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背景下的城市商业综合体规划设计策略r——以成都大慈寺片区某商业综合体规划设计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消费背景下的城市商业综合体规划设计策略r——以成都大慈寺片区某商业综合体规划设计为例
邱崇珊;王波
【摘要】面对电商大潮冲击,我国传统零售商业主导的城市商业综合体面临衰败危机,而融入文化特色、文化体验的商业综合体崭露头角,成为"城市名片".文章总结了文化消费背景下的城市商业综合体规划特征:地域性、多元化、体验化,并以成都大慈寺片区玉成街商业综合体为例,从文态、业态、形态三方面入手,提出延续新旧区域文化、融入复合多元文化功能、开放人文体验空间的规划设计策略,以期为城市商业综合体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期刊名称】《四川建筑》
【年(卷),期】2016(036)006
【总页数】3页(P67-68,71)
【关键词】文化消费;文化体验;商业综合体;规划策略
【作者】邱崇珊;王波
【作者单位】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3
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在全国各大城市持续升温,并向中小城市加速蔓延。
但在发展更加迅猛的电子商务大潮的冲击之下,以传统零售商业、商务办公等为主导业态的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经济效益受到冲击,呈现日益衰落的趋势。
而作为城市土地“混合使用”思想的产物,城市商业综合体不应仅仅是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而应回归其“城市属性”,发挥功能高度混合的城市空间作用,成为承载开放公共活动的场所,构建城市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文化消费引领的城市商业综合体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在我国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具有文化活力、体验式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开始兴起。
它们巧妙利用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商业综合体中注入文化艺术空间、文化消费体验,激发城市活力,创造了更加积极的社会、经济和人文价值。
文化消费的发展依托客体的文化、主体的人群和载体的空间三要素的相互融合发展。
文化消费背景下,文化资源衍生出文化产品,而人群是文化产品消费的基础,城市空间或建筑空间则提供文化消费与人群亲密互动的环境。
因此基于文化消费,城市商业综合体规划体现出以下特征。
1.1 文化的地域性
地域文化是当代多元文化体系中最基础的文化,是多元化特征的前提与核心。
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是挖掘多元文化,创造文化消费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上海新天地倚重文化资源,通过保留石库门特色民居建筑展现上海“海派”文化,并创新地赋予其演艺、时尚、休闲等功能,象征了现代“海派”商业和时尚娱乐文化,成为上海海派文化的城市名片。
1.2 需求的多元化
文化消费背景下,城市商业综合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功能要素整合,由“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向扮演“人与文化交流的城市角色”转型。
一方面,要满足市民居住、办公、休闲、娱乐、“一站式”购物等一系列城市商业综合体具备的生活需求;另
一方面,文化资源衍生出的多元文化产品,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生活水平的精神食粮。
这些体验化的消费产品、人性化的文化交流场所的注入,使得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文化功能比例不断增大,各功能组合方式面临调整。
日本六本木新城就充分融入了文化艺术元素,集聚了文化、媒体、时尚企业,同时建设美术馆、屋顶花园、日式庭院、露天广场、艺术街道家具等,丰富了文化活动场所,引入多元文化功能,成为了充满活力的“文化都心”。
1.3 空间的体验化
文化消费背景下,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空间价值由“静态”向“互动”转型,由“使用”向“体验”转型,营造体验式的的文化空间成为重要的载体,主要体现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
空间上塑造具有文化精神的空间场景,使得进入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公众产生共鸣,有效集聚人气。
文化消费下的空间场景,从传承街区尺度、保留历史风貌到注入文化活动、植入文化符号,都能创造文化体验空间。
时间上设计连贯的文化空间流线,能有效引导公众在城市商业综合体当中的文化空间体验。
这不仅能有效组织人流、还引导连续的视觉感受。
2.1 项目背景
大慈寺片区玉成街商业综合体规划范围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处于中心城区核心区位的重要地段,北临大慈寺路,西临玉成街,东临东顺城南街,用地面积2.3 ha(图1)。
基地西侧为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以西的春熙路步行街、红星路步行街、太古里商业步行街区域已连绵成片,构成舒适繁华的商业空间。
2.2 文化消费视角下的规划特征研究
2.2.1 地域文化
大慈寺是成都中心城区内为数不多的几个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
唐宋期间最为繁荣,成为成都市井文化和士大夫雅文化共兴的场所,至今已成为老成都城东的记忆
符号。
成都的几何中心从皇城演变为今天的天府广场,布局了体量大、现代化、空间内向的城市文化设施,形成了成都中心城的现代文化中心。
而从天府广场向东发展的春熙路、大慈寺、水井坊,延续历史脉络,既保留了成都本土的传统风情,又融入太古里、兰桂坊等国际化的休闲场所。
依托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大慈寺及其周边集聚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地域化与国际化相融合的区域。
2.2.2 业态趋势
成都既是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核心节点,计划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购物天堂。
拥有春新路、红星路等著名商圈的锦江区将全力打造成都国际购物天堂核心区,以成为展示成都现代化、国际化风貌的“天府门廊,城市会客厅”。
基地所在的“红星路—大慈寺”新兴商圈已初具规模,周边的高端现代服务产业已集聚形成。
而基地内部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多层小区,产业能效低,与周边业态不匹配。
按照城市发展态势,功能业态亟待提档升级。
2.2.3 形态特征
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控制保护了街区开发强度,以大慈寺为圆心,区域总体空间呈现中心低,四周层层渐高的“碗状”形态。
一方面,大慈寺周边紧密围绕了延续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太古里商业街区,以开放街区、宜人尺度营造公共开敞空间,通过低强度、高品质开发聚集人气,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基地地处城市中心城区,土地价值极高,保护范围外的IFS、朗御公寓等都采取高强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玉成街地块位于保护范围交界处,如何协调太古里形态、延续文化风貌,并协调高低强度开发条件、提高片区土地利用效率尤为重要。
2.3 规划设计策略
2.3.1 文态:延续新旧区域文化
编织“文化链珠”。
基于大慈寺片区的整体范围,以公共步道、绿地水系串联历史人文遗迹、当代建筑和自然环境,打造连续、开放的文化走廊。
通过塑造基地内的文化空间,强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实现国际开放与历史传统的融合。
强化“文化地标”。
通过对建筑风格的控制和城市空间的整体设计,新增标志性的建筑,勾勒城市景观形象。
通过植入川西传统文化元素,发挥建筑的“蝴蝶效应”,提升大慈寺片区的旅游、文化、商业及社会价值,强化大慈寺片区的“文化地标”。
引入“文化活动”。
借助大慈寺的历史人文资源,定期举办文化推广活动,如国际文化交流讲座、亲子活动、主题展览、文化节庆、慈善义卖等,树立文化活动品牌,推动人气的迅速聚集,进一步提升知名度。
2.3.2 业态:融入多元文化功能
传承大慈寺街区的文化氛围,融入成都国际购物天堂的发展趋势,引领城市会客厅的高端体验,打造多元功能业态,将该城市商业综合体定位国际化、地域化的城市会客厅。
同时,植入国际化高端业态、提供国际化服务、打造体验式文化项目,并实现由地上到地下的复合开发。
国际化服务包括国际化公寓、办公和高端购物街区,体验式文化项目则以书画展厅、文化艺术培训、书店、小剧场、儿童乐园等文化消费业态为主。
同时打通地上地下空间,与周边地下商业空间融为一体,形成连续的商业氛围。
2.3.3 形态:开放人文体验空间
复合化的文化消费功能业态衍生出多层次体验的空间类型。
因此,空间塑造上注重区域总体形态协调、打造不同功能的空间环境。
空间序列上呼应传统文化轴线、预留文化视线通廊。
基地东侧规划两座高层塔楼,承载国际化功能,与现状高层建筑高低起伏相适应。
建筑体量则以保证重要城市公共空间的视线通畅为原则(图2)。
西侧以庭院建筑延
续地域文化风格,打造承载文化艺术、休闲时尚功能的街区。
高低建筑之间形成开敞中庭,是户外的文化活动场所。
小型院落式的商业体对外延展了商业界面,对内围合出相对宁静的院落空间。
在基地内构建南北主轴线,呼应大慈寺街区南北轴线的空间序列,并延续大慈寺—太古里街区的传统“街、巷”肌理。
同时将二层平台衔接,设置多处连接通道,无缝沟通太古里二层步行平台,能从
二层平台向西的步行空间移动时,保留重要街巷空间和重要节点的视线通廊(图3)。
文化消费背景下,融入文化特色、文化体验的城市商业综合体逐渐成为各大城市争先打造的“城市名片”。
一方面,文化商业综合体能够提高土地价值,集约利用土地,形成高度混合的“城中城”,另一方面,也有效避免了千城一面的城市形态,尊重并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提高了城市的识别性和市民的归属感,实现了人与城市的相互融合与共生。
【相关文献】
[1] 张东辉,周慧玲.混合土地使用思想下的城市综合体发展[J].华中建筑,2012(12):30-32.
[2] 何仲禹,翟国方.日本东京城市综合体的规划设计与开发经营[J].现代城市研究,2016(3):60-67.
[3] 曾姣.文化消费视角下的当代商业建筑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15.
[4] 戴路,王婷婷.开放与回归——文化视角下新世纪外来建筑作场所精神的设计策略研究[J].建筑与
文化,2015(1):115-117.
[5] 王桢栋,阚雯.城市建筑综合体文化艺术功能的价值研究[J].城市建筑, 2015(8):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