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7课师说61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7课师说测试题 2019.9
1,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2,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
3,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
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与“论”相比,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从下列各题的加点词中,分别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

①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从华容道步走 D. 道中迷雾冰滑
答:〔〕与〔〕
②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此世所以不传也
答:〔〕与〔〕
③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圣益圣,愚益愚 C.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D.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答:〔〕与〔〕
6,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舍于其址(舍:屋舍)
B.比好有者尚不能十一(十一:十分之一)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得:取得)
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悲:感到悲伤)
7,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
②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文:
8,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不遗,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9,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答:
10,与《捕蛇者说》比较,指出它们运用的对比手法有什么不同?
答:
测试题答案
1, A
2, B
3, B
4, C.范仲淹应为欧阳修
5, ①C、D ②A、D ③A、C
6, A
7, ①读书不会断句,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在这两事中,)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学了小的,丢了大的,我看不出(这种人)是高明的。

②喜欢古文,六经和它的传文,全都学习过。

他不受时俗风气的限制,向我来学习。

8, (1)不知句读就向老师请教,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明白事理啊。

(2).喜好古文,六种经书和传注都在学习,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拘束,跟我学习。

9,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

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10, 从上文分析,本文是用三种人进行并列对比的,而《捕蛇者说》是用一种情况反复对比:①以剧毒之蛇与愿以捕蛇抵赋的人之多相比;②以蒋氏一家三代的遭遇与同村其他人家的遭遇相比;③以蒋氏一岁犯死者两次,其余时间则熙熙而乐,与乡人每天担惊受怕相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