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秀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21课《杨氏之子》优秀公开课教案【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文言文行文简要精当的特点,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感受《世说新语》这本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精练的语言。

语言运用: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思维能力:能在生活中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审美创造:尝试阅读《世说新语》,激发阅读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课文不足百字,行文简要精当。

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中的九岁男孩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谈的经过,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聪慧男孩的形象。

课文颇有趣味,尤其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

主客两人,一个说得巧,一个答得妙,表现出斗智的乐趣。

课文配有一幅杨梅插图,与文中“为设果,果有杨梅”相照应。

这是这杨梅引发了主客之间一场风趣的对话。

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杨梅,并理解杨梅是故事中的一个关键事物。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聪”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借助重点语句,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幅图片分别出自什么故事吗?孩子们真棒,司马光七岁想出砸缸救友的办法,曹冲七岁想出称大象重量的办法,他们的聪明机智让人折服。

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认识另外一个聪明机智的九岁孩子——《杨氏之子》。

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书
写课题,大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同学们,读了课题之后,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师:这么说,我姓韩,我就是韩氏之女,你能试试像我这样介绍自己或者同桌吗?
2.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吗?这篇文章出自哪里?《世说新语》,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注释知道的。

非常棒,通过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学习文言文。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其它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吗。

《世说新语》这本书和作者,让我们通过视频来学习一下吧。

3.现在你们了解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魏晋南北朝的幽默风趣。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8页,根据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请同学们大声一遍。

同学们谁想大声来读一读(觉得自己读音都能读正确的举手,谁想来尝试读一下的举手)。

(1)很好,她读的非常准确,而且字正腔圆,最重要的是她把那两个多音字都读准确了,特别好。

“为”这里读四声,“应”这个字是回应的意思,在这里读四声。

(2) 这是文中仅有的一处对话,这篇文章的精华就在这处
对话里,在读这句话时,我们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谁来试试。

在这句话中要有一点点诙谐、调侃、幽默的语气来读,全班同学来齐读一下。

(3)为了让你们读的更好,我为你们划分了结构,谁愿意来试试。

你们有没有发现,在一个地方分开了“家禽”。

为什么要分开“家禽”,“禽”的书写。

全班同学一起来试一下。

4、词有词律,诗有诗韵,古文也得有古文的韵味,要怎样读才有味道呢?
生:划分结构
师:没错,读古文时一定要划分好结构,这样才读的有韵味。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划分的结构再来读一遍。

这次读的比上次节奏鲜明,更有古文的韵味了,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多读,有句话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孩子们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我们一定要理解它字里行间的意思,才算真正的理解。

请同学们借助我们这节课提出的这些方法,去理解故事的意思吧!
请同学们开始吧,不懂的地方可以标记下来,一会儿大家一起讨论。

2、(找学生起来直接说意思)同学们把意思理解的很好,老师读意思,学生说原文。

你们真厉害,我把句子打乱了顺序你们都能读出来,说出来,掌声送给自己吧!
四、探究品质
1.故事中杨氏之子就回答了孔君平一句话,为什么说他“甚聪慧”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杨氏子身上有哪些聪明的地方,现在小组合作讨论,一会儿分享讨论的结果。

2.你们找到的也是这一句吗?咱们一起来看看吧。

①孔指着杨梅说了什么?“君家果”
②孔为什么说杨梅是“君家果”
孔君平在用姓氏打趣杨氏子。

③杨氏子听出来了吗?从哪里看出来?“未闻孔雀是父夫子家禽”
④杨氏子想了很长时间吗?“应声答”,我们一起来演示一下“应声答”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他的聪慧?“未闻”“夫子”
第一句生硬,不够委婉,用上“未闻”、“夫子”显得幽默风趣,有礼貌。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

3.现在老师是孔君平,来拜访你的父亲,你们要怎么招待我呢?我现在不姓孔,我姓李。

指:此是君家果。

李、柳、黄、
你们通过举一反三都能回答出老师的问题你们也“甚聪慧”。

五、背诵指导
1、文中短短55个字,把我们带入到如此幽默有趣的情境中,读的时候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情景,一边加上动作,能让人身临其境,接下来老师范读,看好老师的动作、神态,学生齐读,再找学生读。

古代的文言文可不像现在这样看得懂、读得懂,你们来看看,认识吗?
(展示图片)你有什么发现吗?右→左、上→下,没有符号,有一些繁体字。

全文读→半文读→文甲骨文→题目
(看来这点儿难度难不倒你们,加大难度,再加大难度。

)看着标题和插图,再来读一遍,一起来试试,开始。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特别棒,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大礼包,能不能得到就看大家的本事了。

如果你们能够把课文顺利地背诵下来,就可以抽一次大奖,谁愿意来试一下吗?(背诵得红包游戏),喜欢吗,课下我会把大奖呈现给你。

六、布置作业
1.将这个小故事讲给小伙伴听听。

2.可以多读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

七、课堂总结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了解了杨氏子的聪慧,他的机智、幽默,令我们折服,老师希望大家能像杨氏子一样,做一个聪慧机智的孩子。

孩子们,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了,下课。

【教学反思】
1.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
传统。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质和量的保证。

教师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拓展思维。

2.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所以体会杨氏之子语言
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

3.学习这篇文言文是本课学习的终结吗?不是,我们在课
堂上要做的努力时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世说新语》,引导学生课外继续阅读古文,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很有必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