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七下第六章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使用地图和其它材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结合课标以《亚洲》的地形地势为例解读如下:
【教材分析】
结合课程标准要求,“使用地图和其它材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本节教材设计较为合理,通过读分层设色地形图“亚洲地形”和“亚洲地形构成”饼状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通过读分层设色地形图“亚洲地形”和剖面图“亚洲大陆沿30°N地形剖面”,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亚洲的地势特征。

从而掌握分析大洲地形地势的方法,然后通过“活动”——“描述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学以致用,达到锻炼这种方法的效果。

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较好的完成了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课程标准是“使用地图和其它材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使用地图和其它材料”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计算相对高度,所以在教学中多应用已有知识来实行分析。

但是我校学生的基础较差,读图归纳水平还有点欠缺,应注重引导;另外我校学生的空间读图判断水平也有待提升,所以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归纳的水平。

【教学目标】
1.使用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构成图说出亚洲地形特点。

(重点)
2.使用亚洲分成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亚洲地势特征。

(重点)
3.通过对亚洲地形、地势的探究,掌握分析大洲地形、地势的方法,并能够分析北美洲的地势特征。

(重点)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法、分析归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导入新课通过第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
亚洲是世界上第一大洲,它地
域广阔、人口众多,而且自然
环境复杂多样,拥有很多世界
地理之最,大家知道有哪些
吗?
学生踊跃发言说世界之最:
世界面积最大的洲——亚洲
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世界面积最大的湖泊——里海
世界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
世界的“雨极”——乞拉朋齐
世界最低的盆地——吐鲁番盆地
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
世界最低的洼地——死海
......
学生
通过
积极
发言
说亚
洲的
世界
之最
激发
学习
兴趣
承转过渡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知道亚洲有最高的山峰和高原,同时也有最低的盆地和洼地,地形复杂多样,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亚洲的地形特点。

合作探究:亚洲的地形地势
读图分析探究一:亚洲的地形
多媒体展示亚洲的地形
引导回顾: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步骤:
(1)看图例,知道不同颜色代
表的海拔范围。

(2)看地形图,根据颜色的不
同分析地势变化的趋势。

(3)找出主要的地形区,总结
地形类型。

(4)最后总结表述地形特点。

探究任务:
1.读亚洲地形图,说出字母代
表的地形区,并完成表格。

2.结合分层设色地形图说出亚
洲的主要地形,并据图估算大
致所占比例。

3.总结亚洲的地形特点。

检验对比:
同学们读图分析的是否准确
探究一:亚洲的地形
1.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完成表格如下:
地形区位置颜色海拔
A青藏高原亚洲
中部
褐色2000
米以上
B帕米尔高原
C伊朗高原亚洲西部黄色1000-2
000米
D蒙古高原亚洲中部
E印度河平原亚洲南部
绿色
200米
以下
F西西伯利亚
平原
亚洲北部
G华北平原亚洲东部
2.从图中能够看出褐色和黄色所占的比例
最大,主要地形为高原和山地,大体所占的
比例为75%。

通过
读分
层设
色地
形图
判读
亚洲
的主
要地
形并
能够
大致
说出
主要
地形
所占
的比

对比分析呢?下面我们读亚洲的地形构
成图来对比一下。

多媒体展示亚洲地形构成图。

读亚洲地形构成图,说出亚洲
地形的特点。

3.亚洲的地形复杂多样,五种地形都有较大
面积的分布,高原和山地是主体。

读亚洲地形构成图,说出亚洲的地形特点:
亚洲五种地形都有较大面积的分布,高原和
山地是主体,约占75%。

读地
形构
成图
对比
分析
亚洲
的地
形特

承转分析完亚洲的地形,我们下面来探究亚洲地势有何特征。

读图观察
读图猜想探究二:亚洲的地势
方法一:
再读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看
看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海拔。

多媒体展示亚洲地形图
探究任务:
1.教师圈画不同颜色,学生说
出不同颜色所表示的海拔。

2.结合海拔说出亚洲的地势特
征。

方法二:
1.猜一猜
教师展示亚洲地形图,并沿着
30°N和80°E画了两条线,
让学生判断下列选项哪两个能
大体表示这两条线的地势。

探究二:亚洲的地势
方法一:
1.学生读亚洲地形图,结合教师圈画说出不
同颜色所表示的海拔范围如下:
2.学生据图总结亚洲地势特征:中间高,四
周低。

方法二:
1.学生结合亚洲地形图,判读沿着30°N和
80°E的地势特点,猜想A和C大体符合这
两条线的地势特征。

2.读亚洲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特征:
通过
画示
意图
形象
直观
地表
达出
亚洲
的地
势特

通过
猜一
猜锻
炼学
生的
读图
水平
80°E
30°N
读图对比分析
计算分析2.读剖面图检验对比猜想
教师多媒体展示沿着30°N和
80°E地形剖面图
展示读图要求:
(1)说出沿着亚洲大陆东西
方向30°N的地势特点。

(2)说出沿着亚洲大陆南北
方向80°E的地势特点。

教师结合学生的判读画示意图
(3)教师把沿着30°N和80°
E示意图组合,让学生判读亚
洲的地势特征。

3.读图计算
再读沿着亚洲大陆东西方向
30°N地形剖面图,说出世界
最低地——死海和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并计
算两者的相对高度,从中你能
发现亚洲地势的什么特征?
(1)沿着亚洲大陆东西方向30°N的地势特
点是:东西两边低,中间高。

(2)沿着亚洲大陆南北方向80°E的地势
特点是:南北两边低,中间高。

(3)从示意图能够看出亚洲地势中间高,
四周低。

3.学生根据课本图6-2-3读图得出:
A 死海海拔-415米
C 珠穆朗玛峰 8844.43米
两者的相对高度:
8844.43-(-415)=9259.43(米)
这说明亚洲地势起伏很大。

引导
学生
通过
阅读
地形
剖面
图和
计算
最高
点和
最低
点的
相对

度,
归纳
地势

征。

方法总结:大洲地形地势的判读方法
方法总结使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大洲的地形特点的步骤:
(1)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高度表,说出主要地形类型,估算各部分的大致比例。

(2)找出主要地形区,说说其分布状况,得出地势总趋势。

(3)观察地形剖面图,说出地势沿剖面线的大致趋势。

承转结合着我们总结的方法,同学们能够描述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吗?
学以致用:读图描述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读图探究三: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教师展示北美洲地形图和北美洲大陆沿40°N
地形剖面图,并展示判读北美洲地形的提示,
要求学生描述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探究三: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学生结合提示,看图描述北
美洲地形特点:
(1)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趋
势:东部和西部高,中间低
(2)主要的地形类型及其大
通过
本环
节,
亚洲大陆东西方向30°N地形剖面图
描 述
致比例:西部是高大的山地,约占2/5,中部是广阔的平原,约占2/5,东部是低缓的高原和山地,约占1/5。

(3)主要的地形区及分布状况:
南北纵列分布的地形区: 西部: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等;中部是大平原;东部是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脉 提高学生的拓展、迁移能力。

知 识 构 建 与 梳 理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与归纳,形成知识体系
【达标检测】
1.(目标1、2)关于亚洲地形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地形类型复杂多样,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B.地表起伏大,地势高低相差悬殊
C.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D.地形类型比较单一,以高原为主
2.(目标3)读北美洲的地形剖面图,说出北美洲的地形分布特点是 ( ) A .分为三大地形区,东西横向排列 B .分为三大地形区,南北纵向排列
C .高原、山地、平原相间分布
D .山地、盆地、丘陵相间分布
3.(目标1、2、3)读亚洲地形图和沿着30°N 、80°E 的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1世界陆地表面最低点是 海拔为-415米,世界最高峰 峰海拔为 米,两者相对高度是 米,由此可以看出亚洲地面起伏 。

(2)从图1中可以看出,亚洲地势东西方向 ,从图2中可以看出,
地形
亚洲地形
地势
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中部高,四周低
起伏大,高低相差悬殊
亚洲地势南北方向,由此可以看出亚洲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亚洲大陆东西方向30°N地形剖面图
图3亚洲地形
(3)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 高原
B 高原
C 高原
D 高原 F 平原 G 平原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运用地图和其它材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读图形式,来引导学生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

另外,注重了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来完成这一课程标准,如读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剖面图,还有相对高度的计算,说出亚洲地形的特点。

围绕课程目标的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探究,按照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活动设计环节,清晰展示了亚洲地形特征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归纳特征的地理技能。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差,所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需再培养、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