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下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工作存在问题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第2期
(下转第196页)
时代农机
TIME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第45卷第2期Vol.45No.2
2018年2月Feb.2018
作者简介:许化龙(1988-),男,河南濮阳人,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项目管理与水土流失研究工作。

新规下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工作存在问题探讨
许化龙,潘
茜,李

(,463000)
摘要:现阶段,我国开启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工作的新局面。

文章结合工作实践,对现阶段水土保持设施
验收技术评估的政策调整进行概述,通过梳理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新流程,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能够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
1现阶段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的政策调整
2015年11月20日水利部发布《水利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15]58号文件进一步做好水土保持行政审批工作的通知》(办水保[2015]247号),进一步规范水利部水土保持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行为,简化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2016年3月2日,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发布关于印发《水利部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工作要点》的通知(水保监便字〔2016〕第20号),旨在做好转变方式后的技术评估工作,保障技术评估质量和效率。

2016年7月13日,水利部办公厅发布《水利部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程验收管理的指导意见》(水保〔2016〕245号),明确验收责任,规范验收行为。

2016年12月22日,水利部办公厅发布《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的通知》(办水保〔2016〕227号),深化水土保持“放管服”改革。

2水土保持技术评估工作新形式的先进性
(1)无人机遥测应用技术。

无人机遥测设备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可以实现连续作业。

飞行高度低,可拍摄高重叠率、高精度大比例尺影像,在局部信息快速获取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线型生产建设项目评估工程中运用无人机遥测系统,具有成果直观、可视范围广、获取指标数据准确、反应速度快速等功能。

同时,根据项目验收及相关工作的需要,在后期处理工作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对特定区域进行指标测量,利用第三方软件可以实现防治责任范围的设计值与实际值进行对比,并可以逐一复核水土保持监理、水土保持监测单位提供的数据,为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六项指标的确认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运用无人机开展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工作,在专业技术软件支持下,评估工作获取的指标数据能够实现全自动、快速、专业精度高的处理结果,实现多张航拍影像的快速拼接、精确的正射影像和三维点云模型,可以作为水土保持设计验收技术评估工作一项重要技术手段,适用于小范围内、高分辨率的遥测数据和影像资料的即时获取,数据精度和直观判断均能满足在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的需求。

(2)明确评估工作重点,制定详细的评估工作计划。

在技术评估工作开展之前,首先要仔细研究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申请材料,全面了解主体工程建设内容、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布设的主要防治措施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等。

根据不同类型生
产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导致水土流失,明确重点评估范围和其他评估范围,科学制定技术评估工作计划,搭配评估人员的专业结构,设计核查路线和质量评定方案等。

3水土保持技术评估工作新形式的流程详解
①任务启动阶段:接收水行政主管部门技术评估任务后完成诸多准备工作,如确定参与人员、熟悉工程概况并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明确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函告建设单位相关事项等;②评估核查阶段:该阶段为重点,耗时较长。

与各参建单位沟通,核查资料和现场水保工程的数量、质量和防护效果等,征求流域机构及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对项目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③评估意见完成阶段:资料数据分析,通过现场核查情况与自验报告数据进行分析对比,评估防治责任范围、工程数量、工程质量等,形成技术评估初步意见;④对评估成果进行审查核定,并形成最终的技术评估意见报送水行政主管部门。

4水土保持技术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
(1)占地面积变化影响。

根据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的规范标准,在主体工程后续的设计过程中会更进一步细化,以提高其与实际工程建设情况的适用性。

这种情况导致主体工程的建设情况与水土保持可行性方案存在较大差异。

而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工作是针对工程建成后的工程进行评价分析,这便使得防治责任范围与实际影响存在偏差,进而降低水土保持设施的应用效果。

(2)表土剥离措施实施力度欠缺。

批复的水保方案中多设计了表土剥离措施,但是建设方和施工方为节约成本和加快施工进度较少落实,这就造成了大量表土资料的浪费,而另一方面后期植被建设中又往往出现由于植被生长层贫瘠,绿化恢复质量差难于达到验收标准而建设方又不得不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整改和恢复的矛盾现象。

因此为了保护稀缺的表土资料,建议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土保持监管和验收过程中强化对表土保护措施的监督执法力度,做好引导工作。

5对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工作的建议
(1)运用高科技手段提高监督检查技术水平。

2015年水利部在全国启动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示范,使用国产高分辨遥感影像并结合无人机技术对地表扰动图斑进行全面解析,结合在全国部署的“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信息系统V3.0”,建立一个全覆盖、全方187
2018年第2期
(上接第187页)机电教育与职业培训
位、
全天候地监管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建设过程和验收全过程的统一平台,该技术的应用将会极大地提高水土保持监督检查的力度和范围。

(2)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技术评估的资金支持。

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专款专用,并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引导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保证技术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

6结语
综上所诉,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是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前,对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的一次综合性评价,重点评估水土保持设施完成情况,因此必须要明确水土保持技术评估工作,这样才能为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工作打开全新的局面。

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水平。

(5)培养目标不明确。

从目标层次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二者属于不同的教学层次,可以说,中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培养技能型的人才,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

而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培养高技能的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从目前的培养情况来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较为多元化,对内容的详略程度安排不一,并且存在着一些层次不明、目标重叠的现象。

这些现象,很容易导致相关课程在设置方面存在随意性、不规范性等现象,使人才培养的能力呈现出不一的情况,违背了最初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3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对策
(1)统筹中高职教材。

要想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更好的衔接,就需要职业院校在将中高职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综合以后,按照不同的衔接标准进行组合。

特别是对于五年制自动化专业来说,其教材的设置可以按照不同课程的知识以及能力结构。

以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为指导,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从而设置出不同主题的教学单元。

例如,在教材的编写和制定的过程中,可以让部分中职教授和高级教授参与进去,使教材的内容更加切合培养目标。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其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国内外高校进行有效的借鉴和学习,从而保证中高职教材既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又能够符合学生们的实际需求。

(2)衔接中高职课程框架设计。

从学生的情况来看,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呈现出了参差不齐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院校开始实施“分级别、学分制”这样的一种课程结构模式,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有效弥补由于学生基础差而造成学习成绩差的这样一种情况,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为了加强教学的有效性,可以按照教学的项目进行划分,组合成较为独立的单元。

在划分过程中,可以根据难易程度将课程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级别。

相关的院校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课程。

学生的基础不同,其能力也不尽相同,如果一味无区别的对待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将学分制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有效实现知识衔接,最终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3)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素质。

在三二分段制教学模式下,中高职衔接问题已经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而绝大部分的原因除了教材设置不合理外,还有很大部分在于教师能力的缺乏,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科目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因此,要有针对性的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应该积极寻求自动化相关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招聘、兼职等方式做好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使教师不仅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实践经验,进而更好地提高自己课程开发的水平以及教学设计的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可以有效的扩大知识面,而且可以更加灵活的掌握和运用知识,更好的实施教学,为学生们就业开辟了一条就业的渠道。

(4)加快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从专业课程目标来看,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性较强,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需要搭建专门化的平台,使其更好符合自动化的职业定位与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有必要将基础平台、专业训练平台相结合,来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力求实现从初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协调转变。

在三二分段模式中,其学习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从理论到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因此,在到了必要的阶段实现中高职衔接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5)衔接中高职教学目标。

自动化专业最终的教学目标相衔接是促使中高职课程实现有机衔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核心的部分,其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要想更好的达到这一目标,可以从当前的教学大纲出发,将所学的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分类,要求每门课程都必须是既独立又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的部分。

因此,就要求内容的设置要从自动化专业岗位所要求的目标出发,对人才培养的各项知识技能要求充分的明确和把握,从而将课程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模块来进行组织和实施。

此外,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要根据人才培养来选取不同的课程安排方式,以此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当然,自动化专业在中高职课程衔接方面还需要体现出职业教育和个性教育之间差异,以及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特点和综合能力之间的一致性方面。

4结语
为了有效提高中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就需要对当前的中高职教育进行深入研究,以构建更加合理的中高职衔接方式。

参考文献
[1]丁度坤,石岚,吴丽莉.基于“校企合作”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探索[J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51-54.
[2]丁才成,丁敬敏,李东升,等.中高职衔接项目质量自主保证体系的构建探讨[J ].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3):36-40.[3]丁才成,陈炳和,丁敬敏,等.项目管理理论在中高职衔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机械职业教育,2016,(11):9-13.[4]邝卫华,周华,何静,等.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17,10(3):1-7.[5]岩淑霞.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探析———以工业控制网络构建课程为例[J ].河北农机,2017,(8):33+35.[6]李英,欧阳丽.机电类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建设[J ].教育与职业,2013,(23):127-129.[7]张欣,张春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研究[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11):66-68.
1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