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第2期2009年06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9No12
J un.2009
文章编号:1673-0453(2009)02-0094-05
后现代主义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
安 岭
(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江苏镇江221005)
摘 要:后现代主义既是历史上最复杂的文化思潮,也是特定的历史状况,它同时具有激进、建设和庸俗三种形态。

后现代主义反对追求“普识性真理”,认为这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关注意义和公平;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继续与重写,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辩证的统一。

它促进了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完整把握,促进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研究内容的本土化和研究倾向的积极化。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心理学;文化背景;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一、后现代主义及其形态
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中期发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迅速波及整个世界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西方发达国家由现代工业社会转入“后工业社会”的过程中对现代西方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的一次重要变革。

[1]157“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种思潮。

”[2]62“后现代主义的性质,与其说是一系列观念,不如说是一种需要阐明的历史状况。

”[3]前言2也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人们关注内容的一次转变,并为此进行了大致的时间划分。

如果说前现代时期在本世纪(指20世纪,作者注)头20年占主导地位,现代鼎盛时期在第二个25年占主导地位,那么,第三个阶段则出现在二次大战之后,即1950年前后。

如果说头一场运动将文本视为表现其自身以外的某种东西,第二场运动将文本视为其自身的目的,那么,这第三场运动则认为文本对自身提出质疑,更确切地说,它对自身与读者、观众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质疑。

这便是人们提及后现代主义时所表达的含义。

[4]279总之,后现代主义可以理解为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状况下所产生的具有反思性质的影响广泛的一种文化思潮。

后现代主义主要有三种形态:一是激进的或
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二是建设性的或修正的后现代主义;三是简单化的或庸俗的后现代主义[2]62。

激进的后现代主义主要特征是它的否定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惟一中心”、“绝对基础”、
“纯粹理性”、大写的“人”、“等级结构”、“单一视角”、
“惟一正确解释”、
“一元方法论”以及“连续性历史”的彻底否定[2]64。

王治河将此“视为一种思维方式”[2]63。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建设性,它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美国的罗蒂、霍伊和格里芬。

它的基本特征有:1.倡导开放、平等;2.倡导创造性;3.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4.倡导对世界的关爱[2]67-68。

而庸俗的后现代主义则是对否定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进行简单化地理解的结果。

可见,激进的后现代主义的成功在于它的彻底否定性,它的彻底反传统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人们清理几千年来形成的层层思想束缚及思想沉疴具有深刻的解放思想的意义。

然而,它的失误及片面也在于它的彻底否定性。

这使它发展到极端有走向否定主义、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多元论的危险。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具有乐观主义的色彩。

它积极寻求重建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的途径。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将“人是自然的主人”变成“人是自然的管家”;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收稿日期:2008-12-17
作者简介:安岭(1977-),男,江苏丰县人,江苏科技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理论心理学研究。

将“他人是地狱”变成“他人是协作伙伴”,“让自己活也让别人活”。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这种积极寻求解决问题办法的做法,这种积极的进取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庸俗后现代主义的优点是便于理解,但失之于简单化、庸俗化。

它有葬送后现代主义的危险[2]70-71。

总之,所谓三种后现代主义也就是后现代主义的三个向度(dimension),这是一个一体三面的问题,从中也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的复杂程度[2]71。

即使如此,只要抱着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后现代主义,就能够避免对后现代主义的庸俗理解,达到正确的建构。

同样,只要抱着负责任(既对社会负责,也对自己的良心负责)的态度去认识后现代主义,就能将激进的后现代主义与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完美结合,将它们各自的良好功能发挥到极至,使它们真正发挥哲学对社会的引领作用。

二、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观点
后现代主义虽然极为复杂,“有多少个后现代主义者就可能有多少种后现代主义的形式”[5]。

但这并非就等同于被人批评的虚无主义或绝对的相对主义,虽然其中有这样类似的观点,但它总体上不符合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因而必将在后现代理论内部被淘汰。

本文考察了后现代主义诸位代表人物的观点之后,本着后现代主义的真精神,不揣浅陋,总结出后现代主义如下的观点:
(一)反对追求“普识性真理”
长期以来,西方传统哲学试图形成一种无所不包的解释和真理。

利奥塔抛弃了这种想法,他认为宏大叙事试图将整个现实联系在一起,而这是不可能的。

作为人类,只可能拥有部分的真知[6]24。

启蒙现代主义推翻了基督教的上帝,把人构造为至高无上的主体……后现代主义的基本任务就是终结现代主义关于人的“神话”,祓除启蒙哲学中的人类学之梦[7]1-2。

德里达则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了导致相同结论的观点,他主张解构所有的“真理”,“解构方法是一种爱的举动,它揶揄‘诚实’的真理,承认不同的立场”[6]105。

另外,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消解主体。

……后现代主义消灭掉主体之后,任何标准都没有了,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由此必然陷入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虚无主义是一种关于真理(理论)的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关于价值(实践)的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可以不要标准,但没有办法做到不要规则。

于是这种没有标准的规则就变成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而“语言游戏”的规则是约定的[7]232-233。

即使对于“约定”的规则,后现代思想家也不放弃批判的态度,让・鲍德里亚在《致命攻略》中说“任何规则之所以存在,就是让人们去违反它、攻击它、超越以及揭露它”。

[6]42
总之,后现代主义要“避免空洞的教条和包罗一切的体系”[6]153,“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持有坚定的观点,不能持有颇有价值的原则和思想”。

[6]153可见,后现代主义虽然对“真理”具有彻底的批判和反思精神,批判和反思所有的“真理”,但仍不乏宽容胸怀,对“他者”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尊重,允许存在有价值的原则和思想。

(二)关注意义和公平
有人以后现代主义有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而将其等同于虚无主义或相对主义进行批判,这是一种明显的偷换概念的做法。

———每个人都有死的倾向,难道能够把所有的人都称为“死人”吗?
后现代代表人物德里达“从未主张将理性或意义完全推翻”,他认为“必须承认感性的地位”[6]105。

另一位代表人物利奥塔也“并未放弃对公正的追求”[8]218,而是“试图在异质性中,在‘事件’特性中找到真正的启蒙主义道路,实现人类的公正”。

[8]218当然,他们反对追求所谓的“普识性真理”或绝对意义,但并没有因此走向虚无主义或者相对主义,文本中的意义并不是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无穷无尽,“一个文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阅读,但是只存在一定数量的可能性解释。

作者有意识的意图、无意识的影响、社会关系以及当时的历史形态,还有我们的阅读经验及对文本的反应,这一切都会产生影响”。

[6]105德里达只是“让我们清醒一点……(只是)将其(指意义)从某种固定框架或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

[6]105可见,后现代主义既不是不承认一切的虚无主义,也不是什么都承认的相对主义。

美国文艺理论家林达哈奇讲得好:“那些哀悼世界和艺术缺乏意义的人,其实是哀悼世界和艺术缺乏他们那传统的头脑所理解的意义。

其实意义还是存在的,不过惟一的意义不存在了。

”[2]69
关于“公平”,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认为:“我们是互相联系的生物。

在这种联系中,我们界定了自
59
第2期 安 岭:后现代主义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
己。

对他人的责任是最基本的,处于契约思想之前。

……当别人介入时,我们不可能只按自己的方式行事。

”[6]105总之,“这是一股和萨特存在主义不同的思潮”,“萨特只追求自我的自由”。

[6]109而后现代哲学家并没有将理性、意义、公平等抛掷一旁,而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尊重。

(三)认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辩证的统一
后现代性不是在现代性之外另起炉灶,而是产生于现代性之中,是现代性的继续和重写[8]166。

“现代和后现代之间没有质的区分。

”[8]167即利奥塔的后现代哲学不是要超越现代性问题,而是对现代性的重新思考。

他本人也一再强调说“现代性体制性地、不断地孕育着后现代性”,后现代“无疑是现代的一部分”。

[8]170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和后现代概念不是线性的时间概念,它们指的是一种模式或状态,即缺乏共识约束的未定状态,缺乏固定接受者的状态,缺乏创作原则和判断标准的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历时的时间段不是决定这种思想模式和状态的重要依据”。

[8]170福柯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将其看作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不是谁都有的,也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时代”。

[2]63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霍伊教授说:“按照我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观,称福柯为一个后现代思想家并不意味着他的同时代人和幸存者同样也是后现代主义者或必须成为后现代主义者。

历史的中断不是同时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也不是同时发生在所有地方的。

同一个人、同一种纪律或设置在某些方面可以是传统的,在某些方面可以是现代的,在另一些方面则可以是后现代的”。

这是一种思想与肉身身处不同时代的“身首异地”的现象,听来有些怪异,但却是一种客观存在[2]63。

总之,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理解是连续的、历史的,同时又是特定的、具体的,它们是辩证的统一。

三、后现代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
(一)促进了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完整理解
保罗・凯林则对现代心理学的支柱———实验心理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保罗・凯林认为“实验心理学不能解释什么是本质的人,而且它所呈现的进展越大,事实上它的发展越远离心理学所应该具有的目标。

结果现代心理学不仅毫无价值,而且实际上具有腐蚀性,它破坏了任何企图洞察人类行为的可能性。

”[9]1显然,“心理学仍然不是一门令人满意的学科”[10]74。

后现代主义通过解构所谓的“真理”,对科学心理学自诩的“真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认为心理学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抽象的、一致的客观性理论已经没有意义;通过关注意义和公平,对心理学一直以西方白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模式提出质疑,促进了心理学对个体文化背景的重视,使心理学出现了关注“文化”的趋势;通过它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辩证理解,使心理学从注重内部完整性研究转变为注重自身与外部的关系,促使心理学由近代小科学观向现代大科学系统观的转变。

总之,后现代主义通过自身丰富鲜明的思想,对现代心理学进行了全面批判,有力地促进了心理学系统观的转变,促进了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完整理解,“把心理学定性为科学人文学科才是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完整把握”[11]9。

霍雪门德和波尔金浩(Hoshmand L.T.&Polkinghorne D.E.)认为心理学中理论与应用的分离只有在以应用为基础而不是以理论检验为基础的科学范围中才能得到统一,应根据后现代主义思想重新定义心理学为一门实践的人文科学[12]55-56。

总之,将心理学学科性质定义为以应用而不是以理论检验为基础的科学人文学科才是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完整理解,这样才有利于心理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健康发展。

(二)促进了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此外,在对研究方法的态度上,现代主义心理学与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存在鲜明的不同,这也是后现代心理学思想与科学主义心理学分歧最明显、对峙最尖锐的所在。

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合法性”主要是建基于对客观观察、实验、实证方法的采用上。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实证主义、实验主义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科学主义心理学由于一直占有支配和统治地位,客观实证的方法执掌霸主的帅印,可以傲视和排挤其他的研究方法[13]282。

现代主义心理学重视科学与知识的客观价值,强调科学的方法是人类认识真理、逼近真理的唯一方法和途径。

实证的科学方法最终能揭示真理及规律[14]133。

而后现代主义认为,“元叙事隐秘的恐怖主义的功能是要为一种‘普遍的’人类历史的幻觉奠定基础并提供合法性。

我们现在正处于从现代性的噩梦以及它的操控理性和对总体性的崇拜中苏醒过来,进入后
69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现代松散的多元论的过程之中,一系列异质的生活方式和语言游戏已经抛弃了把自身总体化与合法化的怀旧冲动……科学和哲学必须抛弃自己宏大的形而上学的主张,更加谦恭地把自身看成只不过是另一套叙事。

”[3]15“真理不是认知的特权,理性不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

由此,将西方传统哲学所贬抑的感觉与形象提升到和理性与话语同样的地位。

”[8]68心理学家格根也反对将方法视为真理的保证或护身符。

在他看来,通过历史的考察,便会发现所谓方法体系不过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被人们采用的一个特定的视觉而已[13]282。

在格根眼中,后现代主义者的思想并不会作为另一种极端主义者的文本而运作,也不会因看重一些方法而拒弃或排斥其他的方法,相反,他们会欢迎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和要求,重视其他可供选择的视界的内在潜能与合法性[13]283。

中国著名学者顾明远也认为:方法论具有排他性,而方法却具有互补性。

(顾明远, 1996)另一位丹麦学者苛费尔也极力主张心理学研究应方法多元,定性研究的重要性要予以充分重视,而正规的、实验的和统计的研究方法不应再处于霸主的地位了[13]283-284。

可见,现代心理学对研究方法持封闭保守的态度,而后现代心理学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则对研究方法持完全开放和多元化的态度。

“在这个意义上,那些坚持方法论多元化的科学家通过多样化方法的使用,可以对心理生活的各个侧面有所了解,可以提供一个有关心理现象的更为全面的叙述。

”[15]
总之,后现代主义促进了心理学方法论的进步。

人的心理现象是异常丰富而复杂的,它既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存在。

面对心理学的社会人文属性,实证方法显得苍白无力,方法越精致,实验越精确,控制越严密,所得结果越远离人的心理生活现实。

后现代主义突出了人的创造性,采取了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方法论思想,注重个体的独特文化背景,以整体、系统的观点取代了机械、还原的思想,力主心理学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叙事式、阐释式、建构式、结构式等研究策略和方法得到肯定。

可以说,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虽然没有否定科学心理学的量化实验研究,但是它更肯定质化研究的地位和价值,促进了心理学方法论多元化的转变,它的尽量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主张有利于真切全面地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三)促进了研究内容的本土化和研究倾向的积极

正是伴随着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本质主义、基础主义、理性主义、表象主义、男性中心论、欧美中心论和客观普适性真理的抨击,心理学也由对抽象的、普遍的、客观知识的追求转向了对社会有用的、局部知识的追求,由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各种应用型知识比抽象的理论知识更被看重,具体的、实际的、情境性的、前瞻性的知识及其价值受到了应有的重视[13]277。

可见,现代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是以超越文化为代价的,是一种无文化的研究,文化因素作为一种无关变量或需要控制的干扰因素被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

后现代主义则在解构真理的基础上认为每个文化都是独特而重要的,“后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知识、概念和理论完全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

一切知识和真理均不是必然的、普遍的、而是特定的和情境性的;知识不能、也不需要被认为是‘真理’,一切所谓的真理都是‘发明’的,而不是‘发现’的;知识永远是某种觉度的知识,知识的情境性远远甚于普遍性;———知识发展的根本目标不是效率,而是保证人类的公平和正义;知识的社会应该是民主的、参与的和分享的,而不是权利的、垄断的和支配性的;知识的传授,应该是情境性的、价值的,而不是程序的和方法的。

”[14]134-135可见,后现代主义认为,文化背景是心理建构的基础,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决定了生活方式的平等性,必须以自身而非主流文化为参考框架考察心理学的本土化,进而真正体现心理学是“人”的心理学。

而那种将自己的价值标准强加给他人的观点是一种一元论的文化霸权主义,必须给以摈弃,从而促进了研究内容的本土化。

在此基础上,心理学的应用也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它加快了心理学的蓬勃发展,拓展了心理学的视野,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应用学科”[16]65,心理学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有实用价值的、具体的、与情境有关的局部知识上,放在寻找能帮助人们更好达到人类行动目的的知识上,包含有大量活生生事例的心理学实践才是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来源,由此发展的这类独立的知识系统,可以直接为应用服务。

总之,它促进了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本土化,而加强应用研究是本土化的应有之举,因而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也被自然地带动起来。

79
第2期 安 岭:后现代主义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
另外,后现代主义认为人是意义的创造者和建构者,促进了研究倾向由消极到积极的转变。

以前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将人比喻为机器或动物,一致认为消极性是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本质属性,在心理学研究中表现为关注人的心理的消极层面,强调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后现代心理学结合人本心理学的力量,突出了人的心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为正是人创造和建构了生活的意义,在心理学研究中关注人类心理的积极层面,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从而揭开了积极心理学向消极心理学挑战的序幕。

虽然后现代心理学还缺乏一个完善的心理学体系,从理论形态和方法技术上都需要继续完善,但是,它所倡导的思想理念代表了心理学发展的方向,为心理学的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总之,后现代主义促进了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完整把握,促进了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研究内容的本土化和研究倾向的积极化,有利于心理学在新的时代精神的要求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林祥.“和而不同”:心理学后现代建构之基本原则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9):157.
[2] 王治河.论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G]∥王岳川.中
国后现代话语.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3] 戴维・哈维.后现代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
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 诺曼・N・霍兰德.后现代精神分析[M].上海:上海
文艺出版社,1995.
[5] MIKE F.In pursuit of the postmodern:an introduc2
tion[J].Theory,Culture and S ociety,1983,5(2-
3):207.
[6] 凯文・奥顿奈尔.黄昏后的契机[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4.
[7] 姚大志.现代之后———20世纪晚期西方哲学[M].北
京:东方出版社,2000:1-2.
[8] 秦喜清.让-弗・利奥塔独树一帜的后现代理论家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9] 保罗・凯林.心理学大曝光———皇帝的新衣[M].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
[10] 弗朗西斯克里克.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1] 贾林祥.心理学后现代之建构[J].南通师范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9.
[12] HOSHMAND L T.Redefining the science-practice
relationship and professional train[J].American Psy2
chologist,1992,47(1):55-56.
[13] 高峰强.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M]∥叶浩
生.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4] 仇毓文.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心理学[J].青海师范
大学学报.2005(1):134-135.
[15] 麻彦坤.当代心理学文化转向的动因及其方法论意
义[J].国外社会科学,2004(1):5.
[16] 高冬东,李晓玉.论后现代思潮与心理学的关系[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65.
Postmodernism and Its I nfluence on Psychology
AN Ling
(Nanxu C ollege,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Zhenjiang Jiangsu221004,China)
Abstract:Postmodernism is the most complex culture trend in history and a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It has three forms:radical,constructive and vulgar.Postmodernism opposes pursuing“general truth”which it con2 siders can not be reached.It concerns meaning and fairness,thinking that postmodernism is the continuity and rewriting of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and modernism are dialectically unified.It has promoted the com2 plete grasp of the nature of psychology,diversification of psychology research,localization of psychology con2 tent and initiative of research tendency.
K ey w ords:postmodernism;postmodern psychology;cultural background;diversity
(责任编辑:刘 韬) 89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