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河北路造林之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地理第十四辑
北宋河北路造林之研究
江天健
一、前言
本文主要讨论北宋时期河北路造林情形,研究这项问题有两个动机,一是谭其釀教授在〈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中精辟分析了中国从股商至唐代黄河泛滥及安流的原因,主要是与黄河中游土地利用有关,建议要改进农业生产方式,从单纯的农业经济逐步向农、林、牧综合经营发展,以减轻黄河水患①,引发个人探讨古代造林情形的兴趣。
二是目前关于研究宋代造林文章不多②,有待加强努力。
其次,为何单独选择河北一路作为探讨范围?亦有两个理由,一是此地位居黄河下游,当时境内水患激烈,森林对于水土保持裨益甚大,政府采取造林措施来进行治水。
二是本区位于宋辽边界军事重地,森林也有助于边防工事,宋廷遂在缘边地方广植林木,以限敌骑,因此杏区造林有其特殊重要地位。
本文拟首先叙述河北路森林分布状况及造林情形,接着分别讨论当地造林对于边防影响及治水情形,最后再作一个结语,以为结束。
二、河北路森林状况
北宋河北路范围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境内,属于暖温带气候,天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12—带。
由于本区发展较早,原始植被长期受到人类开发影响,使得今日平原王的大面积落叶阔叶森林被破坏殆尽;山地森林方面,除了高山深谷之处保存有少量天然森林之外,海拔较高地方已被一些次生的杨、桦林所演替,海拔较低山地丘陵大都是荆条、酸枣灌丛和黄护萌生矮林③。
由于地理景观变迁并非朝夕所致,北宋时期河北路已经呈现出类似前述情形,仁宗庆历四年(1044)八月,欧阳修担任河北都转运使期间,报告该路财政窘境,即透露出当地
①谭其驶:《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
流的局面》,收入氏著《长水集》(下),人民出版社,
1987年7月出版。
②根据笔者现在所见到有关宋代林业方面书籍及文
章,计有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硏究》,日本东京〉
风间书房,1968年2月出版;全汉昇:心匕宋汴梁的
输出入贸易叭《南宋杭州的消费与外地商品之输
入叭皆收入氏著《中国经济史论丛》,香港》新亚硏
究所,1972年8月出版;前田正名:《续资治通鉴长
编jc现nttfc宋初o秦州史学杂志六
七编六号,1958年6月出版;张隆义:《宋代
力木材◎消费七生产孙待兼山论丛九号,1975年
出版;周宝珠:《北宋东京的园林与绿化巧《河南
师大学报>>1983年1期;胡建华:《宋代林业简论以
武晋阳学刊》1990年4期;韩桂华:"宋代纲运
硏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硏究所博士论文,
1992年6月出版,第三章“纲运类别与名称匕程民
生:《宋朝林业简论巧《农业考古年】期。
但
前述这些书籍及文章多半讨论当时木材的生产、运
.输和消费情形,殊少讨论植树造林问琶。
仅有张
隆义先生一文:在比较江南与华北地区林业经.营
不同现象的时候,曾触及到此一问题。
®侯学煜:•中国自然地理一植物地理》卞册,北京,科学出賊社,1988年6月第1版.
平原土地使用状况,其奏云2,上
,河北之地,四方不及千里,而缘迪广
信、安肃、顺安、雄、霸之间,尽为塘水,民
不得耕者十八九。
潼、卫、德、博、滨、沧.
通(安)利、大名之界,东与南,岁岁河灾,
民不得耕者十五六。
……沧、瀛、深、冀、
邢、潴、大名之界,西与北,咸卤大小盐
池,民不得耕者十三四。
又有泊淀不毛、
监马棚牧,与夫贫乏之逃而荒弃者,不可
胜数①”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包拯反对政府恢复已经废罢广平马监(河北永年县),上奏请求允许让百姓继续耕佃牧地,其曰:
塚河北西路,惟漳河南北最是良田,牧马地已占三分之一。
东路又值横陇商
胡决溢,占民田三分之二。
乃是河北良
田六分,河水、马地已占三分,其余又多
是高柳及泽卤之地。
②•'/
据此分析,当时河北境内平原除了农业耕地之外,尚有塘水泊淀、马监牧地、水灰荒地及咸卤之地等等,大面积的落叶阔叶森林几乎不复存在。
仁宗天圣二年(1Q2右年》五月,深州(河北深县南二七五里)董希谡上奏处理承佃河北路没蕃户庄田林木徊题厂提到“河朔之地少近山谷,每官中科木或制农具等若不砍斫园林,即耒无所岁</神赛魚手西年(1071年)五月,御史刘事报告“侖北显得薪柴,村农惟以麦驀等烧用”③,皆可为证齐至于山地森林则以匾山(今太行山》L带
最为著名、雄州(河北雄县)李允则就曾搬运此处木材,修筑仓廩营备。
欧阳诊銮于该处
良材甚多,适宜制造弓弩,建议就近在邢州(河北來台市)设置都作院,负责打造优良弓弩。
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九月,朝廷任命周辅负责西山采木修盖北京(河北大名县)等处仓库事务④•
三、河北路造林情形
.森林是人类生活重要资源之一,加上前述河北路平原森林被破坏殆尽,宋廷十分重视本路造林工作。
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春天,重申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课民种植命令,规定全国每一个县将百姓分成五等,第一等种植杂木一百株,依序减少二十株,若是种植桑枣者,株数可以减半⑤;河北路自然包括在内。
次年(962年)九月,下诏禁止百姓砍伐桑枣作为薪炭,又特别要求沿着黄、汴河两岸州县官吏,每岁督促百姓种植榆柳,以便坚固堤防,预防河患⑥;由于黄河下游流经河北路境内,亦与本路造林有关。
太祖开宝五年(972年)正月,因为修补堤防需用梢芟数量庞大,多用砍伐园林科取方式取得,颇为扰民,下令沿着黄、汴、清、御诸河州县百姓除了依旧种植桑、枣树之外,另行要求当地人户种植榆柳及适合当地的树木.按照户力高低,汾成五等i第一等种植五十株,以十株递减类推而下,愿意多种植者听其自由,孤寡残独及駅甫齧:《班阳文忠公集;,酉部丛刊主编,台北,台V圧嘀裔芬印襯;1»79年U月台第1版,河北奉使猷買戶彊草軒#论河丸财些时相书"•
::©荷塔锂辜禽奏议集;二明正统元年合肥方正刊「久%采,现藪于苔弘敲宫博杨觀;卷七,《请将邢络州牧賀兰马坦给与入史依旧耕佃珥
③
徐痙辑:&宋会要辑稿》(以下简称幺宋会要》),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年10月第1版;食货六刖;「三之宀:三李療:毬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範称0『子;《长卿),新定本,台北,世界书局,1983年2月第7囁,维:i二三,神宗熙苧四年金月乙未条.' ::④欧阳修:前引书,河北奉使奏草卷土,*乞置弓弩都宀,作瞬《长编》,卷九三,真宗天禧三年六月丁酉..条;卷三一六,神宗元丰四年九月庚戌条。
•⑤《长编巧卷二,太祖建隆二年三月条。
⑥《长编巧卷三,太祖建隆三年九月丙子条。
另外,
在《宋会要巧方域一四之一,其记载内容略有出
兀一为十月下诏;二是每年岁初命令地分士兵种
植榆、柳树•
_43—
女户者不在此限①。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闰十二月,下诏在全国两京诸州百姓当中,政府选派熟悉土地之宜及种树之法者为农师,各县一人,巡视田亩,劝民开垦种植②。
不过,这项办法仅维持一年多左右,太宗雍熙元年(984年)五月,就停废实施③。
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六月,朝廷同意著作佐郎胡则请求,于河北州县课种榆柳树木,以备材用④。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一月,依照河北安抚司之建议,在该路缘边官道左右两旁及时种植榆柳;九年(1016年)六月,复根据太常博士范应辰意见,扩大到全国诸路,下令各地马递铺士兵在官道旁边种植榆柳或是适合该地的树木,一方面可以解决各地官方木材不足,另一方面可供路人躲避炎暑之用⑤。
仁宗时期鼓励全国各地知州、通判、知县令佐劝课栽植,庆历四年(1044年》正月二十7VH,下令各路提点刑狱依据劝课劳绩举荐有功者,并且不必全都种植桑枣,可以随着当36风土之宜,栽种榆柳,其内容如下:
植桑枣令文,劝课栽植自有等第数目,如地土有所不宜,见不必桑枣,但榆、
柳之类随地所宜「可为貝利。
如官员能'•自相度民力,设法劝课,不须我守令文内
数目。
并令逐处具本官任内栽种,诣实「闻奏
七宗皇祐元年(1049年)十月,朝廷同意河北象边安抚司的请求,自保州(河北保定市)以
西没有塘水防御设施地方广植林木,以便阻隔敌人兵马。
此外,程琳亦在大名府(河北大名县)植木数万,以备将来修筑楼橹之需用。
⑦
—神宗列期河北路造林活动如火如荼展开,达到骨抵.首先,吴审礼鉴于有些地方未
—<4—见栽植桑柘,建议“帝畿千里,有终日行不见桑柘处,民不知蚕,非所以美俗。
请教以种艺,责县劝率之,不一年,所租以亿万计。
”皇帝接受吴审礼的主张,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将其随户等劝课栽种桑植,听自来年种,次年移种的办法推广到全国各地,迄至哲宗继位之初(1085年;神宗元丰八年十二月),始告废罢此法⑧。
其次,熙宁五年(1072年)契丹巡马越界挑衅,宋辽关系紧张。
七月,东头供奉官赵忠政鉴于界河以南至沧州(河北沧县东南四十里)城之间虽有塘泊防御工事,不足防守,请求仿照齐(山东济南市)、棣(山东惠民县)州遍植榆柳桑枣,以限敌人戎马⑨。
十一月,派遣皇城使程昉相度利害,随即特别在大名府置司办理栽种桑枣榆柳之事,名义上由霍舜、王鉴等人负责,实际上由程昉主其事。
当时百姓栽植榆桑,反倒取祸,深受科买桑棋、侵占耕地、强借牛车搬运桑植及监督浇灌树木之骚扰,苦不堪言;六年(1073年)五月,河北路察访使曾孝宽与副使赵子幾两人极力言其不便,政府再令程昉相度以闻©。
同年(1073年)七月,遂另立安肃(河北徐水县〉、广信(河北徐水县西二十五里人顺安(河北高阳县东
(D«宋会要》,方域_四之一.
②*长编町卷二三,太宗太平兴国七年闰十二月庚戌
③《长编巧卷二五,太宗雍熙元年五月条.
④;长编》,卷四七,真宗咸平三年六月丙寅条.
⑤;《宋会要初方域_0之一、二
1⑥,《宋会要划食货六三之一4:九、一八O・
⑦,9长编珈卷厂六七,仁宗皇祐元年十月戊寅条;卷
"二七二,仁宗皇祐四年三月壬子条。
' '®«长编刘卷二二五,神宗熙宁四年七月戊申条附注弓h哲宗旧录*吴审利传〉;卷二四五,神宗熙宁六
年六月癸巳条;卷二四六,神宗熙宁六年七月庚午
条・
⑨《长编》,卷二三五>神宗熙宁五年七月辛卯条。
®戏长编》,卷二四O,神宗熙宁五年十一月甲子条;
.卷二四五,神宗熙宁六年五月辛酉条•
二十五里)军及保州等地自植桑榆树木劝课办法,废除原先提举官员,委由转运司施行,其规定如下'
每三株青活,破官米一升,计每户岁输宫之物,以实估准折,不尽之败,以待
次年。
如遇灾伤,放税及五分以上,即以
准折未尽米数等第济接。
仍据逐户内合
栽之数,每岁二月终以前点检及一分青
活,至十年周遍;如不及i分,即量罪罚
赎,勒令补种。
令佐得替,转运司差不干
礙官点检,以一任合栽之数,纽为十分,
如及十分者有赏,不及七分者有罚。
其
所栽植之木,令人户为主,非时毋得遣人
下乡,以点检为名,以致骚扰。
①
熙宁七年(1074年)六月,河北东路察访司曾孝宽率同安抚转运司官员于沧州塘泊及该州境内界河、黄河一带,回填汙地,募人种树②。
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正月,下令京东路依照河北濠城司栽种比较青活死损法鼓励当地植木,这项河北濠城司栽种比较青活死损办法详情不得而知。
③
综观前述河北路造林情形来看,大都由政府出面要求百姓种植,没有类似南方地区民间商品化专业经营方式④。
劝课种植标准依据百姓户等而定,一方面每户人家种植株数有限,容易造成小规模栽植的分散状况。
另一方面,百姓也深恐因著栽植树木缘故,提高本身户等,加重役法负担,意愿不高。
神宗熙宁六年(1073)六月,推动栽桑法,皇帝重申禁止以此升百姓之户等⑤。
除了宋辽边界地区之外,其余地方复受到下列三项因素影响,造林效果有限。
一是自然环境方面,前述河北路有许多咸卤之地,根本无法种树造林,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就提到深、冀(河北冀县)、沧、瀛(河北河间县)四州除了黄河.濾沱河、漳水所形成淤田之外,其余皆为不可种艺斥卤土地;又讲到深州新旧州治都是咸卤不毛之地,薪刍仰赖他邑⑥。
乐史《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县道记,亦记载着沧州盐山县(河北盐山县东北三十里〉之盐山(河北盐山县东南八十里)及阔山“并低小,无峰峦树木”。
⑦此外,当时气候较现在寒冷,也不利于树木生长⑧。
二是土地利用方面,本区屯驻重兵,粮精需求庞大,必须加强农业开垦,以神宗时期为例,政府虽然对于植树造林工作不遗余力,但熙宁三至九年(1070〜1076年)王安石推行农田水利法,河北东、西路合计开发四十五处农田,增加农田面积约为五万九千多顷⑨,多少影响植树造林的面积。
再者,本路紧邻汴京,成为北宋监牧重要地区之一,根据统计,河北境内先后有九座马监及一处牧地⑩,也打击到植树造林面积。
三是人为破坏方面,尽管宋代法律规定毁伐树木者,计赃准盗论罪,⑪但仍可见违法砍伐树木情形。
河北路保甲曾经群集滋事,盗砍榆柳。
定州(河北定县)军城寨人户冒禁砍
①《长编巧卷二四六,神宗熙宁六年七月庚午条。
②《长编巧卷二五四,神宗熙宁七年六月庚午条。
③《宋会要巧方域八之°
®请参考斯波义信,《宋代裔业史硏究划张隆义,前引文,此处不拟赘叙。
4
⑤《长编》,卷二四五,神宗熙宁六年六月己丑条。
⑥沈括:《梦溪笔谈》,四部丛刊续编,台北,台湾商务
印书馆,1976年6月台第2版,卷一三:权智;卷一官政一。
®.乐史:《太平寰宇记》清•江西万廷兰刻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4月第1版,卷六五,河北道
_四。
一
⑧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硏究》
«考古学报沁972年第1期。
欧阳修:前引书,奏议
卷七,“论乞赈救讥民劄子
⑨《宋会要划食货六一之六八。
⑩江天健:《北宋市马之研究巧台北,国立编译馆,1995年6月初版。
®窦仪汕宋刑统”点校本,台北,仁爱书局,1985作10月出版,卷二七,“弃毁官私器物树木人
&5
伐山林,辟为农田,官府公然起税。
①其次,政府科配百姓木材,也导致滥伐树木,欧阳修尝报告澧州(河北濮阳县)缺乏林木,为了应付官府配率修防城器具,百姓只得砍伐桑柘送纳,数目高达三、四十万株②。
最后,王安石实施募役法之后,对于植树造林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由于募役负担沉重,有人砍伐桑枣,企图降低户等,以求避役③。
募役率用现钱,若遇凶年,无粮可衆,往往亦伐桑鬻薪,•缴纳免役钱④。
总之,政府依据户等劝课种植,形成小规模分散种植情形,百姓意愿又不高,复加前述三项因素影响之下,除了边陲地带之外,河北路其余地方造林成绩似乎不太理想,惟木材消费需求有增无减,只得大肆砍伐西山森林,造成“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⑤窘状。
•四、造林与边防
北宋对于契丹采取防守策略,边界地区除了利用沟渠、河泊、陂泽及方田构成塘塚防御工事之外,其余塘域不及之处则以禁止砍伐林木与栽植榆树为塞,遏止辽人南下。
然而有塘隊工事之处也需要种植榆柳桑枣辅助防御,因为“塘淙虽有限敌之名,而无御寇之实”,以界河以南至沧州一带二百余里塘泊之处为例,夏、秋季河泊其水或有或无,敌人可以徒步涉水,冬季水面结冰,与平地无异,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七月,赵忠政遂建议在该处栽植榆柳桑枣,并且延伸东接海,西至西山,形成严密防御网⑥。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一月,下令河北缘边官道两旁及时种,植榆柳。
七年
(1014年)六月厂下诏奖励河北缘边安抚司于;沿边军城种柳WW,以备边用。
当时缘边造林成绩相当可观,九年(1016年)九月,真宗对辅臣们出示d匕面榆柳图〉,提到种植数目超过三百万株,可以代替鹿角。
同时雄州李允则下令安抚司在辖境隙地悉种榆树,久而久之榆树充满塞下,一方面可以阻隔敌骑,另一方面提供建筑房屋材料。
定州北境则是“榆柳植者以亿计”⑦。
宋辽二国边界从保州以西至西山山麓这段地方因为地势高亢,无塘水之阻,最为敌冲。
仁宗皇祐四年(1049年)十月,下令在该处广植林木,以备将来遏阻契丹兵马南下⑧。
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十一月,大臣们议论河朔地平,又特别指出从保州以西至满城(河北满城县)二百里之间,无险可恃,请求植榆为塞,他日倚为阻固,朝廷遂派遣皇城使程昉会同河北缘边安抚司、屯田司相度此事,展开前述神宗时期河北路大规模植树造林工作⑨。
.①《长编巧卷三四三,神宗元丰七年二月癸未条之附
注。
《苏轼文集》(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3月第1版),卷三六,“乞降度牒修定州禁军营房
状珥
②欧阳修:前引书,奏议卷七,“论乞止绝河北伐民桑
拓劄子S'
③张方平N乐全集》(文渊阁嬉库全书本,台北,台湾
商务印书馆,1985年9月初版),卷二六论率钱
募役事珥...
④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X四部丛刊初编,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6月台三版),卷四七,
吃罢免役状备
⑤沈括:前引书,卷二四,杂志一.
⑥《宋会要》,方域一二之七、《长编巧卷二三五,
神宗熙宁五年七月辛卯条;卷四二五,哲宗元祐四
年四月戊午条。
⑦《长编》厂卷七九,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十一月庚申
条;卷八二,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六月乙丑条;卷八
丿I,真宗大中祥符九年九月庚午条;卷九三,真宗
天禧三年六月丁酉条;卷一六六,仁宗皇祐元年三
月癸卵条;卷二六七,神宗熙宁八年八月癸巳条。
⑧幺长编》,卷一五O,仁宗庆历四年六月戊午条;卷
一六七,仁宗皇祐四年十月戊寅条。
⑨《长编划卷二四O,神宗熙宁五年十一月甲子条.
46—
除了在边境上植木为塞之外,重要军事要地城墙四周也遍植树木,一者以为防卫,二者储备用材。
北宋初期,郭进驻守西山之际,曾经于洛州(河北永年县)四周种植柳树,壕沟中亦杂植荷菱蒲苇“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九月二日,遭州修筑北城,“并壕外向植桑若干株、枣若干株,所以代枳棘藩落之卫也”①。
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契丹遣使要求重新划界,宋廷积极备战,下令河北路察访司于州县诸城“标立界至,暴掘壕堑,课植材木”。
当时赵州(河北赵县)修城所用木植,系由转运司从定州城壕四周砍伐运来,后来神宗鉴于枉费脚乘、船运,颇为劳扰,加上日后定州本身修城也要用到,遂下令停止砍伐②。
事实上,“植木为塞”措施虽然有限敌之利,但却产生下列四项负面影响,一是相对可以提供契丹入侵之掩蔽环境及攻具材料。
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十月,契丹大军直抵遭州城下,就地取材「昼夜攻城,击鼓伐木之声闻于四面,大设攻具”。
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八月,沈括亦奏云「契丹依之可蔽矢石,伐材以为梯冲,是为寇计也/建议砍除定州北境榆柳③。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五月,契丹兵马侵犯檢州,射伤官兵;六月,枢密院唯恐槪彼以先以懦兵诱致斗争,伏精锐于林间,候官军逐利,骤出围掩”,要求雄州守兵谨守捍御,不得追击④。
二是会使契丹怀疑宋人加强武备,导致宋辽关系紧张。
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九月,因知雄州李中祐补种城下柳树,契丹边吏以为宋人欲生事,率领骑兵前来盗伐,引起宋廷向契丹抗议⑤。
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宋辽划界交涉期间,宋廷积极备战,巩固边防,韩琦深怕在北边遍植榆柳,升高双方对峙形势,其曰:
北边地近西山,势渐高仰,不可为塘
:泊之外,向闻羌官领遍植榆柳,冀其成长,以制虏骑。
然兴于界首,无不知者,
昔庆历纓书,所谓创立堤防,障塞要路,
无以异矣。
然此岂足恃以为固哉?但使
契丹之疑也⑥。
三是契丹百姓越界盗伐林木"造成彼此之间冲突。
由于木材是重要资源,边境上茂密森林往往成为契丹觊觎的目标。
河东路代州(山西代县〉位于太行山山麓,紧邻河北路真定府(河北正定县),契丹公开在其境内伐山取木,辇运出境,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六月,刘永年担任知州,曾经遣人纵火,将所盗伐林木焚烧殆尽,引起契丹抗议⑦。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六月,朝廷因为知雄州李中祐不能禁绝契丹百姓于界河(河北拒马岔河〉捕鱼及白沟(河北拒马岔河)之南剪伐柳栽,.予以去职更换⑧。
随后辽人尚侵越边界采木養铺,代州疗次移牒北界,请求严行戒约⑨。
不过,.宋人也曾利用契丹百姓越界盗伐林木机会,趁机扩充军备及展延地界,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三月,右司谏苏辙上奏报告,韩琦欲设置河东路范家东、西堡及赤泥胶
①姚广孝:《永乐大典》台北,大化爭局,丄985年8月
第1版,卷一二三O八,尢祖开宝九年十一月庚午
条
*苏颂:《苏魏公文集》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
1988年九月第1版,港六四,“宜州重修北城记人
②&长编》,卷二五O,神宗熙宁七年二月庚辰条;卷
二五八,神宗熙宁七年十二月壬辰条。
③《长编巧卷五八,真宗景徳元年十月丙戌条;卷二
六七,神宗熙宁八年八月癸巳条。
④《长编划卷二九八,神宗元丰二年六月戊戌条。
⑤《宋会要划兵二八之二
⑥赵汝愚,《国朝诸臣奏议》(宋刻明印本,台北,文海
出版社,1970年5月初版),卷一三七,韩琦严上神
宗答诏问北边事宜”。
⑦《长编町卷一九六,仁宗蠹祐七年六月癸未条.
⑧冬长编划卷二O五,英宗治平二年六月己西条.
⑨《长编盯卷二六一,神宗熙宁八年三月辛西条附
注.
—47—
三指挥弓箭手,唯恐契丹阻挠,乃用弓手节级
高政负责此事,高政率领兵马于厮逻台地方,伺机殴伤樵采契丹百姓,辽人抗议,双方交涉,宋人以此为汉界据理力争,最后,厮逻台以南地区成为宋境,三指挥弓箭手亦被设置及重用①.
附带一提的,北宋百姓也往往越界至契丹境内樵采取薪,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二月,曹翰修筑雄、霸(河北霸县)州、平戎(保定军;河北新镇县)、破虏(信安军;河北霸县东五十里人乾宁(河北青县)军等城池,开凿雄州至莫州(河北任丘县)南河,以通漕运,就曾深入敌境伐木,采得巨木高达数万,以供己用②。
契丹十分重视宋人越界伐木问题,曾经向定州移牒抗议,要求宋廷谕令百姓不得越境采木,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六月,朝廷令河北路转运使与定州它府偕同契丹官员一齐会勘两国边界,设立标志,避免越界事件再度发生③。
神宗熙宁九年Q076年)四月,由于宋辽划界问题迟迟未决,神宗唯恐河东路百姓因为平常樵采之地被契丹强占,惯而私下越界采取薪刍,引惹生事,下令地方官吏严査防范④.不过,代州守铺兵卒与弓箭手仍旧擅自进入北界采薪,滋生事端,元丰四年《1081年)正月,下令缘边安抚司严加申明约束;八月,宋廷派遣河东提点刑狱黄廉前往当地调查边民有无越界樵采情形⑤。
四是会成为亡命之徒藏身之处,形成治安问题。
当时保州等处所栽植榆柳,藏匿一些亡命军士,守卒尝被杀害,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十月,河北缘边安抚副使张昭远认为缘边寨栅种植榆柳不便,建议将其砍伐,朝廷从之⑥.
五、造林与治水
北宋时期黄河泛滥严重,其中以下游的河北路渲、京西路滑州(河南滑县)一带为患最烈,盖因此处地势最为狭隘低下,最易壅塞溃决⑦,下面仅就当时河北路造林与黄河治水部份加以叙述。
历代治水方法不外乎修筑堤防、堵塞决口、开凿引河及浚漢淤塞等等。
⑧其中修筑堤防必须与植树造林相配合,在堤防岸边栽植榆柳,以便巩固堤防,前述太祖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就下令黄、汴河两岸百姓栽植榆柳,以壮堤防。
其次,修补堤防及堵塞决口仰赖用“场”「堆”是宋代始创治水防护的方法,其材料系利用砍伐山木榆柳枝叶(谓之“梢”》及芦荻(谓之“芟”),再杂以土石,依序沈到水底,形成端岸,产生护堤及堵塞作用⑨。
前述太祖开宝五年(972年)正月,便下令沿着黄、汴、清、御诸河州县百姓按照户力高低,分成五
'①苏辙N栾城集》点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前集卷三七,“乞责降韩缜第七状、
页八二四。
②《长编巧卷二一,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十二月戊寅
条
③《长编切卷六O,真宗景德二年六月丙申条。
@钦长编巧卷二七四,神宗熙宁九年四月癸丑条。
⑤《长编叭卷三一一,神奈元丰四年正月甲午条;卷
三一五,神宗元丰四年丿I月辛酉条;卷三一九,神
宗元丰四年十一月丁亥条。
®«长编卷九二,真宗夭禧二年十月辛亥条。
6董光涛:《北宋黃河泛淮及治理之研究划花莲师专
,学报第8,期,1976年6月出版.
⑧宋希尚等中国河川志巧台北,中华文化事业出
版委员会,1954年”5月初版。
⑨关于绢T的情形,《长编巧卷一OO,仁宗夭圣元
年正月壬午条及脱脱,《宋史X点校本,台北,鼎文
书局,1980年B号再版),卷九一,v河渠一〉,页
2265、2266,皆有详尽介绍说明。
另可参考方豪,
<宋代河流之迁徙与水利工程〉收入《宋史研究集》
第二辑(台北,国立编译馆,1983年9月再版).宋
希尚等,前引书,頁3”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