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学案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页,共31页。
通过图示信息判断,广东省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 比重(bǐzhòng)符合国际通用指标,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bǐzhòng)和农业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bǐzhòng)与国际 通用指标存在差距,表现为城市化滞后。城市是区域经济的 中心,城市化滞后,接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剩余产品的能力 就有限,同时市民数量少、市场小,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有限 等。
第十二页,共31页。
2009年1月8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正式发布(fābù)。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将 珠江三角洲纳入全国发展战略层面制订规划。读图3.2-5-5, 回答有关问题。
第十三页,共31页。
(1)分析图示区域发展经济的条件。
(2)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 窗口,原因何在?
第四页,共31页。
1.背景和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 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dìlǐ)条件,具体如图 3.2-5-1所示:
第五页,共31页。
第六页,共31页。
2.发展阶段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根据所处的条件不同(bù tónɡ)
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条件及其对工业化的影响, 可结合图3.2-5-2逐一分析。 (1)第一阶段
第二十七页,共31页。
4.阶段(jiēduàn)Ⅲ,该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有 ()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资源密集型产业 ③技术密集型产业 ④现代服务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4.DC(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国工业化、城市化水 平较高,应为发达国家;阶段Ⅲ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不同步 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果,这一时期技术(jìshù)密集型产业和 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所需这方面的劳动力也逐渐增多。)
第二页,共31页。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主导产业: ________产业
(1)第一阶段 优点:一些工厂迅速成为________ (1979— 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1990年) 缺点:吸引的外资(wàizī)额及
________ 的增长相对较慢
(2)第二阶段 (1990年 以后)
主导产业: ________产业 面临问题: ________优势不明显, 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第二十二页,共31页。
(1)B(2)D(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 外来人口不断增多,人口不会出现负增长;在沿海城镇大 搞基础设施建设,造成资金、财力、人力的巨大浪费 (làngfèi),还可能造成沿海生态的破坏。)
第二十三页,共31页。
读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chǎnyè)构成变化情况示意图 3.2-5-7,回答1—2题。
第十九页,共31页。
(1)根据图中数据,分析广东省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方面 与国际(guójì)通用指标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是什么? (2)广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能 有哪些?
(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国际通用指标; 农业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于国际通用指标。 (2)广东省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这样可能影响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影响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类要素的合理集聚; 影响工业经济(jīngjì)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第三产业发 展;加大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jīngjì)增长的难度,影响现 代化进程等。
第十六页,共31页。
1.珠江三角 洲地区(dìqū)工 业化与城市化的 主要问题及决策
第十七页,共31页。
2.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都处在快速发展中,政府通过 (tōngguò)行政和经济相结合的手段,大力推动其工业化和 城市化发展,具体如下:
第十八页,共31页。
【例2】读广东省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通用指标示意图 3.2-5-6,回答(huídá)下列问题。
第十一页,共31页。
第(1)题主要(zhǔyào)考查学生描述和阐述 地理事物的能力,对于该类问题,一定要注意信 息的获取和语言的归纳。该类问题主要(zhǔyào) 考查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一般要注意,对于点 状分布图,应把握的主要(zhǔyào)特征是:疏密 (分布的密度特征,是均匀分布还是差异分布, 其密度变化体现在哪些地方)、方位(地理事物 是轴向分布还是趋势分布,哪个方位密度高)、 叠加(与其他地理事物的关系)。对于面状地理 事物分布图,要重点把握如下特征:地理位置、 分布范围、面积大小等,多个地理事物还要描述 其相对方位。
一、1.(1)产业结构 (2)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 (3)沿海 港澳 东南亚 (4)侨乡 文化背景 血缘 2.(1)劳动密集型 国内 工业增加值 (2)高新技术 政 策(zhèngcè) 二、1.(1)产业基础 市场腹地 (2)规划 管理 2.产业升 级 城市建设 生态环境 3.产业结构 原材料 大珠江三角洲
第七页,共31页。
(2)第二阶段
第八页,共31页。
例1】图甲为广东省佛 山市产业分布示意图, 图乙为佛山市顺德区 家具生产专业镇联系 (liánxì)示意图。读图 回答问题。
第九页,共31页。
(1)佛山市工、农业空间(kōngjiān)分布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改革开放初期,港商在佛山市投资建厂,主要考虑的区位 条件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顺德区家具业高度集聚,并且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专业镇, 其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近年来,佛山市工业出现向外地转移的趋势,其对佛山市 的有利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一页,共31页。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对外开放的前沿 (1)发达国家(guójiā)和地区的________调整。 (2)国家(guójiā)的________政策:是________前沿,有许 多优惠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________,毗邻 ________,靠近________ 。 (4)全国最大的________之一: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共 同的________和亲密的________关系。
第二十八页,共31页。
5.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但也产生(chǎnshēng)了各种问题。读图3.2-5-9,回答下列问题。
第二十九页,共31页。
(1)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其 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 (shēng jí)面临困境,许多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 试从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
第二十六页,共31页。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bǐjiào)图3.2-5-8,回答3—4题。
3.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该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不相适应 C.该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D.阶段Ⅲ,该国经济增长主要(zhǔyào)来自第三产业
(1)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农业主要分布在西部(2) 政策(zhèngcè)支持;劳动力充足,临近香港;交通便利;侨乡 (3)便于企业间交流与协作;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4)有利于产业升级;改善环境
第十页,共31页。
第(1)题,由图可知,佛山市的工业主要分 布在东部地区;养殖业、蔬菜种植业等农业(nóngyè)主要 分布在西部地区。第(2)题,佛山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这里交通便利,临近港、澳、台等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 且价格低廉,因此,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第(3) 题,顺德地区家具工业高度集聚,是为了便于企业间交流 和协作;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第(4)题,佛 山地区的工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有利 于产业升级,也能保护环境。
城市化滞后不利于经济发展,但过度城市化也 是不利的,会导致住房紧张(jǐnzhāng)、交通拥挤、城市环境 质量下降、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差等“城市病”的发生。城市 化与工业化应该同步推进,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二十一页,共31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较高,
但也存在问题。据此回答(huídá)(1)—(2)题。
失,需进行产业升级
第三页,共31页。
二、珠江三角洲工业与城市化的问题与对策 1.问题产生的原因 (1)受地区________和________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 引力正在下降(xiàjiàng)。 (2)缺乏合理的________与________ 。 2.问题: ________面临困境; ________相对落后;问题日趋 严重。 3.对策: ________调整:发展________和装备制造业,推动 产业升级;构建________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
学案(xué àn)5 区域工业化与 城市化
考纲展示
区域工业化 和城市化的 推进过程, 产生的主要 问题及解决 措施。
热点透视
以“生态城市建设”及“十二五”中有关 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大政方针为背景材料, 配合相关的图表,结合实例考查一个新的 区域的经济和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工业 化和城市化的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如 2012年北京卷36题。
第二十五页,共31页。
2.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包括( )
①国家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早
②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港、澳等发达地区的最佳经济辐射带上
③抓住了国际产业大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外资
④地租(dìzū)较低廉,劳动力丰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D(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yōushì) 应该从地缘优势(yōushì)、国家政策等方面去考虑。)
第二十四页,共31页。
1.1980—2005年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chǎn yè jié ɡòu)变化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 B.第二产业比重先降后升 C.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D.第三产业比重位居第一位
1.A(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第一产 业比重(bǐzhòng)大幅下降,第二产业始终位居第一位,第 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3)在图中所示区域内,香港以自由贸易(转口贸易)和金融 服务而成为举世闻名的“自由港”;广州和珠海等地则以制造加 工业而闻名。分析该地区的产业分布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何积极 (jījí)影响。
第十四页,共31页。
(1)有利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 水热条件非常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珠江水系在这里 水网密布,且降水丰沛;三角洲地区平坦,土壤(tǔrǎng)肥 沃;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科技较发达,劳 动力充足,政府政策优惠等。不利条件:能源和矿产资源缺 乏,人均耕地少,环境污染严重。 (2)地理上毗邻港澳,具有对外交往的传统。 (3)香港以第三产业闻名,广州、珠海等以第二产业闻名。 这两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香港拥有充足的资本和完善的 市场机制,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具有良好的发 展条件和空间,如人力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等。
第十五页,共31页。
[第(1)题,对自然条件的分析应从地理位置、地形、气 候、水源、港口条件等方面去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可从科技、 劳动力、政策等方面分析。第(2)题,从区位和历史两个 (liǎnɡ ɡè)方面加以分析,应首先考虑其特殊的位置,然后 分析其地理传统和原有基础。第(3)题,从材料中可得到 启示,即该地结构的差异以及资金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和互 补性;充分利用各区的相对优势,采取分工与合作,达到 “前店后厂”的地域分工与合作模式。]
(1)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
要问题是( )
A.环境污染加重
B.人口出现负增长
C.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D.产业布局不合理
(2)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沿海城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
这样做可能导致的现象是( )
①重复建设造成资金、财力、人力的巨大浪费
②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发展地区优势
④可能造成沿海生态的破坏
通过图示信息判断,广东省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 比重(bǐzhòng)符合国际通用指标,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bǐzhòng)和农业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bǐzhòng)与国际 通用指标存在差距,表现为城市化滞后。城市是区域经济的 中心,城市化滞后,接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剩余产品的能力 就有限,同时市民数量少、市场小,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有限 等。
第十二页,共31页。
2009年1月8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正式发布(fābù)。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将 珠江三角洲纳入全国发展战略层面制订规划。读图3.2-5-5, 回答有关问题。
第十三页,共31页。
(1)分析图示区域发展经济的条件。
(2)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 窗口,原因何在?
第四页,共31页。
1.背景和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 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dìlǐ)条件,具体如图 3.2-5-1所示:
第五页,共31页。
第六页,共31页。
2.发展阶段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根据所处的条件不同(bù tónɡ)
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条件及其对工业化的影响, 可结合图3.2-5-2逐一分析。 (1)第一阶段
第二十七页,共31页。
4.阶段(jiēduàn)Ⅲ,该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有 ()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资源密集型产业 ③技术密集型产业 ④现代服务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4.DC(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国工业化、城市化水 平较高,应为发达国家;阶段Ⅲ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不同步 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果,这一时期技术(jìshù)密集型产业和 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所需这方面的劳动力也逐渐增多。)
第二页,共31页。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主导产业: ________产业
(1)第一阶段 优点:一些工厂迅速成为________ (1979— 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1990年) 缺点:吸引的外资(wàizī)额及
________ 的增长相对较慢
(2)第二阶段 (1990年 以后)
主导产业: ________产业 面临问题: ________优势不明显, 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第二十二页,共31页。
(1)B(2)D(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 外来人口不断增多,人口不会出现负增长;在沿海城镇大 搞基础设施建设,造成资金、财力、人力的巨大浪费 (làngfèi),还可能造成沿海生态的破坏。)
第二十三页,共31页。
读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chǎnyè)构成变化情况示意图 3.2-5-7,回答1—2题。
第十九页,共31页。
(1)根据图中数据,分析广东省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方面 与国际(guójì)通用指标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是什么? (2)广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能 有哪些?
(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国际通用指标; 农业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于国际通用指标。 (2)广东省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这样可能影响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影响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类要素的合理集聚; 影响工业经济(jīngjì)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第三产业发 展;加大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jīngjì)增长的难度,影响现 代化进程等。
第十六页,共31页。
1.珠江三角 洲地区(dìqū)工 业化与城市化的 主要问题及决策
第十七页,共31页。
2.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都处在快速发展中,政府通过 (tōngguò)行政和经济相结合的手段,大力推动其工业化和 城市化发展,具体如下:
第十八页,共31页。
【例2】读广东省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通用指标示意图 3.2-5-6,回答(huídá)下列问题。
第十一页,共31页。
第(1)题主要(zhǔyào)考查学生描述和阐述 地理事物的能力,对于该类问题,一定要注意信 息的获取和语言的归纳。该类问题主要(zhǔyào) 考查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一般要注意,对于点 状分布图,应把握的主要(zhǔyào)特征是:疏密 (分布的密度特征,是均匀分布还是差异分布, 其密度变化体现在哪些地方)、方位(地理事物 是轴向分布还是趋势分布,哪个方位密度高)、 叠加(与其他地理事物的关系)。对于面状地理 事物分布图,要重点把握如下特征:地理位置、 分布范围、面积大小等,多个地理事物还要描述 其相对方位。
一、1.(1)产业结构 (2)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 (3)沿海 港澳 东南亚 (4)侨乡 文化背景 血缘 2.(1)劳动密集型 国内 工业增加值 (2)高新技术 政 策(zhèngcè) 二、1.(1)产业基础 市场腹地 (2)规划 管理 2.产业升 级 城市建设 生态环境 3.产业结构 原材料 大珠江三角洲
第七页,共31页。
(2)第二阶段
第八页,共31页。
例1】图甲为广东省佛 山市产业分布示意图, 图乙为佛山市顺德区 家具生产专业镇联系 (liánxì)示意图。读图 回答问题。
第九页,共31页。
(1)佛山市工、农业空间(kōngjiān)分布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改革开放初期,港商在佛山市投资建厂,主要考虑的区位 条件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顺德区家具业高度集聚,并且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专业镇, 其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近年来,佛山市工业出现向外地转移的趋势,其对佛山市 的有利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一页,共31页。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对外开放的前沿 (1)发达国家(guójiā)和地区的________调整。 (2)国家(guójiā)的________政策:是________前沿,有许 多优惠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________,毗邻 ________,靠近________ 。 (4)全国最大的________之一: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共 同的________和亲密的________关系。
第二十八页,共31页。
5.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但也产生(chǎnshēng)了各种问题。读图3.2-5-9,回答下列问题。
第二十九页,共31页。
(1)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其 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 (shēng jí)面临困境,许多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 试从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
第二十六页,共31页。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bǐjiào)图3.2-5-8,回答3—4题。
3.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该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不相适应 C.该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D.阶段Ⅲ,该国经济增长主要(zhǔyào)来自第三产业
(1)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农业主要分布在西部(2) 政策(zhèngcè)支持;劳动力充足,临近香港;交通便利;侨乡 (3)便于企业间交流与协作;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4)有利于产业升级;改善环境
第十页,共31页。
第(1)题,由图可知,佛山市的工业主要分 布在东部地区;养殖业、蔬菜种植业等农业(nóngyè)主要 分布在西部地区。第(2)题,佛山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这里交通便利,临近港、澳、台等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 且价格低廉,因此,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第(3) 题,顺德地区家具工业高度集聚,是为了便于企业间交流 和协作;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第(4)题,佛 山地区的工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有利 于产业升级,也能保护环境。
城市化滞后不利于经济发展,但过度城市化也 是不利的,会导致住房紧张(jǐnzhāng)、交通拥挤、城市环境 质量下降、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差等“城市病”的发生。城市 化与工业化应该同步推进,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二十一页,共31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较高,
但也存在问题。据此回答(huídá)(1)—(2)题。
失,需进行产业升级
第三页,共31页。
二、珠江三角洲工业与城市化的问题与对策 1.问题产生的原因 (1)受地区________和________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 引力正在下降(xiàjiàng)。 (2)缺乏合理的________与________ 。 2.问题: ________面临困境; ________相对落后;问题日趋 严重。 3.对策: ________调整:发展________和装备制造业,推动 产业升级;构建________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
学案(xué àn)5 区域工业化与 城市化
考纲展示
区域工业化 和城市化的 推进过程, 产生的主要 问题及解决 措施。
热点透视
以“生态城市建设”及“十二五”中有关 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大政方针为背景材料, 配合相关的图表,结合实例考查一个新的 区域的经济和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工业 化和城市化的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如 2012年北京卷36题。
第二十五页,共31页。
2.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包括( )
①国家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早
②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港、澳等发达地区的最佳经济辐射带上
③抓住了国际产业大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外资
④地租(dìzū)较低廉,劳动力丰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D(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yōushì) 应该从地缘优势(yōushì)、国家政策等方面去考虑。)
第二十四页,共31页。
1.1980—2005年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chǎn yè jié ɡòu)变化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 B.第二产业比重先降后升 C.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D.第三产业比重位居第一位
1.A(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第一产 业比重(bǐzhòng)大幅下降,第二产业始终位居第一位,第 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3)在图中所示区域内,香港以自由贸易(转口贸易)和金融 服务而成为举世闻名的“自由港”;广州和珠海等地则以制造加 工业而闻名。分析该地区的产业分布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何积极 (jījí)影响。
第十四页,共31页。
(1)有利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 水热条件非常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珠江水系在这里 水网密布,且降水丰沛;三角洲地区平坦,土壤(tǔrǎng)肥 沃;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科技较发达,劳 动力充足,政府政策优惠等。不利条件:能源和矿产资源缺 乏,人均耕地少,环境污染严重。 (2)地理上毗邻港澳,具有对外交往的传统。 (3)香港以第三产业闻名,广州、珠海等以第二产业闻名。 这两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香港拥有充足的资本和完善的 市场机制,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具有良好的发 展条件和空间,如人力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等。
第十五页,共31页。
[第(1)题,对自然条件的分析应从地理位置、地形、气 候、水源、港口条件等方面去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可从科技、 劳动力、政策等方面分析。第(2)题,从区位和历史两个 (liǎnɡ ɡè)方面加以分析,应首先考虑其特殊的位置,然后 分析其地理传统和原有基础。第(3)题,从材料中可得到 启示,即该地结构的差异以及资金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和互 补性;充分利用各区的相对优势,采取分工与合作,达到 “前店后厂”的地域分工与合作模式。]
(1)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
要问题是( )
A.环境污染加重
B.人口出现负增长
C.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D.产业布局不合理
(2)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沿海城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
这样做可能导致的现象是( )
①重复建设造成资金、财力、人力的巨大浪费
②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发展地区优势
④可能造成沿海生态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