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宜兴市丁蜀学区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宜兴市丁蜀学区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 根据课文默写。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②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③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④________________,枳花明驿墙。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⑤李白《行路难》中体现作者的理想抱负终会实现的积极乐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⑥当你看到电视上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争中人们居无定所、亲人离散、生死不知的场景不由
想到杜甫《月夜忆舍弟》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自强,燃起心中希望;奋斗,点亮人生华章,自强和奋斗A相得益彰。
欧阳修被贬滁州,仍B心无旁骛治理地方,让百娃得以安居乐业;苏轼流放黄州,仍潜心于诗词创作,写下流
传千古的名篇。
勾践被俘吴国,仍恪.守卧薪尝胆的承诺,最终三千越甲吞吴。
面对困境,不
能C形销骨立,唯有自强不息,才能达到看似可望而不可jí的目标。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自
强不息的精神,70年前,美国贸然出兵朝鲜,wàng想扼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这一D丰功伟绩将永远铭刻在人类
的史册上。
(1)给加点字注音。
恪.____守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可望而不可jí____ wàng____想
(3)联系上下文,选出四个成语中使用不当的一项()
A.相得益彰B.心无旁骛C.形销骨立D.丰功伟绩
3. 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赢与盈,两个字读音相同,字义却大相径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上没有只赢
不输之人,却有持盈保泰之道,未虑胜先虑败,才能在得到之后守住平常心,才能将赢的过
程内化于心,成为盈满人生的一缕芬芳。
①追求赢过对方的人,衡量着彼此的名利与得失,略一失衡,便生了逞强好胜之心。
②赢了对手固然可喜,却总会有更强大的对手;盈满自己则有着发自内心的欢喜,因为只余
下了富足与和气。
③赢是与外界的竞争,做的是减法,减去一个个对手;盈则是对自身的灌溉,做的是加法,
加得一条条顿悟。
④探寻盈满内心的人,包容着未知的胜败与荣辱,把心放平、放空,不为一时成败所困。
A.①④③②B.②③④①C.④①②③D.③②①④
4.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余光中的《乡愁》巧妙地将“乡愁”物化,其中最后一个诗节借“海峡”将个人的故园之思上升到家国情怀,使情感更隽永深沉。
B.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文章开篇即点明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全文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等论证方法,富有说服力。
C.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是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
李白作品集《李太白集》,是以李白的字命名。
杜甫称其诗“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高度评价了李白的诗。
D.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经历了从超然豁达到消极悲观的情感起伏,主要表达了政治失意的抑郁和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惆怅之情。
5. 班级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
(1)围绕活动主题,从下列名言中选出可以作为论据的名言,符合要求的是()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⑤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⑥C.①③⑤⑥D.②③⑤⑥
(2)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每个时代都有自强不息的英雄人物,请你列举其中一个,并概述其事例。
人物:__________
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级组织的这次主题活动,想邀请“江苏省自强模范”盲人叶权老师本周星期五下午来为同
学们做报告,作为团支书,你该怎么在电话里表达?
6.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围绕“杨志人物专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设计了思维导图,请一起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将台上又把青旗麾动。
周谨撇了弓箭,拿了防牌在手,拍马望南而走。
杨志在马上把腰只一纵,略将脚一拍,那马泼喇喇的便赶。
杨志先把弓虚扯一扯,周谨在马上听得脑后弓弦响,扭转身来,便把防牌来迎,却早接个空。
周谨寻思道:“那厮只会使枪,不会射箭。
等他第二枝箭再虚诈时,我便喝住了他,便算我赢了。
”周谨的马早到教场南尽头,那马便转望演武厅来。
杨志的马见周谨马跑转来,那马也便回身。
杨志早去壶中掣出一枝箭来,搭在弓弦上,心里想道:“射中他后心窝,必至伤了他性命;我和他又没冤仇,洒家只射他不致命处便了。
”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包婴孩,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
说时迟,那时快,一箭正中周谨左肩。
周谨措手不及,翻身落马,那匹空马直跑过演武厅背后去了。
众军卒自去救那周谨去了。
梁中书见了大喜,叫军政司便呈文案来,教杨志截替了周谨职役。
【乙】
只见两个虞候和老都管气喘急急,也巴到冈子上松树下坐了喘气。
看这杨志打那军健,老都管见了说道:“提辖,端的热了走不得,休见他罪过。
”杨志道:“都管,你不知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地名叫做黄泥冈。
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谁敢在这里停脚!”两个虞候听杨志说了,便道:“我见你说好几遍了,只管把这话来惊吓人!”老都管道:“权且教他们众人歌一歇,略过日中行如何?”杨志道:“你也没分晓了!如何使得?这里下网子去,兀自有七八里没人家,甚么去处,收在此验凉!”老都管道:“我自坐一坐了走,你自去赶他众人先走。
”
【丙】
《智取生辰纲》思维导图:
阅读以上《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
(1)赏析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小说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简述这样安排的好处。
(3)杨志是书中着笔较多的人物,有同学认为他为人通透,算得上有智之人;有同学认为他刚愎自用,是无智之人。
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选文说说你的理由。
①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①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
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②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②时吕夷简③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
夷简怒斥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④也。
”仲淹由是罢知饶州。
明年,夷简亦罢。
[A]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
③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
[B]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泛爱乐善,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郭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⑤之贫者。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添)
【注】①适:改嫁。
②戚同文,北宋初年著名的教育家。
③吕夷简:北宋丞相。
④朋党: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的政治集团。
⑤群从:指堂兄弟及诸子侄。
7.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长,知其世家(既然)B.仲淹不苦.也(对……感到痛苦)
C.臣乡.论盖国家事(同“向”,先前)D.妻子
..衣食(妻子和子女)
8.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限断三处)
既贵于姑苏近郭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9.将文中[A][B]两个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B]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10.范仲淹谥号“文正”,司马光认为“文正”是文人道德的极至。
结合知识小卡片并联系这篇文言材料,说说范仲淹能获此高度评价的原因有哪些。
知识小卡:
谥号是中国古代有较高身份地位的人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前事迹,给出的一个具有意义的称号,用来高度概括这个人物的生平,始于西周;宋代以后,很多文人都梦寐以求想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皇帝也不会把这谥号轻赐于人,历史上能得到该谥号的,大多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如范仲淹、司马光、方孝孺等,人数较少。
11.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阅读以上诗歌,回答问题。
(1)一个“________”字点明本诗是刘禹锡写给好友_________(人名)的应答诗,诗的前六句
承接好友的原唱,认为人到老年的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利的一面,第七八句,
话锋一转,点出年老也有_________________等有利的一面,因此要辩证地看待年老。
(2)简要分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表达情感上
的异同。
“折柳寄情”传递中华传统文化
嵇立平
①2月20日,冬奥会闭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馆鸟巢隆重举行,美轮美奂的表演吸引了全
球人们的眼球。
②在闭幕式上的表演中,有一个环节是“折柳寄情”。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伴随着经典名曲《送别》的悠扬旋律,80名舞蹈演员在光影的衬托下,展现出一条
条绿色的柳枝,随后365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手捧发光的柳枝围拢过未,代表了一年365天
的思念,表现出“惜别冬奥”的场景,这一幕独特的中国式的浪漫演绎,令人感动泪目。
③我国植柳不晚于周朝,柳树是我国的原生树种,也是我国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
广的植物之一。
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柳”的象形文字。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折柳樊圃”之诗句,即指折下柳枝围成篱笆。
④我国人工种植柳树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文献《古微书·礼纬·稽命征》,文中载:春
秋时期“庶人无坟,树以杨柳”,是说平民百姓无坟墓,仅在埋葬地种植杨柳树。
可见我国
人工种植柳树最迟不晚于周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较大的发展。
⑤植柳不仅可以防风固沙、护路卫堤、遮阴造景、获取木材,而且易种易活,随处而安,所以自春秋及至近现代,我国植柳之风长盛不衰,遍布大江南北,也屡屡见于历代的文献、
典故之中。
⑥汉代后,柳树被引植到皇家宫廷苑囿中。
据载,汉昭帝时著名的园林上林苑和汉梁孝
王忘忧之馆中,都种植有大柳树。
西汉名将周亚夫在军营中密植柳树,即历史上著名的“细
柳营”。
东晋诗人陶渊明爱柳成癖,归隐之后在自家房前亲植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北魏时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更对历代植柳经验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
⑦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折柳送别的传统文化源远
流长。
因“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可以表达挽留之意和依依惜别之情,所以在我国的
古代,亲朋好友长期分离时,送行者常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⑧最早以“杨柳”来寄托怀家恋土之情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说的是一个旅人回想当初离
家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思念归家时,大雪纷纷满天飞。
诗句像一幅画,把他在漂泊苦
旅中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唐朝时,京城长安近郊的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的人多到此地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
时间长了,“灞桥折柳”便
成了送别的习惯。
⑨“折柳”一词也寓含“怀远”之意。
人们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
唐
代诗人张九龄写有诗歌《折杨柳》:“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说的是一位女子折下纤纤的杨柳枝,用来寄给远方的郎君,虽然一枝杨柳并不贵重,
但它代表了家乡的春天和自己的相思之情。
⑩《折柳寄情》的表演,向世人传递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惜别怀远”之情,让我们与参
加冬奥会的各国友人“今宵离别后,一起向未来!”
(作者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文章有删改)
12.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树是我国的原生树种,也是我国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之一。
B.我国人工种植柳树的记载最早见于周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较大的发展。
C.“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时,在江岸广栽柳树,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之诗,博得了‘柳痴’的称号。
”此事例根据内容理解可以放在第⑧段。
D.最早以“杨柳”来寄托怀家恋土之情的文章,出自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3.选文第⑥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有趣的人不苟且
①有趣,和枯燥、乏味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
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见仁见智。
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
莫不有趣。
②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
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
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
苏轼就是一个对生活有爱的人。
被贬官后,他没有
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
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
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
轰动一时,流传甚广。
因生活拮据,苏轼还辟地耕种,并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
后行莱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③有趣的人,因为对外界充满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
难以发现的趣和乐。
清人沈复“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所以有了常人所没有的“物
外之趣”。
他在《浮生六记》中写道:“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
而来,盖一癞蛤蟆也”“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
非对生活充满好奇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
④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
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
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
霜糖,听说有治疗口疮的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生病时再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
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
吃一点。
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
”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
有趣的人,会
选择,会珍惜,会深藏生活的大智慧。
⑤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时以“斗图”为乐,从各类虚拟游戏中寻求所
谓的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放下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
这样的“屏幕”之趣,终非真趣。
不妨学学苏轼、沈复和鲁迅,多发现、挖掘生活之趣味,多汲取方方
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有料,让生活丰富多彩。
⑥梁启超说:“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
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
”有趣的人不得过且过,不违背本心,生活就越
过越有价值。
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明天起,做一个有趣的人。
14. 第⑤自然段除了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5.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趣”的人?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
复活半刀泥
明前茶
①跟随半刀泥的传承人老万去淘古瓷片,绝对要早起。
早春,凌晨五点半,东方的云彩
上刚吐出一线深橘红,瓷器早市就开张了。
老万竖起他的招风耳,守着摊贩将古瓷片从麻袋
里倒出来的那一瞬间,在密集的哗哗声中,忽然,他耳朵上的茸毛竖起:“停,停一下!”
摊贩住手,老万眼尖手快,从一堆瓷片中捡出好几片来,他摊开它们,一一询价,摊贩早就
摸准了他的脾气,直接把猛地看上去没啥花样的两片捡出来,递到老万手上:“都晓得你搞
半刀泥都着魔了,还跟我装。
这样,480块钱一片,你要刻出好花样,给我留一个茶盏,我
来买。
”
②老万露出无奈的笑,付钱,背过身去却一脸的愉悦,开始边走边哼唱虞姬的唱词:
“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他一边哼唱,一边举起瓷片对着初升的太阳望。
我终于瞧见
了瓷片上暗藏的乾坤:瓷片对光一照,里面的虚实纹样都透了出来,果然有梅枝,有雀鸟,
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
③老万说:“半刀泥技法的老祖宗,就是宋瓷,准确地说,就是这种南宋青白瓷。
当年,匠人以刀作笔,在干燥后的素坯上刻画出一面深一面浅的凹面与线条,就像书法中的浓墨与
枯墨一样,有深有浅,再施釉后高温烧成,这种刻法,让青白瓷对光一照,上头刻绘的莲花、竹叶、昆虫和小鸟,都好像是纸窗上的投影,既活灵活现,又像浮动在空虚中,好比月光下
的幻影。
我淘了几百片宋瓷,再也瞒不了人。
摊贩们也敬重手艺人,给我时价打八折,让我
买得痛快。
”
④我不免好奇:“宋瓷倒出来的声响与众不同?”老万说:“当然,就算与宋同时代的金,留下的瓷片倒出来也会哗哗作响,宋瓷细腻坚牢,倒出来是‘呯呯’声,听音可辨,这就像生西瓜和熟西瓜的差别。
”
⑤青白釉上的半刀泥工艺,原本早已失传,是老万的师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依靠翻阅史料、捡拾残瓷,一个人悟出门道后慢慢恢复的,这门工艺的难处就是:要让青白瓷发出美玉才有的透光感,坯要极薄,刻刀要在极薄的坯体上游走雕刻,还要一刀下去,刻出深浅有别的凹面来,考验的不仅是审美与刻工,还有匠人控制紧张感的能力。
“我跟师傅初学时,一拿起刻刀来就忍不住喉头‘咕咚咕咚’作响,师傅说,一感觉到自己在咽口水,手上的劲就有可能使偏了,所以,心无旁骛很重要,你一心一意去感受那些块面,那些线条,刻莲花时能闻到莲香,刻小虫时能感受到触须的弹动,能感受到秋虫的喜怒哀乐,你沉浸其中,就会忘了手上的刻刀有千钧重,忘了咽口水,你就逐渐上道了。
”老万说。
⑥这个悟道的过程,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
二十年前,师傅带着小万,四处去感受光影艺术的曼妙:看扎灯,观玉雕,玩剪纸,瞧得最多的竟是皮影戏。
皮影人偶的戏服、冠冕、动作,透过暖暖的光线投射到屏幕上,忽然让小万看到了各种运刀的可能性:挑、剔、顿、挫、拉圆、捺方,露峰起笔、侧锋运笔、出锋收笔。
看完皮影,再回去看宋代的残瓷,更是豁然开朗,连千百年前匠人运刀时,心中是畅快还是愁苦,都一目了然。
⑦二十年过去了,小万成了老万,也开始收徒弟。
老万把自己收藏的瓷片归了档,学着师傅的样儿,让徒弟观瓷片,写两个月的心得体会,再来跟他使刻刀。
⑧他两年前收了一位京都大学的老教授当徒弟。
老万约他谈了三次,看了日本教授的书法作品,同意了。
拜师当天,老教授对着比自己小九岁的老万平心静气行大礼,敬茶,老万挺直脊背,泰然地受了礼。
他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受这份礼,而是代表所有掌握了半刀泥技术的工匠在受这份礼,包括那些在宋瓷片上留下清雅、自在、随性之刀笔,却已经消失在历史云烟中的无名匠人们。
(选自《文汇笔会》,有删改)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万竖起他的招风耳是为了能辨别出宋瓷的声响。
B.第②段中的省略号在文中表示省略了哼唱的唱词。
C.老万自己悟出门道后,终于复活了半刀泥的工艺。
D.第⑤段老万说的话点出了学习半刀泥工艺的要领。
17.请根据下列时间提示,概括与老万有关的情节。
①二十年前,老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两年前,老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早春时节,老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品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处对老万的语言描写的妙处。
19.第⑥段写到:“这个悟道的过程,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说说如何理解这句话。
20.老万、老万的师傅以及“消失在历史云烟中的无名匠人们”身上都有一种可贵的“匠人精神”,请结合本文简要谈谈你对“匠人精神”的理解。
21. 人生之路,有崎岖有平坦,总有许多沟坎需要跨越;生活之味,有苦辣有甘甜,总有许多咸涩需要品尝。
当挫折和困难降临时,并不意味走到了路的尽头,而是提醒我们该转弯了。
转个弯,或许就能路随心转、超越自我。
请以“转过这个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写作;(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