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
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训练
选择题
1.“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上述材料评述的是()
A. 官渡之战
B. 巨鹿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2.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
下列史实与曹操有关的是( )
①招贤纳士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建立魏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下列战役能够体现曹操这一雄心壮志的是()
①牧野之战②长平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4.《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 D.桂陵之战5.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本诗评述的战争影响是()
A. 加速了统一的步伐
B. 为刘备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 造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D.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6.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在三国时期这一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
A.魏B.蜀 C.吴 D.西晋
7.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下图两个典故,与这两个典故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8.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B)
9.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
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称王,国号吴10.“局部统一较之众军阀割据混战是一进步,它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环境,各国统治者又都重视发展生产,为全国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
”这里所说的局部统一是指
()
A. 战国七雄
B. 三国鼎立
C. 南北朝对峙
D. 宋金并立11.下列人物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①孙权②曹操③刘备④曹丕⑤诸葛亮⑥袁绍
A. ①②③⑥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12.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称之为“鼎”,一般来说,“鼎”有三足。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
请你完成下列有关“三国鼎立”的问题。
(1)小明在学习完《三国鼎立》一课后,为了加强记忆,用示意图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小结,请结合下图把他没有完成的内容补充完整。
材料一:
材料二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2)材料二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这次战役的影响是什么。
(3)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策略?这个策略在之后有何成功的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13..(1)①曹操②袁绍③刘备④孙权⑤曹操
A:魏 B:蜀 C:吴
(2)官渡之战。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策略:联吴抗曹。
实践: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合大败曹操。
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4、学生通过欣赏与三国鼎立相关的文学作品——配乐诗,学会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历史的意境,领悟历史的内蕴。
5、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开庭审判”,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看法,学会如何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对历史的思辩能力。
6、学生通过联系课文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现象做出评述,懂得“以史鉴今、古为今用”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对课本剧的编写与排演,理解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认识到团结合作对解决问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历史情境想象和观看影片,使学生感受到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意识到现在生活的美好。
3、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同三国鼎立局面的
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分析法、绘图法
四、课时划分:一课时
五、课时类型:新授课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三国鼎立》片头曲
2、说起三国,群星璀璨,彼此斗智斗勇的年代,同学们都知道有哪些人物
呢?投影幻灯片显示三国及东汉主要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
亮…..
3、首先,我们来看与曹操有关的一场战役—→第一子目:官渡之战。
二、讲授新课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后来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在北方众多军事集团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
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这场战役是什么?(官渡之战。
)
2.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4页《官渡之战形势图》以及第二段的内容,学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4页第一段的内容,问: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呢?(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
经济上:垦荒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
4.教师讲解: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过渡)教师出示材料:“既生瑜,何生亮?”这是赤壁之战中一位著名历史人物说的一句话。
“瑜”是谁?
(二)赤壁之战
(周瑜。
)“亮”又是谁?(诸葛亮。
)赤壁之战又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我们来一起学习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1.教师讲解: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
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
一个是江东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
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
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2.教师展示课本第75页《赤壁之战形势图》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5、76页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分组讨论整理,完成赤壁之战的概况表。
教师活动:讲述曹操欲统一全国,与孙刘联军于208年决战赤壁,启发学生分析“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获胜而在占据优势的赤壁之战中反而失败呢?”指导学生理解曹操的失败导致其无力南下,留在北方休养生息,而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和发展,最终形成“三分天下”的鼎立之势。
顺势导入下一子目:三国鼎立学生活动:回忆看过的电视剧或是通俗读物《三国演义》,知道刘备因得到诸葛亮辅佐,势力得以增强。
由几位学生再现刘备“三顾茅庐”的情景。
再由一位学生演示幻灯片,讲解赤壁之战的过程。
讲述完毕后,学生欣赏配乐诗——《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文学作品中感受历史的气息,领悟历史的内蕴。
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课内外知识,谈谈曹操失败的原因。
(板书设计)
曹操:实力雄厚、兵多将广
轻敌、大意、骄傲
士兵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长途跋涉,十分疲惫
孙刘联军:人少力弱
天时:考虑气候、天气规律作战
地利:长江天险,攻虽不足,守则有余
人和:“黄盖诈降”,士兵习水性,会水战
3.教师引导: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这两
次战争的主角都有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地位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孙刘联军采用正确战术。
)渗透情感教育:骄兵必败。
[教师过渡]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
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这样,三个军阀的实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这样,后来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三国鼎立
1.教师展示第76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并提问:“三国”是指哪三国?(魏、蜀、吴。
)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76页三国鼎立的相关内容,并要求学生分组合作
三、三国鼎立
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前一子目已经对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力量进行了对比,并做出分析,这里着重是让学生了解三方势力继续发展后所形成的三个实力相当的政权,掌握三个国家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国号。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出示“三国时期全国形势图”,引导学生掌握三个国家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国号。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归纳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弄清疑问: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
3.学以致用,史实辨析:教师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
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
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不符合。
)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人物,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
)
4.教师讲解: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些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
理与开发。
5.教师可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学生回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三、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第一关)
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2、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A、220年
B、208年
C、221年
D、222年
4、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结束是()
A、220年
B、280年
C、221年
D、222年
5、《三国演义》第119回“再受禅依样画葫芦”描写的是()
A曹丕篡汉建魏 B 刘备称帝C孙权称王D司马炎篡位建晋
(二)快速抢答(第二关)
1、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谁?
曹操
2、说出东汉末年的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3、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战。
这句话有没有错误?为什么?
不对因为曹操是东汉末年人而不是三国人物
4、221年蜀国的建立者是诸葛亮,对吗?
蜀国的建立者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
5、三国时期的夷洲是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夷洲是指今天的台湾
四、课堂小结
一、东汉王朝的崩溃
二、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五、布置作业
完成下面表格
政权
魏
蜀
吴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战争的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两场战役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阅读《三国演义》等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了解认识人物的相关史事,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在两场战役中一胜一败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多媒体(PPT);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林俊杰的歌曲《曹操》(mv)导入。
(时间约2分)
教师提问:同学们,这首歌的名字是《曹操》,请问曹操是哪个时
期的人啊?
学生:三国时期。
教师:三国?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请同学们翻开书第80页。
(2分30秒)
(二)讲授新课
一、官渡之战
教师出示幻灯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讲解: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这是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形势图。
同学们看一下东汉末年的大军阀有哪几个啊?
学生:袁绍,曹操,张鲁,刘表,刘璋等等。
教师:不错,但是在这些军阀之中,势力最大的有哪两个啊?
学生:这其中以北方的袁绍和曹操的势力最大。
教师:非常好。
出示曹操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学生:东汉末年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生活生活艰难。
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最渴望什么?
学生:结束战争,恢复平静的生活。
教师: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结束的这种乱世局面呢?
学生:曹操。
教师:对。
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课件显示曹操画像及诗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教师:从这几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具有怎样的志向?怀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
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曹操势力是怎样壮大起来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
1、背景: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各地出现盘踞一方的军阀。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方,称雄北方。
2、曹操势力的壮大
政治上:(1)“挟天子以令诸侯”;(2)重视人才。
经济上: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2、官渡之战
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第一目,完成下列表格。
【小组合作】
【思考】曹操能够以少胜多袁绍的原因是什么?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才能出众;重用人才。
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不善于重用人才。
二、赤壁之战
教师:我们刚刚学习了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
教师出示《赤壁之战前形势图》
出示刘备、孙权的简介
1、背景
(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孙权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赤壁之战
播放视频《火烧赤壁》(约5分钟)
【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课本第二目,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小组合作】
【思考题】试分析: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孙刘联军胜利原因:①组成联军,战略得当;②采用火攻,战术得当;③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曹操战败的原因:①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②主观: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合作探究】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谦虚谨慎,骄傲必败;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合作探究】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异同点
三、三国鼎立
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赤壁之战,它的影响我们也知道了,是什么?
学生: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教师:对。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三国鼎立,究竟是哪三个政权呢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目—三国鼎立。
教师:请同学们自行阅读课本第三目,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我们来比一比速度,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准。
完成的小组请举手。
出示《三国鼎立》表格
1、三国鼎立
教师讲解:这里需要指出一点,222年,孙权只是称吴王,它标志着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才是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
教师: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后,为了积蓄力量消灭对方,每一个政权都致力于恢复和发展自己的经济,最后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2、魏、蜀、吴、三国的经济发展:
(1)魏国:马钧改进翻车。
(2)吴国: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
同时也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蜀国:蜀锦:蜀国的丝织业兴盛。
【课堂总结】
教师;现在我们来课堂小结一下,用歌诀记忆法:
200年曹袁战官渡,统一北方奠基础。
208年赤壁起战火,孙刘抗曹少胜多。
三国鼎立魏蜀吴,洛阳成都建业都。
三国经济有发展,230年卫温去台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