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电化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电化学
《应用电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3331204112
课程名称:应用电化学(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二、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数:36学分:2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化学、应用化学(本科)开设学期:
四、课程教学性质、目标和任务
《应用电化学》是应用化学抓也或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任选课,是一门利用电化学基本原理,解决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涉及电化学应用领域内有关金属腐蚀、金属电沉积及化学电源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课程。

该课程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有着密切联系,在化工、冶金、化学电源、金属腐蚀与保护、电化学加工以及电化学分析等工业部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同时在高新技术领域,如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技术、生物化学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系统地电化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技能,培养科学的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和造就高级化学、化工科技人才和化学教学工作者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化学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电化学应用领域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用应用电化学原理处理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造补充必要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了解应用电化学在生产实际及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2、掌握电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领域
、电化学热力学
掌握电动势形成的机理;电极电位及电池的构成与种类。

2、双电层
掌握界面电荷层定义;电毛细管曲线和双电层电容和双电层结构模型;了解半导体/电解质溶液界面双电层以及电极/溶液界面上的吸附现象。

3、电极过程中的液相传质
了解电极过程,不可逆电极过程中电极的极化,液相中的传质方式;掌握稳态扩散过程,浓差极化及极化曲线,非稳态扩散过程动力学。

4、电化学步骤动力学
掌握电化学极化的经验公式,电极电位对电极反应活化能的影响,电化学步骤的基本动力学参数,稳态极化的动力学参数;初步了解双电层结构对电化学步骤反应速度的影响,多电子的电极反应,浓差极化与活化极化共存时的动力学规律。

5、气体电极过程
了解氢电极过程,氧电极过程,电催化过程
6、无机电解和有机电化学合成
了解电解过程中的基本参数,典型无机化合物的电解合成,间接电化学有机合成,SPE
法有机电化学合成,牺牲阳极有机电化学合成,电化学聚合和声电化学合成
7、电化学能源与能源开发
掌握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了解光电化学电池,电化学与氢能开发
8、电渗析
掌握电渗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过程,离子交换膜,电渗析脱盐的原理和结构;了解电渗析工艺参数,电渗析技术的应用。

9、电化学传感器和电化学变色显示
了解电化学传感器,电化学变色显示。

10、金属电化学
了解金属的表面精饰,金属的电化学加工和金属的电化学冶炼。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熟悉电动势形成的机理,掌握电极电位的概念,了解电池的构成与种类。

(二)教学内容
1.1 电化学基本概念(1学时)
教学内容:电动势形成,电池、化学电源等
1.2 电化学研究领域(0.5学时)
教学内容:电化学涉及的研究领域
1.3 电化学学习要求(0.5学时)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化学基本概念。

难点:电化学基本概念。

第二章电化学理论基础(共6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可逆和不可逆电化学过程的热力学函数关系,电极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和电极
极化概念,物质稳态传递的特征
2、熟悉电极、隔膜、电解质溶液等基本单元, 电极反应类型;电极的可逆性、不可逆
电极及其电位、电化学反应和电极反应平衡条件, 物质传递的三大基本形式;
3、了解电化学在生产实际、科研工作中的意义, Bulter--Volmer 方程,交换电流密度i0
及i-η方程的几种处理方法,五种双电层理论模型, 常用的电化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2.1电化学体系的基本单元(1学时)
教学内容:电极、隔膜、电解质溶液,工作电极、辅助电极、参
比电极概念;
2.2电化学过程热力学(1学时)
教学内容:电化学状态函数相互转换关系
2.3非法拉第过程及电极/溶液界面性能(1学时)
教学内容:零电荷电势;电子迁移反应机理分析;电极极化;双电层模型
2.4非法拉第过程和影响电极反应速度因素(1学时)
教学内容:电极反应机理,Lippman公式的应用;动力学方程的推导及处理方法
2.5物质传递控制反应(1学时)
教学内容:物质传递的三大基本形式, 物质稳态传递的特征;极限电流i0
2.6电化学研究方法介绍(1学时)
教学内容:极限电流、半波电位概念;循环伏安法和恒电流电解技术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工作电极、辅助电极、参比电极概念;电化学状态函数相互转换关系
2、零电荷电势”概念;电子迁移反应机理分析;电极极化;双电层模型
3、极限电流i0的推导;
难点:电毛细管曲线抛物线形状的分析, 电化学状态函数相互转换关系,极限电流、半波电位概念;
第三章电催化过程(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氧气的电催化还原;掌握有机小分子在金属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的氧
化特性;氧析出反应的电催化;
2、理解H2氧化反应的电催化步骤;
3、掌握影响电催化性能的因素;掌握电催化的两大类型及一般原
理;H2在阴极析出的
基本步骤;
4、了解评价电催化性能的几种方法;利用Tafel公式区分电极材料对H2的催化活性;
有机小分子氧化的反应机理。

(二)教学内容
3.1电催化原理(0.5学时)
教学内容:氧化—还原电催化的一般原理;电催化剂的性能及影响其活性的主要因素;
3.2氢电极反应的电催化(1.5学时)
教学内容:H2还原析出过程;H2在金属氧化物电极上析出机理
3.3氧电极反应的电催化(1学时)
教学内容:氧气的电催化还原;氧析出反应的电催化;
3.4有机小分子的电催化(1学时)
教学内容:有机小分子在金属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的氧化特性,反应机理。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电催化剂的性能及影响其活性的主要因素;H2还原析出过程
2、氧气还原的机理;氧析出反应的电催化;有机小分子在单金属、二元或多元
金属电催化剂上的氧化。

难点:电催化性能评价所用方法;有机小分子电催化氧化的表征及机理分析。

第四章化学电源(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电池的性能指标、了解选择电池的标准; 可溶正极锂电池、Li/MnO2电池、Li-
聚氟化碳电池的电池反应和作用原理、性质和特点
2、掌握电动势、开路电压、工作电压、内阻、电池容量、比能量、比功率、电池寿命、
自放电等概念;盐类电解液的锌锰电池、碱性MnO2电池、锌-氧化汞电池、锌空气电池、锌-氧化银电池的作用原理及成流反应、性质、特点
3、了解化学电源的有关概念;一次电池的通性及其分类
4、熟悉碱性Ni/Cd电池、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性质及作用机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

5、掌握二次电池的一般性质;铅酸蓄电池的性质及作用机理;燃料电池特点、构成、
原理
6、了解氢镍电池、Na/NiCl2电池、锌二次电池的性质及作用机理;磷酸型燃料电池,
熔融碳酸盐型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碱性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作用原理
(二)教学内容
4.1 概述(0.5学时)
教学内容:电动势、开路电压、工作电压、内阻、电池容量、比能量、比功率、电池寿命、自放电等概念;
4.2 一次电池(1.5学时)
教学内容:盐类电解液的锌锰电池、碱性MnO2电池、锌-氧化汞电池、锌空气电池、锌-氧化银电池的作用原理
4.3 二次电池(1 学时)
教学内容:二次电池的一般性质;酸蓄电池、碱性Ni/Cd电池、氢镍电池、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Na/NiCl2电池、锌二次电池的性质及作用机理
4.4 燃料电池(1学时)
教学内容:燃料电池的特征、基本构成、作用原理。

磷酸型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型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碱性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
作用原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1、化学电源的主要性能;碱性锌锰电池、锂电池的性质、特征、反应原理
2、次电池性能评价指标;铅酸蓄电池的性质及作用机理;燃料电池的特征、基
本构成、作用原理。

难点:1、化学电源的性能参数;电池的正极反应、负极反应、电池反应
2、铅酸蓄电池的性质及作用机理;燃料电池的成流原理。

第五章无机物的电解工业(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水的电解原理、以及能量计算;氯碱工业的三种电解方法;
2、掌握电解的基本概念;用电解法制备氯酸盐和高氯酸盐的原理;电解法生产H2O2
的原理和方法;水的电解原理、以及能量计算。

3、了解MnO2和KMnO4的电解合成方法;水的电解原理、以及能量计算。

(二)教学内容
5.1 概述(0.5学时)
教学内容:电解过程、阴极和阳极反应,电解池反应;
5.2 氯碱工业(0.5学时)
教学内容:氯碱工业的三种电解方法;电
5.3 无机电合成(1学时)
教学内容:电解法制备氯酸盐和高氯酸盐的原理;MnO2和KMnO4的电解合成方法;
5.4 过氧化氢(1学时)
教学内容:电解法生产H2O2的原理和方法;
5.5 水电解(1学时)
教学内容:水的电解原理、以及能量计算;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氯碱隔膜槽电解法;电解制备NaClO3、NaClO4、MnO2和KMnO4的原理
2、H2O2的电解法生产
难点:电解中电极过程及电解槽结构;电解过程、阴极和阳极反应,电解池反应;H2O2的电解合成原理及应用。

第六章有机电解合成(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常见有机电化学合成的基本原理,
2、了解有机电化学合成的发展方向及国外有机电合成的研究动向
(二)教学内容
6.1概述(0.5学时)
教学内容:有机电合成的简要发展史,优势
6.2有机电合成(1.5学时)
教学内容: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电解合成实例
6.3 电化学氧化(1学时)
教学内容:有机化合物的电化学氟化方法及原理
6.4 有机电合成研究进展(1学时)
教学内容:有机电化学合成的若干发展方向,国外有机电合成的研究动向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典型有机电化学合成的实例
2、有机电化学氟化的方法及原理
难点:常见有机电合成的基本原理。

第七章金属表面精饰(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金属电沉积和电镀的原理。

2、理解镀层的主要性能与影响因素,金属阳极氧化的原理
3、了解金属电结晶动力学、电沉积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几种典型的电镀过程;
铝和钛等金属的阳极氧化;及电泳涂装技术
7.1 金属电沉积和电镀原理(1学时)
教学内容:简单金属离子、金属络离子的还原,金属共沉积原理及结晶动力学
7.2电镀过程(1学时)
教学内容:镀层的主要性能、影响因素,生产工艺,典型电镀过程,塑料金属化涂装7.3 金属的阳极氧化(1学时)
教学内容:阳极氧化原理、铝和钛的阳极氧化
7.4 电泳涂装技术(1学时)
教学内容:殃及与阴极电泳涂装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金属电沉积和电镀的基本原理;镀层的主要性能及影响因素
难点:金属电结晶动力学;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第八章电化学腐蚀(共6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腐蚀电池及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
2、理解Fe-H2O体系的电势-pH图及其在金属防护上的应用
3、了解金属腐蚀及防护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8.1 概述(0.5学时)
教学内容:金属腐蚀及金属防护的意义
8.2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1.5学时)
教学内容: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
8.3 电势-pH图及其在金属防护中似的应用(2学时)
教学内容:Fe-H2O体系的电势-pH图的构作及其在金属防护上的应用
8.4 腐蚀电池(1学时)
教学内容:腐蚀电池的基本原理
8.5 金属的电化学防腐蚀(1学时)
教学内容:金属电化学防腐的基本手段与方法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腐蚀电池及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
难点:Fe-H2O体系的电势-pH图的构作及其在金属防护上的应用
第九章电化学传感器(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电化学传感器的种类、原理及特点
2、了解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发展现状及相关应用
9.1 概述(0.5学时)
教学内容:电化学传感器基本原理与简要发展历程
9.2 控制电位气体传感器(1.5学时)
教学内容:控制电化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实例
9.3 生物电化学传感器(2学时)
教学内容: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相关应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化学传感器的种类、原理及特点
难点:电化学传感器的原理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主要是在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电化学平衡和电化学反应速度的科学。

在学习此课程之前,必须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建议先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除此之外,最好应选修过《表面物理化学》、《电化学原理》,同时建议多阅读相关外文专业文献。

本课程所涉及知识虽然早已体系化,但是内容却日新月异,建议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阅读大量参考文献,尤其是外文前沿研究文献。

八、教学时数分配
《应用电化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36学分:2
九、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十、本课程的实践环节:
十一、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一)推荐教材:
杨辉等编,《应用电化学》,科学出版社,2004。

Brett, C. M. A. Electrochemistry—Principle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lton Street, Oxford OX2 6DP, 1993
(二)参考书:
1. 邝生鲁等编,《应用电化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2.吴辉煌主编,《电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张祖训、汪尔康著,《电化学原理和方法》,科学出版社,2000。

4.马淳安等著,《有机电化学合成导论》,科学出版社,2002
十二、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要求
课堂讲授主要采取教师讲解的方式,运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对本大纲中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要布置适当的课后习题,以帮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三、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本课程原则上建议采用开卷考试方式,但根据不同教师教学方式作相应调整。

期末成绩评定:期末考试成绩×0.70+平时成绩×0.3(均以百分制计)
十四、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制订:化学化工系教研室:物理化学教研室
执笔人:左春山审订人:潘庆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