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课件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朗读诗作,整体感知
返回
探究一:本诗第2~4节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 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提示:选取了金柳、艳影、青荇、柔波、 水草、清泉、浮藻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色彩鲜 明、丰富的画面。(绘画美)
返回
◇“金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 离别的象征。
如:“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 来斯,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
返回
朗读诗作,整体感知
返回
探究一:本诗第2~4节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 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提示:选取了金柳、艳影、青荇、柔波、 水草、清泉、浮藻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色彩鲜 明、丰富的画面。(绘画美)
返回
◇“金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 离别的象征。
如:“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 来斯,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
返回
探究二:“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一句中 “招摇”一词有何妙处?
提示:“招摇”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 手法,将青荇பைடு நூலகம்格化,形象地写出了水草 招手欢迎诗人的情形。
返回
探究三:“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试结合诗句 进行分析。
提示:比喻。“金柳”是夕阳下柳树色彩的生 动描绘, 它秀美婀娜,随风摇摆,好似一位美艳 的新娘。这样写既描绘出了其形态美好,又表达出 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与眷恋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 融。
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 1918年赴美留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 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 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返回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 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 遇大雾,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因而遇难, 年仅35岁。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 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 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
每日一思
爱国
1.面对民族的兴衰,我想到的是那一抹残阳,一片荒
漠,我想到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毫
无怨言,我想到了放弃绿洲夹河而列的长安,甘愿远赴黄
沙大漠,来换取和平的王昭君。我不会忘记,历史更不会
忘记,她对着残阳,望穿秋水的双眼,还有那一颗随民族
史一起跳动的爱国心。
返回
面对国家的荣辱,我想到了爱国将士岳飞,想到了沙场 上的金戈铁马,和那“收拾旧山河”的慷慨激昂,想到了那 长着青苔的墓地,和那“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口号;想 到了他的义薄云天……往事不堪回首,一支无形的匕首从背 后袭来,刺入胸膛,留下了“精忠报国”的美名。
返回
导入:自古写离别诗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
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句?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返回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 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返回
古诗中叠词的作用:
1.增强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 2.增强诗意,强化意境; 3.帮助诗人更强烈地表达思想情感。
返回
◇重章叠句的美感
(1)请找出本诗和《雨巷》中的叠句。
《雨巷》: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像我一样的… … 《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漠,我想到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毫
无怨言,我想到了放弃绿洲夹河而列的长安,甘愿远赴黄
沙大漠,来换取和平的王昭君。我不会忘记,历史更不会
忘记,她对着残阳,望穿秋水的双眼,还有那一颗随民族
史一起跳动的爱国心。
返回
面对国家的荣辱,我想到了爱国将士岳飞,想到了沙场 上的金戈铁马,和那“收拾旧山河”的慷慨激昂,想到了那 长着青苔的墓地,和那“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口号;想 到了他的义薄云天……往事不堪回首,一支无形的匕首从背 后袭来,刺入胸膛,留下了“精忠报国”的美名。
返回
提示: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 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结构严 谨,给人以整体之美,体现了徐志摩主 张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使 依依惜别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 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 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 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 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返回
徐志摩
返回
才气横溢,有如天马行空的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
返回
探究四: 诗人情不自禁的要在“星辉斑斓里 放歌”,但为什么又“不能放歌”呢?阅读一、 六、七节,试想诗人此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离愁别绪再 次涌上心头,于是不能高歌。只好静思默 想,把离愁推向极致。
轻轻的招手————忧愁 挥一挥衣袖————洒脱
返回
探究五:本诗首节和末节在节奏上相同,在语 意上相似,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返回
2.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苏轼的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从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从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到 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古往今来,爱 国主义精神都是中华之魂,它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它 是一支点燃中国人智慧和力量的熊熊火炬,爱国主义精神 将永远传承下去,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返回
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作品:《翡冷翠的一夜》《雪花的快乐》《沙
扬娜拉》《偶然》《再别康桥》等。他的散文也自 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
《想飞》《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返回
2.《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 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 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 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 人在《猛虎集·序文》中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 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
返回
2.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苏轼的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从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从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到 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古往今来,爱 国主义精神都是中华之魂,它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它 是一支点燃中国人智慧和力量的熊熊火炬,爱国主义精神 将永远传承下去,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返回
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 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 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 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 给我胚胎的。”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 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
返回
首传世之作。后收入《猛虎集》。可以 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 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 有名的一篇。
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 1918年赴美留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 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 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返回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 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 遇大雾,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因而遇难, 年仅35岁。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 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 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
返回
导入:自古写离别诗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
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句?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返回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 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再别康桥》: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 第七节连用两个“悄悄的”
返回
提示:
三个“轻轻的”,突出表现了诗人对康河 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营造出了一种宁 静和谐的意境。两个“悄悄的”,在轻柔 不舍的情感中,又抹上了淡淡哀愁的色彩。 悄悄是对轻轻的升华,是对康桥的爱和眷 恋的升华,使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 惜别的情绪完美地融为一体,又首尾呼应, 收到一唱三叹的效果。
返回
探究二:“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一句中 “招摇”一词有何妙处?
提示:“招摇”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 手法,将青荇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水草 招手欢迎诗人的情形。
返回
探究三:“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试结合诗句 进行分析。
提示:比喻。“金柳”是夕阳下柳树色彩的生 动描绘, 它秀美婀娜,随风摇摆,好似一位美艳 的新娘。这样写既描绘出了其形态美好,又表达出 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与眷恋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 融。
返回
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作品:《翡冷翠的一夜》《雪花的快乐》《沙
扬娜拉》《偶然》《再别康桥》等。他的散文也自 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
《想飞》《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返回
2.《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 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 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 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 人在《猛虎集·序文》中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 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返回
(2)请找出本诗和《雨巷》中的叠章。 《雨巷》、《再别康桥》的第一和第七节都采 用了叠章的结构。
返回
古诗词中重章叠句的作用: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
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
乐感,形成了一种一唱三 叹、回环往复的美,加强 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带给 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返回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
建筑美—— 相近,回环呼应。节的匀称
和句的整齐.
音乐美—— 押韵、叠词,节奏轻快,音
节和谐,回环复沓。
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辉、
绘画美—— 夏虫、夕阳,波光,艳影, 彩虹。诗
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
返回
再见
返回
每日一思
爱国
1.面对民族的兴衰,我想到的是那一抹残阳,一片荒
返回
探究四: 诗人情不自禁的要在“星辉斑斓里 放歌”,但为什么又“不能放歌”呢?阅读一、 六、七节,试想诗人此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离愁别绪再 次涌上心头,于是不能高歌。只好静思默 想,把离愁推向极致。
轻轻的招手————忧愁 挥一挥衣袖————洒脱
返回
探究五:本诗首节和末节在节奏上相同,在语 意上相似,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 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 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 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 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返回
徐志摩
返回
才气横溢,有如天马行空的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
返回
提示: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 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结构严 谨,给人以整体之美,体现了徐志摩主 张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使 依依惜别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返回
◇叠词(修辞)的妙用
请找出本诗和《雨巷》中的叠词,体会其作用 《雨巷》:徘徊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她静默的远了,远了,
返回
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 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 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 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 给我胚胎的。”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 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
返回
首传世之作。后收入《猛虎集》。可以 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 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 有名的一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