿童木,目光延伸至摊子上的其他货品。

过了一会儿,突然说,画得真好。

我相信这是由衷的话,多半来自他的专业判断。

我一阵高兴,想爸爸终于认可了我的兴趣与品味。

尹师傅头也不抬,轻轻地说,三分坯子七分画。

也没什么,都是些玩意儿。

爸爸说,不是,这是艺术。

尹师傅沉默了一下,手停住了,说,先生您抬举。

这江湖上的人,沾不上这两个字,就是混口饭吃。

都听出他的声音有些冷。

父亲便请尹师傅来家坐。

在我的不断请求下,尹师傅的推辞显得很无力,随我们来到家中。

一到家中,尹师傅眼睛就瞥见了茶几前的一幅山水,脱口而出:倪鸿宝①。

这的确是倪元璐的手笔。

爸爸遇到知己似的,说,师傅对书画有研究?
尹师傅欠一欠身:翰墨笔意略知一二,“刺菱翻筋斗”的落款,是最仿不得的。

爸爸说,师傅是懂行的。

尹师傅说,让先生见笑,胡说罢了。

爸爸沏了茶给他。

他谢过,捧起茶杯,信手抚了一周,轻轻说,先生家是有根基的。

爸爸会心笑了,这些老人留下的东西,前些年可不好守。

尹师傅说,也亏了还有先生这样的人,祖上的老根儿才没有断掉。

爸爸终于说,师傅,别叫先生了。

叫我毛羽就好。

尹师傅又半躬一下身,说,毛先生。

其实我并不很清楚是什么造就了尹师傅与我们父子两代人的友谊。

以后爸爸来朝天宫,总也要到泥人摊上转一转,与尹师傅聊上一会儿。

我并不很懂得他们在聊什么,但看得出,他们是投机的。

甚至有的时候,尹师傅会忘记了还有做生意这回事情。

这时候,他木讷的脸相也有些不同,变得些许生动起来。

(有删改)
注:①倪鸿宝:即倪元璐,号元宝,明末书法家。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泥人尹转而制作一休和尚、蓝精灵等卡通人物的关键是我坦诚、直率地指出他的问题。

B.妈妈用“遗老”称呼爸爸,暗示她对爸爸在市场经济时代依旧热衷传统文化的些许不满。

C.泥人尹称作品是“玩意儿”,认为自己只是混口饭吃,体现了他对于自己作品的不自信。

D.爸爸和泥人尹精神世界的契合,促成了泥人尹从“严肃的神情”到“脸相生动”的转变。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事不受时空束缚,自由灵活,展现了一个儿童眼中的泥人尹。

B.小说的语言平淡中有雅趣,多用短句,整体风格淡中有味,飘而不散,读后
令人回味。

C.小说第八段运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泥人尹手艺的渊源和师承,丰富了小说内容。

D.小说刻画人物主要采用正面描写,其中爸爸与泥人尹的对话能让我们深入了解泥人尹。

8.小说第二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葛亮笔下的民间人物,他们像盐一样平凡,也像盐一样珍贵。

”请结合这一观点概括小说中的尹师傅和“我”的形象特征。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常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

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

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

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欲西面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交臂而服焉,夫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过此者矣。

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

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且夫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

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买祸者也。

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韩王忿然作色,攘臂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死,必不能事秦。

今主君以楚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五谷所生,非麦而豆;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

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

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

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

夫战孟贲、乌获①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

’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洼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名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

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

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

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

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

”韩王曰:“客幸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孟贲是周朝时期的著名勇士,乌获是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 B.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 C.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 D.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苏秦游说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策略。

秦在西,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B.交臂,与“失之交臂”中“交臂”的意思不同,在这里有因降服而恭敬的意思。

C.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用来泛称国家,文中意思为后者。

D.幸,指对方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与“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幸”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认为凭着韩国的强大,却想向秦国称臣,给秦王修筑行宫,接受封赏,春秋两季向秦进贡祭品,会被天下人耻笑。

B.苏秦认为韩国像臣子一样服从秦国,韩王就会有做“牛后”的丑名,韩王听后非常惭愧,按住手中的宝剑,仰天叹息。

C.张仪认为韩国的土地纵横不足九百里连酒糟和谷皮都吃不上,面积有限,粮食出产不足,如果收成不好,百姓就连酒糟和谷皮都吃不上。

D.张仪认为违背秦国、顺从楚国的做法,会导致韩国的灭亡,如果能够归顺秦国,会转祸为福,这样做对韩国有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买祸者也。

(2)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14.张仪劝说韩王采用了怎样的游说策略?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各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沈约体弱多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连用“压”“贴”“飞”三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赋予画面动感和蓬勃生机。

B.次句将时空交织在一起描写,季节是春天,天气是初晴,地点是池馆内外。

C.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虽弱不禁风,但面对春景仍心情振奋。

D.“沙上”二句,“沙上”“竹间”分别为鸿雁和鹧鸪的栖息之地,也可能为词人举目所见之景。

16.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的祥和美好景象。

(2)《庖丁解牛》中,“_____________”一句突出庖丁解牛之后志得意满的状态。

(3)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_____________,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6)在古代诗词中,诗人经常借助草木兴衰来写人事的变化或寄托某种感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59旅官兵来到南泥湾,成为拓荒的主力。

他们用鲜血和汗水开辟出万顷良田,使昔日的“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更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歌与舞、汗与泪、感动与被感动……年方19岁的贺敬之① ,《南泥湾》歌词被其一气呵成。

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的作曲家马可捧读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时激情澎湃。

于是他汲取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想象着② 的表演形式为其作曲。

从此,这首向劳动者致敬、为奋斗者高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南泥湾》,在炮火的缝隙间一次次回荡,唱得家喻户晓,舞得③ ,唱出了人民子弟兵为减轻人民负担“又学习又生产”、不惧任何艰难困苦的风采。

岁月流金,精神永存。

那永不熄灭的窑洞灯光和一段段动人旋律,鼓舞着延安儿女追求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他们唱着《边疆处处赛江南》续写开荒造田的奇迹,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打场,唱着《金不换银不换》书写对绿水青山的守望,唱着《乘风破浪再出发》奋勇向前。

这个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如今早已告别贫困,变成杏花微雨江南般的美好家园。

延安人民的奋斗还在继续,勇毅前行的旋律越来越昂扬……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三个短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请对其表达效果进行简要赏析。

七、名著阅读
21.根据《乡土中国》第十二章“血缘与地缘”的内容,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费孝通:(1910~2005年),江苏吴江人。

10岁离开吴江,在苏州城求学,1936年,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回国到云南大学任教,在云南住了八年,期间孩子出生。

那么,费孝通子女的籍贯是_______。

A.江苏B.苏州C.吴江D.云南
22.草长莺飞,恰是读书好时节,“校园读书节”邀请你给高一同学推荐一本书,请从下列四本书中选择一本,说明推荐理由。

要求:选取感触最深的一点来写。

《简爱》《水浒传》《雷雨》《红楼梦》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群群快递小哥,每天做着将包裹交到用户手上的小事,却织就了年逾400亿件的世界第一大快递网;一支支风华正茂的科研尖兵,每天都在与仪器、数据打交道,却是向技术高地发起冲锋,创造出“上九天搅月,下五洋捉鳖”的骄人成绩;海岛边境,一队队生龙活虎的青年战士,每天都重复走着巡边、巡岛的路,却是在尽忠职守地守卫近14亿人民的幸福家园……每一滴汗水都是中国故事的青春注脚,每一项成就都是中国大厦的坚实支撑。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你认为青春应该怎样度过?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