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伯牙善鼓琴》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语文《伯牙善鼓琴》教案
春秋时期,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师傅
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
了一些七年级下册语文《伯牙善鼓琴》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下册语文《伯牙善鼓琴》教案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音乐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

学生听完后,畅谈感受——
师:听完这首古筝曲后,你从这动听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由来呢?
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

(故事形式)
春秋时期,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师傅
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
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
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
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
一根。

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
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
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
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
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
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
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
无尽的流水。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寓言《伯牙善鼓琴》——看看伯牙如何善
鼓琴,钟子期如何善听琴的。

3、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学生举手谈谈作者及其作品,教师补充。

)
(ppt展示)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
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

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
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
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
味长,发人深思。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教师讲述列御寇的故事。

)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

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

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
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

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

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

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

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
以我不能接受。

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
然无恙。

2、检查预习,纠正字音。

卒( )逢暴雨乃援( )琴舍( )琴
辄( )穷其趣子之听夫( )志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三)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逐句疏通,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竞相解答,教师帮助(视情况提问重点词句,并板书重点词句),学生在书上或导学案上作好记录,以便积累。

)
(四)合作探究
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三、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1、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2、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四、巩固练习,自主检测。

1、做“导学案”之“练习巩固”题。

(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规范完整。

)
五、拓展延伸
(一)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一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节选)
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举手演读所作)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二)展示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课堂小结
1、《高山流水》的原曲据说已经失传,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即课堂开始时所播放的音乐。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则古文。

2、高山流水,琴台知音。

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樵夫之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

我们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的真实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灵与情怀
《伯牙善鼓琴》原文及译文
原文呈现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
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②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③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参考译文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意念(出现)登高山的情景,钟子期听
了赞叹道:“好啊,山高呀像泰山!”伯牙弹琴时,意念(出现)流动的水,钟子期赞叹道:“好啊,水势盛大呀像江河。

” ①伯牙心中想到的,钟子期一定能够领会琴意。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历,突然遇见大雨,停留在岩石下面,心里悲伤,就拿过琴来弹奏。

开始弹奏大雨的琴曲,又创作了山崩的音乐,②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能
完全点明他的情趣。

伯牙停止弹琴叹息说:“好啊,好啊,③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

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声音呢?”
【中心概括】本文通过伯牙寄情怀于琴音,而钟子期能领悟琴音传达出的情感意趣,表现了两人高超的音乐造诣,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阐
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

【人物形象】钟子期: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善听)。

伯牙:炉火纯青的琴技(善鼓琴 )。

【写作特色】(1)运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

(2)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3)
本文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总领全文,再通过具体的情景围绕“善”字一一
铺陈,结构自然紧凑,让人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它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它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诗文佳作,还可以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文
化品位。

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代表十三中语
文组说说《伯牙善鼓琴》这一课。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文不足一百五十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
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
课根据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
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们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大纲要求,我们把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作为教
学重点。

而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
文的目的,还应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蕴
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而文言文反映的时代距今久远,文
本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语言环境,并非为了现在的“教”与“学”而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要让他们通过文言文去感受文本作者的特定语境,并非易事。

因此我们把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1.诵读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

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
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
意蕴,到交替运用个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
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们设计了若干个问题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 练习法:对于字词句的要点,我们采用练习法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五、说学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
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个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
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我们将需要预习的内容在讲学
稿上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课前落实。

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

在课堂上让学生联系
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想象,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
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还指导学
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读懂了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教师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静静的聆听欣赏。

接着提出问题:请大家说说欣赏的是哪首古曲?老师顺势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新课,在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
学习文言文的情境中来。

(二)初读感知。

1.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字音检测,正音。

为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2.学生大声的自由诵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3.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4. 学生配乐齐读,注意读书过程中的语速、节奏。

【设计意图】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疏通文意。

1. 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把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2. 学生四人为一组,相互讨论,翻译课文,可以借助工具书和课下的注解,强调——画出课文中给自己造成翻译困难的句子,可提出来寻求解答
【设计意图】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疏通文意的环节主要是通过老师详尽的解释、串
讲完成的,学生被动接受,毫无兴趣。

我们认为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
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这是促进学
生健康发展的基础。

由于这一篇课文篇幅短小,学生容易读懂,在教学这一环节时,
我们要求学生在完成字词句预习任务的基础上,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悟,在
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疑难字句,老师让学生代表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内讨论,在交流、讨论、质疑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
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四)课文探究
1.文中紧扣哪个字来的写?——(善)
【设计意图】在疏通文意之后,老师让全班同学再次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同
时边朗读边思考:“文章是紧扣哪个字来写的?”,这样,就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探究这一环节的学习。

“善”字是本文的文眼,这样的切入比较省力,扣一个字就
可以把握全篇。

2.伯牙和子期各自“善”什么?文中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善”的?请从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志。

【设计意图】老师紧扣“善”字,设置了两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文本基本内容,问题的答案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从文中找到。

老师让学生读文本中相关的句子,然后点拨:“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意,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3.情境演练场 ( 配背景音乐 )
示例: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仿照句式:伯牙鼓琴,志在( ),子期会曰:善哉,( )兮若( )。

志在(明月 ),钟子期曰:“(皎皎 )兮若(银盘)”
志在(白云 ),钟子期曰:“(软软 )兮若(棉团)”
志在(杨柳 ),钟子期曰:“(依依 )兮若(细腰)”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知音”初步领悟之后,老师再次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伯牙出名的琴师,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他的琴声里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画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这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魅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通过凝练、优美的文字把音乐的美表现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

但这又不是单纯的语言训练,更是要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氛围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深化了对主题的认识。

4.理解“知音”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主题。

——本文高度赞扬了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情谊。

“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人。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老师还适时地补充了课外资料——《伯
牙绝琴》的故事,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使学生体会到:知音就
是指心意相通,相互理解,心心相惜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

由此归纳主题。

5.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名,又名,战国前期代表人物之一。

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
静尹子、壶丘子等。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净修道。

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先后著书二十篇。

代表作《列子》,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如《》、《》、《》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发人深思。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设计意图】传统教法往往会在上课之初进行作者作品简介,这样的上法显得很突兀,学生没有印象。

我们在归纳主题之后,以“给我们留下如此感人至深的故事的作
者是谁呢”这样的一句话引出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这也成为我们
这节课的第二个亮点。

6. 再读课文,情感升华。

(最后伴着动人的《高山流水》,老师让学生有感情地再
次朗读这篇课文。

)
【设计意图】使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
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课文的诵读贯穿教学环节始终,在读中品,读中悟。

朗朗的书声,是语文课堂上永恒的经典。

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
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

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伯牙子期的深厚
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
被有机的结合起来。

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
性统一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关于古今交友的故事或名人名言。

(1)“刎颈之交”、“莫逆之交”
(2)“士为知己者死”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4)“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设计意图】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我们还进行了知识的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课外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