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淄博市沂源县悦庄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淄博市沂源县悦庄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放鸭
莫言
青草湖里鱼虾多,水草茂。

青草湖边的人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

这里出产的鸭蛋很有名气。

早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

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

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

有老汉,有姑娘,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混得很熟。

春天,湖边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杏花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

湖水绿得像翡翠,水面上露出了荷叶尖尖的角,成双成对的青蛙呱呱叫着,真是满湖春色。

老壮一下湖就想和对面王庄的放鸭人老王头见见面,一连好几天也没碰上。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

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递话过来:
“大伯,您是哪个村的?”
“湖东李村,”老壮答道,“你呢?”
“湖西王庄。


“老王呢?”
“老了,退休了。

”姑娘抬起竹篙,用力一撑,小船转向,鸭群拐了个弯儿。

“再见,大伯!”
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碰了面。

姑娘郑重其事地问:
“大伯,你们村有个李老壮吗?”
老壮愣了一下,反问道:
“有,问他干啥?”
姑娘的脸红了,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没事,随便问问。


“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

“难说。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
“游过。

”老壮掉转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

“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的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共了产”,甭提有多心疼了。

家里的油盐钱全靠抠这几个鸭屁股啊!那时,村子里主事的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主任,“共产”来的鸭子,被他和他的造反派战友们当夜宵吃得没剩几只了。

老壮本来是村子里有名的老实人,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

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结果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

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

主任带队,一个民兵敲着铜锣,两个民兵端着大枪,招来了成群结队的人,像看耍猴的一样。

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

他对她起了反感,尽量避免和她碰面,实在躲不过了,也爱理不理地冷落人家。

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

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

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
转眼春去夏来,湖上换了一番景色。

荷田里荷花开了,湖里整日荡漾着清幽的香气。

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

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人被浇成一只落汤鸡。

暴雨过后,天空格外明净,湖上水草绿得发蓝,荷叶、苇叶上,都挂着珍珠一样的水珠儿。

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被暴风雨冲散的鸭子。

却不知道是谁家的鸭。

“好鸭!”老壮不由赞了一声。

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

他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那位放鸭姑娘。

“大伯,你看到十几只鸭子没?昨天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

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急得我一夜没睡好觉呢!”
“姑娘,你可是问巧了!”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都在我这儿呢。


“太谢谢您啦,大伯。

我把鸭赶过来吧?”
“我来。

”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白鸭归了群。

“大伯,咱们放鸭这么久了,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

“姓李,名老壮!”
“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
“不差,我就是苇林他爹,”李老壮把胡子翘起来,好像和姑娘斗气似的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
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

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

“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高声喊着。

一片芦苇挡住了姑娘和她的鸭群。

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

他自言自语地说:
“这姑娘,真是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
1.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对青草湖及湖边村庄生活状况的介绍,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而且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做了必要的铺垫。

B. 小说插叙李老壮因“偷”鸭游乡这一情节,意在与后文他的主动还鸭形成对照,以消解放鸭姑娘对其品行的疑问。

C. 小说写村主任的好吃懒做、假公济私,是为了在对比中烘托李老壮形象,表现青草湖农民在特殊时期的痛苦经历。

D. 小说笔调清新质朴,景物描写虽然着墨不多,却展现了青草湖清丽、明净的自然风物,从侧面烘托了人性的美好。

2. 简析文中画横线的这句话所蕴含的丰富意蕴。

3. 莫言的这篇小小说很好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请结合文本探究本文的创作意图。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

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

但情况又不尽然,西汉惠帝虽然当了几年天子,实际上有职无权,没起什么作用,所以本纪中没有他的地位。

项羽是秦汉之际主宰天下的人物,吕后是惠帝朝的发号施令者,他们虽然没有天子称号,却被列入本纪。

孔子没有侯爵,陈胜是自立为王;二人都列入世家,因为他们的历史地位堪与王侯相比。

司马迁的上述安排可谓独具慧眼,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归纳。

《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
相从的原则。

如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伍子胥都是军事家,所以,他们的传记前后相次。

苏秦、张仪是战国策士,他们的传记也紧紧相连。

再看西汉人物的传记:韩长孺、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是抗击匈奴的将领,故韩长孺、李广传记后面插入《匈奴列传》,然后是卫青、霍去病的传记。

通过叙述西汉中央王朝与周边各民族的交往,几位相关人物的传记以类相从,前后相次,发展轮廓非常清晰。

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

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合传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稽列传》《循吏列传》《酷吏列传》《货殖列传》等,都是专门为人物设立的合传。

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

《廉颇蔺相如列传》首叙廉颇事迹,很快又引入蔺相如,然后叙述两人恩怨,中间又插入赵奢、李牧传记,最后以廉颇事终结。

这篇传记叙述的都是赵国将相的故事,可谓以类相从,是合乎逻辑的归纳;又生动地展现了赵国兴亡的历程,具有高度的历史真实性。

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司马迁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

他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项羽本纪》)。

在分析造成吴起乱箭穿身悲惨结局的原因时,认为这缘于他的“刻暴少恩”(《孙子吴起列传》)。

以上见解都是很精辟的。

4.下列对《史记》人物传记的“合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中的人物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B.《史记》中的人物合传是把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写成的传记。

C.《史记》中的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也很高明。

D.《史记》中的人物合传中的历史和逻辑的高度统一体现在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所作所为来描绘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上。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编排人物的技巧十分高超,使《史记》形成了独特的叙事脉络。

B.《史记》对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以时间为序,但又遵从以类相从的原则。

C.司马迁根据政治地位决定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王侯入本纪还是世家,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

D.《史记》的叙事不仅对表面现象进行陈述,而且还追根溯源,提示出内在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6.依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把项羽列入本纪,司马迁是根据项羽的政治地位来决定的。

B.人物传记后面所附的“太史公曰”的内容,表现了司马迁在对事物因果关系探究时敏锐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

C.《史记》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三人合记在一个传记中,这是司马迁根据以类相从的原则来决定的。

D.《廉颇蔺相如列传》首叙廉颇事迹,很快引入相如,中间又插进赵奢、李牧传记,最后又以廉颇事终结,可以说遵循了以类相从的原则,但没有按时间顺序来排列。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黄花绣
刘庆邦
庆婶子打着一把黑伞到格明家来了,推开院门就问格明在家不在。

院里的积雪很厚,把庆婶于包了塑料袋的两只脚都抱住了。

三大娘快不中了。

叫格明去,是让格明给三大娘送终的鞋上绣花儿。

格明的娘说:“格明这妮子手笨得像猪脚一样,哪里会绣什么花儿呀!你别看格明长了个傻大个子,她连虚岁还不到十四呢!”庆婶子说:“绣花儿的事儿找的就是童女儿,超过十六岁就不用了,咱这儿的规矩你又不是不懂。


按当地的规矩,给将要远行的老奶奶鞋上绣花儿要用童女儿,而且指到谁就是谁,不许有半点推辞。

让格明深感为难的是,长这么大,她从来没捏过绣花儿针,不知绣花针多轻多重,是横拿还是坚拿。

娘呢从来没教地绣过花儿。

冷不丁地让她去绣花儿,这不是要她出丑嘛!
庆婶子说:“不会绣不要紧,一教就会了。

人不管做啥事,都是先有第一回。


格明要绣的花儿并不复杂,一根花梗,四片花叶,一朵花儿。

花梗绣揭色,花叶绣绿色,花朵绣黄色。

格明认出来,她所绣的花儿应该是菊花。

庆婶子把一根绣花针和缠了各色丝线的线轴给了格明,格明把黄丝线往针鼻子里纫时,手指哆嗦得怎么也纫不进去。

从听说要她给三奶奶绣花儿,她的哆嗦一直都没止住,这会儿又加重了,她越用力,越着急,就哆嗦得越厉害。

她在心里骂自己没用,眼泪几乎要落下来。

庆婶子说,谁第一次绣花儿都这样,绣得多了,自然就熟练了。

格明背过身子,把心稳了稳,果然把针纫上了。

①透过玻璃。

她看见桃花雪仍在下。

有一朵盛开的雪花从窗口上方下来。

眼看要飘进窗内。

格明在记忆里寻找她所见过的菊花。

在自家院子的东南角,一个用矮花墙圆起来的小园子里,每年秋天。

菊花都会不失时机地迎霜开放。

菊丛高过了矮墙,数不清的黄色线菊的花朵簇拥在墙头上,让人欣赏不尽,恰惜不尽,感叹不尽。

心中的莉花开了,格明手上的菊花就可以绣了。

三奶奶不是格明的亲奶奶,是远门子奶奶,娘说三奶奶对格明不赖,是有一年,三奶奶见格明穿的裤子太短了,短得揪巴到膝盖那里,就送给格明一条长一些的裤子。

天快晌午时,格明的娘踏着雪来了,喊格明回家吃午饭。

一朵黄花才绣了半朵,格明对娘说:你先吃
吧,我不饿。

格明眼不离手,手不离针,针不离线,线不离花,两朵花儿格明绣了一整天。

傍晚娘接她回家时,地的腿都站硬了,脚也站麻了。

但当晚格明睡得一点都不踏实,一会儿醒了,一会儿醒了。

②她每次醒来都以为天大亮了,抬头往窗口看看,映进屋的原来是雪光,不是天光,她梦见三奶奶对她绣的花儿很不满意,竟把绣花鞋从脚上脱下,扔到门外头去了。

格明再次醒来时,隐约听见了三声地响,她一惊。

知道三奶奶这回真的不中了。

来到三奶奶家,格明最注意三奶奶的脚,要看看三奶奶穿上她做的绣花鞋没有。

还好,三奶奶脚上穿的正是地做的绣花杜。

花儿是两朵,左边鞋上一朵,右边鞋上一朵,两朵花儿朝里相对着。

金黄色的花朵是那么亮眼,简直是光彩烁烁,看着看着,两朵花儿仿佛升腾起来,升得滿屋子都是花朵。

天放晴后,雪很快融化。

格明说:“娘,你給我买丝线,我要绣一双花鞋,自己穿。


(有删节)
7.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插叙三奶奶送裤子给格明的情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也使小说内容更丰富,行文更富于变化。

B. 结尾写格明绣的花“是那么亮眼,简直是光彩烁烁”,说明格明绣花的水平进步很快,水平很高。

C. 文中多次对雪的描写,不仅增添了阅读美感,渲染了环境,也很好的烘托了人物的心理。

D. 本文文笔清新朴实,心理描写细腻,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闪耀着文学之美,体现了人文情怀。

8. 文中两处画线句子,表现了格明怎样的心理?
9. 小说以“黄花绣”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各题。

①修①不幸,生四岁而孤。

太夫人②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太夫人告之曰:
②“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

曰:‘毋以是为我累。

’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③“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

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

吾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④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耳。

’吾曰:“生可
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

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

’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⑤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

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

天子推恩,褒其三世。

⑥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

惟我祖考,积善成德,虽不克有于其躬,而庇赖其子孙矣。

”乃载我皇考崇公③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取材于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注】①修:欧阳修自称。

②太夫人:欧阳修的母亲郑氏。

③皇考崇公:指欧阳修去世的父亲。

欧阳修的父亲被追封为崇国公。

10.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长:抚养。

B. 此死狱也狱:监狱。

C. 不及事吾姑事:侍奉。

D. 虽不克有于其躬躬:自身。

1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欧阳修简单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突出赞美了太夫人的美德以及付出。

B. 文章中连续转述了太夫人的大量叙述,欧阳修借此表达对父亲政绩及人品的追思。

C. 文章中欧阳修写自己牢记先父及太夫人的教诲,后来帮助自己度过坎坷的宦海生涯。

D. 文章结尾欧阳修认为自己“德薄能鲜”,却“幸全大节”,是因为先辈的品德的荫庇。

12. 欧阳修的父亲在为人处事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根据文意概括并作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湖阴先生①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①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作者晚年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排闼:推门,撞开门。

闼,小门。

13.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D.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14.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_”一句充分表现了自己蔑视权贵和功名利禄的英武豪气。

(2)《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则的现状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及时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离骚》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愿意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在前面为众人引导开路。

(5)《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话别时用磬石和蒲苇作比来表明对待爱情忠贞不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场上几只黑色瘦胫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地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

难得这么静的下午,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

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

几只羊依旧低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

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

记得元曲中有一段述说一个人不能写信的理由:“不是无情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

”而现在,
天空的蓝笺已平铺在我头上,_____①_____。

其实即使有笔如云,也不过随写随抹,何尝能尽情描绘造物之奇。

至于和风劲草,大概本来也想低吟几句云的作品。

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

如果有人学会云的速记,把天上的文章流传几篇到人间,却又该多么好呢。

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_____②_____。

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

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16. 下列各句中,全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格的一组是()
①富贵于我如浮云。

②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③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

④不是无情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

⑤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

⑥半天朱霞,粲然如焚,……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

A. ①②④⑤
B. 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⑤
D. ①③④⑥
17.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8.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可以简化为:“牧羊的孩子已赶着他的羊回家去了。

”但不如原文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阅读下面一段论述,回答问题。

①沙漠高地是天文观测的良好场所。

②其高度使得它们坐落于大气层之中,使得星光不用穿越整个大气层而到达望远镜。

③沙漠的干燥度也使之相对较少受云雾干扰。

④云雾对天空的遮蔽会使许多天文观测归于无用。

上述论述包含四个命题①-④。

下列图示,哪一个能够体现其论证结构( )
A. B.
C. D.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前,几乎所有社交媒体平台都是正能量满满的“点赞”派。

在界面设计上,这些平台将点赞功能放在最为明显的位置,而愤怒、不满、懊悔等负面情绪的表达,在功能设计中被刻意淡化,乃至彻底消失。

有人说,设计点赞功能提供了一种积极表态的方式,让我们拓展了社交的空间,在互动中找到存在感;也有人说,只有点赞功能会掩盖真实的表达,代替深入的交流,反而使我们迷失于自我的世界。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标题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意在与后文他的主动还鸭形成对照”错误,表述不恰当,根据文意,李老壮在“四人帮”横行时期的“偷鸭”行为并不是其本性所致,而是不满自己的鸭子被好吃懒做的主任吃掉了,所以并不能说与后文的“还鸭”形成对照;另,“以消解放鸭姑娘对其品行的疑问”表述也有误,文中插叙此事,于放鸭姑娘而言,她也是无法知道的,所以不能说插叙是为消解放鸭姑娘对李老壮品行的疑问而设置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意蕴的能力。

当放鸭姑娘得知眼前的老人正是“偷”鸭子的李老壮时,惊讶和慌乱溢于言表:“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在这句话中,一个“呀”字,展现了放鸭姑娘在得知眼前老人就是自己曾经打听过的李老壮后的惊讶,也有对自己先前评价这个老人“手脚不太干净”的尴尬和慌乱;
“苇林”是亲密的爱称,“李苇林”虽然是直呼其名,但仍有亲切感,只有“李技术员”才像是公事公办的样子,放鸭姑娘在短促之间转换三种称呼,有一种急于掩饰自己与苇林关系的慌乱,但她和李老壮儿子之间的自由恋爱关系自然明了;
句末的省号,表示话没有说完,其中的情感更是丰富多样的,惊讶、慌乱、羞怯、后悔、以后如何面对的些微忧虑,统统在这不可言语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