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利用文本资源,读中学写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利用文本资源,读中学写人教版新课标
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

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

我认为学生最经常最有效的习作训练,应该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并非增加多少习作课。

究竟如何读中学写,挖掘文本中的习作资源呢?在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一套以课文为凭借,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想意识为重点,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的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读中学写的几种形式。

一、从插图入手
在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

有的插图课文中已经作了细致的描绘,就无须再写,如《镜泊湖奇观》一文中的两幅图——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

有些插图文中只是一笔带过,这就出现了“想一想”的空间,为我们提供了习作的资源。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插图上画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

课文中只用“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这句话作了描写。

学文后,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如火苗燃烧的样子,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神态,手抓土的动作等仔细描绘出来。

最后还要求学生写一写邱少云此刻可能在想些什么等心理活动。

同样,在看图学文的教学中,仅仅引导学生“看画”而“有话”还不行,还要在观察与联想的基础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其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挑山工》一课时就充分利用书本中的插图。

要求学生先说一说图上的内容,然后按文中对“挑山工”的描写,展开联想,写一写挑山工是怎样的人,不仅要写出事情发展的环境,还要写出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在理解挑山工与“我”的那段对话后,再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作者爱挂这幅“挑山工”画的真正原因——“我需要它”:需要挑山工一步一个脚印,一个劲儿往前走就能达到目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从而体会到应该踏踏实实地做事,朴朴实实地做人的道理。

图画表现的只是某一瞬间的情景,留有许多想象的空间,也为学生的习作
提供了素材。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看图望前想原因,看图望后想结果”通过想象把静止的事物变得鲜活起来。

想象应是个性化的,应该融入学生各自的生活积淀和情感体验。

二、仿写精彩篇章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写作文的重要途径和常用的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习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

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首先,从仿写词句开始。

叶圣陶老先生在谈到课文要细细品读时说:“阅读时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能轻易地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

惟有这样,才能发掘文章的蕴涵,惟有这样,阅读才能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

”揣摩词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构句的生动性,是仿写的基础。

其次仿写段、篇。

如写景的文章,作者往往按一定的方位顺序描写景物的特点。

《颐和园》中有一段文字,描写作者登上万寿山俯视昆明湖、十七孔桥,远眺北京城的美丽景色。

在学生细细品味后,我用大屏幕投影展示一幅春天的杭州西湖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借鉴课文的写法,按一定的顺序把观察所见的景物写下来。

有学生写道:“往南看,美丽的西湖尽归眼底,阳光下波光粼粼,犹如仙女撒下的碎金。

湖面上一只只游船仿佛一片片树叶在水中飘荡……向西望,连绵起伏的群山肩挨着肩,像一群卫士守护着人间仙境……”通过仿写,学生懂得了什么叫“眼中有物”,什么叫“言之有序”。

仿写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仿中有创是一条基本原则。

如《鸟的天堂》一文中讲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

第一次是在黄昏,鸟儿们都歇息了,作者描写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第二次是在早晨,鸟儿们都出来活动了,所以作者描写了活泼欢快的鸟儿。

学文后,我要求学生把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都写下来,包括朝阳下的大榕树、飞行的鸟儿及清澈的湖水。

学生在练笔时不仅用到了课文中的句子而且恰当地写进了自己有个性化的语言。

如“这些鸟儿有
的贴在水面疾飞,有的在树枝上飞窜,有的在我们的船头盘旋。

”“清澈的湖水倒映着翠绿的榕树,翠绿的榕树点缀着清澈的湖水,再加上疾飞的鸟影、湖上的小舟、清脆的鸟叫,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通过这样重新组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三、练写读文杂感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大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佳作名篇。

这些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对于小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的感染教育,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在《穷人》一课中,当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内心忐忑不安,正是这种复杂心理,反衬出桑娜的善良。

教学到这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以《今天我没写作业》为题,写一段话。

有个学生这样写到:“唉,今天我没完成作业都怨我自己,为什么昨晚贪看电视不写作业呢?老师一定会批评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可我该怎么跟老师说呢?就说自己看电视看入迷了……不,不能这样说……,要么就说忘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行。

”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再联系上下文,桑娜当时那种担心、自责、后悔矛盾的心理就容易理解了。

这样不仅理解了课文,而且把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真正做到了以读促写。

四、填补原文“空白”
作品中作者的观念不可能以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存在,而是如水中盐,花中蜜,溶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

这时,我们可以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和想象,引导学生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潜台词”。

如在《晏子使楚》这一课中,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齐国的尊严一一作了反驳,每次反驳语言虽少,但其中的“潜台词”却非常丰富。

于是我就让学生先把故事内容演一演。

演之前,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文中去找台词,再写成简短的课本剧,以此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体会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

《理想的风筝》是写人的文章。

风筝是一种玩具,理想的风筝从字面来看说的是带理想的风筝。

实际上,它给我们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让我们通过课文具体内容去想象、
去补充。

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后,找到了很多答案:诸如“自然的风筝,艺术的风筝,知识的风筝,人生的风筝”等。

然后我就以此为题目,体裁不限,要求学生自选一项去写一篇文章,从中体会出本文的主人公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通过习作习练,不但达到了理解掌握课文的目的,又训练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写同一个人。

五、体会感悟扩写
课文是作者思想、情感和语言综合因素的智慧结晶。

但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所观察到的事物远不止课文中所呈现的。

这就为学生续写、扩写课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揣摩课文表达方式以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续写课文。

如: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后,可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行一次续写训练。

上课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大自然的语言超过课文所描述的,可写的内容可多啦——晚霞映红水面,明天准是晴天。

蜻蜓低飞,大雨即将来临。

大自然在树上刻着:秋天已在眼前。

请你们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描写出你们眼中大自然的语言。

扩写是以课文为凭借,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练习。

扩写特别利于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其中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思维驰骋的广阔空间,尤其是扩写的好材料。

如《暮江吟》可以改写成一篇描写傍晚江边美景的写景文章;《赠汪伦》则可以改写成一篇以《再见了朋友》为题的表达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叙事作文;同样,《塞下曲》可让学生以《飞将军李广》为题,进行写人文章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以读中学写的资源非常丰富,不胜枚举。

总之我认为,感知是认识的条件,理解是认识的加深,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迁移是综合技能的再现和运用。

学生从阅读的材料中获取知识进而转变为写作能力,最终通过“读”和“写”双重逆转过程才能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不断创新,彰显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