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工业制造国有企业电镀镀铬作业人员健康状况调查方式探讨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型工业制造国有企业电镀镀铬作业人员健康状况调查方式探讨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2-05-31T08:27:11.579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30卷第3期作者:蒋美丹[导读] 含铬(Cr6+)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电镀工艺种。
蒋美丹
中国航发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含铬(Cr6+)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电镀工艺种。
调查发现,工作场所空气中铬检测浓度与作业人员的鼻科检查记过不相符。
为了分析铬检测结果与作业人员体检结果的关系,并且与工人的主观感受相联系,以期对公司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收集某大型工业制造国有企业公司2012-2015年电镀工段现场检测结果及作业人员2016年职业健康监护结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以电镀工段为调查对象。
该工段有1个电镀作业现场12条镀铬生产线,共有镀铬作业人员54人。
作业人员每年按要求进行职业健康在岗检查,并做好其复查和调离工作。
以某大型工业制造国有企业公司其他非电镀行业且不接触铬危害因素试验中心试车人员为对照组,作业人员的其他劳动条件、工作制度、年龄、工龄等基本相似,共选择对照组作业人员54人,平均年龄36.4岁,平均工龄9.8年。
1.2 方法收集该电镀工段的镀铬生产线现场检测资料、镀铬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及对照组人员比克检查结果,并分析。
1.2.1现场检测 2012-2015年现场日常检测结果显示,镀铬作业现场空气中铬浓度均小于国标中的最低检出浓度(0.01mg/m3)。
检测结果的判定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进行。
1.2.2健康监护对某大型工业制造国有企业公司电镀工段的54名镀铬作业人员填写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个人信息进行统计,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龄、接害工龄、职业史、既往病史等信息。
对54名镀铬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其中3人为上岗前检查,47人为在岗期间检查,4人为离(转)岗时检查。
检查项目依据《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要求确定,包括血压、内科、神经系统、鼻科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皮肤黏膜等,其中鼻科检查是接触铬及化合物的特征检查。
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病也依据该规范判定。
在职业健康检查人员中,按照要求与所调查镀铬作业人员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相当,不接触铬等毒物选定对照组,对对照组所有人员在进行除其正常检查项目外,增加鼻科检查项目。
1.3统计学分析数据全部输入excel进行分类分组统计处理,应用SPSS11.0软件系统建立数据库。
2 结果
2.1 工段情况简介该工段有1个电镀作业现场12条镀铬生产线,均为东西朝向并列布置,每个生产线除产品不同,工艺基本一致。
车间镀铬作业人员文化程度一般为中专(高中)毕业,部分为初中;作业方式为手工为主。
公司为作业人员配发了防毒口罩,工人自述在操作时佩戴。
收集了2012-2015年某大型工业制造国有企业公司电镀工段作业现场检测资料及2016年所有镀铬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资料。
2.2 现场检测结果某大型工业制造国有企业公司电镀工段作业场所空气中铬检测结果见表1。
3 讨论
根据多年现场检测结果分析,某大型工业制造国有企业公司没有铬作业场所的铬检测浓度超出检测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更没有超标的铬作业点。
因此,结合本次调查,针对现有的铬国家职业接触限值、镀铬作业人员的体检结果及工人的自觉症状讨论如下: 1)在作业场所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铬接触限值情况下,还出现铬作业人员健康受到明显伤害的情况。
职业解除限制就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某种有害因素,对绝大多数人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业的容许接触浓度和接触水平。
而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中发现鼻科异常的人占所有铬作业人员的12.96%。
也就是说,在国家现行规定的铬作业接触限制标准下,仍
会有10%以上的作业人员的健康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2)铬作业人员的自觉症状与体检的结果不相符。
根据2016年职业健康检查的结果显示,镀铬作业人员有12.96%的工人出现了鼻科异常,22.2%的作业人员有鼻部不适感,即作业人员自感鼻部不适感(22.2%)高于比克检查异常率(12.96%),可以认为自觉症状出现早于体征。
公司为镀铬作业人员配有防毒口罩;现场调查时发现,有部分作业人员使用纱布口罩,但纱布口罩对铬酸雾没有防护效果;另有部分作业人员没有使用任何防护口罩。
说明部分作业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并不高,这可能与镀铬作业人员年龄较大(体检报告显示平均年龄47岁)、镀铬工龄较长(平均接害工龄14a)、文化程度不高(中技及以下占62%)有关。
所以,部分作业人员虽然有了鼻部不适的感觉,但是仍没有意识到个人防护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我认为有国家必要对铬的现有采样检测方法及国家职业解除限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以获得更加精确的铬检测浓度和更加合理的铬接触限制,更大程度地保护接触铬的操作工的身体健康。
同时,公司应在为镀铬作业人员提供有效的防护措施,并通过完善教育督导方式,提高工人的个人防护意识,尽可能地降低铬对职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