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启蒙教学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启蒙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琵琶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阶段,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美育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时代,琴童群体逐渐扩大。

对于幼儿时期的琵琶启蒙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每位琵琶教师都各有见地,笔者作
为一名基层琵琶教师在吸收各家教学理念的同时,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提出笔
者的一些反思加以探讨。

关键词:琵琶启蒙教学反思
一、琵琶启蒙教育的年龄段及重要性
接受琵琶启蒙教育的最佳年龄是5-7岁,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最具可塑性,求
知性。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阶段论中指出,这一年龄段多表现
出好学、好问、好探究等特质,同时抽象概括能力逐渐开始发展,《学前儿童发
展心理学》一书中也表明:“5、6岁儿童的思维虽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
抽象概括的萌芽。

”其次这一年龄段的儿童专注力基本能持续20-40分钟,且接受
能力强。

音乐启蒙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地位不断提升,根据各类研究表明,无论从
生理上或是心理上,音乐启蒙对开发幼儿大脑潜能、促进智力发展、增强身体机
能敏锐度、激发想象力及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方式的反思及改良措施
琵琶启蒙教学的方式方法很重要,作为启蒙教师,既要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又要为其在艺术道路上的长足发展充分考虑。

传统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学习的强
制性,忽视了趣味性及学生的主动性。

琵琶作为弹拨类器乐,对手指及指法要求
极高,初学者应以手指技法训练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手指灵活度和左
右手配合训练的同时,不应忽视培养学生用耳朵辨别音色的重要能力。

对于琵琶
演奏的学习归根结底是音乐的学习,人类生来对声音是十分敏感的,听觉是幼儿
时期感知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最早也是最多的器官。

对声音的判断也是自然天然的,声音有乐音和噪音之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实际上我们对周遭环境中声音的敏感
度是逐渐在降低的,孩童听到乐音,特别是类似“叮叮当当”时值短而清脆的声音
时会感到十分欢喜;对吵嚷声,无规律的噪声会感到没有安全感而哭闹。

我们与
生俱来便有对声音音色的判断,我们不应忽略儿童对声音音色的敏感程度,而应
抓住时机,积极引导。

其次,训练识谱唱谱及教授基础乐理知识往往是被忽略的,使得学生日后缺
乏独立识谱自弹能力,一直依赖“老师”这根拐杖。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完善,使琵
琶启蒙教学能更丰富、更科学,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手指技术。

接下来针对这两方
面的缺失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
(一)基础指法重音色,而非力度
在训练学生右手基础指法时,不应过早要求力度,应首先培养学生分辨音色
的能力,如果过分强调力度,不仅会导致手型及动作僵硬变形,也会使得音色生硬。

长期这样训练,会让学生误以为越大力度越好,对琵琶音色的判断也产生误会。

以“弹”这个指法为例,“弹”是琵琶右手基础指法当中最为常用,也最为重要
的指法之一,以“弹”可以延伸出多种指法,例如两弦同时发声即为“双弹”,三弦
同时发声即为“小扫”,四弦同时发声即为“扫”,因而训练好单弦“弹”便是基础。

训练方法有两种,一是固定手腕式,二是带动手腕式。

最开始应先熟练掌握固定
手腕式,强调好手型要求和出指触弦要领之后,重点就要放到音色上来,当然,
如果用概念性的语言来讲述,幼儿会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做示范的方式让学
生分辨。

好的音色笔者认为应是果断干净,松弛有度。

果断干净即要求出指果断,触弦干净,不发出刮擦琴弦的杂音,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指法运动过程中手指的
起始位置,有的学生会自然地将指甲贴着琴弦,然后再发力弹出,这就会导致因
贴弦而产生的杂音,是不可取的。

总结来说,要注意避免“触弦弹出”,而应做到“凌空弹出”;松弛有度即指弹出的音色松透却不死板,坚实却不轻柔,概念上很
难让学生理解,但教师应让学生知晓器乐的学习从基础指法的发声开始就对声音
音色是有要求的,而不是“能弹响”就可以的。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让学生注意模仿,启发式地让学生学会对比自己与老师弹出音色的差异,几个回合的训练之后,学生有了找寻音色的意识,初步唤醒了耳朵对琴音的敏感,对学琴过程中激发学
生反思和自我观察具有积极作用。

(二)学曲“唱”先行
无论是教授辅助指法训练的练习曲或是小曲,笔者认为都应先学唱再教弹,
教授入门的乐理知识,和一定的节奏、音准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时候,教
师认为理论教学儿童不易理解,便采用示范式教弹,即老师弹一句,学生弹一句
的“硬办法”,笔者认为是不可取的,会影响学生日后看谱自弹能力和乐曲分析能力,这对学生的长足发展不利。

作为启蒙教师,学生琵琶艺术道路的第一位领路人,其实责任重大。

初学阶段跟随练习曲由简入繁地教授乐理知识,让学生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例如,从接触第一首谱面开始,就应介绍什么是调号、拍号、音符、小节、
小节线、反复记号、终止线等基本符号以及标注几弦几指的琵琶专属按音记号,
举一反三,增强灵活运用的能力。

接下来便是唱谱了,关注节奏、音准的训练,
初学阶段的谱面中常用的节奏型有二八、十六八(前十六)、八十六(后十六)、四十六等节奏或其组合形式,笔者认为可充分利用奥尔夫节奏教学方法,奥尔夫
音乐教学法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创建的,它被列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三
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中。

它集原本性、即兴性、创造性三大原则于一体,将动作、
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以节奏为基础,结合身体律动的一种综合音乐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通过将常见的节奏型编创成利用拍打、跺脚等方式的身体律动,让学生
轻松,快乐,准确的掌握节奏。

与节奏教学相比,音准训练较为困难,这个过程
中多数琴童出现“音名正确,音高乱唱”的现象,这就表明没有建立音名之间的音
高关系,对于音高的训练需要循序渐进,先从音阶入手,再到三度、四度、五度
等跨度的训练。

结语:琵琶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艺术舞台上极具东方韵味的代表,
为中国传统器乐的发展尽一份力量是每位琵琶教师的追求,对于琴童的启蒙教学
方面能更完善,笔者愿不断反思探索,为琵琶启蒙教学提供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17-185
[2]平延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探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
报,2016,33(6):74-75.
[3]张慧.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北方教
育,2018(22):190-191
[4]李玉.幼儿琵琶教学之我见[J]中国音乐教育,2003,12(01):35-37
[5]刘吉祥,刘慕霞.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彭婧媛(1997年),女,汉族,安徽铜陵,湖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湖南师范大学,410000,音乐与舞蹈学(中国音乐史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