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强海洋油画的视觉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研究】
在中国油画发生巨变的几十年来,汪明强从时代窠臼中逐渐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油画创作道路。
汪明强一直坚称一个画家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形成独立的绘画个体。
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学院派古典主义油画蔚然成风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写实主义风格,到逐渐摆脱因迷恋艺术技巧和图式而对照片进行的“二次复制”,再到受特定地域文化、自然景观的影响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汪明强一直没有脱离自身所在的创作语境。
这些年来,汪明强的绘画风格从写实转变到抽象,其创作始终没有抛弃理性精神,其题材永远现实而当下,其物象看似与形体剥离实则结构隐现,其色彩绚烂激越实则是自然写照。
处在个人创作成熟期的汪明强,近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海洋题材油画的创新与突破,其极富表现主义特色的海洋油画是当今油画界不可忽视的一抹亮色。
一、海洋油画语言的生成
汪明强绘画风格的转变是偶然亦是必然,是不期然亦是使命,他一直强调“艺术家的生存环境是其创作的本源”。
不可否认,汪明强绘画风格的一步步蜕变的确是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逐渐显现的,生活环境导致画家的审美对象发生改变,而画家的绘画语言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蜕变。
汪明强以极具辨识度的艺术语言描绘海洋,而这艺术语言的最终成型来自于三股因缘的彼此勾连。
其一,汉画。
汪明强进入个人创作风格的摸索是伴随着对汉画的考据研究而开始的。
依托彼时工作城市徐州的汉画资源,汪明强以画家视角对汉画的图式法则进行了研究。
汉画中凝练概括的线条、装饰化的赋色、夸张传神的造型,凡此种种笔简意繁的象征性表现手法使汉画成为写意精神之肇端,也成为开启汪明强个人画风转变的密钥。
从自然形态到艺术形态的转换中,如何将画面的视觉空间由立体压缩成平面成为汪明强转变画风后面临的首要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则需要放弃传统油画的写实性。
汪明强创作了“田园牧歌”系列作为风格初变时期的“试水”之作,这一
系列作品尝试将汉画像石刻的线条和汉墓室壁画的色彩加以融合,实现了在没有写实技巧支撑的情况下重塑油画形式美感的初步目标。
对于一个一直视写实性为油画之生命的学院派画家来说,让其在个人创作中抛弃已然成熟的写实语言转向抽象语言,无异于将繁木连根拔起,如若不是画家折服于表现主义绘画并勇于在创作道路上不断地求索和突破,是断然做不到大破大立的。
自此,在汪明强的画面上,一种新的秩序被逐渐地建立起来。
其二,意大利艺术家桑德罗
·特劳蒂。
汪明强对于抽象化的探索和实践随着画家的参照视野从东方的汉画转向西方现代派绘画而变得越发游刃有余。
接下来的“浴室”系列是汪明强对特定时代的记录,是市井文化、俗世生活的人间肖像。
这些在观者眼中带有强烈
汪明强海洋油画的视觉建构
殷赵
丹
摘要:汪明强,安徽人,现任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教授,油画作品先后入选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
国美术作品展览。
汪明强近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海洋油画的创作探索,他组织了三届国际海洋油画学术研讨会,使得海洋油画的概念得到广泛认可和深入探讨。
汪明强对海洋的眷恋和亲近几乎让人忘了他是一名成长于内陆的画家,海洋情结是其专注于海洋油画创作与研究的根本动因,也带动了其绘画主题和风格的数次转变。
文章主要从其油画语言形成的原因、色彩及形式构成、地域油画意识的树立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其海洋油画的视觉建构。
关键词:汪明强;海洋油画;视觉建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海洋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海洋民俗美术研究”(17CQXJ37)阶段
性研究成果。
38
2021·04
的地方图像志色彩的题材对于画家来说亦是艺术探索的恰
当载体,他更注重的是如何在建构画面的过程中使其在视
觉上成为“具有艺术含量的表达”,而此时意大利艺术家桑
德罗·特劳蒂成了指路明灯。
桑德罗·特劳蒂对汪明强的影
响是颠覆性的。
如果说汪明强之前的抽象化探索还只是小
试牛刀的话,那么桑德罗·特劳蒂无疑是汪明强正式转入抽
象画风的巨大推手。
真正的转折点是2008年,这一年汪明
强对于素描、对于油画的认识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西方
现代主义那前所未有的实验精神和摧枯拉朽的“破坏力”
强烈地撼动着写实油画在汪明强心中的地位。
自此,汪明
强彻底“抛弃”了自己烂熟于心的写实技巧,决心另起炉
灶,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绘画语言,这第一步就是要摆
脱“形”的束缚和传统美学的羁绊。
这个过程并非追求
“无形”,而是在原有物象的基础上进行解析、重组,以中
国传统绘画元素——
—线为媒介,在形与形、形与色之间建
立新的秩序。
其三,海洋情结。
汪明强在重建了形式语言之后,情感载体也发生了新
的转变。
他认为抽象画的创作,不单纯是为了满足视觉艺
术需要,还要同时处理艺术和主题、艺术和生活、艺术和
情感、善和美等问题,以此表达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性
的一种深度认知,这才是艺术创作的终极驱动之所在。
于
是,在终极驱动的影响下,汪明强的创作最终回归到了个
人情感深处——
—对于海洋情结的表达上。
这股海洋情结,
源于人类对海洋母体的本能亲近与皈依。
大海的无尽杳远
撩动着人们不断追逐求索的心,大海的无限深沉又劝慰着
人们莫忘随时沉潜自省,而大海的神秘莫测和危机四伏又
时刻提醒着人们莫忘归来。
汪明强的海洋情结自定居威海
后获得了极致的满足,他在画面中表现了海洋独特的区域
景观和文化生态;画面背后则歌颂了海洋精神,推广了海
洋文化,更传达了一种向善的诉求。
而这一阶段的核心问
题则是如何将一种文化语言转换为一种视觉语言,在探索
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汪明强创作了其极具代表性的“海色
斑斓”系列作品。
这一系列作品执着于写生创作,虽未完
全脱离物象形体的约束却也不以具象写实为目的;虽没有
强烈的情感宣泄,却又在画面中燃烧起耀眼而诡谲的魔焰;
既投身于光怪陆离,又时刻保有理性的克制。
画家如此坦
诚地铺陈着矛盾,结果却毫不违和。
如此,汪明强记录了
无数个温情而不张扬的生活片段,而这些“平淡如水”却
发生在最为铺张放任的自然底色中。
二、激情与理性的奏鸣
激情与理性是汪明强绘画的两条生命线,大胆率真的色彩和严谨的形式构成共生共存。
汪明强善于并置矛盾,因为他懂得克制。
斑斓的色彩如同跃动的音符,却永远跳不出五线谱的方阵,无论如何抽象,汪明强从来不曾偏离客观真实,他以一种科学理性的姿态推演出绘画的无限可能。
就像他痴迷写生,这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创作观。
海洋是半岛地区文化精神的源泉,汪明强常以最具有代表性的海洋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入画。
中国这片北方的海在汪明强的画笔下既是志学之年的少年,又是年逾古稀的老者。
时而自在如风,时而虚怀若谷;时而旖旎明丽,时而静穆渊默。
海洋的自然景观是上天的作品,本就如画;而人文景观则是人类的作品,它是地方人民群众在漫长的岁月里所形成的最具个性的区域文化精髓,足以支撑起一个地区的人文精神品格。
汪明强的画布如同生活的容器,将在漫长的涉海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人文景观打散为生活片段,悉数陈列。
一条老船,停泊在岁月的记忆里,仿佛沉寂了
几
39
【中国美术研究】
千年,粗粝而原始的躯体诉说着那远在海平面之外的故事,若非无数次颠沛在大风大浪中,又怎能换来这一身斑驳的勋章。
汪明强将一艘老船最跌宕起伏的往事呈现在画布中,曾经的风吼浪啸在他的笔下形象化为激烈碰撞的色彩,风浪的交响奏鸣变得可触可感,向我们展示了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
画色彩,海洋无疑是最好的素材。
汪明强定居威海,这样一座明镜似的小城,亭亭立于我国海岸线的最东端,由于三面环海,近千公里的海岸线勾勒着她沐浴在海里的轮廓,30多处港湾和168个大小岛屿则成为她最为华丽的点缀。
晴空万里的时候,阳光会毫不吝惜地洒向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赋予万物极高的色彩饱和度。
五彩的海面、轻吟的海浪、嶙峋的礁石、精致的离岛、微醺的山林、翱翔的海鸟、悠闲的白帆、优雅的游艇、劳作的渔船、嬉戏的人群、温柔的沙滩、斑驳的旧船、废弃的船厂,以及繁忙的海市、夕阳下的海湾、变幻莫测的天空……所有的一切落入汪明强的画面,仿若上帝的调色盘掉落凡间,耀眼夺目。
“海色斑斓”系列里那些深重的、绚烂的、纯度极高、对比强烈的色彩,使观者下意识地认为如此激越的色彩当是抽象创作中高亢情绪的产物。
而事实上,这“上帝之色”并不全然是画家情绪冲动的产物,而是画家经过理性严谨的科学分析,以物理学上的光色原理为依据进行的传神写照,以色彩学上的审美需求为目的进行的提炼取舍。
每一抹色彩都有其存在的现实依据,并非主观杜撰,看似夸张却又真实无疑,而这种真实是照相写实主义所无法替代的。
色彩在汪明强的画中还承担着造型的重任,通过魔方
般
的色块界定出物象的外形。
谈到造型,如何在“海色斑斓”系列中找出那些隐现于背景色中的渔家女是画家为自己和观者设置的趣味体验。
画家将立体派的造型、印象派的色彩、汉画的线条等一系列中西方古典和现代的绘画语言并置,最终将画面还原为点、线、面三元素的组合体。
画面被或纵横或斜插的直线切割成魔方状或板条状,每一个块面单元如同各司其职的方队,听从画家指挥交替变换队形和色彩,不同的物象便根据需要得以凸显或迅速消隐。
在造型中,汪明强依旧展现了他处理矛盾时的游刃有余,在块面的重叠与错动中维持着既定的秩序,曲线则于有意无意间捎带出物象的形体线索,除了造型需要,曲线的应用也在构图上打破了略显乏味的“魔方游戏”。
然而,不难发现的是,画家事实上更偏重于探索冷抽象几何形式美的理性表达。
在“海色斑斓”系列作品中,画家就是在一边设定规律一边打破规律的过程中体验创作乐趣,把玩着矛盾双方的此消彼长和共生互补。
客观而论,汪明强的抽象画少见癫狂、亢奋、歇斯底里。
笔者注意到,古往今来很多画家画海都喜欢借描绘波涛汹涌的大海来表现自己高超的绘画能力,然汪明强笔下的海多是平静而温和的,海洋儿女们则是淳朴而自足的。
他曾表示,与其表现海的壮美,不如表现海的温驯,人性中倾其一生追求的不是跌宕起伏而是顺遂安乐。
从形而上的角度看,他画海的终极关怀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向善的指引,而这种创作观依然笼罩在理性的光辉之下。
本着从善的诉求,画家着力淡化海洋本身,突出海洋人文景观的刻画。
“海色斑斓”系列作品正是如此,没有平铺直叙的“就海画海”,而是通过刻画实体海洋元素以及非物质性海洋元素来展现海洋文化影响下的社会风貌,歌颂开放、进取、旷达、包容和勇敢的海洋精神。
三、地域油画意识的树立
汪明强创作海洋油画,立足海洋景观和人文历史,从海洋文化的高度,依据海洋美学理论,将一种文化语言转换为一种视觉语言,并通过绘画视觉语言的艺术形式来传达艺术家对海洋的情感。
通过几年的个人创作实践,汪明强萌生了组建海洋油画创作群体和研究群体的想法,并发起举办了三届国际海洋油画学术研讨会,号召艺术界和学术界关注这一创作题材。
海洋油画创作不仅能让人们在审美体验中树立高尚的海洋价值观,还能为中国本土油画找到新的突破点。
海洋文化与景观的丰富性远远超过了单纯的题材范围,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广阔的外延。
因此,汪明强表示今后几年的海洋油画创作将会致力于挖掘海洋的自然美、艺术美、生态美和社会美。
作者简介院
赵丹,美术学博士、文艺学博士后,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学、中国现代美术思潮、海洋美术。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