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材分析PPT教学课件 人教课标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材分析
福州二中 何斌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
对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评价孝文帝改革。
本单元线索: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背景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特点和措施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为隋最终完成 ⒈经济 统一奠定基础 洛阳的繁盛 ⒉政治 ⒊民族关系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为隋最终完成 ⒈经济 统一奠定基础 洛阳的繁盛 ⒉政治: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治 ⒊民族关系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为隋最终完成 ⒈经济 统一奠定基础 洛阳的繁盛 ⒉政治: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治 ⒊民族关系: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地处黄河之 南,农业生 产发达
利于控制中原,并 举兵南下征服较弱 的“南齐”
军事 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⒉整顿吏治 ⒊迁都洛阳 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⑴原因 军事:北方柔然威胁 地理: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⑵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洛阳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且 根本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为数朝之都(东周、东汉、曹魏、西晋曾定都于此), ⑶作用:为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 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为当时南齐的 化氛围 国力较弱,迁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孝文帝南北 ⒋革除旧俗 统一的愿望。
思考: ⒈北魏孝文帝为什么非常重视对官吏的治理? ⒉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整顿吏治?效果如何? ⒊颁行俸禄制度能否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⒉整顿吏治 ⑴原因:吏治腐败,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 ⑵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贼,有大 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 臣回答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奈。如果地方官吏 巩固政权 称职,治理有方,盗贼自然就会平息了。 ⑶影响 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
东 汉
南方
魏 蜀 吴
十六国
北朝 南朝
西晋
东晋
隋 朝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
1、历史线索(魏晋南北朝220—589)
东魏 北朝: 北魏 南北朝 南朝: 宋 西魏 齐 梁
北齐 北周 陈 隋朝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 2、时代特征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 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 间,战争频繁。 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 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 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
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 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 耕;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 不须还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 枣树等,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 亩,妇人五亩。 二.露田不得买卖,桑田可以买卖 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 头,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 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 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 交接,不许出卖。 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 公田”。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警句 51关于学习或励志的名言警句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50条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煮 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明]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吴晗 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板桥 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王充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郑玄 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 ---钱三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丘 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陆珑[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况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孔丘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高尔基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高尔基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弗・培根 读书对于智慧,也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艾迪生[英国作家] 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伏尔泰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托尔斯泰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别林斯基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马克思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雨果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改革的背景 ⒈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奠定基础 →必要性 ⒉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⒊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可能性 4.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为改革创造了有利 条件。 三、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思考: ⒈北魏何以有那么多的土地可以支配?能够实 行均田制的前提、目的是什么? ⒉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政府分配给农民 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⒊均田制是不是重新平均分配土地?有没有废 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⒋推行均田制后,官吏和地主的利益有没有受 损? ⒌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均田制的实行及内容
禁
露田
男:40亩 女:20亩
桑田
男:20亩 农民所有
国家所有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⑴背景:①北魏原有的游牧生产方式的落后,农耕文明 的先进。②北魏政权中央权力集中,有一定的行政效率。 ③前 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⑵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⑶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 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⑷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⑸作用: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 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 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民族融合: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 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 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 到来;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 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 基础。 基础。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
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 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 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 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 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三、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⒉整顿吏治 ⒋革除旧俗
(1)措施
⒊迁都洛阳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 ①易服装 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④通婚姻 ⑤改籍贯
(2)作用: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 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封建化。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要讲 究改革的策略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所 以改革者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心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 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 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弱根源于孝文 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 风,消灭雄武之风”。请你对这种史学观点做 出评判。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 定基础
深度分析
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措施全面 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③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④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 毅然改革
牧马(魏晋 墓壁砖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扬场图 (魏晋墓 葬壁画)
耕牛图 (魏晋墓 葬壁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 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 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 了怎样的改变?
生产方式农耕化
鲜卑人乐俑
礼乐制度:是周代最 早对“礼”(祭祀等仪式) 和“乐”(伴随礼进行的 乐舞)作出的规定制度, 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强 调和固定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 能得出什么认识? 社会制度封建化
1、前期:均田制、整顿吏治 2、后期:迁都、革除旧俗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 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
1、历史线索(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方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 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 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 化、生活方式汉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 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 基础。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 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跋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 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 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思考: ⒈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⒉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最终达到目的? ⒊迁都的作用是什么?平城 Nhomakorabea洛阳
从平城方面看 政治 经济
从洛阳方面看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有利于争取汉 不利于改革 族地主的合作
气候恶劣,交 通不便,生产 不能满足需要
易受强敌“柔然” 威胁,不利于控 制中原 落后的少数民 族文化
对这个时代, 你还知道些什么?
花木兰 梁祝 驸马 王羲之 顾恺之 祖冲之 陶渊明 九品中正制 淝水之战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莫高窟 少林寺 《齐民要术》 《说文解字》 《文心雕龙》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
孝文行改革,旧俗尽扫光。 均田加俸禄,南迁到洛阳。
鲜卑封建化,民族融合强。
专题三 四、改革的历史作用 ⒈经济 ⒉政治 ⒊民族关系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⒈经济 洛阳的繁盛 ⒉政治 ⒊民族关系
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 里,“十万九千户”,约60万人口,是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 最大的城市。该城以里坊制度布局管理,其格局为隋唐长安城、 洛阳城所仿效。
鲜卑人乐俑
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
生活方式汉族化
北魏孝文帝出行图
魏晋南北朝(220—589)
你知道哪些与这个时代有关的成语故事?
东床袒腹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江郎才尽 中流砥柱 闻鸡起舞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步步莲花 黄粱一梦
风声鹤唳 皮里阳秋 东山再起 南柯一梦 骑虎难下
魏晋南北朝(220—589)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 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汉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
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⒈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 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 ⒉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 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 ⒊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 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⒋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 策、汉化政策、“和亲”、“册封” 。 ⒌友好交往。
颁行俸禄制度不一定 就能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 目的。还必须建立一套有 效的监督机制配合,使制 度、执行与监督三者相互 结合才可能有效地防止官 吏的贪污受贿。
北魏贵族墓志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⒉整顿吏治 ⑴原因:吏治腐败,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 ⑵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 ⑶影响 巩固政权 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 ⒊迁都洛阳
福州二中 何斌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
对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评价孝文帝改革。
本单元线索: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背景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特点和措施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为隋最终完成 ⒈经济 统一奠定基础 洛阳的繁盛 ⒉政治 ⒊民族关系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为隋最终完成 ⒈经济 统一奠定基础 洛阳的繁盛 ⒉政治: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治 ⒊民族关系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为隋最终完成 ⒈经济 统一奠定基础 洛阳的繁盛 ⒉政治: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治 ⒊民族关系: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地处黄河之 南,农业生 产发达
利于控制中原,并 举兵南下征服较弱 的“南齐”
军事 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⒉整顿吏治 ⒊迁都洛阳 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⑴原因 军事:北方柔然威胁 地理: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⑵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洛阳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且 根本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为数朝之都(东周、东汉、曹魏、西晋曾定都于此), ⑶作用:为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 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为当时南齐的 化氛围 国力较弱,迁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孝文帝南北 ⒋革除旧俗 统一的愿望。
思考: ⒈北魏孝文帝为什么非常重视对官吏的治理? ⒉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整顿吏治?效果如何? ⒊颁行俸禄制度能否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⒉整顿吏治 ⑴原因:吏治腐败,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 ⑵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贼,有大 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 臣回答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奈。如果地方官吏 巩固政权 称职,治理有方,盗贼自然就会平息了。 ⑶影响 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
东 汉
南方
魏 蜀 吴
十六国
北朝 南朝
西晋
东晋
隋 朝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
1、历史线索(魏晋南北朝220—589)
东魏 北朝: 北魏 南北朝 南朝: 宋 西魏 齐 梁
北齐 北周 陈 隋朝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 2、时代特征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 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 间,战争频繁。 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 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 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
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 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 耕;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 不须还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 枣树等,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 亩,妇人五亩。 二.露田不得买卖,桑田可以买卖 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 头,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 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 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 交接,不许出卖。 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 公田”。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警句 51关于学习或励志的名言警句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50条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煮 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明]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吴晗 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板桥 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王充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郑玄 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 ---钱三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丘 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陆珑[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况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孔丘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高尔基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高尔基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弗・培根 读书对于智慧,也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艾迪生[英国作家] 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伏尔泰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托尔斯泰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别林斯基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马克思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雨果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改革的背景 ⒈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奠定基础 →必要性 ⒉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⒊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可能性 4.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为改革创造了有利 条件。 三、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思考: ⒈北魏何以有那么多的土地可以支配?能够实 行均田制的前提、目的是什么? ⒉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政府分配给农民 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⒊均田制是不是重新平均分配土地?有没有废 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⒋推行均田制后,官吏和地主的利益有没有受 损? ⒌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均田制的实行及内容
禁
露田
男:40亩 女:20亩
桑田
男:20亩 农民所有
国家所有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⑴背景:①北魏原有的游牧生产方式的落后,农耕文明 的先进。②北魏政权中央权力集中,有一定的行政效率。 ③前 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⑵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⑶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 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⑷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⑸作用: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 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 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民族融合: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 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 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 到来;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 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 基础。 基础。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
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 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 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 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 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三、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⒉整顿吏治 ⒋革除旧俗
(1)措施
⒊迁都洛阳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 ①易服装 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④通婚姻 ⑤改籍贯
(2)作用: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 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封建化。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要讲 究改革的策略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所 以改革者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心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 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 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弱根源于孝文 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 风,消灭雄武之风”。请你对这种史学观点做 出评判。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 定基础
深度分析
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措施全面 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③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④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 毅然改革
牧马(魏晋 墓壁砖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扬场图 (魏晋墓 葬壁画)
耕牛图 (魏晋墓 葬壁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 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 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 了怎样的改变?
生产方式农耕化
鲜卑人乐俑
礼乐制度:是周代最 早对“礼”(祭祀等仪式) 和“乐”(伴随礼进行的 乐舞)作出的规定制度, 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强 调和固定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 能得出什么认识? 社会制度封建化
1、前期:均田制、整顿吏治 2、后期:迁都、革除旧俗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 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
1、历史线索(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方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 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 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 化、生活方式汉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 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 基础。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 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跋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 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 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思考: ⒈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⒉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最终达到目的? ⒊迁都的作用是什么?平城 Nhomakorabea洛阳
从平城方面看 政治 经济
从洛阳方面看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有利于争取汉 不利于改革 族地主的合作
气候恶劣,交 通不便,生产 不能满足需要
易受强敌“柔然” 威胁,不利于控 制中原 落后的少数民 族文化
对这个时代, 你还知道些什么?
花木兰 梁祝 驸马 王羲之 顾恺之 祖冲之 陶渊明 九品中正制 淝水之战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莫高窟 少林寺 《齐民要术》 《说文解字》 《文心雕龙》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
孝文行改革,旧俗尽扫光。 均田加俸禄,南迁到洛阳。
鲜卑封建化,民族融合强。
专题三 四、改革的历史作用 ⒈经济 ⒉政治 ⒊民族关系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⒈经济 洛阳的繁盛 ⒉政治 ⒊民族关系
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 里,“十万九千户”,约60万人口,是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 最大的城市。该城以里坊制度布局管理,其格局为隋唐长安城、 洛阳城所仿效。
鲜卑人乐俑
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
生活方式汉族化
北魏孝文帝出行图
魏晋南北朝(220—589)
你知道哪些与这个时代有关的成语故事?
东床袒腹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江郎才尽 中流砥柱 闻鸡起舞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步步莲花 黄粱一梦
风声鹤唳 皮里阳秋 东山再起 南柯一梦 骑虎难下
魏晋南北朝(220—589)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 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汉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
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⒈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 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 ⒉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 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 ⒊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 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⒋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 策、汉化政策、“和亲”、“册封” 。 ⒌友好交往。
颁行俸禄制度不一定 就能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 目的。还必须建立一套有 效的监督机制配合,使制 度、执行与监督三者相互 结合才可能有效地防止官 吏的贪污受贿。
北魏贵族墓志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⒉整顿吏治 ⑴原因:吏治腐败,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 ⑵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 ⑶影响 巩固政权 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 ⒊迁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