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岭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教育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

它体现从行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研究思路。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广义的学习:学习是有机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操作性条件反射: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该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是通过对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人或其他有机体的行为(一种操作),进行奖励或惩罚而发生的一种学习。

发现学习: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的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

品德: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行为过程。

学习评定:主要指教师通过搜集学生在课堂上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判断和决策,并制订出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衡定并给以价值判断。

观察(替代性)学习: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
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简答题
教师的现代角色
1.设计者;
2.信息源;
3.指导者和促进者;
4.组织者和管理者;
5.平等中的首席;
6.反思者与研究者;
7.终身学习者。

韦纳的归因模型
1.能力: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的;
2.努力:不稳定的、内在的、可控的;
3.任务难度: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的;
4.运气好坏:不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的。

观察学习理论的应用
1.品德形成及社会规范的掌握:人的侵犯、攻击行为;助人行为等;
2.从众、赶时髦现象;
3.电影电视、传媒宣传的效果;
4.管理: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工作积极性;
5.学校教育:转变后进生;
6.家庭教育:身教重于言教。

发现学习的优点:
(1)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
(3)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
(4)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

如何为学习活动搭建支架(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种类:教师示范、出声思维、提出问题;改变任务要求、书面或口头的提示与暗示。

支架式教学的过程:
1.预热:这是教学的开始阶段,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

2.探索:由教师为学生确立目标,用以引发情境的各种可能性,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这时的目标可能是开放的,但教师会对探索的方向有很大影响。

3.独立探索: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探索的方向和问题,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自我效能对行为的影响
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活动的坚持性;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影响行为的习得及表现;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创造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原则
(1)创设一个学与教的开放的环境;
(2)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3)鼓励学生进行独创,敢于标新立异;
(4)积极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5)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6)培养创造性的个性。

2.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发挥暗示教学的作用。

行动研究对教师成长的实际意义
1.行动研究有助于促进教师的观念更新;
2.行动研究有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3.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建构主义的局限性
1.过于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否认知识的客观性;
2.过于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个别性,而否认其本质上的共同性;
3.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境性、非结构性,完全否认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论述题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教学吸引
(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2.兴趣激发
(1)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
(3)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

3.反馈和评定
(1)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具体、经常;
(2)表扬应注意:简单明了;直接肯定;多样词语;个别表扬;
4.奖励和惩罚
(1)运用奖励和惩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合作与竞争
(1)合作性目标结构、竞争性目标结构和个体化目标结构;(2)合作:将小组奖励和个体责任相结合。

(3)竞争:少用慎用,按能力分组,鼓励自己和自己比。

(4)个体化:确立掌握目标而非成就目标,和自己比。

6.归因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全面归因;
(2)指导学生学会积极归因;
(3)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并区别对待不同归因倾向的学生。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3.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4.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方案设计
真实性评价的积极作用
1.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
3.能使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达到有机结合
4.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公平和真实的评价
真实性评价的实施程序
1.确定目标;
2.设计任务,任务难度不应太高或太低;
3.确定评价标准;
4.制作量规,师生可共同参与制作;
5.评价及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