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调研考训练之二-古诗文专题
2012年调研考语文试题
![2012年调研考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233d9e0aef8941ea76e054b.png)
2012年深圳市中职学校高职类高考调研考试语文本试卷25题,共7页,满分为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肖像销毁削皮宵衣旰食霄壤之别B.旁边螃蟹傍晚气势磅礴大雨滂沱C.剽悍缥缈剽窃漂洋过海飘忽不定D.谨慎缜密嗔怪瞋目而视军事重镇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腊梅蜡黄歌诵一鼓作气前扑后继B.度江浪废秘诀吹毛求疵淡装浓抹C.泄密腹泻照像面黄饥瘦死心踏地D.徇私殉情家具不耻下问挑拨离间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学”。
在当前电视节目大多雷同的环境中,深圳卫视“年代秀”让观众感叹“原来节目也可以这样做!”B.2012年3月8日起,深圳公布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监测数据,并实时更新。
C.深圳市民十分关注出租车燃油附加费是不是将涨至4元?D.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主骨架网包括:已经建成的广珠城轨、广佛地铁、在建的穗莞深线、莞惠线、佛肇线和拟开工的广佛环线、佛莞线等。
4.在下列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日本地震一周年,不少民众仍然生活在福岛核_______事故的阴影中。
2012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科语文试卷
![2012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科语文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1d583bb3f524ccbff1218450.png)
1.默写古诗文名句(5分)(1)先天下之忧而忧,。
(2)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__________,猿则百叫无绝。
(4)奇山异水,。
(5),并怡然自乐。
2.诗句默写。
(6分)(1)蒌蒿满地芦芽短,。
(2)绿杨烟外晓寒轻,。
(3)晓战随金鼓,。
(4)羌笛何须怨杨柳,。
(5)欲将轻骑逐,。
(6)陈涉在动员群众起义的演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他敢于挑战封建正统观念,蔑视权贵的大无畏精神。
1.总与一缕炊烟有关写下这题目,仿佛又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
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黑,薄暮冥冥。
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
我和妹妹走在回家的路上。
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点亮了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飘散的几缕炊烟中,默默地守望着。
其实,母亲所能煮的,也就是“饭”而已。
自每年春三月下秧,到秋八月才有新谷入仓。
在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一天三顿,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
有时,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
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仿佛她真是不该只煮出这样的饭食。
虽然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
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
①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每当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
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
那时,母亲最大的快乐,或许也和我们一样,就是逢年过节。
因为,她终于能给我们煮出一顿好吃的饭菜来。
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那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而是凝望着我们,嘴里喃喃着,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终于能够天天都这样了。
2012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
![2012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df9472cbb9f3f90f76c61bb7.png)
2012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一、试题分析纵观2011年17套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的考点分布依然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以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对作品评价的再评价为重点。
选材范围以唐、宋诗词为主,17套试卷有12套的鉴赏题材料出自唐宋诗词,而涉及宋诗词多达9套题。
有的省市还取材于自己省市的诗人作品,如山东、江西等,这不仅仅是巧合,也与作者命题的思路有关,大抵是为弘扬地方文化。
有的省市试题也涉及其他朝代的诗歌,如上海《明月何皎皎》,出自东汉《古诗十九首》;重庆《渡江》,出自明朝高启的作品;福建《晓至湖上》出自清朝厉鹗的作品;浙江《蝶恋花·出塞》出自纳兰性德的作品。
但这些作者及作品并不陌生,有的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如高启、纳兰性德;有的作家未见过,但所选的诗歌学生一般也能读懂,且篇幅短,(五言、七言)诗居多,词只有3首,往年考过小令、元曲之类,2011年不见。
全国各省市选材均把握在学生能读懂的诗歌中,不在读懂诗的门槛上为难学生。
从总体来看,诗歌鉴赏的分值有所增加,不少省市由原来的6分增加到8分,有的甚至增加到17分。
如江苏卷10分,全国新课标卷11分,辽宁卷11分,北京卷17分。
二、典型试题剖析(一)形象鉴赏类古诗词中的形象(意象),一般指抒隋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形象。
考题中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1.请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___________”这一艺术形象。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的形象?3.诗歌中的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
解题步骤: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具体而言,回答这类题的步骤:(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012年浙江省高考古诗词鉴赏模拟精题
![2012年浙江省高考古诗词鉴赏模拟精题](https://img.taocdn.com/s3/m/1e4f773f0066f5335a8121a2.png)
2012年浙江省高考古诗词鉴赏模拟精题2012年浙江省高考古诗词鉴赏模拟精题浙江省2012年高三调研语文测试卷(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7分)拟古九首(其九)[晋]陶渊明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注】公元418年刘裕扶持晋恭帝登基,隔年又逼晋恭帝退位,改晋为宋。
有人认为这首诗暗喻晋亡的一段历史。
21.简析画线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22.分析这首诗的象征意义。
(4分)21.(3分)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描述为议论。
哀叹桑树被毁,春蚕无叶可食,养蚕人的寒衣也无着落。
暗喻晋亡后造成的祸害。
写出结构上的作用,给1分;写出哀叹的意思,给1分;写出暗喻的意思,给1分。
22.(4分)桑树象征晋国。
桑树错植在长江边,以致折枝毁叶,被洪水卷走,而晋恭帝依赖于刘裕登基,又因刘裕而亡国,桑树的命运就是晋国的命运。
写出象征意义,给2分;具体分析,给2分。
如果从人生命运,或者从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角度分析也可以。
鄞州区2012年高考适应性考试(3月)(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2题。
(7分)江宿汤显祖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
【注】寂历:寂寞、冷清。
21.前两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分别是哪一个?为什么?(3分)22.这首诗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4分)21.“稀”与“微”。
“稀”字写出了江上渔火的稀少与微弱,“微”字写出了残月下树林的朦胧;营造了一种清幽、冷寂的氛围。
(赋分:写出两字得1分,具体分析2分。
分析合理即可得分。
)22.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前两句是静景,通过江水、渔火、残月、岸林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清幽、朦胧之景;后两句是动景,“水鸟惊犹宿”是静中有动,“流萤湿不飞”是动中有静。
整首诗歌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并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夜的静幽与清寒。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鉴赏题汇总及解析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鉴赏题汇总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83a32deff9aef8941e06da.png)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鉴赏题汇总及解析【编者按】曾经连续四年(2007至2010年)利用业余时间编写“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资料,这样做,一是的确喜欢诗歌鉴赏,二是想为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和中学师生复习备考提供方便。
今年,我一如既往地继续在第五个年头编写诗歌解析资料,目的不变。
资料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由于时间紧迫,错漏难免,望广大读者指正。
)——黄平科【全国卷】【适用范围】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8省市区)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
尤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2012年高三年语文高考模拟卷二
![2012年高三年语文高考模拟卷二](https://img.taocdn.com/s3/m/ce88e2727f1922791788e83a.png)
2012年高三年语文高考模拟卷(二)2012.4.23本试卷分五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不吾知其亦已兮,。
(屈原《离骚》)(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亭集序》)(3),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师说》)(4)浮光跃金,。
(范仲淹《岳阳楼记》)(5)舞榭(xiè)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二)文言文阅读 (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周恭帝幼冲①,太祖英主有度量,将士归心。
将北征,京师喧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
”富室或挈家逃匿,独宫内不知。
太祖惧,密以告家人曰:“外间汹汹若此,将如何?”太祖姊面如铁色,方在厨,引面杖逐太祖,击之曰:“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乃来家内恐怖妇女何为耶!”太祖默然出。
陈桥驿在陈桥、封邱二门之间。
艺祖②拥戴之初,陈桥守门者拒不纳,遂如封邱,抱关者望风启钥。
逮及帝位,斩封邱而官陈桥者,以旌.其忠于所事。
太祖皇帝初入宫,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
”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太祖顾.问普等,普等曰:“去之。
”潘美与一帅在后,独不语。
太祖问之,美不敢答。
太祖曰:“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
”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
”上曰:“与尔为侄。
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
”美遂持归。
太祖后亦不问,美亦不复言。
后终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
艺祖受命之三年,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用销金黄幔蔽之,门钥封闭甚严。
因敕.有司,自后时享及新天子即位,谒庙礼毕,奏请恭读誓词。
独一小黄门不识字者从,余皆远立。
上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讫,复再拜出。
群臣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
自后列圣相承,皆踵故事。
南通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卷参考答案
![南通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卷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6d923743323968011c92a4.png)
南通市2012届二模语文卷参考答案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3分)B (zhóu/zhòu,sāi/sâ,jùn/juàn;A项,bào/pù,cuán,píng/bǐng;C项,shuò,yáo/xiáo,qūn/quān;D项,yí/dài,jǔ,dǐ/zhǐ)2.(3分)D(A项,句式杂糅,应删去“根据”;B项,搭配不当,“开展”与“数值”不搭配; C项,成分残缺,“文化产业发展”前缺少谓语动词“促进”)3.(4分)①产业结构单一②巨额财政赤字③失去借贷资本④无权新发债务评分建议:一点1分。
4.(5分)⑴贺敬之⑵示例一:爱党爱国爱民雷锋精神永在,崇真崇善崇美时代内蕴常新。
示例二:携春风奉献社会点点温暖,播喜雨润泽他人滴滴蜜甜。
评分建议:作者姓名,1分;内容,2分;结构,2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5.(3分)D(奇:〈命运〉不好)6.(3分)B(①从衣着打扮的角度表现刘古塘年轻时总以英雄豪杰自居;③表现的是讨论“加赋”的过程与结果;④表现的是刘古塘在无端遭到督学毒打后的态度。
)7.(3分)B(“只待了一个月时间便离开了”是在年羹尧任川陕总督期间)8.⑴(3分)(古塘)成为生员后,得到当时人们的称誉,学使常常用重金来招请他。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时誉:时人的称誉,1分;延:邀请,1分。
⑵(4分)假如您遭遇灾祸而我躲避,并认为很明智,(您认为)可以吗?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遘:遭遇,1分;明哲:明智,1分;疑问语气,1分。
⑶(3分)现在各位君子都因为声誉名望得以保全,而不能算是不幸运,只是让后死的人更加害怕(自己的名声不能保全)罢了。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完:保全,1分;滋:更加,1分。
附:参考译文雍正四年五月十七日,侄子方道希写的信到了,告诉我刘古塘去世的事。
浙江省2012年高三调研语文测试卷
![浙江省2012年高三调研语文测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643c482958fb770bf78a5585.png)
浙江省2012年高三调研语文测试卷高三2011-11-29 18:11浙江省2012年高三调研语文测试卷一、语言文字应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愧怍(zuò)饿殍(piǎo)踯躅(zhú)优胜劣(lûâ)汰B.桎梏(ɡù)攻讦(jiã)脖颈(ɡěnɡ)木直中(zhōnɡ)绳C.似(sì)的麂(jǐ)皮跌宕(dànɡ)纵横捭(büi)阖D.岑(cãn)寂媲(pì)美召(zhào)唤大腹便便(pián)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透过山中经年弥漫的浓雾,依稀可见有着曼妙纹身的斑马在跳跃嬉戏,使人感觉仿佛在梦境中一般。
B.不曾被任何外在的力量裹胁,内心的焦燥不安将裹挟着随之而来的反应向着未知的将来绵延而去。
C.平心而论,只要是用良知拷问自己,就不会把老是犯事归罪于血液里胆汁质含量高而特别容易冲动。
D.他翻来复去找寻的那条街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过去,它却是坐落在城市中心的一条繁华街道。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修复古籍要先染好色,再裁剪、锤平,用糨糊粘贴、重新装订,染料和糨糊里必须尽量少化学成分,以免破坏纸张。
B.张翔跑马拉松跑到42公里处还一直领先,眼看胜利一蹴而就,他想,最后195米务必咬牙坚持。
C.在当下中国,网络游戏作为一个产业被推动的同时,更被指责为导致人格沦丧、网瘾泛滥、家庭破裂的祸根。
D.你能够从图书馆那么多堆满书籍的书架中挑出这么一本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书,真可以称得上是大浪淘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即使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近50年来气温呈上升趋势,个别地方春季的平均温度仍旧突破了近年的最低点。
B.他正自在悠闲地享受着远离尘嚣的天然美景,忽然想起昨天傍晚是谁发给自己一条莫名其妙的短信。
广东省深圳市2012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2012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dda0431a37f111f0855ba9.png)
适用精选文件资料分享广东省深圳市 2012 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广东省深圳市 2012 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本大题 4 小题,每题 3 分,共 12 分。
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一样样的一组是A.结实/联合驾御/与会菱角/棱角B.信笺/栈道针砭/贬谪拾级/涉及C.脸颊/挟制精湛/斟酒巷道/巷子D.暗礁/樵夫脉脉/山脉创办/真谛2.下边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一场巨大的社会革命,其实其实不是是革命者的主观“激进”造成的。
几乎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有各样各样的“激进”思想,但在承平年月开通社会,各样各样的激进思想对公众的影响很小,更掀不起能凌乱社会的狂风大浪,只好是茕茕孑立的少量人的信念。
但是,一旦社会腐败不堪,而统治者又拒绝改革以疏不满,公众深恶痛绝,则冬眠已久的激进思想便如狂飙盛行,成为席卷全部的巨浪大潮。
A.各样各样B .茕茕孑立 C.深恶痛绝 D.冬眠3.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A.2011 年,中国城镇人口初次超出农村,标记住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村夫口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逆转,也意味着人们生活质量、开销水平以及价值见解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B.业内人士指出,尽管今年 2 月份楼市微露回暖迹象,但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来说依旧处于冬天,在国家调控政策的连续作用下,仍会连续降落。
C.据外国媒体报导,近来人类的宇航员和机器人宇航员初次在太空实现了历史性的第一次握手,这是一个标记性的事件。
D.好多人就餐时选择洋快餐,是因为洋快餐拥有相对严格的质量监控系统和多年积淀的品牌信用,但是今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却对麦当劳的食质量量问题进行了曝光,可见,洋快餐其实不用然安全。
4.将以下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义连接的语段,排序最适合的一项是西方文化中有一种特别激烈的“你我”之见,一种拒绝“非我族类”的价值传统。
,。
,那么我们就要相信:西方文明还没有做好采纳一个多元文化世界的心理准备。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3242f784254b35eefd3467.png)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1.(2011•滨州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潘阆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解析:本题选材是宋代著名词人潘阆的一首《酒泉子》,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本题考查“炼字”,属常见题型。
答题时先答出该字的意义,再结合词句进行解释,最后总结该字的使用对情感抒发的作用。
答案: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
2.(2011•济南一模)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风□王安石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②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③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北首:向北。
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
②原:原野。
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答案: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
2012北京高考语文二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12北京高考语文二模分类汇编(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e25dac158f5f61fb73666d0.png)
2012北京高考语文二模分类汇编(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一)云居寺①高顶王褒②中峰云已合,绝顶日犹晴。
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
注:①云居寺:在北周都城长安附近的山上,一说此山是终南山。
②王褒(513-576年):先后在南朝的梁和北朝的西魏、北周为官,才名极高。
12.(7分)①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个字,但是大阖大开,气魄雄伟,景象堪称壮丽。
B.诗人表现高山景观的特征,语言十分简省,却能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受。
C.本诗良好的艺术效果是通过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静态描摹获得的。
D.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给人工整匀称的美感。
②前两句诗所写的景象和表达的心情有何变化?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4分)13.比较“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
(不少于200字)(10分)(二)高荷元稹种藕百余根,高荷才四叶。
飐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
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擪①。
不学着水荃②,一生长怗怗③。
[注释]①擪,音yè,按、压。
②荃,一种水草。
③怗,音tiē,安定,安宁。
12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将藕与荷并写,“才”字感喟颇深,可见高荷难得。
B.“飐闪”写风吹叶动之状,以“扇”喻荷叶,生动贴切。
C.荷叶因风力的抬举而亭亭玉立,故而别有一番娇美风姿。
D.荷虽有“圆”、“青”等特点,但作者强调的是其“高”。
②诗歌最后两句写了“荃”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荷”有什么关系?请简答。
(4分)13.某些事物往往因其所具有的特征而被人寄寓某种志趣或情感。
请说明元稹笔下“高荷”有怎样的寄寓;并请你另举一物,根据其特征阐发其可以象征的志趣或可以寄托的情思。
(不少于200字)(10分)(三)踏莎行•山居张抡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2 古代诗文阅读.pdf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考点12 古代诗文阅读.pdf](https://img.taocdn.com/s3/m/527e2da3b14e852459fb5726.png)
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
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
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
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简要赏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
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
相比,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由此可知,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思妇形象。这样第(1)题中的“恨”自然就是一
种思念至极却又不能相见的怨恨之情了。回答第(3)题,首先要判断出这句是写景句,是写景时选用的意象的特征,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意象的特点来表达思妇的感情的。
6、(2012安徽卷,第8~9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 【考点12】古代诗文阅读 (一)诗歌鉴赏 1、(2012新课标全国卷,第二(二)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 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 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 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 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 关键。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 2、(2012全国大纲卷,第12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 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 于变化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 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3、(2012山东卷,第14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 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文默写专题
![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文默写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c0eb9eed551810a6f52486e8.png)
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文默写专题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详解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1),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纷纷暮雪下辕门,。
轮台东门送君去,。
(岑参《白雪歌送武门判官归京》)(2)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
,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答案〙(1)假舟楫者而绝江河善假于物也风掣红旗冻不翻去时雪满天山路(2)徘徊于斗牛之间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解析〙考查学生只记名言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不能出现错字、漏字、别字、衍字,顺序颠倒的情况。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____________,人皆有之,____________。
(孟子)(2)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____________,君子不齿,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唐散文《师说》)(3)四十三年,____________,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
(宋词《永遇乐》)10.〘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只记名言名句名篇的能力。
〘解题思路〙看清题目要求,认真作答,不能出现错字、漏字、别字、衍字,顺序颠倒的情况。
〘易错点拨〙名言名句识记不能停留在之背上,要理解记忆,理解了才能避免错字、漏字、别字、衍字,顺序颠倒的出现,本题难度不到,但得满分者不多。
〘答案〙(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望中犹记佛狸祠下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
2012年高三调研卷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2012年高三调研卷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88113287c24028915fc313.png)
2012年高三调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1.(2分)总(1分)蒹葭或采薇(1分)2.(2分)C3.(2分)猫字语源是猫的喵喵叫声(1分)和护苗作用(1分)。
4.(3分)逻辑顺序(1分)先介绍野猪糟蹋庄稼,虎豕之斗,(1分)再介绍虎豕之斗所产生的词语为“豦”,最后介绍由“豦”引申出的词语。
(1分)5.(4分)承接上段说明豕虎之斗(豦字的本义)及其派生出词族,(1分)进而总结说明现实生活是语言发展的外在条件,语义的引申是语言发展的内在因素。
(或“现实生活、语义引申是语言发展的外在条件与内在因素”)(2分)是对上文说明的归纳与总结。
(1分)6.(3分)D(A.无中生有。
原文中没有该信息。
B.以偏概全。
文中的例子只是一种说法,现实中更多的是虎胜豕,否则人们不会“迎虎”了。
C.言过其实。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2分)7.(3分)该段写了失翠的、黑白相间的寒山,(1分)与有表情、能够听“我”诉说并听得懂“我”诉说的雪人形成对比,(1分)体现出“我”对雪人的异常喜爱。
(1分)8.(3分)(1)叠音词的运用,突出了少年好动的特点,且富有音韵美。
(2)运用博喻(或比喻、排比)的修辞格来突出表现脚印在“我”心目中的诗情画意,抒发“我”少年时光的无尽快乐之情。
(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3分)9.(2分)有趣快乐的童年、少年生活被单调的高中生活所冲淡。
意思对即可。
(“一个人的雪天”指代童年、少年的有趣快乐生活;“稀释”冲淡。
各1分)10.(6分)B D(B.其实是表现“我”的孤独和寂寞,只有与雪人诉说,我才不会孤独与寂寞。
D.原因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精神上的快乐与向上。
)11.(4分)(1)作者在雪夜小城产生拥抱陌生人的愿望,是小时候亲密雪人愿望的再现,表现作者渴望人与人之间亲密相处的心愿。
(2)呼应了文章的开头,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3)描绘雪夜情境,以“境”显情,含蓄蕴藉、富有美感。
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7f1a00bf65ce05087632136e.png)
2012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全国卷(广西、贵州、甘肃、青海、西藏)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答(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4分)答: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全国新课标卷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问题。
(8分)上海卷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
(1分)(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8分)天津卷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河南省信阳市2012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南省信阳市2012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9c193125c52cc58ad6be3f.png)
河南省信阳市2012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地球生物圈是人类的诞生之地和生存环境,汤因比将其比喻为人类的母亲。
人类也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物种一样,其生存环境依赖于和生物圈血肉相关的联系,也必须服从自然不可抗拒的法则,因此构成了人对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
这种对象化的活动方式就是生产活动。
而传统的生产活动完全服从岁时的安排,逐渐形成了顺应自然变化、适应社会生活的岁时节令习俗。
那达慕是否可以称为节日,学术界似乎还有争论。
与农耕民族的节日相比较,草原民族的节日似乎不是固定到“日”,草原那达慕的节日的文化场域也比较宽泛。
据调查,自1963年以来,该旗首府乌里雅斯太镇共举办大型那达慕10次,大都出于庆贺牲畜增加头数。
牧人说,哪年雨水好,就举行那达慕。
还有一种说法:举行了那达慕,雨水就更好。
而雨水好是牧业丰收的代言词。
所以传统那达慕的节期是相对固定的,一般在农历6—7月。
民俗,它与人们的出生地、族属、国籍、性别等与生俱来之物相关,那达慕节期的选择既是蒙古族情感的产物,又建立在民间知识的基础上。
这个节日的产生与蒙古族古代的历法有关。
蒙古族世世代代从事的随水草而迁徒的游牧活动需要掌握天文历法知识。
在对天象的观察中,他们创造了自己的历法。
由于草场是牧业的生命线,他们以草木计年。
宋彭大雅《黑鞑事略》云:“但见青草则为一年。
”宋孟珙《蒙鞑备录》云:“其俗每青草为一岁,有人问其岁,则曰几草矣。
”牧草的荣枯标识着牧业生产的一个周期,因此“草”具有年的意义。
注意这里的草不仅含有自然意义,而且含有人文意义。
对于时间,正如法国哲学家所说,我们不可以深入理解,只可直觉与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广州市高考备考冲刺阶段语文学科训练材料之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一)二、本大题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其中5—8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
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
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
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
举孝廉,州辟.河南从事。
咸熙初,转相国左长史,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
帝以.齐王司马攸继景帝①后,素又重攸,尝问裴秀曰:“大将军开建未遂.,吾但承奉后事耳。
故立攸,将归功于兄,何如?”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
涛对曰:“废长立少,违礼不祥。
国之安危,恒必由之。
”太子位于是乃.定。
太子亲拜谢涛。
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
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
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
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
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
”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
涛中立于.朝,晚值后党专权,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帝虽悟而不能改。
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
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
初涛布衣家贫谓妻韩氏曰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但不知卿堪公夫人不耳及居荣贵贞慎俭约虽爵同千乘而无嫔媵禄赐俸秩散之亲故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
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
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节选自《晋书·山涛传》,有删改)注①景帝:即晋景帝司马师。
他是晋文帝司马昭的之兄,在曹魏时期曾任大将军之职。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州辟.河南从事征召B.大将军开建未遂.如愿C.不遗.疏远单贱遗留D.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废除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太子位于是乃.定一年之后众情乃.寝B.帝以.齐王司马攸继景帝以.求虚誉C.而.涛行之自若贪浊而.赂遗公卿D.或谮之于.帝涛中立于.朝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山涛清正廉洁的一组是(3分)①少有器量,介然不群②废长立少,违礼不祥③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④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⑤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⑥积年尘埃,印封如初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涛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却有气量,卓然不群。
常常隐藏自己的才能,喜欢与当时的嵇康等名士结交。
B.山涛多次担任选拔人才的职位。
每有一个职位空缺,他总是先拟定几个人,然后再根据皇帝的用人意向公开启奏。
C.从皇帝讲习武事还让山涛跟随以及山涛与卢钦谈论“用兵之本”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山涛是有军事才能的。
D.山涛为人正直,后戚专权时期,曾多次委婉地规劝皇帝,皇帝虽心知肚明却并未采取措施改变局面。
9.断句和翻译。
(10分)(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4分)初涛布衣家贫谓妻韩氏曰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但不知卿堪公夫人不耳及居荣贵贞慎俭约虽爵同千乘而无嫔媵禄赐俸秩散之亲故(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
(3分)②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
(3分)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卖花声张舜民楼上久踟躇。
地远身孤。
拟将憔悴吊三闾。
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
不醉何如。
又看暝色满平芜。
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词中抒情主人公“踟躇”的原因有哪些?(3分)(2)“又看暝色满平芜。
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中“满”和“新”二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4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2),。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3)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杜牧《阿房宫赋》)2011年广州市高考备考冲刺阶段语文学科训练材料之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二)二、本大题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其中5—8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
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
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
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
曰:“病者无害,君可危。
”公乃.自卜。
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久。
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①之。
”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
不应而起,欲出。
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
公不听。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
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
忽闻窗隙窣窣有声。
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
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
意欲遁去。
公疾斫之,应手而倒。
烛.之,则纸人,已腰断矣。
公不敢卧,又坐待之。
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
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为两,皆蠕动。
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软。
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
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
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
公奔而出。
见一巨鬼,高与檐齐;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
公方骇,鬼则弯②矣。
公以剑拨矢,矢堕。
欲击之。
则又弯矣。
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
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
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
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
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
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
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
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
公因秉烛待旦。
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
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
或曰:“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
”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
乃执付有司而杀之。
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节选自《聊斋志异〃妖术》,有删改)注①禳: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
②弯:拉弓。
指开弓射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能决.人生死决:判断 B.阖.户挑灯阖:关闭C.烛.之,则纸人烛:燃烧D. 手弓而腰.矢腰:腰里插着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公乃.自卜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将代问之.师道之.不传亦久矣C.审视,则.土偶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D.皆为.犬血模糊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7.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于公任侠勇武的一组是①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②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③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④公方骇,鬼则弯矣⑤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⑥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
B.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所以,当算卦的人以消灾为由向他勒索钱财的时候,他坚决拒绝了。
C.于公面对狡诈可怕的纸人、土偶、木偶的攻击,毫不畏惧,奋起搏斗,既表现出大勇又表现出大智。
D.卜人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巫术,丧尽天良地使用各种手段加害于公,但最终都被勇敢的于公破解了。
9.断句与翻译。
(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3分)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2)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①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
(3分)②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4分)10.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7分)[双调]水仙子杨朝英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①,骑驴踏雪溪桥路。
笑王维作画图②,拣梅花多处提壶③。
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注】①老逋:北宋隐居在西湖孤山的诗人林逋,此处代指梅花,也指林逋式的情调。
②王维作画图: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山水画家,画有《孟浩然雪中骑驴图》。
③提壶:倒酒。
(1)请简要分析本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3分)(2)曲中两次写到“笑”,作者究竟为何而笑?(4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荀子·劝学》)(2),。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3)廊腰缦回,,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011年广州市高考备考冲刺阶段语文学科训练材料之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三)二、本大题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其中5—8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
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
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