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和辅音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辅音的分类 ▪ 辅音又叫“字音”。辅音发音时从肺部呼出的
气流在口腔或咽头不同程度地受到各部位 不同方式的阻碍,造成阻碍部位的肌肉特 别紧张,较强气流突破障碍而成音。
▪ 绝大多数辅音发音时:
A
声带 不振
动
B
声音 不响
亮
C
各部 位用 力不
均
(1)按照发音部位分类
▪ 发音部位是指气流在口腔中受到阻碍的位 置,也就是某两个发音器官为发音而接触 或接近所形成的阻气的着力点,这个着力 点会因接触面积的变化而形成不同的阻气 部位。
▪ 如图5-18,语谱图给出了低频鼻音和被衰减的 高频成分。
▪ 与“零点”对应的白色区域,随着发音部位向口腔 的后方转移而向高频移动。
零点
▪ 鼻音在开始和结束时变化的非常快。
(5)半元音
▪ 半元音有:/l,r,w,j/ ▪ 这些半元音又称“滑音、边音或流音。” ▪ 语音学符号对应关系:/j/ → “y” 例如:“you”
▪ 清塞音的VOT>70ms;浊塞音的VOT<30ms。
▪ 第一共振峰切回(F1-cutback)的现象:指 的是跟在辅音之后的元音F1转移的起始频 率。
▪ 关闭时间:自前置元音结束到瞬音释放的 时间。
▪ 浊塞音关闭的时间<清塞音关闭的时间 ▪ 浊塞音的前置元音持续时间>清塞音的前置
元音持续时间
(2)擦音
▪ 发音在口腔的后部。 ▪ 共振峰与软腭的共振
峰相似。
(4)鼻音
▪ 鼻音是用嘴唇和舌将 口腔阻塞,开启软腭, 让声音通过鼻腔产生。
对比
共振峰 声道 开口
鼻音
元音
全部是浊音
——
与元音相似 与鼻音相似
相对长
相对短
相对小
相对大
鼻音有一个侧腔 (闭合的口腔)
共振频率减低
产生了一个频谱的 “零点”
声音振幅减少
受教育的 程度
方言
听力 言语障碍
成年女性的共振峰
A
>
B
>
C
儿童的共振峰
成年男性的共振峰
▪ 美国英语、英国英语和澳大利亚英语都有不同的 共振峰。
长元音 时值>250ms
包括 /a:,ə:,i:,ɔ:,u:/
根据时值 把元音分
类
短元音 时值<200ms
包括 /æ,ε,ʌ,ɔ,i,u/
二、辅音发音原理
▪ 还与嘴形有关。
▪ 真实的人发出的/s/零 点频率大约在3500Hz。
▪ 峰值在5 kHz、7 kHz和 9 kHz.
(1)硬腭擦音
▪ /ʃ/和/ʒ/产生于相对舌 与上颚之间的狭窄部 分。上颚相对齿腭边 缘更长并且靠近口腔 的后部。
▪ 狭窄部分较发/s/时更 长, 前部的管腔也相 对较长。
▪ 因此,推断零点频率 和峰值都要比/s/低。
▪ 这些半元音类似元音,有共振峰结构并有声带振动。
▪ 半元音被称为辅音的原因:发音时声道有 阻碍。
▪ 半元音发音更轻且变化快。 ▪ 半元音具备元音之间的辅音所特有的语言
学功能。
▪ 用第三共振峰(F3)区分 / l / 和 / r /。
本节到此结束!
间。但存在浊音杠。 ▪ 清擦音比浊擦音持续时间长。 ▪ 在清擦音中有F1切回现象。
▪ T浊擦音时间>T清擦音时间
摩擦音十分微弱
/f,v,θ,ð/发音位置靠前
语谱图上不明显
(3)塞擦音
▪ 包括:/tʃ,dʒ/。 ▪ /tʃ,dʒ/结合了塞音的静止期和瞬音的特性以及
擦音的紊音特性。
▪ 塞擦音发音部位在硬 腭。
元音
辅音
发音器 官发生 了改变
共振峰 就发生 了改变
出现共 振峰转
移
辅音的发音位置和位 于其前后的元音
因
果
共振峰转移的方向和 幅度
▪ 发音器官主要在口腔。
▪ 第一共振峰在咽腔,第二共振峰在口腔。
▪ 所以第二共振峰的转移比第一共振峰的转 移更为重要。
▪ 音征:共振峰转移时所指向的频率。
辅音在前
▪ 发/a:/的时候舌位较低,整个声道粗细不均,
分为11cm长的较细的咽腔和6cm长的较宽
的口腔。
11cm
6cm
▪ 第一个共振峰F1与咽腔有关: ▪ 11cm=1/4的波长,F1=34000/44=772Hz ▪ 第二个共振峰F2与口腔有关: ▪ 6cm=1/4的波长,F2=34000/24=1417Hz ▪ 第三个共振峰F3与咽腔有关: ▪ 11cm=3/4的波长,F1=34000/14.7=2465Hz
▪ 发音时,声带颤动,声音较响亮,带有乐 音成分的音叫浊音。
(1)塞音
▪ 发音时,成阻的发音部位完全形成闭塞阻 住气流,从肺部呼出的气流充满口腔后不 断冲击成阻部位,成阻部位突然解除阻塞 使积蓄的气流冲破阻碍爆发成音。
▪ 为了辅音和元音之间平缓的过度,声道中 舌、唇、下颌要从一个音位的位置运动到 另一个音位的位置。
1cm
频率(f)=8500Hz
▪ 结论: ▪ 零点频率=最小频率=6800Hz/2=3400Hz ▪ 共振峰在6800Hz和8600Hz
2.5cm
1cm
▪ 擦音前后的元音位置的高低和前后可以影 响擦音本身的舌位和发音时狭窄部分的长 度,这将改变零点频率和低频声的共鸣。
高
后
元音
前
低
▪ 女性/s/的频率一般比 男性高。
03
5/4λ3=17cm λ3=14cm
▪ 声学公式:波长×频率=波速(340m/s) λ1=68cm=0.68m时:
▪ 频率=340/0.68=500Hz≈0.5kHz ▪ λ2=23cm=0.23m时: ▪ 频率=340/0.23=1470Hz≈1.5kHz ▪ λ3=14cm=0.14m时: ▪ 频率=340/0.14=2420Hz≈2.4kHz接近2.5kHz
清辅音的爆破时间较长,而共振峰转移在浊辅音中较清 楚。元音两端和辅音相接的部分可以看到共振峰转移。
▪ 浊音起始时间(VOT):从瞬音释放到元 音起始的时间。也就是从塞音除阻到声带 振动的一段时间。
元音释放 01
02 元音起始
塞音除阻 01
02 声带振动
▪ 浊音起始时间(VOT)可以说明塞音的清 浊和送气的情况。
▪ (2)舌齿擦音/θ,ð/和唇齿擦音/f,v/是在上 齿部形成非常短的限制而产生的,在齿前 形成一个非常短而宽的管腔。曲线的零点 频率和共振频率非常高。<10 kHz的频谱宽 而平坦,因而这些音成为最轻的音位。
▪ (3)喉擦音/h/是由声带处的限制引起。 ▪ 声带张开不振动,声带前面的管腔便成了
(2)元音的舌位图
▪ 声道中可以移动的部 分为舌、软腭、下颌 及口唇。
声道的形状改变。
B
A
声道中可移动的部分移动
C
共鸣作用增大。
▪ 舌的活动度最大 ▪ 对声道的共鸣作 ▪ 用也最大。 ▪ 舌可以对元音进 ▪ 行分类。
▪ 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分“高、低、前、后”
▪ /i:/是一个舌前高位 的元音。发这个音的 时候,舌尖靠近上门 齿。
(2)按照发音方式分类
▪ 发音方式是发音器构 成阻碍和除去阻碍的 方式。
▪ 发音方式分两种:
1 是发音器官完全闭塞形成的障碍。 2 是发音器官主动部分与被动部分接近,形成适
度的缝隙,使气流从缝隙中摩擦经过。
2.辅音的声学特点
▪ 辅音根据发声时声带是否颤动有“清音”和 “浊音”之分。
▪ 发音时,不颤动声带,声音不响亮,带有 噪声成分的音叫清音。
▪ 把声道看作是一端(口部)开放,另一端 (喉)封闭的管腔。
▪ /ə:/是舌位在口腔 中央的简单的元 音。
▪ /ə:/发音的声道是一个一端封闭的、均匀的 管道。
17cm
▪ 一个成年男性的声道 从喉到唇部的声道长 度约为17cm。
01
1/4λ1=17cm λ1=68cm
02
3/4λ2=17cm λ2=23cm
共振峰转移开始 的频率
辅音在后
共振峰转移结束 的频率
▪ 第一共振峰没有差别,第二共振峰差别较大。
第二共 振峰
第一共 振峰
F2音征 双唇音 软腭塞音 齿槽塞音
位置较低Βιβλιοθήκη 较高居中F2音 征
元音 的F2
F2的走 向相关
性
软腭塞音后面跟的是后元音
▪ 语谱图显示了共振峰的转移和辅音的爆破。
▪ 复习清辅音和浊辅音:
主讲人:邢悦
第2节 元音和辅音
一、元音
▪ 1.元音的发音特点和 舌位图
▪ (1)元音的发音特点 ▪ 元音也叫“母音”
元音发音的特点
1 元音发音时,气流在咽头口腔不受任何阻碍。
2 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紧张状态。
3 声带颤动,气流较弱处于缓和状态。
4 声音响亮、通畅,音波都是颤动规则的乐音,可以唱歌。
▪ 产生了一个管道,长约2.5cm的狭窄部分以 及前方一个长约1cm长的较宽开口。
2.5cm
1cm
5cm
频率(f)=6800Hz
2.5cm
频率(f)=3400Hz
▪ 频谱零点=最小频率=最高频率/2 ▪ 频谱零点是一个低谷 ▪ 位于口腔前大约1cm的管道。一端闭合,另
一端开放。
λ=1cm×4=4cm
▪ /ŋ/阻碍出现在口腔的最后部位,产生“零点” 频率也最高。
/m/
/n/
/ŋ/
发生部位
口腔前部
口腔的稍后 口腔的最后
部位
部位
侧腔
相对较长
嘴的更后部 位,且短
——
“零点”频率
低
高
高
▪ 低频鼻音:鼻音的低频共振。不是第一共 振(F1)。
▪ 产生:由声道共振产生。 ▪ λ低频共振=1/4λ声道共振 ▪ f低频共振=250 Hz
整个声道。 ▪ /h/具有与元音类似的共振峰结构。
谱峰宽窄
强度的高低
区别擦音的发 音部位
峰值频率
擦音的特性
01 频率<700 Hz的低频峰(浊音杠) 02 声带振动的摩擦音,如:/v、ð、z、ʒ/ 03 无声带振动的摩擦音,如:/f、θ、s、ʃ/
▪ 擦音的语谱图表明了频谱特性和时域特性。 ▪ 时域特性可以看出擦音和塞音是相似的。 ▪ 声带振动没有与塞音相似的浊音的起始时
总结规律如下:
▪ 1.F1与咽腔的长度有关。舌位抬高,咽腔变 长,F1的波长变大,频率变小。所以高元 音产生低频F1,低元音产生高频F1.
▪ 2.F2与口腔或口前部的空腔有关。当舌位前 移时,前部的腔变短,F2的波长变小,频 率变大。所以,前元音有高频的F2,后元 音有低频的F2。
关联 舌位 咽腔 波长 频率 结论
▪ 在共振系统中大部分声能的衰减和零点都 是由侧腔产生的。
▪ 进入侧腔的声音被反射,软腭的波长不同, 声波的振幅可能抵消或者加强。
▪ 零点处的频率也取决于侧腔长度。
▪ /m/为双唇鼻音,阻塞在口腔前部,侧腔相 对较长。遂给出一个低的“零点”频率。
▪ /n/阻碍发生在口腔的稍后部位。侧腔在嘴 的更后部位,且短,产生的“零点”频率较高。
▪ 擦音产生原理:气流不是完全被阻滞的,而是 一股持续的气流通过一个狭窄的结构从而产生 了湍流并且发出的噪声。
▪ 浊擦音产生原理:声带振动产生了低频声音, 并且通过声门的气流速率的变化对湍流声起了 调幅作用。浊擦音的频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 道中的狭窄结构的大小和位置。
▪ 在发/s/和/z/时,狭窄结构位于舌和齿槽之间。
▪ /æ /是一个舌前低位的 元音。口张开,舌尖 临近下齿。
▪ /a:/是一个舌后低位的 元音。舌根高于舌尖, 但位于口腔的底部。
▪ /u:/是一个舌后高位的 元音。舌根高于舌尖, 靠近软腭。
▪ /i:/、/æ /、/a:/、 /u:/和称为角元音。
▪ 因为它们处于“舌 位图”的四角。
2.元音的共振峰
F1 咽腔 抬高
F2
口腔或口前部的空 腔
前移
变长
变短
变大
变小
变小
变大
高元音产生低频F1, 前元音有高频的F2, 低元音产生高频F1。 后元音有低频的F2。
F1↑
▪ 元音舌位越靠下,
F1的频率越高, 元音舌位越靠前,
F2的频率越高。
F2↑
共振频率的影响因素
舌位
口唇张开的大小
共振峰数值的影响因素
体格因素 性别 文化背景 民族
气流在口腔或咽头不同程度地受到各部位 不同方式的阻碍,造成阻碍部位的肌肉特 别紧张,较强气流突破障碍而成音。
▪ 绝大多数辅音发音时:
A
声带 不振
动
B
声音 不响
亮
C
各部 位用 力不
均
(1)按照发音部位分类
▪ 发音部位是指气流在口腔中受到阻碍的位 置,也就是某两个发音器官为发音而接触 或接近所形成的阻气的着力点,这个着力 点会因接触面积的变化而形成不同的阻气 部位。
▪ 如图5-18,语谱图给出了低频鼻音和被衰减的 高频成分。
▪ 与“零点”对应的白色区域,随着发音部位向口腔 的后方转移而向高频移动。
零点
▪ 鼻音在开始和结束时变化的非常快。
(5)半元音
▪ 半元音有:/l,r,w,j/ ▪ 这些半元音又称“滑音、边音或流音。” ▪ 语音学符号对应关系:/j/ → “y” 例如:“you”
▪ 清塞音的VOT>70ms;浊塞音的VOT<30ms。
▪ 第一共振峰切回(F1-cutback)的现象:指 的是跟在辅音之后的元音F1转移的起始频 率。
▪ 关闭时间:自前置元音结束到瞬音释放的 时间。
▪ 浊塞音关闭的时间<清塞音关闭的时间 ▪ 浊塞音的前置元音持续时间>清塞音的前置
元音持续时间
(2)擦音
▪ 发音在口腔的后部。 ▪ 共振峰与软腭的共振
峰相似。
(4)鼻音
▪ 鼻音是用嘴唇和舌将 口腔阻塞,开启软腭, 让声音通过鼻腔产生。
对比
共振峰 声道 开口
鼻音
元音
全部是浊音
——
与元音相似 与鼻音相似
相对长
相对短
相对小
相对大
鼻音有一个侧腔 (闭合的口腔)
共振频率减低
产生了一个频谱的 “零点”
声音振幅减少
受教育的 程度
方言
听力 言语障碍
成年女性的共振峰
A
>
B
>
C
儿童的共振峰
成年男性的共振峰
▪ 美国英语、英国英语和澳大利亚英语都有不同的 共振峰。
长元音 时值>250ms
包括 /a:,ə:,i:,ɔ:,u:/
根据时值 把元音分
类
短元音 时值<200ms
包括 /æ,ε,ʌ,ɔ,i,u/
二、辅音发音原理
▪ 还与嘴形有关。
▪ 真实的人发出的/s/零 点频率大约在3500Hz。
▪ 峰值在5 kHz、7 kHz和 9 kHz.
(1)硬腭擦音
▪ /ʃ/和/ʒ/产生于相对舌 与上颚之间的狭窄部 分。上颚相对齿腭边 缘更长并且靠近口腔 的后部。
▪ 狭窄部分较发/s/时更 长, 前部的管腔也相 对较长。
▪ 因此,推断零点频率 和峰值都要比/s/低。
▪ 这些半元音类似元音,有共振峰结构并有声带振动。
▪ 半元音被称为辅音的原因:发音时声道有 阻碍。
▪ 半元音发音更轻且变化快。 ▪ 半元音具备元音之间的辅音所特有的语言
学功能。
▪ 用第三共振峰(F3)区分 / l / 和 / r /。
本节到此结束!
间。但存在浊音杠。 ▪ 清擦音比浊擦音持续时间长。 ▪ 在清擦音中有F1切回现象。
▪ T浊擦音时间>T清擦音时间
摩擦音十分微弱
/f,v,θ,ð/发音位置靠前
语谱图上不明显
(3)塞擦音
▪ 包括:/tʃ,dʒ/。 ▪ /tʃ,dʒ/结合了塞音的静止期和瞬音的特性以及
擦音的紊音特性。
▪ 塞擦音发音部位在硬 腭。
元音
辅音
发音器 官发生 了改变
共振峰 就发生 了改变
出现共 振峰转
移
辅音的发音位置和位 于其前后的元音
因
果
共振峰转移的方向和 幅度
▪ 发音器官主要在口腔。
▪ 第一共振峰在咽腔,第二共振峰在口腔。
▪ 所以第二共振峰的转移比第一共振峰的转 移更为重要。
▪ 音征:共振峰转移时所指向的频率。
辅音在前
▪ 发/a:/的时候舌位较低,整个声道粗细不均,
分为11cm长的较细的咽腔和6cm长的较宽
的口腔。
11cm
6cm
▪ 第一个共振峰F1与咽腔有关: ▪ 11cm=1/4的波长,F1=34000/44=772Hz ▪ 第二个共振峰F2与口腔有关: ▪ 6cm=1/4的波长,F2=34000/24=1417Hz ▪ 第三个共振峰F3与咽腔有关: ▪ 11cm=3/4的波长,F1=34000/14.7=2465Hz
▪ 发音时,声带颤动,声音较响亮,带有乐 音成分的音叫浊音。
(1)塞音
▪ 发音时,成阻的发音部位完全形成闭塞阻 住气流,从肺部呼出的气流充满口腔后不 断冲击成阻部位,成阻部位突然解除阻塞 使积蓄的气流冲破阻碍爆发成音。
▪ 为了辅音和元音之间平缓的过度,声道中 舌、唇、下颌要从一个音位的位置运动到 另一个音位的位置。
1cm
频率(f)=8500Hz
▪ 结论: ▪ 零点频率=最小频率=6800Hz/2=3400Hz ▪ 共振峰在6800Hz和8600Hz
2.5cm
1cm
▪ 擦音前后的元音位置的高低和前后可以影 响擦音本身的舌位和发音时狭窄部分的长 度,这将改变零点频率和低频声的共鸣。
高
后
元音
前
低
▪ 女性/s/的频率一般比 男性高。
03
5/4λ3=17cm λ3=14cm
▪ 声学公式:波长×频率=波速(340m/s) λ1=68cm=0.68m时:
▪ 频率=340/0.68=500Hz≈0.5kHz ▪ λ2=23cm=0.23m时: ▪ 频率=340/0.23=1470Hz≈1.5kHz ▪ λ3=14cm=0.14m时: ▪ 频率=340/0.14=2420Hz≈2.4kHz接近2.5kHz
清辅音的爆破时间较长,而共振峰转移在浊辅音中较清 楚。元音两端和辅音相接的部分可以看到共振峰转移。
▪ 浊音起始时间(VOT):从瞬音释放到元 音起始的时间。也就是从塞音除阻到声带 振动的一段时间。
元音释放 01
02 元音起始
塞音除阻 01
02 声带振动
▪ 浊音起始时间(VOT)可以说明塞音的清 浊和送气的情况。
▪ (2)舌齿擦音/θ,ð/和唇齿擦音/f,v/是在上 齿部形成非常短的限制而产生的,在齿前 形成一个非常短而宽的管腔。曲线的零点 频率和共振频率非常高。<10 kHz的频谱宽 而平坦,因而这些音成为最轻的音位。
▪ (3)喉擦音/h/是由声带处的限制引起。 ▪ 声带张开不振动,声带前面的管腔便成了
(2)元音的舌位图
▪ 声道中可以移动的部 分为舌、软腭、下颌 及口唇。
声道的形状改变。
B
A
声道中可移动的部分移动
C
共鸣作用增大。
▪ 舌的活动度最大 ▪ 对声道的共鸣作 ▪ 用也最大。 ▪ 舌可以对元音进 ▪ 行分类。
▪ 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分“高、低、前、后”
▪ /i:/是一个舌前高位 的元音。发这个音的 时候,舌尖靠近上门 齿。
(2)按照发音方式分类
▪ 发音方式是发音器构 成阻碍和除去阻碍的 方式。
▪ 发音方式分两种:
1 是发音器官完全闭塞形成的障碍。 2 是发音器官主动部分与被动部分接近,形成适
度的缝隙,使气流从缝隙中摩擦经过。
2.辅音的声学特点
▪ 辅音根据发声时声带是否颤动有“清音”和 “浊音”之分。
▪ 发音时,不颤动声带,声音不响亮,带有 噪声成分的音叫清音。
▪ 把声道看作是一端(口部)开放,另一端 (喉)封闭的管腔。
▪ /ə:/是舌位在口腔 中央的简单的元 音。
▪ /ə:/发音的声道是一个一端封闭的、均匀的 管道。
17cm
▪ 一个成年男性的声道 从喉到唇部的声道长 度约为17cm。
01
1/4λ1=17cm λ1=68cm
02
3/4λ2=17cm λ2=23cm
共振峰转移开始 的频率
辅音在后
共振峰转移结束 的频率
▪ 第一共振峰没有差别,第二共振峰差别较大。
第二共 振峰
第一共 振峰
F2音征 双唇音 软腭塞音 齿槽塞音
位置较低Βιβλιοθήκη 较高居中F2音 征
元音 的F2
F2的走 向相关
性
软腭塞音后面跟的是后元音
▪ 语谱图显示了共振峰的转移和辅音的爆破。
▪ 复习清辅音和浊辅音:
主讲人:邢悦
第2节 元音和辅音
一、元音
▪ 1.元音的发音特点和 舌位图
▪ (1)元音的发音特点 ▪ 元音也叫“母音”
元音发音的特点
1 元音发音时,气流在咽头口腔不受任何阻碍。
2 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紧张状态。
3 声带颤动,气流较弱处于缓和状态。
4 声音响亮、通畅,音波都是颤动规则的乐音,可以唱歌。
▪ 产生了一个管道,长约2.5cm的狭窄部分以 及前方一个长约1cm长的较宽开口。
2.5cm
1cm
5cm
频率(f)=6800Hz
2.5cm
频率(f)=3400Hz
▪ 频谱零点=最小频率=最高频率/2 ▪ 频谱零点是一个低谷 ▪ 位于口腔前大约1cm的管道。一端闭合,另
一端开放。
λ=1cm×4=4cm
▪ /ŋ/阻碍出现在口腔的最后部位,产生“零点” 频率也最高。
/m/
/n/
/ŋ/
发生部位
口腔前部
口腔的稍后 口腔的最后
部位
部位
侧腔
相对较长
嘴的更后部 位,且短
——
“零点”频率
低
高
高
▪ 低频鼻音:鼻音的低频共振。不是第一共 振(F1)。
▪ 产生:由声道共振产生。 ▪ λ低频共振=1/4λ声道共振 ▪ f低频共振=250 Hz
整个声道。 ▪ /h/具有与元音类似的共振峰结构。
谱峰宽窄
强度的高低
区别擦音的发 音部位
峰值频率
擦音的特性
01 频率<700 Hz的低频峰(浊音杠) 02 声带振动的摩擦音,如:/v、ð、z、ʒ/ 03 无声带振动的摩擦音,如:/f、θ、s、ʃ/
▪ 擦音的语谱图表明了频谱特性和时域特性。 ▪ 时域特性可以看出擦音和塞音是相似的。 ▪ 声带振动没有与塞音相似的浊音的起始时
总结规律如下:
▪ 1.F1与咽腔的长度有关。舌位抬高,咽腔变 长,F1的波长变大,频率变小。所以高元 音产生低频F1,低元音产生高频F1.
▪ 2.F2与口腔或口前部的空腔有关。当舌位前 移时,前部的腔变短,F2的波长变小,频 率变大。所以,前元音有高频的F2,后元 音有低频的F2。
关联 舌位 咽腔 波长 频率 结论
▪ 在共振系统中大部分声能的衰减和零点都 是由侧腔产生的。
▪ 进入侧腔的声音被反射,软腭的波长不同, 声波的振幅可能抵消或者加强。
▪ 零点处的频率也取决于侧腔长度。
▪ /m/为双唇鼻音,阻塞在口腔前部,侧腔相 对较长。遂给出一个低的“零点”频率。
▪ /n/阻碍发生在口腔的稍后部位。侧腔在嘴 的更后部位,且短,产生的“零点”频率较高。
▪ 擦音产生原理:气流不是完全被阻滞的,而是 一股持续的气流通过一个狭窄的结构从而产生 了湍流并且发出的噪声。
▪ 浊擦音产生原理:声带振动产生了低频声音, 并且通过声门的气流速率的变化对湍流声起了 调幅作用。浊擦音的频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 道中的狭窄结构的大小和位置。
▪ 在发/s/和/z/时,狭窄结构位于舌和齿槽之间。
▪ /æ /是一个舌前低位的 元音。口张开,舌尖 临近下齿。
▪ /a:/是一个舌后低位的 元音。舌根高于舌尖, 但位于口腔的底部。
▪ /u:/是一个舌后高位的 元音。舌根高于舌尖, 靠近软腭。
▪ /i:/、/æ /、/a:/、 /u:/和称为角元音。
▪ 因为它们处于“舌 位图”的四角。
2.元音的共振峰
F1 咽腔 抬高
F2
口腔或口前部的空 腔
前移
变长
变短
变大
变小
变小
变大
高元音产生低频F1, 前元音有高频的F2, 低元音产生高频F1。 后元音有低频的F2。
F1↑
▪ 元音舌位越靠下,
F1的频率越高, 元音舌位越靠前,
F2的频率越高。
F2↑
共振频率的影响因素
舌位
口唇张开的大小
共振峰数值的影响因素
体格因素 性别 文化背景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