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化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平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化学
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根据合成氨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N2(g)+3H2(g)=2NH3(g)△H=-2(a-b)kJ·mol-1
B.断裂0.5moIN2(g)和1.5molH2(g)中所有的化学键释放aKJ 热量
C.2NH3(l)= N2(g)+3H2(g)△H=2(b+c-a)kJ·mol-1
D.若合成氨反应使用催化剂,反应放出的热量增多
2.广口瓶被称为气体实验的“万能瓶”,是因为它可以配合玻璃管和其它简单仪器组成各种功能的装置.下列各图中能用作防倒吸安全瓶的是()
A.B.C.D.
3.下列溶液中粒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0.1mol/L NaHCO3溶液与0.1mol/L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
C(Na+)>c(CO32 -)>c(HCO3-)>c(OH-)
B.CH3COOH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中
c(CH3COO-)
c(CH3COOH)·c(OH-)
不变
C.室温下,pH=2的盐酸与pH=12的氨水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
c(Cl-)+c(H+)>c(NH4+)>c(OH-)
D.0.1mol/L CH3COOH溶液与0.1mol/L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
c(OH-)>c(H+)+c(CH3COOH)
4.《电石安全技术说明书》中对电石的描述为“……遇水或湿气能迅速产生高度易燃的乙炔气体,应与氧化剂类物质分开存放……”。
下列说法不合理
...
的是
A.盛装电石的包装上贴有的危险化学品标志为:
B.电石与硝酸分开存放
C.运输电石的铁桶内可充入氮气
D.电石着火可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5.将淀粉和淀粉酶的混合物放入玻璃纸袋中,扎好袋口,浸入流动的温水中,完全反应后,取袋内液体分别与碘水、新制Cu(OH)2(加热)和浓硝酸(微热)作用,其现象分别是
A.显蓝色、无现象、显黄色B.显蓝色、红色沉淀、无现象
C.无现象、红色沉淀、无现象D.无现象、变黑色、显黄色
6.【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二次模拟】某化学小组欲通过实验探究:I.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Ⅱ.苯与液溴在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机理。
所用装罝如图所示。
已知:MnO2+2NaBr+2H2SO4Br2↑+MnSO4+Na2SO4+2H2O
(1)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仪器X的名称为___________。
(2)制取溴苯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连接装罝,其接口顺序为(填字母):d接____,_____接_____,______接c;
②检査装置气密性;
③C中加入固体药品,_______,再打开D处开关K,点燃C处酒精灯;插入铁丝于混合液中,一段时间后,D中液体沸腾,原因是_________ ;
④关闭C中活塞。
(3)A中对广口瓶进行热水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4)若B中有淡黄色沉淀生成,能否确定苯与液溴发生了取代反应?_____(答“能”或“否”)。
(5)査阅文献:苯与液溴在FeBr3催化下的反应机理共分三步:
I Br2+FeBr3Br++FeBr4-
Ⅱ
①请完成第三步反应: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小组将A装置中浓硫酸替换成稀硫酸时实验失败,试从反应机理推测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
7.【新课标Ⅱ卷理综化学】某羧酸酯的分子式为C18H26O5,1mol该酯完全水解可得到1mol羧酸和2mol乙醇,该羧酸的分子式为()
A.C14H18O5 B.C14H16O4 C.C14H22O5 D.C14H10O5
8.β—紫罗兰酮是存在于玫瑰花、番茄等中的一种天然香料,它经多步反应可合成维生素A1。
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β—紫罗兰酮与中间体X互为同分异构体
B.1mol中间体X最多能与2molH2发生加成反应
C.维生素A1易溶于NaOH溶液
D.β—紫罗兰酮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9.下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的是
A.将58.5g NaCl溶解于1L水中B.将22.4L氯化氢气体溶于水配成1L溶液
C.将2L 5mol/L的浓盐酸与8L水混合D.特l0g NaOH溶解于水中配成250mL溶液
10.可逆反应:2NO22NO+O2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
③用NO2、NO、O2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为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的状态
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A. ①④⑥⑦
B. ②③⑤⑦
C. ①③④⑤
D. 全部
11.已知异丙苯的结构简式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异丙苯的分子式为C9H12
B.异丙苯的沸点比苯高
C.异丙苯中碳原子可能都处于同一平面
D.异丙苯的和苯为同系物
12.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苯与液溴在FeBr3催化作用下生成溴苯的反应
B.丙烯和氯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lCH2CH=CH2
C.乙酸与乙醇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
D.乙烯与HCl气体反应生成一氯乙烷的反应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将SO2通入Ba(NO3)2溶液中,产生沉淀,此沉淀是BaSO3
B.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KNO3固体,铜粉仍不溶解
C.向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NaHSO4溶液,沉淀溶解
D.在Fe(OH)3胶体中加入稀盐酸,可观察到红褐色胶体变为棕黄色溶液
14.在0.1 mol·L-1 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CH3COOH CH3COO-+H+
对于该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加入水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加入少量0.1 mol·L-1 HCl溶液,溶液中c(H+)减小
D.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烷和苯都可以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B.乙烯、溴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上
C.CH3CH2CH(CH3)CH(CH3)2的名称是2, 3-二甲基戊烷
D.乙炔、乙烯、苯都能使溴水褪色,其褪色原理相同,都发生加成反应
16.山西博物院是太原市地标性建筑之一,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展柜使用的钢化玻璃,其主要成分只有SiO2
B.墙体使用的砖瓦、水泥,是硅酸盐材料
C.陈列的元青花瓷的原料有高岭土[Al2Si2O5(OH)4],也可以表示为Al2O3·SiO2·H20
D.展示的青铜器上有一层绿色物质可能是碱式碳酸铜,此绿色物质不溶于盐酸
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3 种单体加聚得到
B.氨基酸溶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移动
C.甲苯与足量H2加成产物的一氯取代物有5 种
D.分子式为C4H6O2 并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的有机物有3 种(不含立体异构)18.下列关于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纯度的单质硅被广泛用于制作计算机芯片
B.自然界硅元素的贮量丰富,并存在大量的单质硅
C.常温时硅与水、空气和酸不反应,但能与氢氟酸反应
D.硅可由二氧化硅还原制得
的是
19.关于a:0.1mol/L NH4Cl溶液和b:0.1mol/L NH3·H2O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
...
A.两溶液中存在的微粒种类:a>b
B.c(NH4+):a>b
C.c(OH-):a<b
D.水电离出的c(H+):a<b
20.根据下列事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试样产生银镜结论:该试样是醛类
B.某卤代烃试样最终的沉淀不是白色;结论:该卤代烃中不含氯原子
C.往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并且加热一段时间,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蚀液再加热。
发现没有红色沉淀生成;结论: 淀粉没有水解生成葡萄糖
D.将溴乙烷和NaOH的醇溶液混合加热,得到的气体先通入水中再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溶褪色,说明发生消去反应
二、填空题
21.乙二酸俗名草酸,下面是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对草酸晶体(H2C2O4·xH2O)进行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请你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该组同学的研究课题是:探究测定草酸晶体(H2C2O4·xH2O)中的x值。
通过查阅资料和网络查寻,得知草酸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可以用酸性KMnO4溶液进行滴定,反应原理为
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
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滴定方法测定x值:
①称取1.260g草酸晶体,将其制成100.00mL水溶液为待测液;
②取25.00mL待测液放入锥形瓶中,再加入适量的稀硫酸;
③用浓度为0.1000mol·L-1的酸性KMnO4标准溶液进行滴定,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标准溶液10.00mL。
回答下列问题:
(1)滴定时,将酸性KMnO4标准液装在如右图中的___________ (填“甲”或“乙”)滴定管中。
(2)本实验到达滴定终点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上述数据,求得x=___________。
讨论:
①若滴定到终点时俯视滴定管刻度线读数,则由此测得的x 值会_____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下同)。
②若滴定时所用的酸性KMnO 4溶液因久置而导致浓度变小,则由此测得的x 值会___________。
22.① C (s ) +1/2O 2(g ) =CO (g ) ∆H 1 =-110.5 kJ·mol −1 ② H 2O (g ) =1/2O 2(g ) +H 2(g ) ∆H 2 =+241.8 kJ·mol −1 ③ C (s ) +H 2O (g ) =CO (g ) +H 2(g ) ∆H 3 请回答:
(1)反应①属于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反应①消耗12 g C (s )时,∆H =______kJ·mol −1。
(3)反应②生成1 mol H 2(g )时,∆H = ______kJ·mol −1。
(4)反应③的∆H 3 =______kJ·mol −1。
23.碳和氯元素及其化合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Ⅰ、氯的化合物合成、转化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
①一定条件下,氯气与氨气反应可以制备氯胺(NH Cl ),己知部分化学键的键能:
则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②氯胺(g )是一种长效缓释含氯消毒剂,有缓慢而持久的杀菌作用,可以杀死H7N9禽流感病毒,其消毒原理为与水缓慢反应生成强氧化性的物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Ⅱ、碳的化合物的转换在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特别是CO 2的低碳转型对抵御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1)在三个容积均为1L 的密闭容器中以不同的氢碳比)
()
(22CO n H n 充入H 2和CO 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CO 2
(g )+6H
2(g )C 2H 4(g )+4H 2O (g ) ΔH ,
CO 2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反应的ΔH 0,氢碳比① ②, Q 点v (正) v (逆)(填“大于”或“小于”) ②若起始时,CO 2的浓度分别为0.5mol·L -1,则P 点 对应温度的平衡常数的值为 。
(2)已知:碳酸H2CO3,K1=4.3×10-7、K2=5.6×10-11;草酸H2C2O4,K1=6.0×10-2、K2=6.0×10-5。
①下列微粒可以大量共存的是(填字母)。
a.CO32-、HC2O4-b.H2CO3、C2O42-
c.C2O42-、HCO3-d.H2C2O4、HCO3-
②若将等物质的量浓度的草酸溶液和碳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各种离子(除OH- 外)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③通过计算判断中和反应2Fe(OH)3(s)+3H2C2O42Fe3++6H2O+3C2O42-在常温下能否发生反应。
(已知:K sp[Fe(OH)3]=1.0×10-39;66=4.67×104)
24.有机化学(选修模块)乙酸苯甲酯是制造香精的原料之一,其合成路线如下:
(1)乙酸苯甲酯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反应Ⅰ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
(2)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B中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
(3)反应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取代反应b.消去反应c.加成反应
(5)C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6)反应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平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化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21. (1). 甲 (2). 当滴入最后一滴酸性KMnO 4溶液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紫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3). 2 (4). 偏大 (5). 偏小 22.放热 -110.5 +241.8 +131.3 23.
Ⅰ、①NH 3(g )+Cl 2(g )=NH 2Cl (g )+HCl (g ) △H =+11.3kJ·mol -1
(2分) ②NH 2Cl +H 2O NH 3+HClO 或NH 2Cl +2H 2O
NH 3·H 2O +HClO (2分)
Ⅱ、(1)①小于(1分) 大于(1分) 大于(1分) ②512(2分)
(2)①bc (2分)
②c (H +)>c (HC 2O 4-)>c (C 2O 42-)>c (HCO 3-)>c (CO 32-) (2分) ③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4.67×10-11,小于1.0×10-5,所以该反应不能发生(2分) [提示:此反应的平衡常数6
2
321)(W
SP
K K K K K ⋅⋅=]
24. 氧化反应 羧基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