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山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规划与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规划与生态城市建设在当今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规划成为了打造生态城市的关键环节。
绿地系统如同城市的“绿肺”,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更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绿地系统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划体系,它涵盖了城市中的公园、广场、绿化带、街头绿地等各种绿色空间。
这些绿地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连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着多种生态功能。
首先,绿地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随着城市中车辆和工业的增加,空气污染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而绿地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提高空气质量,为居民提供一个清新、健康的呼吸环境。
其次,绿地在调节城市气候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炎热的夏季,绿地能够通过蒸腾作用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
同时,绿地还能够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干燥状况。
此外,绿地能够减少雨水的径流量,降低洪水的风险。
当雨水降落到绿地时,一部分会被土壤吸收和储存,另一部分则会缓慢地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这有助于缓解城市在雨季的排水压力,减少内涝的发生。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合理的绿地系统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理、气候、人口等因素。
对于不同规模和特点的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也应有所差异。
例如,在大城市中,由于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张,绿地系统的规划需要更加注重空间的高效利用。
可以通过建设立体绿化,如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方式,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
而在中小城市,可能有更多的土地可用于建设大型公园和绿地,从而形成更广阔的生态景观。
同时,绿地系统的规划还需要与城市的其他功能区域相协调。
例如,将绿地与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有机结合,既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又能够为商业区和工业区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
此外,在规划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设置多样化的绿地类型,如休闲公园、运动公园、植物园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与规划探讨
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与规划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与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绿地系统不仅能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还有助于调节城市气候,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和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成为了城市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首先,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部门应该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时就充分考虑到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
例如,可以根据城市发展的方向,合理选择绿地的布局位置。
将绿地系统设计为“绿色走廊”,将城市主要的绿地空间串联起来,使人们能够在城市中轻松地享受到自然的美景,同时也方便了行人和骑行者的出行。
其次,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居民的需求。
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过程中,要注意绿地的种类和功能的多样性。
例如,可以设置公园、花坛、游憩区等不同类型的绿地,以满足居民不同的需求。
公园可以提供休闲娱乐和社交交流的场所,花坛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游憩区可以提供各种体育活动和娱乐设施。
通过满足人们的需求,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更好地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增添色彩。
此外,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城市绿地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因此,在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到植被的选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被,能够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适应能力,增加其生态服务功能。
同时,要加强对城市绿地的管理和保护,防止乱建乱用,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只有在科学合理地设计和规划城市绿地系统的基础上,才能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求。
城市中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绿地的需求是不同的。
例如,老年人可能更倾向于安静舒适的环境,而孩子们则更需要有趣和刺激的活动。
因此,在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时,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喜好,为他们提供更多样化的绿地空间。
城市绿地规划案中的生态景观设计分析
城市绿地规划案中的生态景观设计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绿地规划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城市绿地不仅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绿地规划案中,生态景观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生态景观设计的角度,分析城市绿地规划案中的相关问题。
首先,生态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城市绿地的功能。
城市绿地不仅仅是一片绿色的空地,它还承担着多种功能。
例如,城市绿地可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持水源等。
此外,城市绿地还可以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
因此,在生态景观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功能需求,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的布局和结构。
其次,生态景观设计需要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注重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尽量保留原有的植被和生物群落,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可以引入适宜的植物物种,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吸引更多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
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三,生态景观设计需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是城市绿地规划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在设计中,应该合理规划水体的布局和面积,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和人工湿地等技术手段,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净化。
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城市排水问题,还可以提供生态景观中的水景效果,增加城市绿地的美观性。
第四,生态景观设计需要注重生态系统的连通性。
城市绿地规划案中的生态景观设计应该注重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以促进物种的迁移和交流。
可以通过设置生态走廊、绿色通道等手段,将不同的绿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网络。
这样可以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最后,生态景观设计需要注重社区参与和教育。
城市绿地规划案的成功与否,离不开居民的支持和参与。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尽量满足他们的休闲娱乐和社交需求。
探讨城市绿地规划中的生态景观设计方案
探讨城市绿地规划中的生态景观设计方案城市绿地规划中的生态景观设计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地规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绿地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起到了调节城市气候、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而在城市绿地规划中,生态景观设计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绿地规划中的生态景观设计方案,旨在为城市绿地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生态景观设计的意义生态景观设计是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的景观设计方法,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过程,创造出具有生态功能的景观。
在城市绿地规划中,生态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增加植被覆盖、保护水资源、提供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手段,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提升。
生态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在制定城市绿地规划中的生态景观设计方案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1. 生态系统服务优先原则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福利。
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应优先考虑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如提供空气净化、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2. 多样性和连续性原则生态景观设计应注重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创造出具有多样性的生态环境。
同时,设计方案应该注重景观的连续性,使得城市绿地系统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 适应性和可持续性原则生态景观设计应考虑到城市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居民的需求和习惯,制定出适应性强的设计方案。
同时,设计方案应具备可持续性,即在长期运营中能够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三、生态景观设计的方法在城市绿地规划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实施生态景观设计。
1. 增加植被覆盖植被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
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增加绿地面积、种植乔木和灌木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摘要: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绿地系统进行研究, 能够保证从整个区域景观整体出发, 探索其景观和生态之间的关系, 兼顾到绿地系统的景观和生态两方面的功能, 从而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 并对绿地系统的科学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探讨了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城市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支撑系统的主体,在维系人类生存与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城市周围的农田、水面等自然生境被人工环境取代,市区建筑密度不断增加,绿地空间缩小,破碎化日益严重,大大降低了城市景观生态质量和物种多样性。
如何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功能和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已引起规划专家、管理者、公众的重视。
一、城市绿地系统的涵义城市绿地系统(Green space system)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分构成的系统。
从内涵上归纳,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园艺、生态和空间三种内涵。
从这种意义上来解释城市绿地系统,可以将它定义为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还包括连接各公园、生产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风景区及市郊森林的绿色通道(Greenway)和能使市民接触自然的水域[4]。
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动态稳定性、多功能性、地域性的特征。
二、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的重要作用1、美化景观城市绿地系统从本质上讲,更具有开敝空间的内涵,国外学者往往将其等同。
如城市绿地开放空间与古建筑、文物结合在一起,既保护了城市的历史景观,又丰富了绿地开放空间的文化内涵,城市绿地可美化市容市貌,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起来。
2、吸收粉尘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
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黏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摘要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探讨,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在介绍了对绿地系统规划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景观生态理论的基础上,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概括了其绿地现状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利用景观生态的基本原理,对该区域的绿地系统进行规划研究,以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最终实现城市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景观生态;城市绿地系统;内蒙古呼和浩特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社会效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元素,是由城市中不同结构、形状和类型的各种绿地共同构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是城市中唯一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对于改善城市区域的生态质量,保障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形象、城市景观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绿地系统进行研究,能够保证从整个区域景观整体出发,探索其景观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兼顾到绿地系统的景观和生态两方面的功能,从而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并对绿地系统的科学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指导[1]。
1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1.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的概念是德国地理植物学家Troll(1939)在利用航片解译研究东非土地利用时提出来的,用来表示对支配一个区域单位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的分析。
Zoneveld进一步发展了综合景观的概念。
他认为景观生态学把景观作为由相互影响的不同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来研究。
Vink(1983)在讨论景观生态学在农业土地利用中的作用时强调,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载体,是一个控制系统[2]。
Forman和Godron(1986)合著的《Landscape Ecology》一书提出:“景观生态学探讨生态系统(如林地、草地、灌丛、走廊和村庄)异质性组合的结构、功能和变化”。
浅谈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
浅谈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建筑面积的增大,造成城市拥堵、空气污染、热岛效应严重等环境问题,这就需要在城市建设中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不断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一、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从宏观与微观上对城市绿地空间环境(包含:城市公园、绿地、道路绿带、防护林带、滨水空间、风景保护区等)的自然生态系统、人造景观系统及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进行营造设计,实现绿地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创造生态与人文相融合的可持续人居环境。
二、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总的目标是改善城市绿地景观结构,加强城市景观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目标有: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等。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整体优化原则。
在建设城市绿地系统中,要把城市绿地当成一个整体进行设计,这样才能达到资源和空间的优化配置,使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
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要根据城市发展的现状进行设计,要符合城市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特点。
要将一系列单独的绿化个体进行整合,使之成为相互联系的绿化网络系统。
要充分考虑城市郊区与市区绿化建设的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整体;(2)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的建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发挥绿地的生态环保作用,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3)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改造,努力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促进自然与社会的共同发展;(4)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参考本城市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文化特点,设计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满足城市居民的审美心理。
不能只是简单的复制、套用旧的设计或者其它城市有名的景观设计,不然体现不出城市景观设计的美观性。
三、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方法(一)确定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与目标规划范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范围一致。
城市绿地规划与生态景观优化策略
城市绿地规划与生态景观优化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地规划和生态景观优化成为了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城市绿地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起到了调节城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等多重功能。
本文将探讨城市绿地规划与生态景观优化的策略,旨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城市绿地规划的重要性城市绿地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城市内的绿地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计。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绿地可以调节城市气候。
城市高密度建设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而绿地的存在可以通过蒸腾作用和阴凉效应来降低城市的温度,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
其次,城市绿地可以改善环境质量。
城市中的绿地可以吸收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净化空气质量,降低噪音污染。
同时,绿地还可以吸收和蓄积雨水,减少城市内涝的风险。
再次,城市绿地对于保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绿地的规划可以为植物和动物提供栖息地,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二、城市绿地规划的原则城市绿地规划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实现最佳的效果。
首先,城市绿地规划应注重生态保护。
在城市绿地规划中应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植被和地形,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同时,应合理设置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迁徙和繁衍。
其次,城市绿地规划应注重社会公平。
在城市绿地规划中应充分考虑不同社区和居民的需求,合理分配绿地资源,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绿地带来的福利。
再次,城市绿地规划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绿地规划应考虑到未来的发展需求,预留足够的空间和资源,以适应城市的扩张和变化。
同时,应采用可持续的管理和维护方式,确保绿地的长期可持续性。
三、生态景观优化的策略生态景观优化是指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手段,提升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生态景观优化策略。
首先,多样化的植被配置是生态景观优化的重要手段。
生态学角度下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策略分析
生态学角度下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策略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导致城市绿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策略变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探讨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策略,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首先,城市绿地景观设计应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增强。
在设计城市绿地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植物物种的生态适应性和相互关系,创造一个适宜不同生物栖息的环境。
而且,通过增加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可以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其次,城市绿地景观设计应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是城市绿地的重要资源,设计时应考虑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节约。
例如,在城市绿地的设计中可以加入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植物灌溉和景观水体的补给。
此外,合理设计湿地和雨水花园也可以起到水质净化和水资源保护的作用。
第三,城市绿地景观设计应注重植物选择和布局。
在城市绿地中,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对于提高景观的美观度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抗污染和抗灾害能力强的植物品种,以保证植物能够在城市环境中良好生存。
另外,植物的布局也应注重景观的连续性和流动性,以打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城市绿地空间。
第四,城市绿地景观设计应注重生态功能的发挥。
城市绿地不仅仅是美化城市的工具,更是提供生态服务的重要载体。
在绿地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不同生态系统的功能需求,例如增加湿地和水生态系统的面积,以提供自然的水资源调节和水质净化功能;增加草地和森林的面积,以提供氧气释放和空气净化功能。
通过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城市绿地景观设计应注重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地的设计不应仅仅是设计师的事情,更应该与社区居民紧密合作,听取他们的意见和需求。
通过社区参与,可以提高居民对绿地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从而实现绿地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设计师还应注重绿地的可持续性,选择适宜的材料和技术,确保绿地能够长期维持良好状态。
城市景观生态与绿地系统规划的探讨
城市景观生态与绿地系统规划的探讨摘要对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内容以及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作详尽的介绍,探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内容以及绿地系统规划方面,对如何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中保持良好的生态观念提出自己的见解,从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角度对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作分析,提出相应的看法。
关键词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1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城市景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自然实体的统一,它兼有两种生态系统。
一种是以自然景观要素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壤、植物;另一种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文生态系统,类似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亚系统。
根据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特性,目前所用规划的一般程序为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程序。
2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1)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
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对景观生态规划有重要的意义,成功的规划与设计在于对规划区景观的理解程度,因为景观生态规划的中心任务是通过组合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而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结构,以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而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分析有助于做到这一点。
2)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
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是景观生态规划及管理的基础。
根据景观生态分类的结果,概括地反映规划区景观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模式和面积比例关系,就是景观生态图。
3)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
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核心,其目标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从景观的独特性、多样性、功效性、宜人性或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
适宜性分析的方法有整体法、因子叠合法、数学组合法、因子分析法。
4)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据景观规划目标和课题研究对策,综合各种各样的设想和方案,拟订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总体方案。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生态景观设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生态景观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生态景观设计是当代城市发展的热门话题之一。
在过去几十年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导致了城市绿地的剧烈减少。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将绿地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引入和配置绿地资源,达到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设施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在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首要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
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土地开发和资源消耗,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通过科学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增加绿地面积,保持生态平衡,减少城市的环境压力。
其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可以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城市中的绿地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增加人们的精神文化享受。
同时,绿地还可以起到调节城市气候、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的作用,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最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可以提供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可以设置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的服务。
这不仅可以促进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二、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生态景观设计是指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对绿地进行景观化设计,以营造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
生态景观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设计成果符合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首先,生态景观设计要注重生态功能。
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绿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用,合理选择植物和构筑物,打造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增加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生态景观设计要注重社会效益。
设计师应以人为本,满足城市居民对休闲、娱乐和文化等需求,提供适宜的活动场所和公共服务设施。
山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生态理念的探讨
4 结 语
小城镇总体规划 尤其 是其 中的镇域 规划 ,需要我们付诸实
施 , 不 应 该 停 留 在“ 上 画 画 、 上 挂 挂 ” 而 纸 墙 的尴 尬 层 面 。 以 目标 和 问题 为 导 向对 公共 政 策 进 行 研 究 ,制 定 配 套 的 政 策 是 规 划 实
() 3 交通统 筹协调。
城 乡 统 筹 发 展 、 城 乡 网络 化 发 展 的 本 质 在 于 强 调 城 乡 之 间
Hale Waihona Puke 的联系 。罗杰 ・ 兰西克在图底关系理论及 联系理论 中, 特 认为城 市空 间是“ , 图” 乡村 及生态空间是“ ”认 为“ 与“ ” 底 , 图” 底 通过一 些“ 联系线 ’ 组 织成一种 关联系统和 一种 网络 , 可 这些“ ” 以 线 可
用。
13 城 市文 化 生态环 境 的保 护 .
城 市文化生态环境有 两方面的含义 。① 城市中不 同人群 主
要习惯和观念所 体现 出的文化价值 ;② 城市历史 中积淀下 的并
被继承 的历 史文 化观 念 。前者 是维 持现有社会生态平衡 的重 要 构成, 后者是决定一个城 市文化脉络和 社会 习俗 的关键 。 体现在 山水城市建设 中,应 合理保护现有历 史信 息丰富的景点和文化 习俗 , 避免 出现新建设破坏古迹 的“ 文化 自残 ’ 象 。 现
鼎湖山雄踞广东四大名山之首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1956年被国家划为自然保护区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山上设立人和生物圈生态系统定点观察站从而使鼎湖山成为国际性意义的地方鼎湖山及其山顶上的鼎湖就象宝鼎盛满美酒而使人陶醉
维普资讯
建材与装饰 2 0 0 7年 1 中旬 刊 O月
1 山水城 市建设 的生 态内容
浅谈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88浅谈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康得强一、我国生态绿地的进展1、系统观方向我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成一个大系统对待,是一个典型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2、生态观方向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益,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 系统研究中的热点,大量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如有关城市绿地系统对生态城市建设作用的研究,有关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认为城市绿地应保证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分析、应用和建设的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效益的研究,景观生态学指导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研究。
3、协调观方向绿地系统是城市的一个子系统,绿地系统如何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如何引导城市发展,始终是研究的热点。
4、技术观方向借鉴计算机遥感等相关技术手段,调查分析城市绿地的现状,为制订科学的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依据,已成为大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必备手段。
5、目标观方向建设园林城市是中国城市绿化发展的普遍目标,尽管对花园城市的内涵指标还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然有许多城市把它们作为高于园林城市的奋斗目标,并对之进行研究,探讨城市绿化在其中的作用。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目标1、完善绿地系统的生态还原功能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作为城市自然资源生产的主体,转换植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自然资源以实现固定植物、动物、真菌和细菌的食品链,实现城市的天然物流和能量的循环,为城市注入氧气、温度和湿度,而且有利于吸污、杀菌、降低噪音、土壤保水、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分解废物垃圾等有效功能形成。
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不仅是种植绿色植物,还需要包括动物、微生物和无机的环境创造,实现自然环境和生态建设的整个结构功能的恢复。
2、确立城市绿化的产业地位城市绿化产业作为信心的第三产业,其产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金额自然生产率共同创造的,并且其大宗商品价格特点是具有市场价格和影子价格两部分特点的并存之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生态城市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建筑物越来越多,人口密集,城市负荷也越来越重。
在这一背景下,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以其多功能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为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场所。
本文将从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性、规划的基本原则和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生态城市建设。
首先,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公园、花坛、绿化带等各种形式的绿地,它们不仅可以提供人们休息和娱乐的场所,还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收噪音等,为城市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此外,城市绿地系统还可以改善城市生态,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的生态系统。
因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将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制定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是以人为本。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以满足人们对绿地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考虑人们对自然环境和休闲活动的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场所和设施。
其次是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注重生态平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再次,要注重绿色交通。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考虑交通布局,提供便捷的交通系统,减少私家车出行,鼓励步行和骑行,减少交通对环境的污染。
最后,要注重社区参与。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充分征求居民和社区的意见和建议,增加居民对绿地的参与度,提高绿地的使用率。
最后,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和终点。
生态城市建设是指以生态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城市绿色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建设低碳环保的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既涉及城市规划和建设,也涉及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加强政府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鼓励企业和居民的积极参与。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探讨本文首先论述了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进而论述了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础,第三论述了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最后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有关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探讨,以供参考。
标签: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学1 前言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是城市结构的软载体,是自然和人工创造有机结合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安全健康并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减缓环境压力,实现良性循环的生态保证系统,保护城市特色风貌的绿色环境空间体系。
当前,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开始不断地恶化,这也使众多国家开始意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
2001年,我国在各大中小城市掀起了以细化绿地控制、提高生态质量、综合经济效益为特征的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的高潮,但由于所借鉴的模式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导致其存在着很多操作上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为了能改善城市环境,我国引入了生态学理论提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创新理念。
2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2.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和城市生态旅游环境规划,是以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优化为基础,充分利用农田、山体、水体绿化,结合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全面协调绿地建设与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
2.2 城市园林绿地分类规划,是研究各类绿地内容、指标、空间布局、文物古迹、名木古树、植物规划等。
2.3 城市垂直空间绿化规划,是指建筑外墙面绿化、高层及多层建筑屋顶绿化、庭院阳台建筑室内绿化等。
2.4 城市边缘绿地建设与城市扩展关系规划,是既要为将来城市发展预留空间,又要为城市的环境改善提供充分的绿化支持,才能使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
3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础3.1 植物群落学理论:确定生态绿地系统中一定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垂直结构及植被类型,不同树种的组成决定了群落外貌和色彩,在位置安排上可依据于生态演替理论基础,使不同系列群落能具有各自的生态位,从而最终形成稳定发展的生态绿地系统。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绿地系统设计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绿地系统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设计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绿地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体现。
本文将从城市绿地系统设计的意义、设计原则、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意义城市绿地系统设计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和景观水平,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此外,城市绿地还可以起到防洪、保水、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大气质量等功能。
二、设计原则城市绿地系统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在绿地设计中,要注重自然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干扰。
2.功能多元原则:绿地系统不仅要具有生态功能,还要具有生产、生活、娱乐、研究等多种功能,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3.生态连续性原则:在城市绿地设计中,要考虑到城市的生态连续性,使城市绿地与周边的自然生态景观相融合。
4.景观性原则:城市绿地系统不仅要有功能,还要有美感,能够成为城市的重要景点,提高城市形象和品位。
5.可持续性原则:绿地系统设计要考虑到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保证绿地系统的开发和利用是有限的、可持续的。
三、关键技术1.绿地系统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设计的第一步,它需要依据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考虑到城市的规划布局和发展方向,确定绿地系统的范围、类型、分布等。
2.绿地类型设计:在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绿地的类型、功能和形态,选择适合城市环境和城市需求的绿地类型,并进行差异化设计。
3.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城市绿地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提高绿地的美感和艺术价值,塑造城市形象,提升民众生活品质。
4.生态修复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城市环境对生态的破坏和干扰,采用生态修复技术,修复生态系统,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态价值。
5.绿地管理技术:城市绿地系统设计后,需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和维护,采用现代化、节能、环保、智能化管理手段,保证绿地系统的健康、美观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型山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生态型山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摘要歙县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充分利用该县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特色,以山为背景,以水、路为廊道,构筑了生态型山水景观,将歙县绿地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指标领先、独具山水人文特色的生态型园林绿地。
关键词园林绿地;山水;绿地系统;生态;歙县1 歙县概况歙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皖南,北倚景色奇绝的黄山,南临风光绮丽的千岛湖。
全县总面积2 122 km2,人口49.3万。
歙县是黄山至杭州、黄山至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黄山脚下展示徽文化特色的集中点。
1.1 山水格局歙县境内地貌多样,河流众多。
黄山山脉高耸于西北,天目山—白际山脉屏障于东南。
县城地形南北高,中央地势低平,为一个小盆地。
全县山岭的高差形成了中山、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和谷地等5种地形。
练江、新安江及众多支流脉连全境,有大小河流52条,河道长度478 km。
按地形和流向,可分发源于西北部黄山山脉、东北部天目山脉和东南部白际山脉3个部分。
其中,除富溪乡天湖山的湖水流入香溪,属青弋江水系外,其余均属新安江水系。
形成流域主要有新安江流域、丰乐河流域、富资水流域、布射水流域、扬之水流域、练江流域、昌源河流域和棉溪流域等。
1.2 旅游资源歙县山川秀丽,人文荟萃,古迹众多,素称“文献之邦”、“文物之海”。
古徽城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井、古坝、古楼、古石坊,映射着古歙县曾经作为徽文化发祥地的每分荣耀;四乡村镇,处处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被誉为“古建三绝”的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更是数量众多、保存完好。
目前,全县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23处。
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各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处。
1986年,歙县被列入第2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录。
目前,棠樾、渔梁坝和许村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现共有旅游景区(点)20余处。
浅析山水格局对城市绿地系统构建的意义
按照相关标准要求,以及设施服务人口和服务范围,在与上位规划和相关规划相衔接的基础上,按市、区级与基层级,图书阅览类、文化展示类、演出场馆类、文化活动类、文化广场类,分层分类对文化设施进行合理布局,远近期结合,分步落实规划项目。
近期着力建设反映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城市形象的市级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重点抓好与无锡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息息相关的特色博览园和相关文化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基层级文化设施项目的落实,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远期按配建标准对各类各级文化设施进行规划布局,规划布局中遵循城乡统筹、均衡协调,以人为本、方便利用,适应需求、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规划布局强调设施布局在均衡协调基础上的标志性设施相对集中布局,以及功能可相容性设施的土地复合、集约布局;基层级文化设施考虑设施服务半径,结合社区中心布局等。
通过设施布局模式和空间布局的优化,提高设施的服务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作者简介:陈洁燕,1982年生,无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助理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浅析山水格局对城市绿地系统构建的意义潘国武温州市龙湾区温瑞塘河治理工程建设指挥部浙江温州325011摘要:中国是个多山多水的国家,许多城市建设与自然山水紧密结合,构成了城市山水格局的布局风貌。
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经过整理与分析,把城市山水格局对绿地系统构建的意义归纳为有利于城市绿地系统特色的塑造;构筑绿地系统框架;赋予绿地系统美学意境;创造丰富多样、方便宜人的城市绿色空间场所;增添绿地系统文化色彩,赋予城市人文内涵等五个方面。
关键字:山水城市;城市山水格局;绿地系统1前言中国是个多山多水的国家,许多城市与自然山水紧密结合,构成了城市山水格局的布局风貌。
从一个城市的地图上来看,就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城市很少离开山、离开水[1]。
山水作为城市的特色又积淀了传统的人文历史特质。
“山水格局”“绿地系统”都是与城市建设关系密切的相关词汇,对城市个性的形成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桐庐县山水城市绿地系统构建探讨
桐庐县山水城市绿地系统构建探讨【摘要】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绿地系统是解决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前提。
本文在桐庐县域范围内原有绿地现状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桐庐县的具体情况,总结归纳适合当地绿地系统构建的原则和思路,提出了桐庐县山水城市绿地系统构建的途径和措施,并就如何具体落实问题提出了详细的见解。
【关键词】山水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布局;构建途径The discussion on building of shan-shui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in Tonglu【Abstract】Green spac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erfect green space system is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solve the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green within the county of Tonglu,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onglu, summarized principles and ideas for the system of local green building, put forward structural arrangement and measures to shan-shui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of Tonglu, and give a specific opinion for how to solve issues.【Key words】Shan-shui city;Green space system;Structural arrangement;Construction way1. 引言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山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以济南平阴县为例的开题报告
山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以济南平阴县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山水城市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建设具有山水特色的绿地系统来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
济南平阴县是一个以山水为特色的城市,其绿地系统建设需要结合山水特色进行规划。
因此,本文选择济南平阴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山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如何对济南平阴县进行绿地系统规划。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济南平阴县的绿地系统规划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山水城市的优势,在建设绿地系统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山水资源,提高城市绿化效果,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
具体来说,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如下:1. 探讨山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和方法,为其他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参考。
2. 分析济南平阴县的山水资源与城市绿地系统现状,探讨如何将山水资源与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相结合。
3. 提出适合济南平阴县的绿地系统规划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和改进,为济南平阴县的绿地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步骤本文重点研究如何利用山水资源建设济南平阴县的绿地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和步骤如下:1. 山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分析山水环境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影响。
2. 济南平阴县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分析其山水资源及城市绿地系统现状。
3. 提出适合济南平阴县的绿地系统规划方案,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绿地类型、绿地设计等。
4. 对济南平阴县绿地系统规划方案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完善绿地系统建设。
四、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本文采用以下技术路线和方法:1. 通过文献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山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
2. 通过地形地貌、气候环境、水资源等方面的分析,探讨山水环境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影响。
3. 结合济南平阴县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绿地系统规划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型山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摘要歙县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充分利用该县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特色,以山为背景,以水、路为廊道,构筑了生态型山水景观,将歙县绿地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指标领先、独具山水人文特色的生态型园林绿地。
关键词园林绿地;山水;绿地系统;生态;歙县1 歙县概况歙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皖南,北倚景色奇绝的黄山,南临风光绮丽的千岛湖。
全县总面积2 122 km2,人口49.3万。
歙县是黄山至杭州、黄山至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黄山脚下展示徽文化特色的集中点。
1.1 山水格局歙县境内地貌多样,河流众多。
黄山山脉高耸于西北,天目山—白际山脉屏障于东南。
县城地形南北高,中央地势低平,为一个小盆地。
全县山岭的高差形成了中山、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和谷地等5种地形。
练江、新安江及众多支流脉连全境,有大小河流52条,河道长度478 km。
按地形和流向,可分发源于西北部黄山山脉、东北部天目山脉和东南部白际山脉3个部分。
其中,除富溪乡天湖山的湖水流入香溪,属青弋江水系外,其余均属新安江水系。
形成流域主要有新安江流域、丰乐河流域、富资水流域、布射水流域、扬之水流域、练江流域、昌源河流域和棉溪流域等。
1.2 旅游资源歙县山川秀丽,人文荟萃,古迹众多,素称“文献之邦”、“文物之海”。
古徽城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井、古坝、古楼、古石坊,映射着古歙县曾经作为徽文化发祥地的每分荣耀;四乡村镇,处处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被誉为“古建三绝”的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更是数量众多、保存完好。
目前,全县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23处。
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各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处。
1986年,歙县被列入第2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录。
目前,棠樾、渔梁坝和许村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现共有旅游景区(点)20余处。
其中山水画廊新安江景区、雄村景区和花山谜窟一并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为国家级4A级景区。
上丰花果山和老胡开文墨厂成为首批全国农业、工业旅游示范点,同时上丰花果山还被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省农业委员会评为全省首批农业旅游示范区。
目前,歙县推出的“名城歙县一日游”、”山水画廊新安游”、“名山秀水徽文化游”、“休闲养生度假游”和正在运作中的“红色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深受中外游客欢迎。
歙县旅游已成为黄山大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歙县境内风光旖旎,自然山水与徽派建筑的协调交融,不仅使歙县成为徽派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更使得歙县景致宛如一幅“天人合一、清丽脱俗”的美丽画卷。
2 歙县绿地建设现状与评价2.1 现状歙县按照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化条例》和《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古城进行拆建扩绿,新区加强绿化建设,特别是根据该县山水园林景观的特点,充分利用“五峰拱秀,六水回澜”的地貌特征,建设滨河风光绿带。
“十五”期末,县城绿地面积67.85万m2,其中公共绿地面积63.18万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 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5%,绿地率达31%,主要包括西干山风景名胜区、行知公园、河西公园、多景园等;生产防护绿地总面积51.5万m2。
“万里绿色长廊工程”于2002年通过省级验收。
披云山、西干山已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一座山清水秀,富有精巧、雅致、生态、徽韵魅力的县城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2.2 存在的问题歙县绿地建设取得较大发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城区人均建设用地紧张,人均建设用地仅96.8 m2,公园绿地选址较为困难。
②老城区现有公园绿地量少,拆房建设公园绿地是一项大投入的社会福利事业。
县财政投入不足,影响绿地建设量的增加。
③现有绿地分布不均匀;城市绿地主要分布在徽州路、西干山,而其他区域则分布较少。
④道路绿化需进一步加强,部分路段缺少行道树。
3 绿地系统规划思路3.1 规划指导思想充分利用自然地理人文优势,将山、水、城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地结合现状特点,建设地方风貌的生态园林城市。
大力加强滨水公园绿地和街头绿地的景观效果及文化内涵。
大力发展生态防护林绿地。
充分利用周边山场及楔形绿地,提高绿地在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环境方面的功能作用。
3.2 塑造城市地方特色的原则(1)城市绿地规划作为城市景观环境构筑的基本素材、构件和手段,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山水林木等自然基础,通过绿化、建筑和自然地理特征的有机组合,塑造具有美学价值的城市景观,强化城市空间环境的个性。
同时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充实和体现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2)深入挖掘歙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景点的恢复开发,与城市水系相结合,使绿化、水体、历史遗存和文化民俗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3)注重歙县整体风貌的保护,重点依托“五峰拱秀,六水回澜”的特殊地形地貌,突出徽文化特色,建设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园林大县。
3.3 规划目标 ① 近期:健全绿地系统结构体系,大力发展滨河公园绿地,完善居民点的公园绿地。
②远期:歙县绿地系统将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指标领先、独具山水人文特色的生态型园林绿地。
3.4 县域园林绿地结构(图1)歙县自然景观较为丰富,县城中有“五水相汇、依山傍水”的山水之景。
这些也就构架出了整个歙县“五水二区八园”(表1)的绿地体系。
城市内各级公园、游园、道路绿化、防护绿地,以“山水渗透、绿色分隔、均衡配置、园路联系”等规划手法,使城市绿色空间连绵不断。
把城市整体镶入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去,形成“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完美山水园林绿地系统,构成在绿色和自然的因素包围之中的“枝”状的结构。
3.5 城区绿地整体布局及特色歙县县城地处皖南山区,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张,人均建设用地仅96.8 m2。
用地狭长,“背山面水”,在由东北至西南的条形建设用地中,山脚到水边的宽度多在1 500~3 000 m。
在建设用地内难以拿出大量用地做为公园绿地。
正因为建设用地靠山靠水的半径距离均不大,所以将城市公园绿地尽可能布置在水边或山脚。
同时为满足城市居民的游憩功能,在居民集中的地段相应布置综合性公园绿地,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绿地率。
3.5.1 整体布局。
“点、线、面、圈”的有机结合,构成歙县绿地系统的总体布局,同时也是创造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依托。
①滨水骨干绿地。
以“五条水系”的沿河两岸充分利用河滩地,开辟公园绿地、防护绿地、浅滩湿地,构成歙县县城绿地系统的骨架。
②山脚风景林地。
以问政山、西干山为代表的城市外围山场林地,适当增加游览步道和游憩设施,调整林相后,在提高城市绿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③人文公园绿地。
以居住环境为重心,构建彰显地方人文历史的主题公园,形成城市绿色文化的景观亮点。
体会、宣传徽文化的深刻内涵。
④生态保护圈。
建成区外围山场、林场、果园、风景林地、基本农田等绿色生态用地形成山地城市保护圈。
3.5.2 特色。
绿地整体布局的特色为:“依山傍水、山城相融、人文园林、适居生境”。
3.6 均衡分布、多层渗透的绿色斑块绿色斑块主要指的是城市公园、游园和街头绿地等完全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绿色镶嵌体。
公园绿地选址应从城市性质、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用地布局出发,在城市主要出入口、人文自然景观聚集地、公共设施附近及居住区附近选地。
并优先选用现有山川河湖所在地及周围地区;名胜古迹所在地及周围地区;原有林地及大片树丛地带;城市不宜建筑地带。
歙县绿地系统规划充分利用城区自然条件,结合老城区整治,新区建设和文物古迹保护,大力发展公园绿地提高人均绿地面积。
合理布局,均匀分布,“大、中、小、点、线、面”的结合。
规划市级公园服务半径2 000~3 000 m,区级公园服务半径1 000~1 500 m,小游园(居住区级公园)及街头绿地为300~800 m。
加强主城区绿地及滨江绿地的建设,在绿地系统中开辟景观生态走廊,提高城市景观价值。
公园绿地建设要求其绿化用地面积,不低于70%,完善综合功能,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要求。
3 结语歙县绿地系统规划从实际出发,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利用城市内外的山水地貌特征统筹安排绿地空间,一方面大大提高歙县绿地指标,预计2010年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将达到10.2 m2,绿地率达到38%;另一方面,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初步形成了歙县山水生态型绿地系统框架,为中远期绿地的合理布局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奕春凤,刘晨宇. 登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J].中国园林,2004,20(9):70-72.[3]陈鹏飞,陈丽华.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以河南省桐柏县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302-8303.[4]郝敬霞.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分析与建议[J]. 石河子科技,2007(5):11-13.[5]樊良新,牛海鹏,陈金海,等.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探讨—以焦作市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604-2605.[6]梁海江.山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生态理念的探讨[J]. 建材与装饰,2007(10Z):79-80.[7]王亚军,郁珊珊. 城市绿地系统保育城市文化的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322-1323.[8]刘鹏,董廷旭,邓小菲.绵阳城市绿地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35-7536.[9]杨艳清.园林地被植物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J].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4):115-117.[10]吴周. 城市滨水带绿地景观设计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2007(20):61.[11]高强,黄勇强.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影响[J]. 山西建筑,2007,33(31):341-342.[12]王浩,王亚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J]. 中国园林,2007,23(9):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