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doc

合集下载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研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研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研究摘要:引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布局概念,分析影响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因素,并根据实例说明了南新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特色,最后说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总目标。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相关因素;景观特色前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城市各种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为城市提供适宜的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环境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游憩休闲、社会文化等生态服务功能。

而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布局结构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与发展,环境空间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对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决定性因素,其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形式由于每个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形成各异的城市布局,而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下进行的,其布局受城市布局影响,因此,出现不同的布局形式,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布局形式:块状绿地布局:分布均匀,使用方便,但对构成城市整体艺术面貌作用不大,对改善城市小气候也不显著,多出现在旧城改建中。

带状绿地布局:利用河湖水系、城市道路、旧城墙等因素,形成纵横向绿带、放射状绿带与环状绿带交织的绿地网。

带状绿地布局容易表现城市的艺术面貌。

楔形绿地布局:凡城市中由郊区伸入市中心的由宽到狭的绿地,称为楔形绿地,一般都是利用起伏地形、放射干道等结合市郊农田、防护林布置。

对于改善城市气候显著,也有利于城市艺术面貌的表现。

混合式绿地布局:是前三种形式的综合运用。

可以做到城市绿地点、线、面结合,组成较完整的体系。

可以使生活居住区获得最大的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游息,有利于小气候的改善,有利于城市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丰富的城市总体与部分的艺术面貌。

目前大多数城市绿地多运用这种布局。

2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原则合理的城市绿地布局结构,组成了城市的安全防护体系,但如何通过布局来充分发挥绿地的功能,体现城市风貌,获得最佳的人居环境,这就需要在布局中遵循以下原则:整体性原则:各种绿地互相连成网络,城市被绿地楔入或外围以绿带环绕,可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纵观历史,都市有其发生与进展的过程。

第一,都市的存在有赖于生态的环境,因此许多都市凭借天时、地利的条件,选择枕山面水或依山傍水之处安营扎寨,然后才能依照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逐步进展壮大。

因此,在都市空间的组织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确实是顺应自然、靠近自然。

因为人类具有扎根于大地,拥抱大自然的感情。

都市园林、绿地是都市用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据瑞典人类都市规划专家G . 索特教授在“自然与绿色空间对都市居民的价值”中的论述,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讲明人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当人们在乡村或公园时,精力获得一种补充。

精神疲劳的人在这种环境中复原较快。

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

然而,随着经济的进展、人口的膨胀、工业的大量集中以及机动车辆的迅猛增加,产生了空气浑浊、水质污染、噪声等严峻的环境污染,绿地在都市中心区的进展中趋于减少,这种环境恶化的咨询题,威逼到人类的生存与进展。

因此,作为大力进展旅行业的古城开封,更应该树立起生态都市的观念,把开封建成一个优美、清洁、文明的现代化的生态良性循环的都市。

都市空间是人们进行生活活动和相互交往的场所。

它的形成与进展既要满足人类各种活动的需要,又要符合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利用大自然所给予的优厚条件,基于人类具有扎根土地、依附大自然的本性,多数都市差不多上在自然环境中“加工”而成的。

因此在都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同时,应尽可能的把原有自然环境保留下来,融汇到人工环境中去。

要使居民不脱离大自然的怀抱,同时使都市具有鲜亮的特色。

都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要紧是:美化都市,涵养水源,吸尘杀菌,净化空气,降低噪声,调剂小气候,提高都市生态环境质量,爱护都市生态平稳,制造一个现代化的生态良性循环的都市。

一、位置与范畴:开封位于河南省东部、黄河中下游之南岸。

它背靠黄河、南通淮蔡,东联青徐、西峙嵩丘,平畴沃野,人杰地灵,素有“汴京富丽天下无”,“夷门自古帝王州”之称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范本(doc 83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范本(doc 83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范本(doc 83页)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说明书东莞市万江区办事处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2008.12前言2006年7月,我市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把“创园”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城市产业升级的重要实践。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的是打造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和谐幸福家圆。

借此契机,结合环境“五整治”活动,全市各镇街结合各自发展特征开展绿地系统规划。

万江区位于东莞市区的西部,是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江区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万江按照“一城、两区、三河、四带、五组团”的发展格局,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优化城市环境,大力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建设宜居、宜业万江,打造“水岸新城、和谐万江”的城市形象。

2007年3月,受万江区办事处的委托,我院承担了万江区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

随后项目组着手进场踏勘、收集基础资料、确立构思原则,5月份形成了规划初步方案,与规划所多次交流后于9月份正式向区领导汇报,规划方案的整体构思和空间布局得到充分的肯定,于2007年11月份召开并通过了专家评审会。

会后,项目组针对各专家提出的相关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同时邀请了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科技股股长刘颂颂高级农艺师作为项目顾问,形成了本规划的最终成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万江区办事处的重视和支持,使本次规划能够顺利的开展,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篇 (1)一、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 (1)(一)规划背景 (1)(二)规划目的与意义 (2)二、工作阶段划分与技术路线 (3)(一)工作阶段划分 (3)(二)技术路线 (4)第二部分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一、概况及现状分析 (5)(一)概况 (5)(二)城市绿化现状调查分析 (9)二、万江区规模确定 (25)(一)万江区与东莞市对比分析 (25)(二)相关规划指引与万江区未来规模确定 (27)三、重点问题思考 (30)(一)如何确定合理的绿化建设指标30(二)充分体现滨水地区建设的特点.. 30(三)充分考虑滨水地区和全区的关系 (30)(四)注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发扬 (31)(五)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和景观特色 (31)(六)滨水地区用地功能的重组 (31)(七)滨水地区的交通组织 (32)(八)滨水地区开发和防洪设施的关系 (32)(九)重视渐进式开发与可操作性 (33)四、规划总则 (33)(一)规划范围 (33)(二)规划年限 (33)(三)规划依据与原则 (33)(四)规划理念 (36)(五)规划目标与规划指标 (37)五、城市绿地空间结构 (41)(一)规划结构 (41)(二)城市绿地系统的文化意义 (43)六、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45)七、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46)(一)规划手段 (46)(二)城市绿地分类 (46)(三)公园绿地(G1)规划 (53)(四)生产绿地(G2)规划 (66)(五)防护绿地(G3)规划 (68)(六)附属绿地(G4)规划 (70)(七)其他绿地(G5)规划 (77)八、园林绿化植物规划 (77)(一)园林植物种植与生长现状 (77)(二)植物资源与生长环境分析 (92)(三)规划原则 (94)(四)园林植物规划 (94)九、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117)(一)总体现状分析 (117)(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的目标 (117)(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与规划 117(四)保护措施与对策 (119)(五)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对策 (119)十、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120)(一)古树名木范畴及分级标准 (120)(二)古树名木分布、数量及树种 (120)(三)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137)十一、分期建设规划 (138)(一)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 .. 138(二)中期建设规划(2011-2015) (142)(三)远期建设规划(2016-2020) .. 142十二、实施措施 (144)(一)法制保障措施 (144)(二)行政管理措施 (144)(三)资金保证措施 (145)(四)舆论宣传措施 (145)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篇一、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一)规划背景1、国家和省对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与建设的要求近几年来,东莞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范本(doc 83页)_New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范本(doc 83页)_New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范本(doc 83页)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说明书东莞市万江区办事处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2008.12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篇 (1)一、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 (1)(一)规划背景 (1)(二)规划目的与意义 (2)二、工作阶段划分与技术路线 (3)(一)工作阶段划分 (3)(二)技术路线 (4)第二部分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一、概况及现状分析 (5)(一)概况 (5)(二)城市绿化现状调查分析 (9)二、万江区规模确定 (25)(一)万江区与东莞市对比分析 (25)(二)相关规划指引与万江区未来规模确定 (27)三、重点问题思考 (30)(一)如何确定合理的绿化建设指标30(二)充分体现滨水地区建设的特点.. 30(三)充分考虑滨水地区和全区的关系 (30)(四)注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发扬 (31)(五)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和景观特色 (31)(六)滨水地区用地功能的重组 (31)(七)滨水地区的交通组织 (32)(八)滨水地区开发和防洪设施的关系 (32)(九)重视渐进式开发与可操作性 (33)四、规划总则 (33)(一)规划范围 (33)(二)规划年限 (33)(三)规划依据与原则 (33)(四)规划理念 (36)(五)规划目标与规划指标 (37)五、城市绿地空间结构 (41)(一)规划结构 (41)(二)城市绿地系统的文化意义 (43)六、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45)七、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46)(一)规划手段 (46)(二)城市绿地分类 (46)(三)公园绿地(G1)规划 (53)(四)生产绿地(G2)规划 (66)(五)防护绿地(G3)规划 (68)(六)附属绿地(G4)规划 (70)(七)其他绿地(G5)规划 (77)八、园林绿化植物规划 (77)(一)园林植物种植与生长现状 (77)(二)植物资源与生长环境分析 (92)(三)规划原则 (94)(四)园林植物规划 (94)九、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117)(一)总体现状分析 (117)(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的目标 (117)(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与规划 117(四)保护措施与对策 (119)(五)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对策 (119)十、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120)(一)古树名木范畴及分级标准 (120)(二)古树名木分布、数量及树种 (120)(三)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137)十一、分期建设规划 (138)(一)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 .. 138(二)中期建设规划(2011-2015) (142)(三)远期建设规划(2016-2020) .. 142十二、实施措施 (144)(一)法制保障措施 (144)(二)行政管理措施 (144)(三)资金保证措施 (145)(四)舆论宣传措施 (145)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篇一、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一)规划背景1、国家和省对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与建设的要求近几年来,东莞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概述城市的绿地系统是城市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公园、花园、广场、道路绿化带、河岸绿化等各种绿地类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旨在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休闲、文化和生态环境,同时还具有美化城市形象、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温和降低噪音等诸多功能。

本文将介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重要性、目标、原则和步骤,并提供一些实际案例作为参考。

重要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几个重要方面: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城市绿地系统可以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如水资源保护、土壤保持、空气质量改善、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等。

绿地系统还能提供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城市绿地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提供清新的空气环境,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同时,绿地还能吸收噪音、降低城市的噪音污染。

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城市绿地系统可以起到自然滞洪、雨水收集和处理的功能,减少城市的雨洪灾害。

绿地还可以吸收和净化雨水,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供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

社会和文化价值城市绿地不仅提供了休闲和娱乐场所,还具有社会和文化价值。

公园、花园和广场等绿地空间可以成为居民交流和社交的场所,举办各种文化和艺术活动,增加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社会凝聚力。

目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创建一个统一、连贯的绿地网络,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几个主要目标:提供优质的绿地空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要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绿地空间,满足居民不同需求和利益的同时,考虑地区特点和历史文化遗产。

优化城市形象和景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要注重城市形象和景观的提升,通过艺术设计和景观规划,增加城市的美感和吸引力。

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要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总则1、规划背景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

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

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指导思想和原则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城市绿地系统一直以来都是城市规划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和健身的场所,同时还能改善城市环境、调节气候、增加生态多样性等。

因此,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也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所需考虑的因素和方法。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依据城市发展需要,在城市区域内合理布局绿地空间的过程。

它能够提供绿色、健康的城市环境,改善人们居住和工作的质量。

同时,城市绿地系统还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1. 区域协调性原则:城市绿地系统应与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保持协调,确保绿地的布局和分布能够满足不同区域的需求。

2. 多功能性原则:绿地不仅仅是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应该兼具生态和环境功能,例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护水源等。

3. 连续性原则:城市绿地系统应该具备一定的连续性,形成绿色的廊道,便于人们的出行和休闲活动。

4. 毗邻性原则:城市绿地系统应该与城市其他的重要场所相连接,例如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方便居民的日常活动。

三、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关键要素1. 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至关重要。

根据城市的整体规划,确定各个区域的绿地规模、类型和功能。

2. 绿地类型:城市绿地系统应包含不同类型的绿地,如公园、广场、街头绿化等,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3. 生态恢复: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需要注重生态恢复,提高绿地的生态功能。

可以通过植被恢复、水生态修复等手段来实现。

4. 基础设施: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还需要配套良好的基础设施,例如步道、自行车道、灯光设施等,方便人们的出行和使用。

5. 管理运营: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后,还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营。

包括绿地的养护、安全管理、活动组织等。

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的案例以新加坡为例,该城市通过积极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成功创建了绿色、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

规划文件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和规划基础资料四个部分。

其中,依法批准的规划文本与规划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规划文本一、总则包括规划范围、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模等二、规划目标与指标三、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五、城市绿地分类规划简述各类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要点和规划指标六、树种规划规划绿化植物数量与技术经济指标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包括规划目标与指标、保护措施与对策人、古树名木保护古树名木数量、树种和生长状况九、分期建设规划分近、中、远三期规划,重点阐明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与效益估算十、规划实施措施包括法规性、行政性、技术性、经济性和政策性等措施十一、附录规划说明书第一章概况及现状分析一、概况。

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环境状况和城市基本概况等。

二、绿地现状与分析。

包括各类绿地现状统计分析,城市绿地发展优势与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等。

第二章规划总则一、规划编制的意义二、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三、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第三章规划目标一、规划目标二、规划指标第四章市城绿地系统规划阐明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和分类发展规划,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覆盖整个市域,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

第五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一、规划结构二、规划布局三、规划分区第六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一、城市绿地分类(按国标《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执行)二、公园绿地(G1)规划三、生产绿地(G2)规划四、防护绿地(G3)规划五、附属绿地(G4)规划六、其他绿地(G5)规划分述各类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内容(要点)和规划指标并确定相应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的种类。

第七章树种规划一、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二、确定城市所处的植物地理位置、包括植被气候区域与地带、地带性植被类型、建群种、地带性土壤与非地带性土壤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一、基本概念1、城市绿地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区,是市民生活的环境载体。

绿地一词的定义和范围,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称为开敞空间。

城市中的绿地对于城市的形态、功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它是城市的有几座城部分。

我国现行标准城市绿地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2、绿地系统的定义及特征所谓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和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绿色有机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整体性特征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同的绿地类型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绿地类型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个绿地系统发挥更多的综合功效。

(2)层次性特征现代城市绿地系统都具有一定完的内部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发生着变化,导致整个城市绿地系统整的层次结构体系,按照规模及精细程度可以从大到小分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3)互动性特征包括绿地系统各层次、要素内部的互动和绿地系统与城市其他系统间的互动。

(4)时间性特征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

根据植物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植物景观会随时间、季节、年龄逐渐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绿地系统的时间性演变特征。

(5)开放性特征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中唯一有生命的面向每一个居民的市政基础服务设施,是向公众开放的开敞空间。

二、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提供生态产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重要的生态产品生产者。

(1)城市绿地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城市低空范围内调节和改善城区的碳氧平衡,缓解和消除局部缺氧,以改善局部地区的空气质量。

(2)长沙市绿地具有提供清洁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3)城市绿地具有明显改善城市小气候,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作用。

(4)城市绿地可以结合观赏种植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既可以售出又可以丰富人们生活。

2、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中不同群落类型配植的绿地可以为不同的野生动物提供相应的生活空间,另外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对于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决定性作用。

3、防灾减灾合理布置尘世绿地可以增强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1)植物群落通过降低风速二起到减尘作用,并可有效地减少地面尘土进入空气。

(2)植物可以降低沙尘暴对城市的影响。

(3)城市绿地可以减少暴雨带来的经济损失。

(4)城市绿地系统对于减轻洪涝灾害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5)城市绿地具有防火作用。

(6)园林植物能过滤、吸收和阻隔放射性物质,减低光辐射的传递和冲击杀伤力。

(7)城市绿地具有避震作用。

4、提供休闲空间城市人居空间狭小,绿地是城市居民进行休闲、聚会、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绿化宣传及科普教育的场所。

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1、从城市出发,综合规划无论总体与局部规划,都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密切结,统筹安排,作出内外协调、统筹兼顾、全面合理的绿地规划。

2、远近结合,便于实施根据城市的经济能力、施工条件、项目的轻重缓急,订出长远目标,做出近期安排,使规划能够逐步得到实施。

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规划时应将园林绿地的环保、防灾、娱乐与审美、体育、教育等多种功能综合设计,安排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4、合理布局,均衡分布规划时应考虑四个结合:点线面结合,大中小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构成有机的整体。

四、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1、场所概况及现状分析城市概况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环境状况和城市基本概况等;绿地现状与分析包括各类绿地现状统计分析、城市绿地发展优势与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2、规划总则包括规划编制的意义、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目标与策划指标。

3、规划目标与规划指标包括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和相关指标。

4、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主要阐明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和分类发展规划,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覆盖整个市域,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

市域绿地系统包括市域内的林地、公路绿化、农田林网、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城市绿化隔离带以及城镇绿化用地等。

4.1 市域绿地系统的规划原则(1)系统整合,建构城乡融合的生态绿地网络系统,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以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平衡。

(3)加强对生态敏感区的控制和管理,形成良好的是与生态结构。

(4保护有历史意义、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绿地环境。

4.2具体规划要求(1)耕地规划需结合农业生产用地规划,严格保护耕地,同时,将宜林地耕地退耕还林。

(2)园地规划应根据适应性原则,考虑栽种品种,积极改造地产园地,建设稳定高产园地,适当结合发展乡村旅游,提高经济效益。

(3)林地结合国家生态林工程规划,加快防护林体系建设,形成农田林网化的绿色网络,完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发挥森林生态效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牧草地保护城郊天然牧草地资源,控制放牧强度,实行科学轮牧,封滩育草;结合划定宜牧地,解决农牧争坡、林木争山的矛盾,实行林牧结合。

(5)水域和湿地结合《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管理,合理划定绿化生态保护带,积极恢复退化的湿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湿地生态系统。

(6)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土地一般需要治理才能利用或可持续利用。

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规划5.1布局原则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置于城市总体规划之中,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城市园林绿化的法规,贯彻为生产服务、为生活服务的总方针,布局原则应遵守城市绿地规划的基本原则。

5.2主要布局形式(1)点状绿地布局这种模式多出现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这样可以做到均匀分布,与居住区的结合较为密切,居民可以方便使用,但对构成城市整体的艺术风貌作用不大,对改善城市小气候的作用也不大。

(2)环状绿地布局一般出现在城市较为外围对的地区,多与城市环状交通线同时布置,绝大部分以防护绿带、郊区森林和风景游览绿地等形式出现,在改善城市生态和体现城市艺术风貌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

(3)带状绿地分布带状绿地多与城市河湖水系、主要道路、高压走廊、古城墙、带状山体等结合布局,形成纵横交错地带、环状绿带与放射状绿带交织的绿带网,比较容易体现出城市的艺术风貌。

(4)楔形绿地布局一般与城市的放射交通线、河流水系、起伏山体等要素结合布局,同时还应考虑与城市的主导风向一致,便于城市外围气流的进入。

优点是城市通风效果好,也便于城市艺术风貌的体现。

(5)组合式绿地布局组合式绿地布局就是将以上几种布局方式加以综合利用,进行新的组合,形成如点网状等布局模式,它将以上基本模式对的诸多优点进行综合,与之相比优势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可以很好地与城市的各个要素如工业用地、住宅用地、道路系统、山水地形、植被条件等进行结合 ,尽可能地利用原有的水文地质条件、名山大川、名胜古迹 ,形成独特的绿地系统布局。

②可以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便于组成完整的城市绿地体系。

③可居民以使生活居住区获得最大的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休憩娱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小气候。

④有助于丰富和体现城市总体和布局地区的艺术风貌。

6、城市绿地分类规划城市绿地分类应该按国家《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执行,包括公园绿地规划、生产绿地规划、防护绿地规划,附属绿地规划、其他绿地规划。

7、城市绿化的树种规划7.1树种选择原则(1)与同城市所处的森林植被区的自然规律一致。

(2)坚持选用乡土物种,注意选用引种栽培成功的外来物种。

(3)以乔木为主,坚持乔木、亚乔木、灌木、木质藤本、花卉、草坪以及地被植物全面地合理安排。

(4)严格筛选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

(5)因地制宜贯彻园林结合生产。

(6)速生树与慢生树相衔接,大力促成长寿而珍贵的满长树快长。

(7)重视“适地适树”的原则。

(8)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相结合。

7.2树种规划方法(1)调查研究和现状分析(2)确定基调树种(3)确定树种的技术指标(4)确定骨干树种(5)市花和市树的选择建议8、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8.1植物物种多样性规划(1)本植被气候带园林植物物种的发掘与应用(2)相邻植被气候带园林植物的引种与应用(3)建立种质资源保护、繁育基地,提高园林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8.2植物基因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8.3生物系统多样性规划8.4景观多样性规划8.5珍惜濒危植物的保护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扩大其生物种群,建立或恢复适生环境,保存和发展珍稀生物资源。

8.6保护措施(1)开展普查。

(2)加强保护和发展城市公园及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工作。

(3)加强动、植物园建设,开展科研和科普工作,加大人工繁殖研究,形成一定数量濒危植物保护群。

9、古树名木保护规划9.1古树保护的分级机标准古树分为国家一、二、三级,国家一级古树树龄在500年以上,国家二级古树300~499年,国家三级古树100~299年。

国家级名木不受树龄限制。

9.2保护方法和措施(1)挂牌登记管理(2)技术养护管理(3)划定保护范围(4)加强立法工作和执法力度10、分期建设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期建设可分为远、中、近三期。

近期规划应提出规划目标与重点,具体建设项目、规模和投资估算;中、远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建设项目、规划和投资预算。

11、绿线导则的制定(1)具备完整的城市地形图,其精度应是等同于该城市的详细规划或地籍管理用地形图。

(2)对城市现状绿地的准确调查。

(3)具备法定效力的规划成果,包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性详细规划等。

12、实施规划的措施建议分别按法规性、行政性、技术性、经济性和政策性等措施进行论述。

13、附录和附件包括一些图纸和基础资料,作为绿地系统规划的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