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中华和合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最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中华和合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最新)
心得体会:中华和合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最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他系统梳理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华和合文化的历史脉络,深入阐发了中华和合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将中华和合文化运用于治国理政实践中,创造性地传承、弘扬和发展了中华和合文化。
中华和合文化的历史渊源
纵观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和合”理念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甲骨文和金文已经出现“和”“合”二字。
“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唇合拢。
殷周之时,“和”与“合”为单一概念,还没有联用。
《易经》上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天道、王朝、人事不断变化,各正性命,各得其所,天地万物保持最
大的和合、和谐,是普利万物的首要因素,所有邦国都会因此得到稳定和安宁。
《尚书》上说,九族和睦了,就可以平理百官族姓,昭明礼仪。
百官族姓明理彰义,就能实现天下和谐。
《诗经》不仅提出“既且和平,依我磬声”,寄托了对社会和谐的向往,而且还蕴含和乐、和鸾、和旨、和奏、和鸣、和羹等美好理念。
“和合”二字联用,构成一个范畴,最早见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意思是说,商契能把“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
《国语·郑语》还记述了史伯的“和”“同”言论:和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矛盾多样性的统一,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产生世间万物,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
春秋战国是一个“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的时代,群雄纷争、列国混战、生灵涂炭,顺理自然地使和谐、和平、和睦、祥
和的生活成为人们的美好向往。
诸子百家中的不少思想家都阐述了“和合”理念。
老子认为万物都包含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作用、相互激荡而构成“和”。
挫、解、和、同,特别是“和其光”,就能泯灭、消解诸多主观刻意判别亲疏、利害、贵贱等的差异与对立,达到不同而和、万物与我为一的“玄同”。
老子所
说的“和”,不是人为刻意之“和”,而是自发、自化的无为之“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顺乎自然就能达到和谐状态。
孔子传承、弘扬和发展了“和”的观念。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和”是“礼”的目的,治国处事、礼仪制度,以“和”为价值标准,“礼”是“和”的体现;“礼”是“和”的保障,“以礼节之”是“和为贵”的前提,制礼守礼是“致中和”的条件,“克己(克制欲望)复礼”才能“天下归和”。
否则,泛泛而谈“和”,会很容易流于迂腐,成为乡愿,也就成了小人之“同”了。
在孔子的“中庸”理念中,蕴含着“过犹不及”“执两用中”“权变”“和”等意思,而“和”则是“中庸”追求的理想境界。
孟子继承、弘扬孔子“和”的思想,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将“人和”置于“天时”“地利”之上。
正是基于“人和”观念,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管子将“和”与“合”并举,予以高度重视,《管子·幼官》上说:“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
和合故能习,习故能谐,谐习以悉,莫之能伤也。
”养兵以道则人民和睦,养兵以德则人民团结。
和睦团结就能使力量聚合,聚合就能协调,普遍地协调相聚,谁也不能伤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