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文化产品: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是指人类创造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思潮:指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和背景下,对社会生产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而形成的一种潮流。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它的传播一般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文化内涵:指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筷子文化、扇子文化)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经验性、个别的、具体的)
文化事象:某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具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方志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大时期,其中第三个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地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仪器观测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大时期,其中第四个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时期”。
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
九州:对中国广大地域自然区域的不同,古代人就已经有相当深入的认识。
保存在《尚书》中的《禹贡》篇,就代表着古代人的认识。
这份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尽地力之教:先秦时期魏国的李悝宣扬的一种农业发展思想,就是由政府督导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制陶文化最为著名。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各国,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三公九卿——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
最高权力者称皇帝,皇帝之下是所谓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是皇帝的副手,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管重要文件,负责监察百官和司法审判。
三公的权力各自独立,互不相属,从而保证皇帝决断的大权,三公之下设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在汉代称“九卿”。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孝廉即孝子廉吏,是两汉入仕的正途之一。
被选举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
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县的令、长、丞及至州郡一级的太守、刺史,更多的则是到中央做郎官。
贤良方正文学——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那些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从道家“清净无为”思想出发,实行“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民之策。
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礼作乐”,要“改正,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
所以,在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王官采诗说——汉代经学有一种说法,说周王专门派人员到民间采集诗歌,在此基础上编成了《诗经》。
所以要采诗,要从这些表达着民意的歌唱中观察政治的得失,这就是“王官采诗说”。
玄学——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哲学思潮。
一般认为玄学的开创人是曹魏的何晏、王,他们倡导玄学,竞事清谈。
清谈:魏晋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
清谈流交际中的风雅。
清谈时士手持尾,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
清谈在辩论时讲究言语简洁,切中要害。
三省六部制——隋唐宫廷行政机构。
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执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
尚书省下设立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
科举制:隋唐时期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
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科举由皇帝临时安排,以侍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
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
府兵制——北朝以后至唐初实行的军事制度。
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
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唐朝有强劲的军事实力主要在于它有精良的府兵和尚武精神。
租庸调制——唐前期赋役制度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的简称。
由于隋末农民大起义及长期内战,使得唐朝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土地。
于是,政府将这些土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及乡土所产的绢、帛若干斤、尺,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
两税法——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
唐德宗建中元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
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一条鞭法——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辰。
内容使: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
目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
文字狱: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多发生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康熙朝的文字狱主要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但《四库全书》编撰的进行,从搜集来的图书中,他们发现了大量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东西,于是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文字
狱更加残酷。
文字狱使清朝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乾嘉学派——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据大盛。
这一工作在乾嘉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
新石器时代——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了新的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化时期。
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上是取消了人头税。
甲骨文——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其反映了商人凡事必卜的习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和陕西周原。
农业文明——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
政绩观——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谦,当作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勤农观——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字号——店铺的名字,也是招徕顾客的手段。
传统字号多选吉祥词汇组成并请名家书写刻于牌匾之上。
大商店、老字号都很讲究字号牌匾的制作,这是无形资产。
行会——亦称行业组织,是手工业者自发组成的同行业组织,其职能是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
也叫同业公会。
民居——承担居住(住人)、祭祀、婚姻、财产分配、权利继承、家庭义务和社会职能的场所。
仪式饮食(信仰饮食)——在传统信仰仪式活动中,既供奉食品又唱诵经词。
服饰的性别标志——是各自隐蔽性器官部位。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服饰附会阴阳五行学说,男为阳,女为阴,故男子服饰鲜亮,女子服饰相对暗淡。
今日之性别标志大部表现在样式、色彩、形体等方面。
家族——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家谱——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它大致包括谱序、像赞、祖训、世表、世系表等,它是维系家庭文化的经典。
姻缘关系——由婚姻形成的横向纽带,也是缔结婚姻的男女双方的血缘关系的结合。
我国传统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体系,婚姻关系服从于血缘关系。
血缘九族制——有两种说法:一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为九族。
二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共九族。
血亲五服制——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是同宗。
人生仪礼——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一个家庭成员不同的人生阶段举行的仪礼,一般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
人生礼俗——指依照人生历程的阶段性变化而定期进行的礼仪习俗,它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礼。
此外,标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与一年一度的生日庆贺,也属于人生仪礼的范围。
中国传统天文学——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两方面的知识与研究。
传统算学——是计算知识、研究轻重、长短、形体、多少等以及记数方法和算术、代数等知识。
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
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造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它作为有组织的社会规范系统,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制度文化服务与制约着人类的群体活动,它在文化体系中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为了限制相权而实行的政治制度。
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执行、决策、审议等政务,使传统的相权一分为三。
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机构,隶属于尚书省。
什伍里甲制度—专制时代控制人生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就推行什伍制,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
什长、伍长负责闾里治安。
后代的里甲制既由此发展而来。
在这种严密的居民组织系统之下,人们的自由流动几乎不可能发生。
五礼——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
五礼分为:吉礼,祭祀礼;凶礼、死丧、凶荒之礼;宾礼,朝见之礼;军礼,出征、田猎等礼;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
周公六礼——古代婚制的仪式。
《仪礼~士婚礼》记述了贵族婚礼的六道仪式。
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君主专制制度——以古代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
它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类比思维——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辨证思维——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古代辨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天人合一——主要包括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通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
祖先崇拜——指祭祀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
通过纪念祖先的功绩,加强共同血缘观念,明确人们之间的辈分关系。
前兆迷信——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古代占卜发生的基础。
天师道——是道教定型化之始的别称。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倡导道教于鹤鸣山,因入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
又因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名“天师道”。
五伦十教——是孟子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义妇顺、朋友有信。
兼爱—墨家伦理理想的基本原则,要求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的理想境界是“天下之人皆相爱”。
教学相长——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这一命题是《礼记*学记》首先提出来的,它指出教学活动并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的双向互动过程。
因材施教——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
最早实践者是孔子。
启发引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从古到今一直深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
孔子特别善于运用这一方法。
学思结合——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在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学思结合的原则也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
汉乐府民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
它是由汉代的音乐机关乐府从民间采集而来的,除了供统治者娱乐以外,还具有“观风俗、知厚薄”的政治意图。
主要包括“相和歌辞”、“鼓吹歌辞”、“杂曲歌辞”三种类型。
中和之美——受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重要审美原则,中和之美原则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
语系—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
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
修辞格——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
汉民族利用语言汉字的特点形成了一些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修辞格,例如对偶、顶真、回文、析字、复叠等。
对偶——用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
析字——利用汉字形体可拆分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机智巧妙的表达方式。
汉字的基础构件——指汉字构形中能够体现构意的最小形体单位,像“人”、“木”、“又”、“水”之类。
禅宗——相传为南宋末菩提达摩所创,其主要思想和主张有“心性生万物”说、“佛性”说、“无念”说、“佛法不离世间”说等,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和不拘一格的修行方式,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
宋明理学——是宋朝时期,周敦颐、程灏、程颐、朱熹、王守仁等人将印度佛学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糅合,融进儒家思想之中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派学说,他们注重证悟的禅宗式的“明心见性”,强调“主静、居敬”,“戒惧、慎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带有明显宗教功能的学说。
全盘西化论——是一些自由主义者的文化主张,其核心内容是“现代化=西方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一无是处,与现代化水火不容,主张不预设任何人为的限制,搬照西方欧美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作为民族自救的根本出路。
全盘西化论既反对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也反对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表现出对待泥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与极端化倾向。
其代表人物有毛子水、吴稚辉、胡适等人。
现代新儒学——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的,力图用传统儒家学说融合、会通四学,从文化上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术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冯友兰、唐君毅等人。
综合创新学—是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三大重要思潮之一。
针对“全盘西化论”和“儒家复兴学论”,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古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正确主张。
在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国现代化为主体目标,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化。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每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均处于平等地位。
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
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出现、陶器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
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出现农耕业萌芽。
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润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敬授民时:上古时期,人们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人们恐慌。
然而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有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城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征辟:汉代征集贤士为官的一种方法,也叫“公府辟士”。
朝廷招聘为征,三公以下召布衣人仕为辟,是一种中央地方并行征集贤士为官的方法。
茂才: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茂才即秀才,举人侧重政治才干、人数比孝廉少,出路多为地方县令,俸禄比孝廉多。
后汉时为避。
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与孝廉同样重要。
重本抑末:重本抑末是重农主义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
小农是王朝统治的基础,重农主义(本)抑制工商业(末)作为国策,即重本抑末。
独尊儒术:西汉国力强盛,“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以不适宜。
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礼作乐,要“改正朔,易服色”,要举行
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
所以公元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十六国: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相互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荫子”制度:宋代—种特殊的补官制度。
凡文臣到一定级别的都可以享有子孙补官的特权。
它不仅“荫”同姓子孙,也可以“荫”异性亲戚。
儒户:这是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名目。
它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这是同情汉族读书人的耶律楚材建议的,蒙古人尊重通神的人,立为儒户可以像佛、道户那样免除赋役。
民俗文化: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并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
《农耕图谱》:元代王帧所写的一部“农具史”性质的著作。
他把当时南北方田间使用的农具、农业运输、贮藏、加工的工具和各种零部件情况插图配文,是一部有相当价值的农书。
会: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
明清时期,我国庙会达到极盛。
农商兼营:农商兼营从业者称摊贩。
经营方式是把货物摆在道边,路口或集市地面上,也有推车,挑担或设架放货的。
这类交易中,其决定作用的是民族文化价值观,而不受市场经济影响。
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
历史上的徽商、晋商都很有名气,晋商以“船帮”“车帮”等长途贩运方式。
坐商经营:小的如定点店铺,大的如商号,是一种由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
坐商经营都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
阶层饮食:饮食受经济条件限制。
古称上层阶级为“肉食者”,把庶民百姓称“菜食者”此即饮食的阶层性。
家庭:是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其中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字辈谱:是一个记忆性的文化链,把家族成员的传衍系统,跨时空地记忆成百上千年,表示了家族内部的角色差别和地位等级。
家风:是一种由家族共同体世代沿袭,用以规范家族内部行为和秩序。
血缘凝聚力:是指家族共同体中的宗姓首先是血亲家族的符号。
家族系内每一个家庭按照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单系传递。
它排斥血亲内部的婚姻,以发展严格的家族体制,维持家族的伦理秩序。
地缘凝聚力:是说家族共同体的感情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
在农耕社会中,人们的定居生活必须以土地为基础。
共同的土地资源是家庭分享生命快乐的依据,是养育所有定居家庭的同一条血脉。
血缘关系:是由出生形成的纵向谱系性纽带。
男性、女性均以自己的出生为准,男性称父系,女性称母系。
历法:是根据太阳、月亮的运动变化,制定记时的方式,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历法。
十二时辰:十二时辰是以太阳南中为正中点,一个昼夜分为十二等分,每一时辰为两个小时,如子时是夜间十一时至凌晨一时。
这十二时辰以地支命名。
三体石经:魏正始年间,在东汉明帝熹平石经的基础上补课经文《尚书》、《春秋》二经,字体以古文,小篆、汉隶三种字体写定,被称作三体石经。
察举制: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
这种由地主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
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
从其本质上看,它同样维护的是土族的利益。
明经科:在于察举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东汉开始设置。
隋唐以后,汉代察举考试中强调的儒家经学仍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唐律疏议》: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对《唐律》进行考证、疏议,著成《唐律疏议》一书。
公元454年唐高宗颁行《唐律疏议》是汉代以来对于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
五服:按传统丧葬礼俗,亲属要依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穿戴不同的丧服“守制”,这本是周代的古礼,来自儒家礼制;汉代以后沿袭了这一丧服制度。
传统的孝服分为五等,俗称“五服”。
“五服”包括: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
中体西用论: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赂,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和基本理论。
“中体西用论”者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体”、为“本”,以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顶真:是将前一语言片断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断开头的词语所作成的一种修辞格。
回文:是指掉换词的排列次序,正读、倒读都能成文的修辞格。
复叠:汉语中词的复叠形式比较发达,有意识的利用这一点,可以形成复叠的修辞格,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平仄:古代汉语语音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赞歌节奏中的平指平声字,仄指上去入三声的字。
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揣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的系统中,各种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六乐: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和夏,商,周三代将这六代的乐舞合为一个六部称为六乐。
党锢之祸:东汉中晚期,太学里的学生数万人,面对王朝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昏暗局面,以太学生为主体的年轻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联合在朝的“清流”力量,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励斗争。
宦官依仗皇帝的势力对他们进行残酷的打击和大肆捕杀禁锢,制造了臭名昭著的“党锢之祸”。
八王之乱:是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八王都是晋朝皇帝的家族成员,他们对自家皇位的争斗,实际是曹魏以来皇权建立不合理的恶果。
异体字:是指为同一个词造的形体不同的字。
如“泪”与“淚”。
书同文: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各自为政,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书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