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析徐光启的科学思想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光启在对中西科学进行了对比以后, 发现中国古代科学往往缺乏严密的理论体 系,他说:“孟子日:‘苟求其故’。……故者, 二仪七政,参差往复,各有所以然之故。言理 不言故,似理非理也。”(《简平仪说·序》,见 《徐光启集》)他把“言故”、“辨义”和“明理”作 为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强调“一言一法,必 深言所以然之故”,要求“一一从其所以然之 故,指示确然不易之理”。徐光启在西方数学 著作翻译和统领历法的改革工作中,提出了 从“翻译”到“会通”,再从“会通”到“超胜”的 科学思想,这一科学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历 史价值,即便是在今天也仍然具有积极的现 实意义。在接受西学的旗帜下,当时社会又 出现了三种理论:一日中西会通,二日西学中 源,三日中体西用。“会通”一词源自《周易· 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 徐光启把它用在沟通中西历法上,认为“欲求 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翻译 既有端绪,然后令甄明‘大统’、深知法意者参 评考定,熔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譬 如作室者,规范尺寸一一如前,而木石瓦甓悉 皆精好,百千万年必无敝坏。”(《徐光启集》) 按照这段话的原意,徐光启是要在保持大统 历框架不变的情况下,采用中西方最好的数 据、理论和方法,写出一部新的历法。
万方数据
略析徐光启的科学思想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庞震 西安市西北大学社科系,710069
华夏文化 CHINESE CULTURE 2006,(3) 0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xwh200603010.aspx
·思想文化·
口
庞 震
的科学思想 略析徐光启源自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拥有光辉灿烂的科 技文明,但近代科技却首先在西欧产生,我们 虽然拥有丰厚的科学积淀,但却并没有走上 近代科学之路,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 也是“李约瑟难题”所提出的基本观点。而 15世纪末、16世纪初是这一问题的转折期。
明代末年,西方正值文艺复兴时期,逐渐 显出了新时代的曙光,从此科学技术就开始 迅猛地向前发展了。同时,西方传教士进入 中国,新兴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想逐渐向古老 的东方知识界渗透。徐光启(1562—1633)系 统地接受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这个时代, 随着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的东 来,西方思想开始传人中国(虽然它是以宗教 信仰为主旨,但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理论的传 播则是他们在中国主要的幌子),徐光启等人 藉此机会开始广泛接受西方的科学思想。
论理,据当时徐光启等人对西方科学及 其思想的接受、理解和学习,是可以使中国科 学得以继承和很快发展的,但当时像徐光启 这样的人才还是太少太少,加之封建势力以 及中国科学发展的弱点等束缚,西方科学及 其思想的传播和接受在当时的中国受到了极 大的限制。
(作者单位:西安市西北大学社科系, 710069)
27
1600年,38岁的徐光启在南京结识了意 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当时利玛窦正在南京宣
26
万方数据
传天主教,并用他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仪器吸 引士大夫。“士大夫视与利玛窦订交为荣。 所谈者天文、历算、地理等等,凡百问题悉加 讨论。”(《入华耶稣会士列传》)1603年,徐光 启在南京从罗如望(Jean de Roeha,1566— 1623)领洗入教,从此开始向利玛窦和熊三拔 等人学习天文、数学、火器、水利等方面的科 学技术,在这些方面他翻译过大量的西方著 作,主要有《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简平仪 说》、《泰西水法》等。对于利玛窦带来的三棱 镜、自鸣钟、日晷仪等西方仪器,徐光启也很 好地进行了理解和学习。
徐光启对于天文观测、水利测量、农业开 垦等都富有实践经验,这和当时西方近代实验 科学的始祖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的实 验思想是一致的,甚至其科学造诣远胜于培 根。徐光启从事科学工作由翻译欧几里得几 何人手,欧几里得几何是富有很深刻演绎思想 的几何原本,它很容易启发徐光启把归纳和演 绎巧妙地结合起来。徐光启重视数学,认为数 学是各门科学的基础,应该大力发展。
徐光启力图融会中西科学,突出地体现 在修订历法方面。徐光启采用西法改革历 法。他的改历计划是:集中力量翻译编辑欧 洲天文书籍,提出“叙述既多,宜循节次;事绪 尤纷,宜先基本”的编译方针;同时,安排制作
观测仪器和观测的计划,以获得修历的基本 数据,并且验证西法的正误。但是,由于财政 拮据,人员缺乏,加以徐光启本人一度投人反 击清兵保卫京师的战斗,并且于崇祯五年 (1632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人阁参 与军机,繁忙的军事政务,使他只能利用业余 时间从事改历工作。尽管这样,在四年的时 间里,他仍然完成了一百三十多卷的历书编 译工作,因为编纂在崇祯年间,故取名为《崇 祯历书》。徐光启的天文工作,奠定了我国以 后三百多年历法工作的基础。他把欧洲天文 学介绍、引入我国,使我国传统天文学开始吸 收了一些先进的东西,其中有比我国原有的 计算公式更简捷精确的球面三角法,以及“地 球”、“地理经纬度”、“时差”、“蒙气差”等概念 和更先进的度量制度,如把圆周分成三百六 十度,一天时间分成九十六刻等。这些西方 科学知识的研究和吸收使我国的科学技术工 作开始进入中西结合的阶段。
下载时间:2009年12月25日
在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的对接中,在对 西方科学的接受问题上出现了三种态度:一 为全盘拒绝,以冷守中、魏文魁、杨光先为代 表;二为全盘接受,以徐光启和李之藻为代 表;三为批判接受,以王锡阐和梅文鼎为代 表。如果把这些人的文化水平分析一下,就 会发现,接受派都是科学素养较高的人,正如
·思想文化·
李约瑟所说:“东西方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 学一拍即合。”(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这 “一拍即合”最突出地表现在对欧几里得《几 何原本》的翻译和评价上。这本书,中国人从 来没有见过,但徐光启和利玛窦配合,仅用一 年时间就将前六卷译出(初版于1607年),并 且得到了中国知识界的高度赞赏。
万方数据
略析徐光启的科学思想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庞震 西安市西北大学社科系,710069
华夏文化 CHINESE CULTURE 2006,(3) 0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xwh200603010.aspx
·思想文化·
口
庞 震
的科学思想 略析徐光启源自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拥有光辉灿烂的科 技文明,但近代科技却首先在西欧产生,我们 虽然拥有丰厚的科学积淀,但却并没有走上 近代科学之路,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 也是“李约瑟难题”所提出的基本观点。而 15世纪末、16世纪初是这一问题的转折期。
明代末年,西方正值文艺复兴时期,逐渐 显出了新时代的曙光,从此科学技术就开始 迅猛地向前发展了。同时,西方传教士进入 中国,新兴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想逐渐向古老 的东方知识界渗透。徐光启(1562—1633)系 统地接受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这个时代, 随着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的东 来,西方思想开始传人中国(虽然它是以宗教 信仰为主旨,但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理论的传 播则是他们在中国主要的幌子),徐光启等人 藉此机会开始广泛接受西方的科学思想。
论理,据当时徐光启等人对西方科学及 其思想的接受、理解和学习,是可以使中国科 学得以继承和很快发展的,但当时像徐光启 这样的人才还是太少太少,加之封建势力以 及中国科学发展的弱点等束缚,西方科学及 其思想的传播和接受在当时的中国受到了极 大的限制。
(作者单位:西安市西北大学社科系, 710069)
27
1600年,38岁的徐光启在南京结识了意 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当时利玛窦正在南京宣
26
万方数据
传天主教,并用他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仪器吸 引士大夫。“士大夫视与利玛窦订交为荣。 所谈者天文、历算、地理等等,凡百问题悉加 讨论。”(《入华耶稣会士列传》)1603年,徐光 启在南京从罗如望(Jean de Roeha,1566— 1623)领洗入教,从此开始向利玛窦和熊三拔 等人学习天文、数学、火器、水利等方面的科 学技术,在这些方面他翻译过大量的西方著 作,主要有《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简平仪 说》、《泰西水法》等。对于利玛窦带来的三棱 镜、自鸣钟、日晷仪等西方仪器,徐光启也很 好地进行了理解和学习。
徐光启对于天文观测、水利测量、农业开 垦等都富有实践经验,这和当时西方近代实验 科学的始祖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的实 验思想是一致的,甚至其科学造诣远胜于培 根。徐光启从事科学工作由翻译欧几里得几 何人手,欧几里得几何是富有很深刻演绎思想 的几何原本,它很容易启发徐光启把归纳和演 绎巧妙地结合起来。徐光启重视数学,认为数 学是各门科学的基础,应该大力发展。
徐光启力图融会中西科学,突出地体现 在修订历法方面。徐光启采用西法改革历 法。他的改历计划是:集中力量翻译编辑欧 洲天文书籍,提出“叙述既多,宜循节次;事绪 尤纷,宜先基本”的编译方针;同时,安排制作
观测仪器和观测的计划,以获得修历的基本 数据,并且验证西法的正误。但是,由于财政 拮据,人员缺乏,加以徐光启本人一度投人反 击清兵保卫京师的战斗,并且于崇祯五年 (1632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人阁参 与军机,繁忙的军事政务,使他只能利用业余 时间从事改历工作。尽管这样,在四年的时 间里,他仍然完成了一百三十多卷的历书编 译工作,因为编纂在崇祯年间,故取名为《崇 祯历书》。徐光启的天文工作,奠定了我国以 后三百多年历法工作的基础。他把欧洲天文 学介绍、引入我国,使我国传统天文学开始吸 收了一些先进的东西,其中有比我国原有的 计算公式更简捷精确的球面三角法,以及“地 球”、“地理经纬度”、“时差”、“蒙气差”等概念 和更先进的度量制度,如把圆周分成三百六 十度,一天时间分成九十六刻等。这些西方 科学知识的研究和吸收使我国的科学技术工 作开始进入中西结合的阶段。
下载时间:2009年12月25日
在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的对接中,在对 西方科学的接受问题上出现了三种态度:一 为全盘拒绝,以冷守中、魏文魁、杨光先为代 表;二为全盘接受,以徐光启和李之藻为代 表;三为批判接受,以王锡阐和梅文鼎为代 表。如果把这些人的文化水平分析一下,就 会发现,接受派都是科学素养较高的人,正如
·思想文化·
李约瑟所说:“东西方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 学一拍即合。”(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这 “一拍即合”最突出地表现在对欧几里得《几 何原本》的翻译和评价上。这本书,中国人从 来没有见过,但徐光启和利玛窦配合,仅用一 年时间就将前六卷译出(初版于1607年),并 且得到了中国知识界的高度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