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ppt精品课件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氏政权的高压下,迅速崩化瓦解, 诗人便似孤鸿,既是身之失群,更 是心之失群,诗人的感慨无处诉说。 而那在月光下如鬼魅般飞来飞去的 鸟儿,更暗示如影随身的惊惧感让 诗人难有一时一刻的安宁。可又偏 偏身处夜之笼罩之下,夜自是喻指 司马氏专权制造的恐怖氛围,在无 边际的惊惧中,诗人的承受力已达 极限,犹似惊弓之鸟。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两句写诗人最终未能释去心中之事, 而要徘徊,但在徘徊之后,依然找 不到一点光明与温暖,终于绝望而 “独伤心”。此情此境很容易让人 想起古诗《明月何皎皎》:“出户 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 泪下沾裳衣。”
阮籍也曾“志意宏放”过,少年时
曾登上广武山(楚汉战争遗址)叹 息道:“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指 项羽与刘邦)成名。”自负之情溢 于言表,但终因生不逢时,而无法 一展抱负,甚至于不得不“终日履 薄冰”式地战战兢兢度日,内心凄 苦可想而知。史载阮籍,“时率意 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 哭而返”,表面上的佯狂,实质上 是悲情郁结于胸而无法排遣的无可 奈何的发泄。
2、创作
阮籍的代表作是 《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 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 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 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鉴赏
两句写半夜不能入眠,于是起 来弹琴。“不能”即是说不是 主观上不想眠,而是客观上不 得眠,那么是因为什么以致于 诗人夜深都不得眠呢?诗人没 有回答,而是荡开笔墨写弹鸣 琴。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诗人的这种回避一是主观上的畏惧,面对
司马氏残酷的政治清洗,死亡的阴影挥之 不去,诗人想说而不敢说。《昭明文选》 中李善注解阮籍《咏怀》组诗时说:“嗣宗 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 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又多隐 避。”其实不隐避不行啊,稽康不就是因 《与山巨源绝交书》言辞激烈而罹谤遇杀 身之祸吗?二是客观上的无法言说,藏得 太深太久的情感在“夜中”突然涌出,诗 人情难自禁,无法找到合适的词来表情达 意。如此,便只能用琴声来渲泄了。可想 而知,这琴音里藏着诗人多深的感慨!
3、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
言古体抒情组诗的体例。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目
之所见,身之所感。明亮的月光透 过薄薄的窗帘照射进来,月光本来 是静的,但经过纱样的窗帘的折射, 便有了动态的朦胧感。这里隐约朦 胧的月光很像唐宋词中缥缈迷蒙的 烟,极易唤醒心中的哀情,勾起人 生变幻无常的伤感。
又因是“夜中”之月,“夜吟应觉月
光寒”,月光给人以寒意,清风吹来, 这层寒意便随之加深加重。据鲁讯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一文考证,魏晋名士都“宽袍大袖”, 如此看来,寒风极易透过衣襟直达肌 肤,继尔全身,这种无处逃循的寒冷 感,正是诗人身处乱世,孤零无所荫 蔽,饱受惊惧侵袭的生动传达。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1、生平、性格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 放,傲然独得,任性不 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 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当 其得意,忘其形骸,时 人多谓之痴。(《晋 书· 阮籍传》)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
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 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 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 日,不得言而止。(《晋书· 阮籍传》)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 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 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 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 书· 阮籍传》)
3、阮籍诗小结: (1)、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
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 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过去还从未 有人把人生描述的如此孤独、悲凉。 他的诗重在写心,从自己的心理感 受揭露封建社会压迫人性、人权的 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愤世疾俗之 情的发泄。
2、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
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 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 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 象相结合,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 形成曲折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风格特点,使诗歌 的内涵更为深厚。可以说,中国的 诗歌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得 厚重了。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写耳
之所闻,目之所见。一只离群之雁 在野外号叫,惊恐的鸟儿在林子里 窜飞不停。从写景状物来看,孤鸿 凄厉的号叫,鸟儿遇惊在月光下乱 飞的影子,这一声动,一形动,分 别从听觉和视觉上衬托出了夜的死 寂。从摹情表意来说,孤鸿乃失群 之雁,是诗人自喻。
名噪一时的“竹林七贤”,在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