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织喻学文言文及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织喻学文言文及翻译
1. 断织之诫文言文翻译
夫君断织诫子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祖师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断织之诫译文
孟子年青时,在外求学中途回到家来,孟子的母亲正在织布,问孟子:“学习进展到了什么程度?孟子说:“还是像原来一样。
”孟子的母亲就用刀割断了正在纺织的布,孟子很害怕,忙问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割断这些织物一样。
”有德行的人总是以求学来显亲扬名,通过虚心求教来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智慧,这样居家就能得到安宁,出门做事、做官也能避开祸害。
今天你荒废了学业,这就不可避免要成为一个只会做粗活而供人驱使的人,从而也就无法远离祸患了。
孟子很恐惧,日夜不断地勤奋学习,效法老师子思,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学问家。
2. 文言文断织之诫全文翻译
译文:孟子年青时,在外求学中途回到家来,孟子的母亲正在织布,问孟子:“学习进展到了什么程度?孟子说:“还是像原来一样。
”
孟子的母亲就用刀割断了正在纺织的布,孟子很害怕,忙问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割断这些织物一样。
”有德行的人总是以求学来显亲扬名,通过虚心求教来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智慧,这样居家就能得到安宁,出门做事、做官也能避开祸害。
今天你荒废了学业,这就不可避免要成为一个只会做粗活而供人驱使的人,从而也就无法远离祸患了。
孟子很恐惧,日夜不断地勤奋学习,效法老师子思,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学问家。
3. "孟母断织"译文
【原文】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促然中止.有顷,复诵.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注释】①讠宣(xuan):通“谖”,忘记.②裂:割断.3引:拿起4有所失:忘记,记不得【译文】孟子小时候,有一次在读文章,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受其影响)突然止住了学习.过了一会儿,又开始朗诵.她的母亲知道他受到喧扰,叫住了他就问:“你为什么要中止?”孟子说:“我有地方忘记了,重新来.”孟子的母亲突然拿起刀子就把布割断.并说:“这布一断,能重新接起吗?”从此之后,孟子不再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了.【启示】这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否则将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文学常识】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尊称为“亚圣”.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孟母三迁” .在孟母的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同时也告诉我们学习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
4. 《纪昌学射》文言文翻译
你好,请采纳: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飞鸟就会落下.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本领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甘蝇.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面倒下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练习三年之后,即使是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皮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不眨眼)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的看着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渐渐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转过头来看其
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装饰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牦牛尾巴的毛没有断. 纪昌把自己练习(视物)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地手舞足蹈,拍着纪昌的胸膛,说:“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5. 修业之道文言文翻译
勤勉没有别的方法,在于有恒心(持之不懈)而已。
好马虽然善于奔走,却气力疲乏衰竭,中途就会止步。
劣马缓慢行走、不间断,反而先到。
因此要办一件事,学习一种技艺,真能精进不停,必然有成功的一天,(关键)在于善于运用精力罢了。
现在有的人有志向学习,已然发奋学习,不分白天黑夜,几十天后,懈怠的心情渐渐生起,最后荒废了学业。
孔子说“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孟子说“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个种树的人,树的枝叶茂密、果实繁盛,别人赶不上他。
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便说:“我没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只是识别物性,辨别适合的土壤,培土施肥有规律,灌溉浇水按照适合的时间罢了。
一般的人在刚种下树苗时,总是早晚仔细察看,我听其自然,好像不在意。
种植果树已经很长时间,他人早已厌倦、淡忘,我却更加勤快了。
”
宋国有个担心禾苗长得慢、就一颗颗拔起一点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儿子急忙跑到田里看,禾苗却枯死了。
考察这两件事,就知道学习知识、钻研学问的道理了。
树立志向如果坚定,对待事物如果专一,必然不在于只有一天的增益和进步、自己夸耀功劳和成效。
以百里路为目的地,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说已经到达。
事业谋求有所补益,功夫重在有所成效,做学问的人要深思啊。
原文: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
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
中道即止。
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
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去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
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
孔子曰:“欲速则不达。
”
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
”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
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有道,灌溉以时耳。
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
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
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
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扩展资料:修业之道出自《孟子》,创作背景:《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的故事:1、孟母三迁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
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
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2、孟子受教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
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
”
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
” 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
《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
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
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
”
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3、断织喻学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
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
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
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