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二步微专题1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智慧与制度设计课件
高考历史(新课标版)二轮复习课件+课时作业 必修专题
![高考历史(新课标版)二轮复习课件+课时作业 必修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5f6bf775f7ec4afe04a1dfec.png)
新课标版 ·二轮专题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部分 基础整合
Ⅰ 必修内容 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一
第4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 主干结构
2 考点突破
3 强化作业
主干结构
考点突破
雅典民主政治
1.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 (1)一个实质:奴隶制的民主政治,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 民主,是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 (2)两个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流执政。
业落后,形成了以家庭 乏,工商业发达,
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男耕 女织的小农经济
海外贸易兴盛
文化 特色
宣扬“忠君”思想,重 强调个人主义,主
视封建道德的教育,颂 张个人的享受和“
扬个人对国家的奉献精 人”的价值尊严,
神
反对专制
[针对训练1](2014·山东·21)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 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 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
(4)四大影响 ①稳定了罗马的统治。 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现代许多国家法律和原则的源头。 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
2.罗马法与近现代法律的关系 (1)罗马法中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后来成为资产阶 级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宝。 (2)罗马法中的陪审制度为近代资产阶级所效仿——建立起 完整的资产阶级陪审制度。 (3)罗马法实行一种“保护人”制度,后来发展为律师制 度,现代各国的律师制度基本上源于罗马法。 (4)罗马法中“不告不理”原则为近代西方各国普遍继承。
[解析] 本题以罗马法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 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契约论》发 表于18世纪,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 律效力”可知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 威和权力移转给他”可知C项错误。故答案为D项。
【复习必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
![【复习必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https://img.taocdn.com/s3/m/c11a4f8dd15abe23482f4dea.png)
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2.经济上:由原始农业向小农经济演变,农耕经济成为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实用科学兴起。
阶段一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1)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商周延续。
(2)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实行以血缘为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3)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农业生产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奴隶集体劳动,人类进入“青铜时代”。
(1)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2)手工业: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1)历法:夏朝时出现《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文字:最早的原始文字是“图画文字”,至商代已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考法1 从现象角度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典例1] (2017·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专题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知识整合课件
![(专题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知识整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8261ee26bd97f192379e92c.png)
外交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第十六页,共21页。
横向文明视角 一 、古代(gǔdài)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比较内容
中国
古希腊罗马
特点 实用性、集体、等级等 理性、个体、平等等
发展趋势
趋向专制
走向民主
古希腊进一步实行民主,并
加强君主专制、法制是 政治改革、
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法律制度
的工具
以法律作保证;古罗马先是 共和,法律限制专横,后是 独裁,使君主制以法律形式
第七页,共21页。
2.从生态史观看古代农耕文明下的环境问题 (1)古代中国重农抑商,长期对土地过度开发,带来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气候恶化等环境问题。 (2)古代中国历代王朝建造宫殿、陵墓、寺院,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3)在“人定胜天”理念下,大面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产生了一定的后 患。
3.从整体史观看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海禁”政策是指明清时期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 进行,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世界贸 易日益活跃,欧洲各国迅速发展(fāzhǎn),而明清政府却极力推行“海禁” 政策,结果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 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面向近代化的世界。
成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 制度,国家政治权力不断 政治
权力不断上移,形成了高 下移,促进了雅典经济和
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文化பைடு நூலகம்繁荣
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 人文主义思想成为希腊文
家和法家思想尤为兴盛, 化的主流, 强调人的价
文化 强调国家在社会发展中的 值和意义,提倡个性的张
作用,形成了集体主义的 扬和人性的合理性,形成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整合(一)通史建构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课件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整合(一)通史建构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374e08519e8b8f67d1cb964.png)
(3)市井文化兴起:文化重心下移,由贵族文化向庶民 文化(市民阶层)转变;文学上从雅到俗;书法上从碑书为主 到帖书为主;绘画上从宗教政治题材到风俗画兴盛。
(4)科技发展的高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及火药 配方的改进和完善,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 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预测押题——学以致用] 2.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中书、门下、尚书省分别负责 起草、审核、执行;宋朝把行政权交给中书门下,军事交给 枢密院,把财政权一分为三,称为“三司”,分别负责盐铁、 户部、度支。宋朝对宰相制度的发展( ) A.减弱对皇权的约束,加强了皇权 B.分散了职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C.是一个创举,加强了中央集权 D.体现了皇权之下的民主政治
文化
平等,解放个性
系,压制个性
关联点二 古罗马法与古代中国法制之对比 1.法律观念:中国古代法律深受宗法群体观念影响, 罗马法从法律上确认公民个人权利。 2.法律地位:中国古代法制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体现 了明显的人治色彩;古罗马法律是国家统治的根本,体现了 明显的法治色彩。 3.法律结构:中国古代法律民刑不分,以刑为主;古 罗马法律则私法发达,公法不发达。
解析:根据材料中“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 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 天下的重任”可知,自宋代开始士大夫的“天下己任”情怀 日趋浓厚,这与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有关,故 B项正确。 答案:B
融通点四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1.概况 基本状况
表现
政 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预测押题——学以致用] 1.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渐形成了专制权力。 中原各国的专制权力多由“卿室”主导,如三家分晋,田氏 代齐;楚国和秦国的专制权力则是由国君(“公室”)掌握。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西周分封的同姓诸侯集中于中原地区 B.中原诸侯国更加遵守西周的礼乐制度 C.楚国和秦国传统的贵族势力比较薄弱 D.宗法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三专题十多元的古代世界文明微专题1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和发展与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三专题十多元的古代世界文明微专题1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和发展与](https://img.taocdn.com/s3/m/543b450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38.png)
专题十多元的古代世界文明线索一: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和发展与交流。
农牧业产生后,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产生、国家形成,人类迈向文明时代。
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西亚、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特征。
随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迁徙等因素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
线索二:中古时期世界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呈现出多元面貌。
在欧洲,西欧形成了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为基本特征的封建社会;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先后崛起。
在亚洲,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印度经历了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先后兴起;古代日本和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在非洲,随着农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东非出现了一系列国家,西非的加纳、马里和桑海一度强大。
在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创造了辉煌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
微专题1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和发展与交流1.古代文明的产生及特点文明区域表现及特点术、文字等方面的传播,汉朝和罗马帝国的间接和直接交往均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战争以亚历山大远征为代表的古代战争,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破坏和促进的双重作用考向1 古巴比伦文明1.(2023·新课标卷)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
”这一规定(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8世纪,西……‘石柱上所铭刻’”可知,此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意在宣扬君权神授和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故选B项;波斯帝国的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晚期,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A 项;亚述帝国的时间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埃及地处尼罗河流域,不属于西亚地区,排除D项。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阶段总结1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阶段总结1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ba88e66a59eef8c75ebfb367.png)
经 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 位,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一些经 济发达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 芽,但发展缓慢
(1)通过圈地运动和海上掠夺等 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资本 主义获得发展 (2)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迅速
-7-
中国(明末、清朝)
英国
(1)明清之际出现了崇尚实际的 (1)受到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
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主 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发展工商 张 业;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
构建了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理 想蓝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和 自由平等
地 位
不成熟,未占主流地位
成为 17—18 世纪欧洲的主流 思想
影 推动儒学的新发展;但未推动 推动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
响 社会转型
主义社会的转型
-8-
四、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西欧启蒙思想的区别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
西欧启蒙思想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 背 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 景 展缓慢;程朱理学和文化专制
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专制王权和宗教特权阻碍了资 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 场发展迅速;人文主义和自然 科学的推动
性 质
仍属地主阶级的封建思想范畴
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出现国际性 的贸易中心:里斯本、塞维利亚, 伦敦等
-5-
宋朝
西方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飞速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对黄金
原 特殊的政治环境,政府对海外贸易 和东方商品的追求;新航
因 采取了鼓励的政策;造船和航海技 路的开辟;造船和航海技
术(指南针)的进步
术的进步
特 点
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 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的产生;由于专制制度的阻碍,重农 抑商政策等的影响,没有引起中国 社会真正革命性的变化,也没有促 进真正的世界市场的出现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先秦秦汉__中国古代文明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先秦秦汉__中国古代文明](https://img.taocdn.com/s3/m/f9497416be1e650e52ea99a7.png)
课时作业1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湖南郴州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
这表明先秦时期(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解析:战国时期服饰多元仅仅是种现象,服饰由“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到多元化,背后显示的是宗法等级的崩溃,故A项错误;材料衣冠服饰的变化并不是等级政治走向消亡的反映,根据所学知识等级政治也没有走向消亡,故B项错误;材料与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显示的是宗法礼乐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走向崩溃,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6·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
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
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
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 )A.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C.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根据题干中“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
”可知春秋以后随着奴隶制的瓦解,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氏以别贵贱的作用逐渐丧失,所以氏与姓已难分辨。
所以A正确。
B民族地域界限还存在,没被完全打破;C平等意识在当时错误;D宗法观念至今仍存在,没消亡。
答案:A3.[2016·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一模]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
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
秦国“软件”是指( )A.有效的管理制度 B.优越的地理位置C.承继了西周疆土 D.首创了郡县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国的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农业文明时代中国与世界(二轮通史)
![农业文明时代中国与世界(二轮通史)](https://img.taocdn.com/s3/m/7b4855a5f524ccbff1218456.png)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 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 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形成 了独特的民主政治 (2)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 定了基础; 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 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伯利 克里时期, 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 到顶峰 (3)雅典成立公民大会,所有成 雅典成立公民大会, 雅典成立公民大会 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会;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 部落轮流执政
夏商周
春秋战国 (1)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 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 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 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和诸 时期: 侯争霸使分封制被破坏 (2)封建制度确立:各国经过 封建制度确立: 封建制度确立 变法、改革, 变法、改革,逐步确立封建 制度
(1)社会性质:奴隶社会 社会性质: 社会性质 政 治 上 (2)夏:第一个国家政权 夏 (3)商:内外服制度;弥 商 内外服制度; 漫着神权色彩 (4)西周:分封制、宗法 西周:分封制、 西周 制、礼乐制度
(1)思想: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出现“三教合一” 思想: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出现“三教合一” 思想 现象 文学艺术: 文 (2)文学艺术: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形成:顾恺之“以 文学艺术 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形成:顾恺之“ 化 形写神”。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 形写神”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上 之为代表 (3)科技:南朝祖冲之与圆周率;贾思勰的《齐民要 科技:南朝祖冲之与圆周率;贾思勰的《 科技 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农书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
农业文明时代中国与世界 二轮通史) (二轮通史)
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 1.先秦时期 .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 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 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 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 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 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高考历史(新课标版)二轮复习课件+课时作业 必修专题1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共9份)必修 专
![高考历史(新课标版)二轮复习课件+课时作业 必修专题1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共9份)必修 专](https://img.taocdn.com/s3/m/8a797dbfbceb19e8b8f6baed.png)
朝代
制度内容
创立皇帝制,确立至高 秦朝 无上的皇权;实行三公
九卿制
西汉
汉武帝改革官制,形成 内外朝
隋唐 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评价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 上,皇位世袭;三公互 不相属,互相牵制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 权
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 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朝代
制度内容
评价
北宋
设置参知政事(行政)、枢密 使(军政)、三司使(财政)分 割相权
2.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1)演变 ①秦朝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 有一些变化。 ②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 地方高官。 ③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 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 ④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2.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封建国家维护经济基础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地主阶级自身利益的要求;法家思想奠定理 论基础。 (2)影响 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可有效 组织大规模生产活动与经济建设。 ②消极——容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阻碍历史发展;思 想上独尊一家,摧残了思想。
4.宏观把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演变脉络:先秦萌芽—秦朝确立—两汉发展—隋唐完善— 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2)一条主线(集权):地方权力逐渐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 逐渐集中到皇帝。 (3)两对基本矛盾和两种发展趋势 ①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②相权逐渐被削弱直至被取消,皇权不断加强,清朝达到 顶峰;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下降。
走向高考 ·历史
新课标版 ·二轮专题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二步微专题4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课件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二步微专题4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a44fe0531126edb6f1a1086.png)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2)比较丝绸之路和地理大发现引发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不同及 其主要原因。
解析:(1)据材料一“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 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 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 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得出由 汉武帝和张骞等推动形成,从军事路、外交路延展为民生路,商 业路、世贸路;据材料一“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 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 汉朝探索出来的,让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 一条大国之道”得出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互利互惠;持续时间 长,是长达千年的中西交通要道。(2)第一小问不同,可以从中心 不同、范围不同、主要商品不同、文化交流内容不同、方式不同、 后果不同等方面比较;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动机不同等角度分析。
(2)影响: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 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 文明的进步。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 重的地位。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 (1)表现: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 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影响: ①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光照 四邻,影响深远。 ②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2.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
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
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
入《农政全书》。据此B.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C.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二步微专题2中国古代的土地、赋役制度和经济政策课件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二步微专题2中国古代的土地、赋役制度和经济政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55b9856376baf1ffd4fad00.png)
第二步 专题线索 把握历史脉络 微专题2 中国古代的土地、赋役制度和经济政策
一、从“公有”到“国有”再到“私有”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1)土地国有,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 转让与买卖。 (2)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3)庶民和奴隶在贵族的封地上集体耕种,受到剥削和奴役。
②屯田制(曹魏时期) 国家用强制手段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 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屯田制对解决军粮供应、安置流民和 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曹魏、金朝、元朝、 明初、清初都实行过屯田制度。
③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 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 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 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制度。均田制并没有取消土地私有制, 更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后随着国家掌握荒地数量减少和土地兼并而解体。
3.封建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用以剥削农民 (或农奴)的土地私有制度。 ①战国秦汉时期: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相继出现了贵 族地主、军功地主和商人地主。 ②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大地主庄园经济为特征的士 族门阀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③隋唐五代时期:门阀士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向以租佃关 系为特征的庶民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转型。
解析:从“野人”“夫”“仆”到“田客”“部曲”“庄 客”“佃”“农民”等称呼变化,体现了农民人身权利的变 化,这主要源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故A项正确;农业生 产工具的革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与农民称谓的变化无关, 故B项错误;农业赋税制度的变革,反映了农民与封建国家 之间的赋税关系,而材料“田客”“庄客”“佃”等称谓体 现的是农民与封建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故C项错误; “田客”“部曲”“庄客”等称谓,反映的是一种封建人身 依附关系,不属于小农生产,故D项错误。 答案:A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二步微专题3负重前行中的商业与丝绸之路课件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二步微专题3负重前行中的商业与丝绸之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b828d3f763231126edb1186.png)
3.清朝前期,中国出现了人口迅猛增长的现象。对下表解 读正确的是( )
人均耕地(亩/ 年代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
1650
1-1.5
6
年
6-4
1750
2-2.5
9
年
4.5-3.6
①重农政策促进耕地增长 ②康乾盛世为人口增长创造了条
件 ③当时中国人地矛盾突出 ④战败割地造成了人均耕地
的减少
A.①②③
(5)唐朝:铸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唐以后 的货币,都以此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 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6)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出现,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 的高度发展。
(7)明清: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适应了“一条鞭法”的实行和 海外贸易的发展。
2.中国古代货币金融演变 (1)商朝:前期以贝壳作为货币,后期出现铜币。 (2)战国:各国都有自己的货币,反映了经济发展、城市 兴起和商业繁荣,也反映了诸侯割据和国家分裂的历史状况。 (3)秦朝:把秦国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货币,通行全国。 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4)两汉:汉武帝铸五铢钱作为通行货币。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结合史实判断,清朝前期重农政创造了条件,故②正确;从材料中人均耕地不断减少, 说明当时中国人地矛盾突出,故③正确;清朝晚期才经历战 败割地,故④错误,故选A项。 答案:A
4.根据某学者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至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 守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徽宗 只是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店铺侵占街道的合 法性,不能由此得出“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 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只反映出店铺侵占街道,不 能得出“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的结论,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宋朝商业店铺侵占街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后通过 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该行为的合法性,说明商 品经济发展倒逼城市管理进行改革,故D项正确。 答案: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期
内容
隋、唐、宋、明、清 产生于隋,确定于唐 ,发展于北宋,衰落 于明清
科举制: ①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 举考试选拔官吏 ②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 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五大发展趋势: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是加强统治、 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其发展趋势如下:
(6)明——明太祖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 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皇权专制加强。
(7)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 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制度设计 (1)制度设计:
时期
内容
夏、商、西周 开始:夏商时期 衰落:春秋战国
世官制: ①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 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②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A.儒学思想以法家为依托 B.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 C.儒家与法家的冲突激烈 D.德治与法治交替运用
()
解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而法家提倡法治和中央集权, 在维护君主专制方面本质上一致,与材料中“儒教君主制的 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B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萌芽于西周、确立于秦汉,成 熟于隋唐,完备于明清。秦设监察御史执掌群臣奏章和下达 皇帝的诏令,并兼国家的监察工作。汉武帝在各州设刺史, 以“六条”法规作为履行职务的依据,而六条中打击强宗豪 右、以强凌弱以及二千石不奉诏书则是其基本内容。明清监 察机关的触角更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解析:秦朝时“以吏为师”,法家思想成为治国思想,汉武 帝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重用儒家知识分子,以儒学为 选官标准,“以师为吏”反映出国家治理理念的更新,故A 项正确;加强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是二者的共同点, 没有体现出变化,故B项错误;这一变化针对的是秦朝“以 吏为师”,与黄老之术无关,故C项错误;秦朝焚书坑儒, 百家争鸣局面已经最终结束,故D项错误。 答案:A
⑩明朝:废行省,设三司。明代在地方设三司,分别主 管民政、司法和军事,互不隶属,听命于朝廷。为进一步提 高地方行政效率,明朝中期开始设立巡抚和总督,巡抚与总 督均属于中央系统。
⑪清代:地方省级设置封疆大吏——总督、巡抚,巡抚偏 重文职、民政,军权轻;总督偏重军事而文职财权轻。两者 都有职权上的缺陷。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②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③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⑤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5.社会教化与治国理念凸显国家意志 (1)利用宗法制度构筑“家国一体”的爱国意识:中国传 统社会的实质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从奴隶时代到封 建时代,由于社会组织没有根本变化,原来适应奴隶制的宗 法制,又发展演变为封建宗法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凝聚 力的深刻影响,成为封建王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 重要手段。
3.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 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北宋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管 理财政的“三司”成为正式的宰相机构。雍正年间,为削弱 诸王权力、保密军机,设立军机处。这表明中枢机构( ) A.演变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因素 B.在中国古代史上越来越完善 C.变化事关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D.发展使皇权与相权矛盾消失
时期
内容
魏晋南北朝开始: 东汉末年,魏王曹 丕采纳陈群建议, 实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①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 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 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 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②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 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 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 仕途的工具
时期
内容
军功爵制:
战国、秦朝和汉初 ①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
公元前359年,商鞅 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
变法,按“军功授 ②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
爵”
足当时的社会需求,提高了军队的战斗
力
两汉 开始:西汉 衰落:东汉末年
察举制: ①内容:官吏查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 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②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 “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
(3)唐——实行三省六部及政事堂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 相,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既分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4)宋——“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 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使相权进一步 被削弱。
(5)元——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别为最高行政、最 高军事、最高监察机构。
2.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 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 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 此材料表明( ) 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家国同治色彩 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解析:材料中未体现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故A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 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故B项错 误;根据题目中“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 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体现了 权力分工结构的家国同治,是“家天下”的表现,体现了原 始色彩,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出现三公九卿之间的牵制, 故D项错误。 答案:C
⑧宋朝:撤除节度使,实行路州县制。由文官任地方长 官,设通判监督;将地方上的权、钱、兵收归中央。这些措 施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开始,中 央确立了对地方的绝对优势。
⑨元朝: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 立了行省制度。其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 上得以保障,是继秦郡县制后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2)主张:改革我国行政监察制度,加强行政监察的意义重 大。(答出“对我国现有的行政监察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行 政监察院;行政监察成为监督行为的主干监督体系”也可) 理由:行政监察在古今中外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行政监察对 政府权力运行监督最直接、有效;建立行政监察院有利于监 督的专业化,强化监督的功效。(答出“世界各国的经验; 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精华;专门监督机构的现实需要”也可)
④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管理,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才 解决了王国问题。
⑤东汉:出现新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州。起源于西汉 监察地方的十三州部刺史。
⑥隋:废除郡的行政设置,实行州县两级制。 ⑦唐朝: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中 后期大量设置节度使,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 了中央集权。
(2)发展趋势: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 制到行省制,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郡 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和发展,主要反映了从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变化;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 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 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解析:题干中反映在五代十国时期、北宋、清朝雍正年间, 枢密院、三司、军机处因军事、经济、政治因素分别起了中 枢机构的作用,故A项正确;B、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排除。 答案:A
4.美国学者列文森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得出一个结论。 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
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作者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
第一部分 高考全能通关 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第二步 专题线索 把握历史脉络 微专题1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智慧与制度设计
1.中国古代国家治理面临六大挑战 (1)如何防止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2)如何防止军事集团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3)如何防止底层民众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4)如何防止周边民族政权对中原政权的挑战。 (5)如何防止官僚集团对专制皇权的挑战。 (6)如何防止皇亲国戚对专制皇权的挑战。
2.中国古代强化基层治理的制度设计与智慧 (1)制度设计创新: ①西周: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但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②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 ③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 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2)利用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自汉武帝实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历代封建统治者也采取了重儒、 尊儒措施,使儒学忠君爱国、维护统一等思想深入人心。
[对点训练] 1.秦朝时,统治者提出过“以吏为师”,到汉代,却 提出了“以师为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治理理念的更新 B.加强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 C.黄老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D.百家争鸣局面的最终结束
——《论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理 由。
答案:(1)特点:监察制度起步早或历史悠久;随着专制皇权 的不断加强也不断完善;监察机关独立性强;监察制度具有 一定的科学性;等等。 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分裂、统一政令;有利于 督促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有利于澄清吏治。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比较突出的是监察御史不受其他行政 机关牵掣;监察官员特殊的选任、考课、监督制度,使中国 的监察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内容,因而在一定时期曾经成为 抵触惰性力量、消解社会矛盾的积极因素,对澄清吏治起过 较好的作用。
——《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从世界各国已有的行政监督经验看,监察制度在一 个国家的监督机制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立法 监督、司法监督,还是政党监督、社会舆论监督,都不可能 对国家机构中的行政系统进行直接、有效的监督。孙中山认 为,监察制度是中国固有的东西,是中华法系的精华。邓小 平也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 督控制。”因此,对我国现有的行政监察制度进行改革,建 立行政监察院,使行政监察成为监督行为的主干监督体系,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