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新高考生物提升训练阶段性检测题五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性测试题五(必修二第四单元)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通过下列技术可以分别将它转变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
①AABB ②aB ③AaBB ④AAaaBBBB
则以下排列正确的是( )[XXK]
A.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养、细胞融合
B.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
D.多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
答案 B
解析由于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通过AaBB与AaBB杂交,则获得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选取AaBB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则获得基因型为aB的单倍体;将外基因转入生物AaBB中,则获得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将生物AaBB用秋水仙素处理,则获得基因型为AAaaBBBB 的四倍体。

2.(2013·潍坊)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兔群中,雌兔基因型频率FF(30%)、Ff(60%)、ff(10%);雄兔基因型频率FF(20%)、Ff(40%)、ff(40%)。

假设随机交配,则子代中( ) A.基因型频率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
B.Ff基因型频率为52%
.F基因频率雌兔为60%、雄兔为40%
D.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相同
答案 B
3.(2013·北京东城区)二倍体植物甲(2N=10)和二倍体植物乙(2n=10)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F1不育。

以物理撞击的方法使F1在减数分裂时整套的染色体移至同一个配子中,再让这样的雌雄配子结合产生F2。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甲和乙能进行有性杂交,说明它们属于同种生物
B.F1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其染色体组成2N+2n
.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则长成的植株是可育的D.物理撞击的方法导致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2为二倍体
答案
4.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关于这种改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若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将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
②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定不能遗传
③若发生在人的体细胞中有可能发展为癌细胞
④都是外因素影响引起的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①③D.②④
答案
解析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的形成过程中,将会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可以随无性繁殖进入后代中;若是与癌变相关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则有可能引起细胞发生癌变;基
因突变往往是外部因素(突变因子)和内部因素(基因结构发生改变)综合作用的结果。

5.下图表示控制某多肽链合成的一段DNA链,已知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AUG,合成的多肽链的氨基酸组成为“甲硫氨酸—脯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缬氨酸”,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该多肽链中有4个“—O—HN—”结构
B.决定该多肽链的遗传密码子依次是AUG、、A、GGG、GUA
.上图DNA片段中的①链起了转录模板的作用
D.若发生基因突变,则该多肽链的结构一定发生改变
答案 D
解析若发生的基因突变为无效突变,则不会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多肽链的结构也不会改变。

6.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使种群基因库发生一些变化
B.环境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马和驴能杂交并可产生后代说明两者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相互选择的结果
答案
解析生殖隔离的含义有两个:一是不能杂交产生后代,二是即便产生后代,后代也是不育的。

马和驴的杂交结果属于后者,因此也存在生殖隔离。

7.(2013·临沂)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D.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总是一致
答案 A
8.与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相比,尽管人工诱变育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是该育种方法的独特之处是( )
A.可以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
B.育种周期短,加快育种的进程
.改变基因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
D.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性状稳定快
答案
解析诱变育种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产生自然界中原并不存在的基因。

9.下图示意某生物细胞减数分裂时,两对联会的染色体之间出现异常的“十字型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

据此所作推断中,错误的是( )
A.此种异常于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B.该生物产生的异常配子很可能有HAa或hBb型
.该生物基因型为HhAaBb,一定属于二倍体生物
D.此种异常可能会导致生物体育性下降
答案
解析首先理解该图中包含两对同染色体,该染色体组成可以是二倍体,也可以是单倍体。

10.(2013·临沂)下图为DNA分子在不同酶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图中依次表示限制性内切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解旋酶作用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④②③B.①②④③
.①②③④D.①④③②
答案 A
11.(2013·北京东城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深刻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

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中有利变异的保存和积累
B.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个体的表现型在个体死亡后消失,种群通过繁殖保留基因库答案 D
12.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显性常染色体遗传病,从理论上分析,
如果双亲中一方患病,其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 )
A.25%或30% B.50%或100%
.75%或100% D.25%或75%
答案 B
解析双亲中的患病方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

13.在一个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aa)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则F1中A的基因频率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30%,21% B.30%,42%
.70%,21% D.70%,42%
答案 D
14.(2013·南京)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起重要作用,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A基因突变为a基因,a基因还可能再突变为A基因
B.A基因可突变为A1、A2、A3……,它们为一组复等位基因
.基因突变是有害的
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
解析基因突变可以对生物的生存有利,也可以对生物的生存有害,还可以对生物的生存既无害也无利。

15.(2013·临沂)下列有关单倍体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倍体是具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
B.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可用培育新的物种
.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一般不能正常结实
D.八倍体小黑麦的花粉培育成的植株不是单倍体
答案
16.DNA连接酶的主要功能是( )
A.使DNA复制时母链与子链之间形成氢键
B.使黏性末端碱基之间形成氢键
.将两条DNA末端之间的缝隙连接起
D.将碱基、脱氧核糖、磷酸之间连接起
答案
解析DNA连接酶催化DNA双链外侧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它与碱基之间的氢键无关。

17.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只有出现了生殖隔离,才标志生物发生进化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D.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答案 D
18.(2013·哈师大附中月考)人体细胞中共有46条染色体,玉米细胞中共有20条染色体,要测定人类基因组和玉米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分别需要测定的染色体数为( )
A.46,20 B.23,10
.22(常)+X+Y,10 D.22(常)+X+Y,11
答案
19.(2013·江苏兴化联考)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性生殖的出现,使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
B.某种群中BB、Bb和bb基因型个体分别占20%、60%、20%,该
种群中B基因频率是50%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是有害无益的
答案 D
20.(2012·南京)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

据《兰州晨报》报道,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匹普氏野马被放归到保护区中。

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
B.野外的普氏野马有助于恢复力稳定性的增强
.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其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
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

X。

X。

K]
答案
解析基因突变是在某些诱变因素的诱发下发生的,不能判断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放归普氏野马,增加了物种的种类,保护区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在自然选择的情况下,不适应环境的普氏野马被淘汰,导致某些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根据题干信息不能判断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之间发生了生殖隔离。

21.将①、②两个植株杂交,得到③,将③再作进一步处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由③到④过程一定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B.由⑤×⑥到⑧的育种过程中,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则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
D.由③到⑦过程可能发生突变和重组,突变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育种方式的特点以及原理。

由③到④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进行的诱变育种,在这个过程中只进行有丝分裂,没有进行减数分裂,也就没有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同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由⑤×⑥到⑧,进行的是多倍体育种,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则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占总数的1/4;由③到⑦的过程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发生了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突变和重组。

22.(2012·南京)下图表示在不同处理时间内不同浓度的秋水仙
素溶液对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的影响。

细胞畸变率(%)=畸变细胞数细胞总数
×100%。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的浓度越高,黑麦根尖细胞的畸变率越高
B.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与秋水仙素的作用时间呈正相关
.浓度为005%和025%的秋水仙素均有致畸作用
D.秋水仙素引起细胞畸变的时间为细胞分裂的间期
答案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秋水仙素浓度的不断增高,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并不是一直升高,并且与秋水仙素的作用时间不呈正相关;在不同处理时间内浓度为005%和025%的秋水仙素均有致畸作用;秋水仙素引起细胞畸变的时间为细胞分裂前期。

23.(2012·洛阳)下列有关育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杂交育种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原理是基因突变
B.生产上通常采用多倍体育种的方法获得无籽番茄
.诱变育种可以快速获得具有新基因的纯合子
D.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可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答案 D
24.下图表示某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在a~b段的增长速率逐渐下降
B.在b时对作物多次喷洒同种杀虫剂可防止c点出现
.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蝗灾导致农田荒芜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答案 B
25.(2012·成都质检)北极比目鱼中有抗冻基因,其编码的抗冻蛋白具有11个氨基酸的重复序列,该序列重复次数越多,抗冻能力越强,下图是获取转基因抗冻番茄植株的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
是( )
A.过程①获取的目的基因,可用于基因工程和比目鱼基因组测序
B.多个抗冻基因编码区依次相连成能表达的新基因能得到抗冻型
增强的抗冻蛋白
.过程②构成的重组质粒缺乏标记基因,需要转入农杆菌才能进
D.应用DNA探针技术,可以检测转基因抗冻番茄植株中目的基因的存在及其完全表达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相关知识。

过程①为反转录法获取目的基因,获取的目的基因可用于基因工程,但由于用这种方法获得的基因不是该生物的全部基因,故一般不能用于对比目鱼的基因组测序;由题干可知,能表达的抗冻蛋白基因相关序列重复次数越多,得到的抗冻蛋白的抗冻能力越多、越强,因此多个抗冻基因编码区依次相连成能表达的新基因可得到抗冻型增强的抗冻蛋白;过程②构成的重组质粒具有标记基因,转入农杆菌的目的是利用农杆菌将重组质粒携带进入蕃茄组织细胞;利用DNA探针技术,可检测抗冻番茄植株中目的基因的存在情况,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应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50分)
26.(8分)果蝇是常用的遗传研究的实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黑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

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可能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____________。

(2)已知果蝇白眼(b)为隐性基因,在该种群中每2500只果蝇中才有一只白眼果蝇,那么白眼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3)假定残翅(v)的基因频率为10-5,则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残翅果蝇难以生存,结果长翅果蝇(V)类型个体逐渐增多,V基因频率也随之升高,经过许多代后,长翅类型为该种群中常见类型,与其他突变
类型相比,残翅个体要少得多,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对果蝇的群体遗传的研究,可得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________。

果蝇作为遗传常用的实验材料,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106
(2)2%
(3)残翅是不利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不断地被淘汰,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种群隔离具有易区分的相对性状;子代多;饲养周期短等
27.(8分)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被授予2006年中国最高技奖,其主要成果之一是将偃麦草与普遍小麦杂交,育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

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属于远缘杂交。

远缘杂交的难题主要有三个: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和后代“疯狂分离”。

(1)普通小麦(六倍体)与偃麦草(二倍体)杂交所得的F1不育,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使其可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

这样得到的可育后代是几倍体?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普通小麦与偃麦草杂交得到的F1一般更像偃麦草,如果要选育出具有更多普通小麦性状的后代,下一步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

(3)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这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物种的形成(见上图),请在下面填出上图中相应的生物名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形成可育配子的概率很小使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幼苗或正在发芽的种子进行处理,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八倍体
(2)将杂交后代与普通小麦反复杂交
(3)①突变和重组(或可遗传的变异) ②种群基因频率③生殖隔离
28.(9分)已知H抗原是A、B、O血型的基本分子,等位基因H、h及I A、I B、i三个等位基因控制A、B、O血型(A型:I A I A或I A i,B型:I B I B或I B i,AB型:I A I B,O型:ii)形成过程如图:
(1)基因H通过控制催化前体物质合成H抗原的酶,从而控制A、
B、O血型,这属于基因________控制性状。

(2)下图是一个孟买型个体的家族系谱及相关血型,其中4号个体为孟买型。

①孟买型是罕见血型,原因是基因h在基因库中____________;而个体4为孟买型,推测其孟买型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

②若3号个体父母不含h基因,则3号个体基因型为________(用基因H、h及I A、I B、i,如HhI A I B,下同);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
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

③若孟买型在该地区出现的概率为1/1000 000,则6号个体与一位非孟买型、表现型为AB血型的男性结婚生育,预期生出一个孟买型女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答案(1)间接
(2)①基因频率低基因突变②HHI A i hhI B i Hhii
③1/4000
29.(8分)
(2013·北京海淀区)右图示果蝇染色体组成,有眼和无眼是由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的。

研究者获得一些无眼突变体和单体果蝇类型(该果蝇体细胞中某一对同染色体缺少一条),并应用这些材料研究做了系列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已知果蝇Ⅲ号染色体上有黑檀体基因,将黑檀体无眼果蝇与灰体有眼果蝇杂交,获得的F1代均为灰体有眼果蝇,说明无眼为________性状。

将F1代雌雄果蝇相互杂交,F2代表现型为________,其比例接近于________,说明控制无眼的基因不在Ⅲ号染色体上;将无眼基因与位于Ⅱ号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重组实验时,若实验结果与上述实验
结果________,则说明控制无眼的基因极可能位于Ⅳ号染色体上。

(2)为验证(1)的推测,将有眼且Ⅳ号染色体单体的果蝇与无眼果蝇杂交。

①若F1表现型为________,则该基因不在Ⅳ号染色体上;
②若F1表现型为________,且比例接近于________,则该基因位Ⅳ号染色体上。

(3)果蝇的单体类型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________类型。

答案(1)隐性灰体有眼、灰体无眼、黑檀体有眼、黑檀体无眼9:3:3 :1 类似(相似)
(2)均为有眼果蝇有眼和无眼1:1
(3)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
30.(8分)请回答Ⅰ、Ⅱ中的问题。

Ⅰ、某育种家在农田中发现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控制小麦麦穗大与小的基因分别用D、d表示,控制不抗病与抗病的基因分别用T、t表示),自花受粉以后获得160颗种子,这些种子发育成的小麦中有30株为大穗抗病,有X(X≠0)株为小穗抗病,其余都染病。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30株大穗抗病小麦的基因型为________,其中从理论上推测能稳定遗传的小麦约为________株。

(2)若将这30株大穗抗病的小麦作为亲本自交,在F1中选择大穗抗病的小麦再自交,F2中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小麦占F2中所有的大穗抗病小麦的比例约为______。

(3)上述育种方法是________,选育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小麦还可以采用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Ⅱ、限制性内切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在质粒上
有该酶的一个切点。

(1)请画出质粒被限制酶Ⅰ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__________________。

(2)质粒的化本质是________,可以作为哪一种基因操作工具?________。

(3)要将用限制性内切酶Ⅰ切开的质粒与已经修饰好的目的基因连接起,需要用到的基因操作工具是____________,该工具能将两个DNA 分子末端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连接起,形成重组DNA 分子的骨架。

答案 Ⅰ、(1)Ddtt 、DDtt 10
(2)7/9
(3)杂交育种 单倍体育种
Ⅱ、(1)—G ↓GAT —— TAGG —(――→,用酶Ⅰ切割)—G GAT ——TAG G —
(2)双链环状DNA 基因运载体
(3)DNA 连接酶 脱氧核糖 磷酸
31.(9分)大豆是两性花植物。

下面是大豆某些性状的遗传实验:
(1)大豆子叶颜色(BB 表现深绿;Bb 表现浅绿;bb 呈黄色,幼苗阶段死亡)和花叶病的抗性(由R 、r 基因控制)遗传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因型是______________。

②用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自交,在F2的成熟植株中,表现型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

③用子叶深绿与子叶浅绿植株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得到的F2成熟群体中,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

④将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的花粉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再将这些植株的叶肉细胞制成不同的原生质体。

如要得到子叶深绿抗病植株,需要用________________基因型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

⑤请选用表中植物材料设计一个杂交育种方案,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选育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材料。

(2)有人试图利用细菌的抗病毒基因对不抗病大豆进行遗传改良,以获得抗病大豆品种。

①构建含外抗病毒基因的重组DNA分子时,使用的酶有________。

②判断转基因大豆遗传改良成功的标准是__________,具体的检测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发现了一种受细胞质基因控制的大豆芽黄突变体(其幼苗叶片明显黄化,长大后与正常绿色植株无差异)。

请你以该芽黄突变体和正常绿色植株为材料,用杂交实验的方法,验证芽黄性状属于细胞质遗传。

(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
答案(1)①BbRR BbRr ②子叶深绿抗病: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浅绿不抗病=3:1:6:2 ③80% ④BR与BR、BR 与Br ⑤用组合一的父本植株自交,在子代中选出子叶深绿类型即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材料。

(2)①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②培育的植株具有病毒抗体
用病毒分别感染转基因大豆植株和不抗病植株,观察比较植株的抗病性
(3)P ♀芽黄突变体×正常绿色植株♂

F1幼苗均呈芽黄(黄化)
P ♀正常绿色植株×芽黄突变体♂

F1幼苗均呈正常绿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