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语文复习“决胜古诗文”专题讲义(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呈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国: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诵读点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国: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作家作品】
1.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来并称二人。

他主张实行“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

这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2. 《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
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它不仅是儒家重要学术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即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又精练准确。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并称“四书”。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
(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句析]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心论点,指出决定战争胜利的三要素,“人和”更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表现了孟子的“民本”的政治思想。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否定排比句,推出本文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进一步论证“人和”的重要性。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对比,点明文章主旨,说明得道者就能得“人和”,得“人和”则“天下顺之”,就会“战必胜”。

[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畔(pàn)通:“叛”,背叛。

二、古今异义
1.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

2.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

3.委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

4.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5.亲戚
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

6.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7.域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今义:地域。

8.是古义:这;今义:关系词。

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9.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10.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三、一词多义
1、利
⑴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⑵兵革非不坚利:锐利
2、之
⑴三里之城:的,助词
⑵多助之至:到
⑶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⑷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
3、时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气候,时令
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机,机会
⑶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
⑷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
⑸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度,季节
⑹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时候
4、和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和乐
⑵春和景明:和煦
5、去
⑴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
⑵去死肌,杀三虫:除去,去掉
⑶西蜀之去南海:相距,远离
⑷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
⑸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距离
6、胜
⑴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⑵予观夫巴陵胜状:非常美好,美妙
⑶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完
⑷驴不胜怒,蹄之:能承担,能承受
⑸日出江花胜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过,超过
7、固
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⑶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
⑷君子固穷:安守,坚守
8、亡
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⑵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
9、城
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
⑵城非不高也:城墙
10、而
⑴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⑵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
⑶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四、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主题】
本文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强调了“人和”的作用,得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文章的主旨句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5.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7.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二、简答题: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概括“人和”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答:所谓“人和”,就是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也就是“多助”和“天下顺之”,指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3.文章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顶真,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4.“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答:王道。

施“仁政”。

5.“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 证明了什么道理?
答:地利、天时。

天时不如地利。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
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答:排比。

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

7.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答:从防御一方虽“地利”却“委而去之”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

8.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
答:已得人心,无往不利。

三、阅读题集萃:
(一)(2021黄冈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译注》)
【乙】高祖曰:“列候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②,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子房:即张良,表字子房。

②馈饷:粮饷。

1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委.而去之②亲戚畔.之
③镇.国家④连.百万之军
13.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三里之.城
B.夫环而攻之.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连百万之.军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15.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16. 仔细阅读[甲] [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填空。

根据[乙]文我们可以概括出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和①______ ;
我们也可以用[甲]文原句②“”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刘邦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

答:12.离开同“叛”,背叛镇守统率
13. B 【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答此类题要在平时积累文言词汇,结合具体语境先弄清句子的意思,在由句子意思辨析推断词语的意思。

A.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小城。

之:结构助词,的;
B.夫环而攻之: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之:代词,它;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之:结构助词,的;
D.连百万之军:统率百万的大军。

之:结构助词,的;故选B。

14.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15.①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②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决定了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

16.心胸宽广、善于用人之长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附【乙】文译文:
高祖说:“列候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

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

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
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高祖说: “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决定了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

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能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二)(2021山东滨州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

……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

②佚乐: ……安乐。

③危坠:危亡。

④生育: ……生养繁息。

⑤欲:欲望,
⑥亲:亲近。

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腰白玉之环.
B.池.非不深也南冥者,天池.也
C.委.而去之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D.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环而.攻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钱覆其口
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前人之.述备矣
D.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不效,则.治臣之罪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 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4.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1)“”(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2) “_ ”(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 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

(3) 甲文中的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

答:1. 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环:包围,围绕环形的玉;B.池:护城河池塘;C.委:都是“舍弃”的意思;D.从:顺从,听从跟从,跟随。

故选C。

2. 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而:表顺承,且/表转折,却;B.以:介词,凭借/介词,用;C.之:代词,他们助词,的;D.则:都是“连词,那么”。

故选D。

3. (1)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2)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是治国的法宝。

4.人和从其四欲施行仁政(“得道”)。

(三)(2021张家界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三章》)[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选自《孟子·论得天下》)注释: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为、替的意思。

③尔也:而已。

④圹(ku àng):原野。

9.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委而去之()(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所恶勿施尔也()
10. 填空并翻译。

(1)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填在下面并翻译。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结合甲、乙两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甲、乙两文中的“道'意思是一样的,都解释为“道理”。

B.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 甲文强调“人和”,乙文强调“民心”,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D.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展开论述,论证有力。

答:9.①. 丢弃(放弃)②. 限制(使人民定居下来)③. 厌恶(讨厌)
10.①. 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 翻译: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③. 翻译:百姓归附仁政,犹如水就地势往下流,野兽在原野奔跑。

11. C 【解析】A.错误,甲文的“道”指施行仁政;乙文的“道”的指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B.错误,甲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逐层论证,最后得出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乙文不是总分总的结构,由孟子的话,引出下文的论述;D.错误,甲文没有运用比喻论证;乙文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故选C。

附【乙】文译文: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获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的办法:获得民心。

就能得到人民;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想要的,就替他们聚集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

如此而已。

老百姓归附仁政,就像水往低处流,在原野奔跑。

(四)(2021新疆中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后面问题。

[甲]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同“为”, 替的意思。

③尔他:而已。

④圹( ku àng) : 原野。

18.解释下列加线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 4分)
(1)寡助之至( ) (2)亲戚畔之( )
(3)所恶勿施尔也( ) (4)兽之走圹 ( )
19.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3分)
句子:
翻译:
20.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

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
21.乙文中说到的“桀、纣”, 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
22.甲文说“得道者多助”, 乙文说“得天下有道”。

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 ?说说你的理解。

(4分)
答:18.(4分) (1) 至:极点 (2)畔:同“叛”,背叛 (3) 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
(4)走:跑 (每词1分) 19.( 3分)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 句子1分,翻译2分) 20.( 2分)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之走圹也。

(第二句和第三句,每句1分,只写第一句不给分) 21.(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给1分) 22.( 4分)不一样。

甲文所说的“道”, 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 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 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
(五)(2017北京中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47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天时不如地利自云先是闻秦时乱
B. 地利不如人和至若春和景明
C. 环二攻之而不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 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

(2分)
委而去之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限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

7.结合上下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3分)【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②。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
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④。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

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

②“更”改正。

③“节”节制。

④“劝”勉励。

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

⑦“没”古地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4.答案:C
【解析】4题中A项“时”意思分别为“时令”和“时间”。

B项中分别为“和睦”“和煦”。

C项中同为“胜利”。

D中分别为“护城河”“池塘”。

5.答案:(守城者)弃城而逃
【解析】此题需要学生注意补充主语是守城者。

6.答案:乙
【解析】题中乙句子的理解符合文章的文意,甲句子句意过于极端且不能体现“得到多助”意思。

7.答案:得道多助
【解析】题中两段文字共同体现的思想是“得道多助”,此题需要学生注意的是“共同”二字的含义。

附【材料链接】翻译: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

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

'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

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

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

……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

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因此在笠泽打败了吴国,又在没(古地名,在苏州附近)再次打败了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