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人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伦春族人名
鄂伦春族是东北部地区特有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等县。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总人口数为8659人。

民族语言为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现在主要使用汉语汉文。

“鄂伦春”为鄂伦春民族自称,意为“使用驯鹿的人们”,或者意为“山岭上的人”。

元朝时,鄂伦春族居住的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被称为“林中百姓”。

明朝时,鄂伦春族被包括在“野人女真”(也称“北山野人”)中。

明未清初时“野人女真”中“索伦部”是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的总称。

随后,“索伦部”中的各族被区分为“打牲部”、“使鹿部”、“索伦别部”。

在清朝文献中成鄂伦春族为“俄尔吞”、“俄乐春”、“鄂鲁春”、“俄罗春”或者“俄伦春”等,最后,统一称为“鄂伦春”。

17世纪中叶,沙俄殖民者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迫使鄂伦春人南迁,集中分布于大小兴安岭。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直至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与北京条约签订以前,鄂伦春人仍至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游猎,并且还参加清政府定期巡逻边界等活动。

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侵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以后,鄂伦春族人民才丧失被侵占区域的广大游猎场所。

康熙三十年(1691),清朝政府把鄂伦春族分成“摩凌阿”与“雅发罕”两部分,归布特哈总衙门管辖。

“摩凌阿鄂伦春”为骑马鄂伦春之意,编入八旗组织,用以南征北战。

“雅发罕鄂伦春”意为步行的鄂伦春,指失去驯鹿尚未得到马匹仍在游猎的鄂伦春族,分设库玛尔、毕拉尔、阿力、多布库尔、托河5路,路下分8佐,每佐设鄂伦春族佐领1人。

每年清朝政府派“安达”进山一次,征取贡貂。

光绪八年(1882),清朝政府废布特哈总管衙门,设立兴安城总管衙门,专管5路鄂伦春族。

光绪十九年,兴安城总管衙门裁撤,将原来5路合并为4路16佐(阿力、多布库尔两路合并,其余未动),分属黑龙江、墨尔根、布特哈、呼伦贝尔4城副都统衙门。

1951年10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自治旗建立。

鄂伦春族的传统婚姻由父母包办,实行一夫一妻制的氏族婚姻制度,也实行间接交替婚姻。

经过求婚、订亲、彩礼和结婚的过程,彩礼主要是马。

严禁氏族内部通婚或性行为。

大多数男女婚姻都是由媒人提出的,通常需要三次,尤其是第三次。

成功后,约定订婚日期和彩礼。

订婚当
天,男方应在女方家住20天至1个月不等。

女方要为未来的新郎穿上黑色皮革饰边的新衣和红布马甲(背部和肩部绣有云纹),未来的新娘要把头发梳成两条辫子,绑在头上,这是订婚的标志。

婚礼当天,新郎和同伴以赛马的形式进入女方住所。

经过一系列仪式后,新郎当晚留在新娘家。

第二天,新娘被带到新郎的住处。

新郎的帽子上戴着貂尾和四条绣幡,新娘的头上戴着饰物,男女都戴着猎刀,拜天地时新娘的头上蒙着布。

现在的婚姻形式基本和汉族一样。

虽然鄂伦春人的婚姻比较自由,但是存在姓氏之间通婚的禁忌,因为鄂伦春人的姓氏是由其族名演化而来,同一氏族的人共同拥有一个姓氏,由此可以推论血缘关系的远近,所以鄂伦春族人实行氏族外的通婚原则。

呼玛河流域孟姓和吴姓是一家二兄弟,孟姓和吴姓不能互为婚姻。

逊克一带孟姓与猛姓、杜姓与陈姓军委同一氏族的兄弟俩,不可以通婚,等等。

鄂伦春人最早只有名字,这些名字都是用鄂伦春语起的,取名的含义比较丰富,具体可分成以下几类:
1、外貌特征。

浓突汗(小个子)、克库迪(高个子)、奇克图(瘦高个)、跑伦(矮胖)、博博成(弯胳膊)、帮地仁(皮肤很白)、博格彦(脸上有雀斑)、绰布绰克(尖嘴巴子)、普楚(胖胖的圆脸)等;
2、性格特征。

安布伦(安静)、钦巴(泼辣)、博恩巴(笨)、吉若(古怪)、乌娜吉汗(活泼可爱)、彦扎布(活泼)、岳有华(灵巧)、乌那砍(正派的姑娘)、托恩托元(忠诚老实)等;
3、祈福希望。

莫日根(将来成为打猎能手)、绰伦布库(像石头一样结实)、玛努彦(劳动能手)、绍保(各方面都好)、代苏荣(骄子)、安巴(招人喜爱)、阿什库(狩猎技术高)、乌热松(聪明)、希克腾(有精神的小伙子)。

4、吉祥词汇。

霍岔布(富裕)、玛努彦、(劳动能手)、额根堤(长寿)、安巴(小时候人人喜爱)、绍保(各方面都好)、代苏荣(骄儿)、阿什库(追兽技术高明)、乌热松(聪明)、希克胜(很精神的小伙子)。

5、动植物名。

托恩莫诺(鹧鸪)、蒙坤保(小鱼)、其那喝(小鸟)、期那赫(喜鹊)、查拉帮莫(白桦树)、马拉仁银嘎(红色的花)。

6、其他情况。

绰恩楚毛(酒杯)、空改(桦皮篓)、卡皮兰(骨坠)、伊嘎布(思念)、库哈(小孩)、绰尔克绰(小时吃嘴里流奶)、“山本”(意思不明)、“新吉布”(意思不明)、“宽布拴”(意思不明)等。

随着族群的扩大和分化,鄂伦春人的人名中增加了姓氏这一构件。

关于鄂伦春人的姓氏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一家有五个儿子,长得一模一样。

母亲突然去世,而粗心的父亲居然分不清他们谁是谁,必须取名字来区分。

父亲对儿子们说:你们都是男子汉,不能叫花、草一类的名字。

从今天开始,你们分头去办好一件事,三天后回来见我。

那时我再
给你们每人取一个好名字。

三天后,大儿子拿回来五张弓,均为红木制成,父亲很满意,给他取名“魏拉依嫩”(“红木头”之意),于是,老大就姓了魏。

二儿子打回一只又肥又大的狍子,父亲高兴地给他取名“古兰”(“公狍子”之意),于是,老二就姓了古。

三儿子拿出一顶狍头皮制作的帽子,两只狍耳朵支起,和真正的狍子头非常相像。

父亲称赞他“真聪明”,给他取名“葛钦”(“聪明”之意),老三就姓了葛。

四儿子把打来的狍子切成六块,狍头献给父亲,四条腿送给四个兄弟,而将没肉的身子留给自己。

父亲高兴地夸奖他“你没私心”,给他取名“吴恰它堪”(“大公无私”之意),老四就姓了吴。

最小的儿子不声不响地将打来的各种野兽统统堆在地上。

没等父亲开口,四个哥哥一齐称赞弟弟是“莫日根”(“打猎能手”之意),于是,小儿子就姓了莫。

鄂伦春人从此就有了姓。

其实鄂伦春人的姓氏是由氏族名转换而来的。

鄂伦春族的姓即是其“哈拉”名,亦即父系氏族名。

一个哈拉发展了,人口增多了,又可分为若干小姓,称作“千”。

而莫昆”则一般是指同一男祖先传下来的9代以内的人们所组成的共同体。

同一莫昆的人,对长辈有穿孝的义务。

10代以后,血缘关系逐渐疏远,便由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们又另组成一个莫昆。

哈拉的名称来自山冈、河流,或氏族的居住之地,或与氏族的图腾相关。

17世纪40年代,鄂伦春人从黑龙江北岸迁移到南岸,当时只有七个氏族,其中,迁移到毕拉尔河一带的有玛哈依尔、恰日基尔、毛考依尔三个氏族;迁移到呼玛尔河一带有玛尼依尔、葛沃依尔两个氏族;迁移到托河、多布库尔河和甘河一带的有白依尔、柯尔特依尔两个氏族。

鄂伦春人的氏族名称在演变为姓氏的过程中,也从鄂伦春语转变为汉式单字姓。

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库玛尔路(呼玛尔河流域)的姓氏为:莫尼西勒尔、孟谷伊勒尔、关伍查罕、吴戈卧西勒尔、葛韦罗力勒尔、魏车普哲依勒尔。

20世30至40年代,库玛尔路的姓氏为:孟(玛尼依尔、玛涅克尔)、吴(吴恰尔康)、葛(葛瓦依尔)、关(古拉依尔)、魏(魏拉依尔)。

20世纪50年代,呼玛河流域(原库玛尔路)的姓氏为:孟、吴、魏、葛、关、赵、谭、郭、张、于、杨、何、丁。

这些哈拉转变为汉式单字姓有一定的规律,例如鄂伦春最早的10个哈拉,玛拉依尔(汉式姓孟)、吴恰尔康(汉式姓吴)、葛瓦依尔(汉式姓葛)、古拉依尔(汉式姓古)、魏拉依尔(汉式姓魏)、莫拉呼(汉式姓莫)、柯尔特依尔(汉式姓何)、白依尔(汉式姓白)、杜宁肯(汉式姓杜)和阿其格查依尔(汉式姓阿)。

在历史发展和鄂伦春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日益增多,从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姓氏,如敖、李、张等新姓氏便是鄂伦春族与汉族或达翰尔族等民族通婚产生的。

鄂伦春族的人名大致三种情形:
1、哈拉+鄂伦春语名字。

如被公认为“鄂伦春族的活历史”民间口头文学家孟古古善(1874~1959)的鄂伦春名字为玛涅依尔·乌理善,鄂伦春族摩苏昆重要传承人、著名歌手李水花(l922~1987)的鄂伦春名字为吕尔格因·皮阿颇彦等。

2、汉式姓氏+鄂伦春语名字。

如民间故事家孟廷杰(1905~1993)的汉姓鄂伦春名字为孟提木杰、大萨满关乌力彦、抗日战争时期给抗日联军带路的鄂伦春人葛平年,鄂伦春名葛铁吉利等。

3、汉式姓氏+汉式名字。

如最后的女萨满关扣尼(1935~)、鄂伦春族第一位作家敖长福(1940~)、我军射击运动的开拓者葛畏列(1941~2008)等。

现在,很多鄂伦春人都采用汉式的姓名,但也会取一个鄂伦春语名字,如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省逊克县鄂伦春族武装首领莫金生的鄂伦春名字乌儿塔颤、著名民间歌莫宝凤(1936~)的鄂伦春语名字格艾娜汗、省级非遗(鄂伦春刺绣)传承人关小云(1958~)的鄂伦春语名字乌拉丽罕等。

鄂伦春人在小孩出生后,一般都叫爱称或乳名,男孩叫“牛牛”“诺诺列”“阿踏木哈”,女孩叫“乌娜吉”或“乌娜吉汗”等等。

孩子稍大就给起名,通常由祖父、外祖父或孩子的父母来完成取名,也可以请德高望重的老人给起名。

名字前面不加父亲或祖父的名,而是在回答时讲自己出自哪一个氏族,弟兄、姐妹之间的名字排列也没有什么规律。

对于长辈一般都有尊称,而长辈对小辈则常常称呼“诺诺”、“乌娜吉汗”、“乌克汗”等等。

命名时一般不举行什么仪式,但是,若孩子遇到了不幸,往往给孩子改名,这样的孩子就会得到全氏族的爱护。

此外,若孩子一生下来就体弱多病,那么常常起一些不好听的名,类似汉族的取贱名。

如:“牙答汗”(意为“小瘦子”),起这样的名被认为好养活,不生病;“鸡黑么”(意为“小破烂儿”),就是指孩子一点也不让人喜欢,该扔掉了,可其目的正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