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嘉积中学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三)(政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三)
高二年级政治科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欢迎你参加这次测试,祝你取得好成绩!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多选不给分。
每小题2分,共44分)
1.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主要说明()
A.人要去学会改变自然界B.认识和改变世界,需要发挥人的智慧
C.只有发挥人的智慧,才能改变自然界D.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2008年9月18日,国务院为了保证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决定废止有关食品质量免验制度。
上述材料反映了哲学的基本关系问题,其内容是( )
①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②生活与哲学的关系问题
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④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A.①③ B.②④C.③④ D.③④3.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表现为()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世界的关系
C.社会与自然的关系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4.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A.本质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5.“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与“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反映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有机结合B.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有机结合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有机结合
7.“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8.新华网纽约2009年3月1日电,针对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情况,美国第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去年获得政府1500亿美元的救助之后,目前有望再获得政府300亿美元的救助资金。
这说明()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9.贝多芬凭着对音乐的挚爱,凭着坚定信念与命运抗争,在完全失聪的状态下创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几部作品。
这主要表明
()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意识活动对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0.“国家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这首诗蕴涵哲理是( )
A.规律是深藏在事物内部B.要承认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C.要注重事物间的外部联系D.要有发展的眼光11.“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
”这给我们的启示()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12.“巧妇能为无米之炊”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两种观点的根本区别是()
A.是否承认人有能动作用B.是否承认人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的制约
C.是否承认做事情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D.人的意识能否反映客观事物
13.2008年10月9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的主要议程是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推进农村改革的实践活动是
()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C.是一种间接现实性活动D.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1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下例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粹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⑤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5.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08年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08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8年度。
开展经济普查的哲学依据是() A.真理都是具体的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指导作用D.开展调查研究形成正确认识
16.“人的价值并不是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真理之所以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是因为()
A.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真理与谬误是截然对立的D.真理是具有反复性的认识
17.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
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
”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
A.它揭示了真理的客观性B.它揭示了真理是无限发展的
C.它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D.它否认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18.“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19.有人大代表将城市和农村比喻为人的两条腿,现在农村这条腿短,不补齐这条腿,就会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
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部分对整体具有制约的作用B.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C.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部分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和体系B.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21.清代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从哲学的角度看,诗句主要体现了()
A.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B.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人与自然是协调发展的22.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
A.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B.系统与要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D.整体功能总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
辨析题(12分)
23.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所以只有质变才有实际意义.
材料分析题: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结合以下相应材料回答问题。
(44分)
24.材料: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对这段话进行分析。
(8分)
25.材料:针对房价不断上涨的状况,2010年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提出房地产调控措施,既考虑到房地产市场对经济稳定的作用,更注重其改善民生基本功能。
此轮政策调控并非短期打压房价的举措,而是纠正房地产市场扭曲发展的长期政策,这有利于防止房地产泡沫重演,是调整结构,防止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调控政策。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务院对房地产价格调整的政策措施。
(10分)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运用辩证唯物论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分析说明怎样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18分)
(2)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分析说明材料观点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理的?(8分)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2010 - 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三)
高二年级政治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1——5 DCDBA 6——10 CCBDA 11-—15 CBADB
16-—20 BBCAD 21—22 BC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23.(12分)
①唯物辩证法认为,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分)
②质变并不是意味着就是新事物的产生。
因为质变有两种:一种是前进的、上升的变化,一种是后退的、下降的变化。
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质变结果才是新事物的产生。
(3分)
③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因此质变是十分重要的。
(3分)
④但是只认为质变才有实际意义是不正确的。
因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3分)
所以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1分)
24.(8分)
①联系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不是孤立而存在的。
(2分)
②联系是普遍的。
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关.(2分)
③联系是客观的。
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2分)
④联系是多样的。
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2分)
25.(10分)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分)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分)
②根据房地产价格上涨这一现实状况出发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体现了存在决定思维,是唯物主义的观点.(2分)出台一系列有关政策措施既考虑到稳定房价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又体现了对改善民生的关注,是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体现,是可知论的观点.(2分26。
(1)(18分)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作用。
(2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2分)。
党的十七大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
(3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了事物的发展,因此应重视正确思想意识的指导作用。
(3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有重大意义。
(3分)
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尊重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正确认识规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造福人类。
(2分)从中国社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了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分)
(2)(8分)
①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正确的意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分)
②中国共产党适应改革开放实践的新要求,并在实践基础上提
高了认识能力,提出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
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分)
④实践证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验证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2分)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