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交融的基本史实,包括自魏晋以来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交融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交融进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交融的前提条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交融的含义。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多,讲课时以史实为准,不宜多展开。
七年级学生对民族交融的概念不太明白,除了要解释民族交融的概念外,还要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进行分析。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讨论法、识图分析法、材料研读法。
【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的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
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8万精兵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
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
一、淝水之战
学生阅读教材本目内容。
课件展示《淝水之战形势图》,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战争经过、结果。
小组谈论: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简单分析一下淝水之战中前秦为什么会失败。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总结。
学生回答:略。
学生分组讨论:淝水之战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学生回答:略。
过渡:淝水之战后,我国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我国北方是怎样重新实现统一的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生阅读本目第一、二段内容。
思考:
①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北方的?
②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是哪年?
③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④你怎样理解民族交融?
学生阅读本目第三段内容。
思考:
①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
②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③这次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材料研读: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仍故为,当加降黜。
”
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内容?这是在向哪个民族学习?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讨论:你怎样评价孝文帝?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阅读本目第一段内容。
思考:
为什么说“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学生回答:略。
阅读本目第二段内容。
思考:
“各民族的大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略。
阅读本目第三段内容。
思考:
各民族的大交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略。
学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四组,然后由各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发言。
教师参与指导,并参加部分学生小组的讨论。
(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大交融的内容。
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交融,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学习我们明白: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交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交融体。
【板书设计】
2019-2020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练习题(含答案)
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抓住特征,根据独特之处来加深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比如383年,494年,626年都是“一肩挑两头”(中间一个数,挑左右两个相同的数)的年代。
你会把383年和哪一场战役联系在一起呢(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城濮之战
2.寿县(安徽境内)城北的八公山位于淮河南岸,绵延30余公里,南临淝水,北濒淮河,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发生于此,与此相关的历史成语典故是( )
A.破釜沉舟
B.草船借箭
C.三顾茅庐
D.草木皆兵
3.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4.南北朝时期,有人出使北方归来,感慨不已:“我原本以为北方尽是夷狄之类,没想到竟然礼仪兴盛,经济繁荣,衣冠士族,尽在洛阳。
”当时的洛阳是哪一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 )
A.匈奴
B.蒙古
C.突厥
D.鲜卑
5.“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孝文帝决定( )
A.地方建立县制
B.实施汉化政策
C.创立科举制度
D.册封鲜卑贵族
( )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7.小明正在准备一篇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素材可以被入选的有( )
①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②颁布均田令
③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④颁布“推恩令”
⑤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8.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①②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④
二、非选择题
9.评价北魏孝文帝?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仍操胡音者“降爵黜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3)你从孝文帝的身上学到什么样的精神?
(4)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的中华大家庭中已经没有鲜卑族了。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的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消失,所以他的改革不值得肯定。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D
4.D
5.B
6.C
7.A
8.C
二、非选择题
9.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10.
(1)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3)
①学习到他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的精神;
②学习到他顺应民意顺应历史潮流而勇于进取的精神。
(只要答出一点即可)
(4)
不同意。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
或理由答:从中华民族的立场上看,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1)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选择题
1. 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2. 曾有诗句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下列图书中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
A.《秦始皇传》
B.《汉武帝传》
C.《北魏孝文帝传》
D.《汉高祖传》
3. 右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胡人牛耕图
A.北方民族交融
B.江南经济开发
C.中外之间交往
D.北方政权分立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羌族
5. 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6. 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B.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C.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D.汉族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的食物、服饰、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
7.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8. 下列历史上的战役同淝水之战相似的是( )
①围魏救赵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 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
①破釜沉舟②投鞭断流③揭竿而起④风声鹤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1 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②改鲜卑姓为汉姓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二、简答题
11. 小明一家打算去旅游。
他们在查阅导游手册时看到了一张某古遗址纪念碑的照片(右图)。
小明的爸爸想了解古时候当地发生过什么大事。
小明自告奋勇充当解说员。
下面一段文字是他的解说词。
请你找找看,小明哪些地方说错了。
公元4世纪,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西晋和前秦两个政权南北对峙的局面。
383年,前秦的统治者王猛征集了80多万大军,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南北。
西晋组织了8万人迎战。
双方在淝水这个城市展开了激战。
王猛自恃兵多,骄傲轻敌。
前秦军有80多万人,但民族成分复杂,各族将士不满羌族人的统治,军心涣散。
晋军在苻坚的领导下士气高昂,齐心合力,一举击溃前秦军,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为淝水之战。
三、材料解析题
12. 阅读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魏书》(1)魏主是谁?
(2)改姓前后他的名字有何变化?
(3)改姓应该发生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后?
(4)造成这一历史事件出现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1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皆改之……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资治通鉴》材料二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下图)请回答: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
依据材料一、二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
14. 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正在进行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改革”的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史料呈现】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主要内容是: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其中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内容是哪一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后,生活在北魏的鲜卑族女孩可能经历的是( )
①学汉语②穿戴汉族服饰③改汉姓④禁止与汉族贵族联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请你谈谈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人,但向南进军时前后相距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
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
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
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
(2)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
(3)这次战役的结局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
一、选择题
1-10: DCABD DADDA
二、简答题
11、(1)两个并立的政权应该是东晋和前秦。
(2)前秦的统治者是苻坚不是王猛。
(3)淝水是一条河的名称而不是城市名。
(4)前秦是氐族人建立的政权,应该是各族将士不满氐族人的统治。
(5)苻坚是前秦皇帝,不是东晋的首领。
三、材料解析题
12、(1)北魏孝文帝。
(2)由拓跋宏改为元宏。
(3)迁都洛阳。
(4)北方民族大融合。
13、(1)改鲜卑姓为汉姓,改鲜卑语为汉语,改鲜卑服为汉服。
(2)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4、(1)承认土地私有。
(2)A(3)条件: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
15、(1)淝水之战。
(2)383年。
前秦、东晋。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