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五公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五公祠
作者:陆琦
来源:《广东园林》 2010年第6期
陆琦
LU Qi
五公祠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和琼山区接壤处。
由五公祠、苏公祠、伏波祠、学圃堂、观稼堂、五公精舍、琼园等亭台楼阁连成一片,构成一组园林式建筑群,习惯上统称为五公祠,占地近7 hm2,是海南文化发祥地和著名的文物古迹。
这组建筑群最早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 ~ 1619 年),清光绪十五年(1889 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建筑面积2800 m2 有余。
五公祠是为纪念五位唐、宋时期贬谪到海南岛的
5 位著名历史人物——唐代宰相李德裕、宋代宰相李纲、赵鼎、南宋抗金将领李光、胡铨而建的。
李德裕在唐代文宗和武宗时两度出任宰相,他内制宦官,外抑藩镇,为国家安定作出很大
贡献,后因朋党之争被贬海南岛并死于此。
李纲、赵鼎、李光和胡铨都是南宋时期的主战派,
李纲和赵鼎都曾两度拜相,李光是宋高宗时的参知政事,胡铨任宋高宗时的枢密院偏修。
李纲
等4 人都是在金兵入侵的年代被秦桧等投降派迫害而贬到海南岛。
这些精忠报国的名臣虽遭贬谪,但丹心不泯,在兴修地方公益事业、传播中原文化和培养人才方面作出贡献,为当地人民
造福。
五公祠为该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是一幢以上等木料精心构筑的红楼,楼高9 m,分上下2 层,面积560 m2。
屋顶采用四角攒尖式,单斗拱,素瓦红椽,三面回廊,可凭栏眺望。
楼上高
悬“海南第一楼”金字横匾,与四周烂漫的绿叶繁枝相辉映,显得格外的庄严肃穆。
正厅里有
五公的巨大石雕像,栩栩如生,满面思绪。
祠内柱上,清人长联落地有声:“唐嗟未造,宋恨
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此楼中。
”“只知有国,不
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期楼。
”抚古
悠思,五公英烈之气荡然而生。
祠内历代文人的题咏和楹联,概括了五公的生平业绩,表达了
后人的崇敬心情。
苏公祠位于五公祠东侧,原为金粟庵,明万历时在此建立祠堂,用以祭祀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祠内有一座石刻苏轼像。
同时,也崇祀他的弟弟苏辙,故亦称二苏祠。
祠内陈列苏东坡诗
词碑刻等30 多块。
祠前有一对联:“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
苏东坡谪居海南时,
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苏轼起。
北宋绍圣四年(1097 年)苏东坡曾在这里暂住20 多天。
他得知当地群众饮水困难,于是开凿了浮粟泉和洗心泉。
浮粟泉甘美清冽,水
面泛起小泡,状如粟粒,故名,誉为“海南第一泉”。
1915 年,重修苏公祠时增建了粟泉亭、洗心轩、洞酌轩,统称为琼园。
苏公祠与五公祠相连,环境幽静,花木繁茂,有“圣祠叠翠”
之誉。
五公祠右边有学圃堂和五公精舍。
学圃堂是浙江名士郭晚香讲学故址。
五公精舍是晚清海南学子研习经史诗文之地。
两厢房均为素瓦红木建筑,典型明清风格。
庭园内花木繁茂,四季
凝荫,景色绚丽,环境幽静。
郭晚香来海南时带书8000 多卷,置五公祠楼供五公精舍学生研习。
郭晚香病逝后,五公精舍为五公祠图书馆,藏郭晚香遗书。
后来,历经洗劫,图书所剩无几。
后来,学圃堂和五公精舍已被政府重新修缮一新,陈列海南部分文物,有明代禁钟、黎族
古代铜鼓、宣德炉等。
五公祠左侧是观稼堂,观稼指观赏“粟井浮金”、“金穗千亩”景色,
堂取此名为纪念苏东坡指凿井泉。
五公祠环境清幽,建筑巍峨,古木参天,花香袭人,素有“琼台胜景”之称。
早在1955 年,五公祠就被广东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公祠内常年展出许多珍贵文物,其中宋徽宗赵佶手书《神霄玉清万寿宫诏》最为有名,其瘦金体书法刚劲清秀,对研究书法有重要价值。
此外还有著名清官海瑞的古唐诗书法,也很受人喜爱。
如今,古色古香、幽雅清静的五公祠成为海口市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2001 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