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湖口县凰村中学曹喜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设计组装出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设计装置的思路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获得二氧化碳气体的途径的讨论与分析,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树立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意识;
(2)通过对二氧化碳和氧气有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二氧化碳和氧气时,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作出创新、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教学突破:通过复习回顾氧气的制取及装置设计的思路和比较这两种气体的性质引导学生从气体性质,反应物状态思考装置的设计为突破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锥形瓶,带导管的橡皮塞,集气瓶,玻璃片,烧杯,试管,火柴,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石灰石等。
教学方法:
演示法,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景(大约8分钟)
1、回顾学过的氧气制取的装置设计及气体的收集方法,思考设计
与收集方法与氧气的哪些性质有关。
2、结合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列举大家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
应。
3、上述这些反应能否用于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简要说明理由。
(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二、教学过程:(大约27分钟)
(演示实验)
实验1: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
实验2: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
观察并描述现象:
实验1:由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很剧烈。
实验2:开始反应时有气泡,一会儿就没有气泡。
(讨论与思考)
通过上述两个实验,思考实验室中能否采用上述方法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分析得出:实验1反应太快,来不及收集气体,实验2反应一会
儿就停止,不理想。
(演示实验)
实验3: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讨论与思考)
上述三个实验中,哪一个比较适合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实验3反应速率比较适中,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H2O + CO2↑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那么实验室该用哪种装置来制取CO2气体?
(板书)二、装置的确定
(投影)实验室制取O2的两套发生装置
讨论下列几个问题: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3、收集气体一般由哪几种方法?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
些因素?
(小结并板书)
固体加热型
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
固液常温型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收集装置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
a)引导讨论
(投影)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的比较
解答疑难,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找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异同,从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b)自主选择组装仪器
(投影)展示用flash制作的课件,让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有关仪器,从中选择,拼一拼,装一装,设计并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三、讨论与思考(大约8分钟)
1、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怎样检验集气瓶中气体已经集满?
2、实验的步骤有哪些?
3、设计制取气体装置时应从哪些方面因素考虑设计?
四、小结(大约2分钟)
1、本课学习的重点知识简要回顾。
2、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3、布置作业
课本P116 习题1、2、5做在作业本。
板书设计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H2O + CO2↑
(碳酸钙) (氯化氢)(氯化钙)
二、装置的确定
固体加热型
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
固液常温型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收集装置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
三、制取二氧化碳
教学反思及后记:
由于学生此前对氧气的制取实验已经有了了解,课程进行得比较顺利。
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探讨装置的设计,大部分学生对仪器的选择有准确的判定。
在实验中能准确记录实验现象。
对于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制取异同也能较好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