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一、小学生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匀称。

童年期的儿童骨骼增长比较快,但骨化尚未完成,因此,小学生的骨骼富于弹性,但不坚硬,易弯曲变形。

尤其是脊椎的软骨成分丰富,骨盆骨化尚未完成。

童年期儿童肌肉含水分相对较多,含蛋白质、脂肪、糖和无机盐较少,富有弹性,而肌肉较弱,容易疲劳,但恢复快。

大肌肉、上肢肌发育较早,小肌肉与下肢肌发育较迟。

小学生新肌纤维较细,心脏功能较差。

二、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感知特点与教育
(1)感知由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感知还带有明显的无意性,在良好教学的影响下,他们感知的有意性不断发展起来。

教师应注意加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
学生的指导下,在每次感知前向儿童提出明确的、具体的目的,提示观
察的内容及重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感知由笼统性向精确性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整体感知,缺乏精细分辨的能力,表现出感知的笼统性。

从中年级开始,感知由笼统向精确性发展。

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特别是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事物
进行比较分析,既要掌握事物的整体又要把握事物的各个细节,将学生
容易遗漏的细节重点突出,有效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之产生精确的
感知。

(3)观察
观察是有目的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表现。

小学生的观察常注意一些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
而忽略主要的东西。

教师应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
物的本质特征。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缺乏兴趣、缺乏系
统性。

2、注意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作用。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

3、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1)由无意识记占优势到有意识记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识记占优势。

到中年级,有意识记逐渐赶上和超过无意识记而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教师要注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情绪性,充分发挥低年级学生无意识记占优势的特点。

同时,要以有意识记作为学生的主要记忆方式,以无意识记为辅助方式,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交替使用,不断促进学生识记能力的发展。

(2)有机械识记占优势到意义识记逐渐占有重要地位。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识记材料时,多采用机械重复的方法,表现出较强的机械识记能力。

到中高年级,小学生逐渐学会从材料的意义、逻辑关系方面识记学习材料的意义识记逐渐占有重要地位。

对此,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小学生机械识记的作用,同时,要特别关注小学生意义识记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小学生意义识记的能力。

(3)具体形象记忆仍占有主导地位,而词的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学生记忆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高于具体次的记忆,而具体词的记忆效果又高于记忆抽象的词,具体形象记忆仍占有主导效果高于记忆抽象的词,具体形象记忆仍占有主导地位,且年级越低越是如此。

对此,小学时期的直观教学非常重要。

4、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逐渐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小学生的思维缺乏自觉性、灵活性。

小学生在概念获得方面尚有困难,因概念的形成需要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

所谓抽象思维,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的思维活动。

因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一般认为,小学四年级是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关键期。

但小
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离不开感性经验的支持。

三、小学生情感的发展
儿童入学后,学校不断向儿童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使情感的倾向性、深度、稳定性及效能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但小学生的道德感是比较模糊的,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物的好坏,而且小学生的理智感大多是和具体事物相联系的。

四、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含义及成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认识成分,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二是情感成分,是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是意志成分,是个体对自己的意志控制。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态以及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反映。

生理自我以个体的躯体为中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生理自我在3
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评价不涉及个人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的调节
控制能力也比较差。

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征的意识,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青春期时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比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学
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五、社会性发展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个方面。

1、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相对应。

小学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的趋势: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外部行为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心理品质特征的注意;从简单到复杂,即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从具体思维带抽象思维;从弥撒性的、简接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想。

2、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

〈1〉进入小学后,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发生某些变化。

双方交往时间减少;发生冲突的数量也减少,并开始具有解决冲突的多种不同的方式;父母对儿童的关注也有所减少;对儿童的控制由直接控制逐步转为引导、教育儿童自我控制。

〈2〉想想儿童与同伴交往的特点体现为:与同伴交往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儿童开始形成同伴群体。

〈3〉小学儿童与教师的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

低年级学生对教师的要求绝对服从,从三年级开始学生不再无条件服从、信任教师。

学生的各种表现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而教师的教学水平、个性特点、期望等因素也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着学生。

六、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低年级小学生对学习的价值不甚了解,对学习和游戏也难以分得很清楚。

教师应尽快让学生习惯与新的生活制度,使儿童认识到学习不完全是游戏,而是一次认真的工作,学习能知道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对小学生而言,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所以,他们对老师怎样对待他,对他的学习有什么反应十分敏感。

分数,带有教师的评价,所以,学生很快就了解到分数的作用,取得高分成就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3、学习兴趣与习惯
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点安排教学过程。

小学生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的常规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重视学习的结果。

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常常和自己对成绩的满足感的体验联系在一起。

这种满足感是伴随着教师的称赞、夸奖而增强的。

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多鼓励,这对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非常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