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内部控制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业的内部控制案例
在一个生产各种精密机械零件的制造厂里,有这么一个事儿,能让你深刻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咱们先说说这个厂的采购部门。

有个采购员叫小李,这人呢,平时大大咧咧的。

厂里生产的零件很多都需要用到特制的螺丝,这螺丝虽然小,但是对整个机械的组装和运行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一次,小李在采购螺丝的时候,没有按照内部控制的流程走。

正常的流程是,他得先向至少三家供应商询价,然后对比质量、价格、交货期这些重要因素,再填写详细的采购申请单,经过部门主管和财务部门的审核才能下单采购。

可小李呢,他嫌麻烦。

他之前和一家供应商打过交道,觉得那家还不错,就直接打电话给那家供应商下了订单,而且也没有仔细核对螺丝的规格细节。

他心里想啊:“嗨,不就螺丝嘛,之前买过差不多的,肯定没问题。


结果,这批螺丝到货的时候,生产部门就炸锅了。

工人们发现,螺丝的螺纹间距和之前用的有细微的差别,这可不得了。

这些特制螺丝是要和其他精密零件完美匹配的,就像拼图一样,差一点都不行。

这一下,生产线上就停摆了。

组装工作没法进行,后面的工序也跟着延误。

生产部门的主管老张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跑到采购部门就开始发火:“你们这是怎么搞的?这么小的螺丝,差点让整个生产线瘫痪!”
这时候,财务部门也不干了。

因为按照内部控制规定,每一笔采购都要经过严格的预算控制。

小李这么私自下单,没有经过正规流程,财务部门根本没法准确地统计和控制成本。

而且,由于这批螺丝不符合要求,可能还会造成额外的损失,这对财务预算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厂里的老板知道这事儿后,意识到内部控制的漏洞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生产和经营。

于是,他赶紧组织各个部门开会。

在会上,老板说:“咱们这就像一个足球队,每个部门都是球员。

采购部门就像前锋,负责把需要的东西‘踢’进来,但是你得按照规则‘踢’啊,不能乱踢。

生产部门呢,就像中场,要把这些东西合理地组合起来,财务部门就是后卫,得守住咱们的成本底线。

现在前锋乱踢,中场没法玩,后卫也守不住了,这比赛还怎么打?”
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他们重新梳理了内部控制流程。

采购部门必须严格执行三家询价制度,而且每一个采购细节,包括螺丝的规格、型号、材质等都要明确地写在采购申请单上。

部门主管要认真审核,不仅要审核供应商的资质和价格,还要对产品的适用性进行初步判断。

财务部门这边呢,加强了对采购预算的监控。

每一笔采购费用都要在预算范围内,而且对于超出预算一定比例的采购,要有更高层级的领导审批。

同时,建立了供应商评价体系。

定期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交货期等进行评估,对于那些经常出问题的供应商,就像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一样,要把他们淘汰掉。

经过这么一番整顿,这个制造厂的生产又恢复了正常。

而且,大家都明白了内部控制就像交通规则一样,每个部门都得遵守,不然就会乱成一锅粥。

这小小的螺丝引发的“大事件”,也成了厂里经常提起的一个教训,时刻提醒着大家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在一家大型制造企业里,生产的是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

这企业规模大,产品线丰富,库存管理就成了一个超级重要的事儿。

有这么一个仓库管理员叫老王,他在这个厂里干了好多年了。

老王这人呢,对仓库里的东西大概都心里有数,但是他有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不爱用库存管理系统。

他觉得自己经验丰富,东西放在哪儿,大概有多少,他心里都有个谱。

有一次,销售部门接到了一个大订单,是一家大型连锁商场要采购一批他们厂生产的热门电子产品。

销售经理兴奋地跑到仓库来查看库存,想确定一下能马上交付多少货物,剩下的大概多久能生产出来。

他找到老王,问:“王师傅,咱这型号为X 100的产品库存有多少啊?”老王挠挠头说:“嗯,我估计啊,得有个两三百台吧。

”销售经理一听,觉得还挺多的,就跟商场那边说可以先交付两百台,剩下的一个星期内补齐。

可是,当他们开始准备发货的时候,才发现事情远远不是老王估计的那样。

实际库存里只有不到一百台。

原来,老王虽然经验丰富,但是最近因为厂里新上了几条生产线,产品进出库频繁,他的“估计”已经和实际情况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可把销售部门坑惨了。

销售经理紧急跑到生产部门,求爷爷告奶奶地让他们加快生产,还得给商场那边赔礼道歉,解释交货延迟的原因。

商场那边虽然不太高兴,但看在长期合作的份上,也勉强接受了。

这事儿可没这么简单就完了。

财务部门在做季度盘点的时候,也发现了库存管理的混乱。

按照正常的内部控制流程,库存管理系统应该实时更新每一笔进出库记录,每个月都要进行小盘点,每个季度进行大盘点,确保账实相符。

但是因为老王不爱用系统,好多记录都是滞后的或者不准确的。

这就导致财务部门统计的库存成本和实际库存价值有很大的出入。

比如说,有些产品在仓库里积压了很久,按照财务折旧计算,已经贬值了,但是由于库存管理混乱,这些信息没有及时反馈,财务报表上的数据就不准确。

这时候,企业的高层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他们决定对库存管理的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整顿。

对仓库管理员进行培训,强制要求使用库存管理系统。

每一笔进出库都要在系统里及时准确地记录,就像每天写日记一样,不能偷懒。

而且,设置了库存预警机制。

当某种产品的库存低于一个安全数量的时候,系统就会自动报警,通知采购部门和生产部门。

对于仓库的盘点工作,也更加严格规范。

除了每个月和每个季度的常规盘点,还不定期地进行抽查。

如果发现账实不符的情况,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经过这一系列的整改措施,这个制造企业的库存管理逐渐走上了正轨。

老王也意识到,经验虽然重要,但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遵守内部控制制度,依靠科学的管理工具才是正道。

这库存管理的“乌龙”事件,也成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让大家都明白了,即使是一个小小的仓库,也得按照规矩来管理,不然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整个企业的运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