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新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看不等于看见 看+注意=看见 ! • 看见不等于观察 看见+思维=观察!
• 巴甫洛夫说:
• “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 了科学家。”
观察能力影响因素:
• ①生理素质:观察离不开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只有感 觉器官健全,才能具有正常的观察能力。
• ②知识因素:知识越丰富,观察能力越强。 一个人的知识范围就是能观察到事物的范 围,知识的深浅也就是能观察问题的深浅。
实例
• 青霉素的发现:斯科特、古在由直等人 早就都看到过青霉菌抑制葡萄球菌的现 象(初级发现),只有弗莱明进一步研 究发现了青霉素。
• 由此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 学奖。
5) 想象能力
• 所谓的创造就是想像,没有想像就没有 创造。
• 想像力是人人都有的一种能力,是创造 能力的根本。
• 所谓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从某种意义 上说就是帮助他恢复孩童时代敢于想像、 富于想像的能力。
• “外行”创造能力强的发明很多。“无 知引发创造”。
• 非理工科的文科人员,知识少,没有 束缚,创造发明例子很多。否定条件 知道得很多的人却反而提不出新的设 想。
• 创造学并不主张人们盲目地获取知识, 也不片面提倡知识越多越好!
• 日本创造学家丰泽丰雄在《文职人员的创 造力》一书中就列举了大量实例,如显微 镜、照相机、彩色胶卷、电报、电话等都 是由一些文职人员经过努力而发明的。
• 第一、知识多的人,创造能力并不一定强
• 知识多的人,否定条件知道的多,束缚 其创造能力的发挥、妨碍创造活动的开 展。飞机的发明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
• 人们往往因知识丰富而导致先入为主的 思维定势,不容易有创造性的发现。
• 青年人重大发明的事例比比皆是。
• 创造性和知识没关系。“书呆子”。
• 传统的教育大多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 通过教育获取知识的同时扼杀了创造性。
用却大致相同,即都可针对课题产生联想、
触类旁通、诱发灵感而使人进入创造境界, 最终使人再通过C级知识的灵活运用直接 解决创造问题。
A和B两个层次的知识在创造活动中起到联 想作用,一般又不能直接解决创造的难题, 解决问题需C级知识。但人们在获取知识并 达到A和B两个层次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却大 不一样。
2)知识深度与创造能力的关系
除了知识的多少以外,一个人已有知识 的层次也与其创造能力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由于人们对于不同知识的记 忆程度和理解程度不一样,因而不同的 知识在一个人头脑中就会形成不同的层 次。
A级知识
对大脑刺激次 数不多、未经 过多次反复而 在大脑中印象 尚不深刻的比 较肤浅的知识。
爱因斯坦
• “想像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更 新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 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 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 的实在因素。”
• 亚里士多德:
• “想象力是发明、发现等一切 创造活动的源泉。”
想象在创造中的作用
• 1、想象、幻想激励和引导着人们进行创造 齐奥柯夫斯基,J.凡尔纳
• 知识决定了创造的层次和水平(科技含 量)。 知识少的人只能进行低水平、低 层次的创造。
• 当知识趋近于零时,其创造能力也趋近 于零。
知识经济时代把知识划分为以下四类
编 第一类 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关于事实发现的 码 知识)(know what) 知 第二类 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关于原理规律的 识 知识)(know why)
• 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眼前的现象, 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 你到底能够观察到什么。”
• 另一方面,错误的理论或传统习惯的束缚 常常影响人们的观察结果。如自由落体。
• ③注意力:注意力就是对一定事物的指向 和集中的心理活动。
• ④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主动知觉 行为。全面地、正确地、深入地观察事物 的能力,称为观察能力。
• 创造者的人格因素,是指创造者个人的连 续性的持久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
• 创造者的个体人格因素主要包括人的品格、 性格和体格等诸方面。
• 与创造力开发最为密切的人格因素有:
• 自信、质疑、勇敢、勤奋、热情、紧迫感、 好奇心、兴趣、情感和动机等。
• “教是为了不教” • 联合国在《学无止境》的报告中指出:
“学会学习是今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2) 接受新思想的能力
• 创造者需要善于捕捉、理解和支持新思想。 • 对于新思想要敏感、要有兴趣,持积极的态度。
同时还要善于将其改造和加工,使新思想变为自 己的东西、为自己所用,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善于在旧事物中发现新思想。
创造潜力开发的原理
• 压力原理 • 激励原理 • 流动原理 • 调节原理
第三讲 创造力开发的相关因素
• 创造能力是人们后天开发出来的一种显性 的创造力。
• 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标志着其创造力 开发的程度。
• 许多事实表明,创造能力的大小即创造力 开发的程度如何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研 究这些相关因素在创造力开发中的积极或 消极作用,可促使人们更有效地开发自己 的创造力。
④发现关系的能力
• 不同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千丝 万缕的关系,善于发现事物内部关系的 人,其创造能力可以得到发挥。
• 例如,铅笔与橡皮本是各自独立之物, 发现它们的密切关系并把它们组合成带 橡皮的铅笔以后,即成为一项利润很大、 风靡世界的发明创造。
• 根据人们发现的深度还可以把发现能力划分为:
• 美国多产发明家凯特林认为:“一个人所受 的教育越高,他成为出色发明家的可能性反 而越小”。此话虽偏颇,但也说明一定问题。
• 据统计,发明成果,初中生34%,高中生 35%,技校中专18%,大学生13%。
第二,知识少的人,其创造能力不一定差
• 知识较少的人有时思维反而活跃、想像 特别丰富,因而创造性更为强烈.所以 也能形成较强的创造能力。 “开发了创造力的小学生比扼杀了创造 力的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有更多的成功机 会。”
• 初级发现能力(低级发现能力): 发现表面现象 的能力,一般可通过直接观察且靠体力完成。
• 和次级发现能力(高级发现能力): 对别人已直 接发现过的现象进行思考后再发现其内在本质 的能力,依靠人的创造性思维完成。
实例
• X射线的发现:放置在克鲁斯管外的底片变 黑的现象在伦琴之前许多人都发现,是初 级发现;只有伦琴进行思考才发现了X射线。
3) 直接创造原则
所谓“直接创造原则”,指的是 一种在知识不多时即可直接对准创 造目标、进入创造境地,然后再根 据创造的需要反过来补充有关知识 的创造原则。
要想创造,就是现在,不要等待! 创造学绝不主张人们“等学好了、 等知识多了以后再进行创造”的做 法。
提倡人们应当采取“边学习边创 造,边创造边学习”,“在学习中 创造、在创造中学习” 。
• 19世纪建造火车铁轨时,有人警告说,当时速 超过50Km时,人会鼻子流血,而且火车过隧道时, 人们将会窒息。
• 1903年莱特兄弟研制的飞机即将上天时,大科 学家西门子发表声明:飞行是不可能的。
• 1957年,英国皇家天文学家哈若斯宾对第一颗 卫星评论道:人类登月是下一代才会发生的事, 而且即使成功登陆,生还的机会也微乎其微。
• 创造学研究表明 ,创造能力强的人往往 不合群。
• 创造本来就是有相当难度的社会活动,如 果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则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决定 创造活动的成败 。
3-3 人格因素
• “人格,又称个性。
• 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 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及多种特质的总和。”
• 同中求异,“不理解最明显的东西”。 • 异中求同,善于从众多的不同事物中发
现其共同的属性 。例如,由机关枪引伸 到飞机播种机。
③发现可能的能力
• 在不可能的地方找到可能,世界上没有什 么不可能性的事。
• 不能满足最大的可能,不满足“正确答 案”。 例如,美国专利局曾根据权威的论证不授 予飞行器的专利而吃了大亏,莱特兄弟发 明飞机后只有在别国申请专利保护。现在 美国专利局授予包括永动机在内的所有专
B级知识
经多次刺激和 反复学习后在 大脑中留下较 为深刻印象的
知识。
C级知识
大脑中记忆最深刻、掌握最牢固、最 熟练并随时都可灵活运用的知识,是 在B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而形 成的 。在创造活动中直接解决创造难 题。
A、B两级知识比较肤浅,运用其知识时 难以灵活自如或前后连贯地串通(图中用 许多分割线条来表示)。A、B两级知识虽 属不同层次,但在创造活动中所起的作
使用直接创造原则应注意问题:
1、对自己的创造目标要做合适的定位,如 果目标太大、层次太高、超出自己知识水平太 多,对自己创造能力的发挥并非有利;
2、在创造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包括有 利的环境条件);
3、要特别注意在创造中及时地、有针对性地 补充有关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因为解决创 造问题最终还是要靠相应的科学知识。
• 2、想象产生假设 普朗克:“每一种假说都是想象力发挥作 用的结果。”
• 3、想象促使创造者设计更好的产品 • 4、想象是创造问题的源泉
6) 切割组合能力
切割:即分解,将一个整体分解为部分 组合:将表面不相干的事物组合成新事物
7) 社交能力
•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曾讲过:“一个人 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 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则要靠人际关 系和他的为人处世能力。”
有人认为,一个人要把同类知识由A级上升 到B级,所费的精力是掌握A级知识所费精 力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以此而论,如果从创 造力开发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知识最好是尽量 少停留在B级层次上。
为了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和提高其创造 能力,在学习的时候应适当增加A级知识 (拓宽知识面),同时适当地增加其C级 知识的宽度(由于人的精力有限,其C级 知识的知识面不可能很宽),而最好是少 一些B级知识。
3-2 能力因素
• 自学能力 • 接受新思想的能力 • 观察能力 • 发现能力 • 想象能力 • 社交能力
能力定义:能胜 任某项任务的主 观“条件” 。
是人的一种后天 的属性,是一种 能通过学习或训 练而获得并可不 断提高的社会属 性。
1) 自学能力
• 自学能力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 ,是最 基本、最重要的能力
观察能力训练
用熟悉的眼光看熟悉的事物 ——不放过任何细节
用陌生的眼光看熟悉的事物 ——发现问题
用熟悉的眼光看陌生的事物 ——进行类比、联想
用陌生的眼光看陌生的事物 ——探索、深思
• 测试你的观察力
4) 发现能力
• ①发现问题的能力 • ②发现异同的能力 • ③发现可能的能力 • ④发现关系的能力
创造力开发的相关因素
• 知识因素 • 能力因素 • 人格因素 • 环境因素等
3-1 知识因素
• 知识,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 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基础。
• 创造能力的经验表达式:
创造能力 = K×创造性×知识量
• 从中看出知识是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但并不是创造能力的全部要素,一个人创 造能力的大小并不完全由他占有知识的多 少来决定。
意 第三类 知道怎么做的知识(关于操作、控制 会 (包括技能、诀窍、技法、方法、能 性 力的知识)(know how) 知 第四类 知道是谁的知识(关于谁知道和谁知 识 道怎样做某些事情的信息,是指关
于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know who)
1) 知识的多少与创认为会锈发杂草和毒害农作物。
• 约克逊电磁实验对电报的发明的启发 p88
1844年5月24日, “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莫尔斯(美国画家)发出第一封电报设备复制品
3) 观察能力
•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主动知觉 行为。全面地、正确地、深入地观察事 物的能力,称为观察能力。
• 观察能直接导致发明,观察能力是最基 本的能力!
• ①发现问题的能力
• 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需 要创造,不能发现问题就无法进行创造。
• 在大家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
• 例如,爱因斯坦正是在当时人们全都认 为没有问题的“时间”上找到了深层次 的突破性问题,最后创立了相对论。
②发现异同的能力
• 是指创造者在相同的事物中善于发现其 不同所而在不同的事物中又善于发现其 相同之处的能力,即所谓同中求异、异 中求同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