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高校室内体育场馆共享开放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高校室内体育场馆共享开放现状的调查及
对策研究
孙华飞孙唯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安徽芜湖,241006)
摘要:室内体育场馆可以为健身者带来更加优越的运动体验,而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室内体育场馆都集中在高等学校。

运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合肥市内七所重点大学的室内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七所高校的室内体育场馆在共享开放过程中存在场馆开放数量少、开放区域少、开放时间短以及投入资金不足等问题。

完善法规、健全制度、加大投入、引入新的运营理念等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促进高校室内体育场馆的共享。

关键词:合肥市;高校;室内体育场馆;共享开放。

中图分类号:G64: G81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1114(2019)01-0091-04
Research on the Sharing and Opening Situations of Indoor Sporting Venu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efei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SUN Hua-fei & SUN Wei
Abstract: Indoor sports venues can bring about more superior sporting experience to fitness workers, while most of comprehensive indoor sports venues in China are concentrat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nvestigation was made on the opening situations of indoor sports venues in seven key universities in Hefei by means of field visits,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ere are such problems as the small number of open sports venues, inadequate open time and lacking investment in the process of sharing and opening. Such measures as perfec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perfecting systems, increasing investment and introducing new ideas about operation help to improve the sharing of indoor sports venu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Hefei C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door sports venues; sharing and openning.
收稿日期:2018-12-04
作者简介:孙华飞(1984—),安徽芜湖人,硕士,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副教授。

研究项目:2019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项目:"互联网+"视域下的安徽省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发展模式研究(Wzyrwzd201901);2017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智能手机的云教学在高职课堂中有效应用的研究
(2017jyxm1126);2017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项目:篮球(2017mooc320); 2017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质量工程篮球MOOC项目阶段性建设成果;2017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质量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项目阶段性建设成果。

1. 前言
在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的23年间,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各类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涌现。

随着人民体育健身锻炼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体育器材与场地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在硬件条件更加完善的室内体育馆内开展健身锻炼活动,但是,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室内体育场地仅有12.87
万块,面积0.58亿平米,占场地总数的13.37%,以及总面积的4.21%。

另一方面,我国室内体育场馆存在着:设施陈旧、器材短缺、资金不足、闲置浪费、管理落后等问题。

这两方面因素导致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体育硬件设施的需求与我国室内体育场馆短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合肥市作为全国四大科教中心城市,拥有54所高等院校,室内体育场馆资源较为丰富。

研究以安徽省省会合肥市为例,选取合肥中心城区7所重点大学,对其综合型室内体育场馆资源的对外开放情况,开放形式,开放时间等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旨在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高校室内体育场馆能够更好的得到共享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和建设性意见。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合肥市: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中医学院的综合型室内体育场馆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期刊网站键入关键字:室内体育场馆,体育馆综合利用等关键词,查询进10年来国内、国外相关资料文献,了解国内外各地体育场馆开发利用情况,为本次研究的进行提供理论支撑。

(2)实地调查法
研究小组在2018年2月、5月、8月期间,实地探访被调查的7所大学室内体育场馆的开放和运营情况,并对其中的运动锻炼人员,场馆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为本次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3)参数分析法
运用SPSS,EXCEL软件对此次调查过程中所得到的先关参数进行科学的归类、处理、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合肥市高校室内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情况
国家在大力推进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推进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共享化进程。

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的第十五条指出: 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后和节假日对本校学生和公众有序开放,通过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合理收费开放等措施增加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健身需求。

3.1.1合肥市高校体育场馆共享开放的资源
通过走访发现,七所高校都有1到2座综合化的体育场馆,而且均配备了多个运动项目的体育场地资源,硬件条件总体较高(如表1所示)。

经过安徽省教育厅,以及安徽省体育局的综合评估,认为七所高校的室内体育场馆均能满足学校的日常体育教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以及学生的课外锻炼等,同样这些档次较高的室内体育资源也能基本满足我国人民群众在体育健身过程中对体育场地的需求。

表1 七所高校室内体育场馆的数量和内部资源情况
学校名称室内体育场
馆的数量
室内
篮球场
室内
排球场
室内
羽毛球场
室内
乒乓球场
其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 有有有有有安徽大学 3 有有有有有安徽农业大学 2 有有有有有安徽医科大学 1 有有有有有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2 有有有有有安徽中医学院 1 有有有有有合肥工业大学 2 有有有有有
3.1.2合肥市高校体育场馆共享开放的情况
在落实《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方面,七所高校基本能做到在实施体育硬件评估后,在满足教学、训练之外,部分高校的室内体育场馆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面向社会群众的无偿、及有偿的共享开放。

但是在对外开放室内体育资源方面七所高校均存在局限性(如表2所示),并没有做到室内体育场馆资源的全开放,其中有一所高校在多次尝试对外开放室内体育场馆资源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导致该所高校现阶段所有室内体育场馆资源均处在全面禁止对外开放的状态。

表2 七所高校室内体育场馆对外共享开放的情况
资源共享情况全部对方开放部分对方开放没有对外开放高校0所6所1所
3.1.3合肥市体育场馆共享开放的形式
我国《全民健身条例》中明确指出,学校可以不以盈利为目的,适当的对进入学校参与体育健身的群众收取一定的费用来维持体育设施的正常营业。

研究过程中通过走访发现,室内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六所高校中,大部分采用有偿开放和无偿开放相结合的方法(如表3所示),也就是一部分体育场地实施有偿开放,另一部分体育场地采用无偿开放的政策,这部分无偿开放的体育场地主要为室内篮球场,而有偿开放的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乒乓球、羽毛球、形体房等。

表3 七所高校室内体育场馆共享开放的形式
收费情况有偿开放有偿与无偿开放无偿开放高校0所6所0所
3.1.4合肥市高校体育场馆共享开放的时间
高校体育场馆主要是为高校体育教学、运动竞赛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服务。

调查发现,室内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六所高校,对外共享开放时间主要集中在周末,以及包括寒暑假的节假日里,其中有一所高校的室内体育场馆为有晚间体育锻炼需求的群众提供了每晚运动场地的网络预约服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开了本校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为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带来了方便。

表4七所高校室内体育场馆共享开放的时间
开放时间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假期高校0所0所2所1所6所
3.2影响合肥市高校室内体育场馆共享开放的
因素
3.2.1共享开放牵涉到社会、高校的众多职能部门
高校室内体育场馆的共享开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不仅需要高校内部的体育、财务、保卫、学工、宣传、校医院等部门的通力合作,还需要社会上的体育局、城市管理、园林绿化、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涉及范围非常广泛。

这些部门都需要在场馆的共享开放过程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否则只要有一方存在懈怠,就会影响到高校室内场馆共享开放的效果。

在此次研究走访中发现,高校室内体育场馆的共享开放,在无形之中会给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麻烦和压力,从而导致部分相关职能部门在推动高校室内体育场馆共享开放上存在不用心、不作为、不担当,以及“走过场”和敷衍了事的情况,直接影响着高校室内体育场馆共享开放的效果。

3.2.2高校室内体育场馆共享开放与校园安全
高校室内体育场馆的开放过程中,势必会有很多社会上的群众进入校园,这些社会人员进入校园后往往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例如:社会车辆驶入校园后占用校园停车位或撞伤学生,社会人员在健身过程中与学生发生肢体冲突,或者对校园内的体育等设施进行破坏,影响正常校园教学秩序等。

同时,这些社会人员再健身过程中自身人身安全也缺乏保障机制,假如社会人员再锻炼过程中出现重大责任事故,那么事故责任的划分和处理势必会给校园的管理者带来很大的麻烦,还会影响到校园管理者对体育场馆共享开放的支持力度。

总之,安全问题是影响高校室内场馆共享开放的一大因素。

3.2.3高校室内体育场馆共享开放与高校体育教学、训练、活动的矛盾
高校的室内体育场馆主要是为高校学生日常的体育教学,以及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训练,还有学生的日常体育锻炼活动所服务,通过走访发现大部分实施室内体育场馆共享开放的学校,在共享开放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例如室内体育场馆对外租用时,学生不得不放弃或选择运动条件相对较差的室外体育场来开展体育活动。

在对被调查高校体育工作者进行访谈时,部分体育工作者也表达出了同样的看法,就是室内体育场馆的共享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正常的体育活动,这就导致了部分高校室内体育场馆共享开放的时间上存在局限性和不完整性。

3.2.4高校室内体育场馆共享开放的运营成本
在被调查合肥市七所高校的十四座综合性体育馆中有11座建筑年龄超过5年,有7座建筑年龄超
过10年,这些场馆的体育硬件设施在长期高强度的使用、维护、管理上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上共享开放的收入有限,国家拨款力度不充足的实际情况下,大部分高校需要通过学校内部的资金投入来维持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营,这无形之中给学校的财政带来了压力,导致场馆设备更新、维护不够及时,也间接影响学校管理层对体育场馆共享开放的力度和热情。

4. 结论与建议
第一,合肥市高校室内体育场馆的资源非常丰富,可以满足绝大部分合肥市民对室内体育场馆的需求,但是室内体育场馆存在开放数量较少、开放区域较少、开放时间较短的问题。

建议相关职能部分加强管理和监督,按照《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标准》中的规定,加大开放力度,尽量将校内硬件和软件相对成熟的室内体育设施提供给市民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第二,部分合肥高校室内体育场馆开放过程中出现管理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为高校室内体育场馆的有序开放带来了一些隐患。

所以,不仅国家层面应该出台更加细致的《高校体育场馆共享开放条例》,学校层面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完善的制度,来更加科学的管理室内体育场馆,合理利用和开发室内体育场馆资源,为室内体育场场馆更好的进行共享开放保驾护航。

第三,部分合肥高校在室内体育场馆的运营过程中存在资金上的困难,场馆的维护和建设上存在滞后性,间接影响了室内体育场馆共享开放的规模和效果。

建议国家可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高校体育场馆维护及建设基金,同时学校还可以引入社会资本,改变经营模式,提高室内体育场馆的运营收入,从而形成一个高校与健身群众互惠互利的良性局面。

第四,分享经济模式引入到高校体育场馆的共享开放之中。

分享经济不仅是一种新的思维理念,更是一种具有活力和朝气的全新经营模式,它将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融入其中,更加科学的利用身边有限的资源去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分享经济运营模式的引入,将会使高校体育场馆共享开放变的更加科学、合理、高效、有序。

文稿责编宦集体
参考文献
[1]王爱春. 合肥市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机制探索——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J]. 太远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6):95-96.
[2]王伟.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院校体育馆现状分析
[D]. 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 2016.
[3]孙华飞. 分享经济模式驱动下的校园体育场馆共享模式研究[J]. 大理大学学报, 2018(6):95-100. [4]苏耘. 苏州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内江科技, 2018(8):111-112.
[5]孙华飞. 基于网络平台的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交流研究[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1):120-125.
[6]王爽. 武汉地区高校综合性体育馆对外开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武汉:武汉体育学院, 2015. [7]方淑琳. 浙江高校体育场馆开放不足成因及对策[J]. 浙江体育科学, 2018(9):91-95.
[8]徐文娟.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馆运营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 2011.
[9]孙华飞. 安徽省城市居民晨、晚体育锻炼情况调查与分析[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5):98-100,104.
(上接第90页)
参考文献
[1]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教育研究, 1997(9):3-8.
[2]冯建军. 生命与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56-158.
[3]马卫平. 复杂性思维视野中的体育研究——对我国体育研究中的思维方式之反思[J]. 体育科学, 2016,2(1):78-86.
[4]何劲鹏,姜立嘉. 生命哲学视域中的体育课程观内蕴[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6,1(1):56-58.
[5]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36.
[6]武云飞. 赴英国考察体育课程后的思考——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我们缺什么?[J]. 中国学校体育, 2015(7):58-59.
[7]徐国庆. 职业知识的工作逻辑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J]. 职业技术教育, 2014,24(16):39-42. [8]张磊. 生命视角下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现状的反思与重构[J]. 体育学刊, 2015,15(6):75-79.
[9]刘良慧. 教育观念的革命[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2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