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期末试
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
巩高峰
秘密是我发现的。
那天我提前回了家。
母亲抱着电话神采奕奕,坐在沙发里的姿势和说话的语气都显示这样的电话不是第一次,而且这个电话肯定聊了很久了。
母亲从来没这么高兴过。
在第一时间,我把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叫到了一起,分析情况。
父亲去世十年了,我们是看着母亲怎样在忧戚里度过这十年的。
我们一直自豪地以为,这是父母情深的表现。
所以很多人劝过我们姐弟四个,给母亲找个老伴吧。
我们姐弟四人的意见出奇地一致,母亲想做别的什么都可以,就是找老伴这事我们坚决不同意,那是对父亲的侮辱。
也许我们还有很多别的理由,尤其是女儿的出生让我很快就坚定起来,因为两个姐姐和哥哥生孩子从来没动过找保姆的念头,母亲把几个孩子带得一个比一个健康、漂亮。
就是怕母亲孤独寂寞,我们给了母亲一大堆建议,社区老人馆、秧歌队、夕阳红舞蹈班、老年大学,等等等等。
母亲似乎是怕我们失望,就不太热心地选了个老年大学。
我们四个还排除万难,相继把家都安到了一个社区,每到周末,就是全家大团圆。
我们觉得,应该万无一失了。
可母亲还是出了情况,就在她上老年大学一个月后。
在新的周末大团圆时,我们姐弟四人的沉默还是让母亲一下就明白了什么。
母亲脸上的黯然晦涩得很严重。
母亲也没什么胃口,一直是心不在焉地看我们吃。
在六点的钟声敲响时,母亲动了动,神情不自然地朝时钟看了看。
这会,电话响了。
没谁去接,全家似乎都默契地预示到了这是一个什么电话。
母亲犹豫了一会,终于也没接。
从这天起,我们姐弟四个轮流开始了跟母亲的谈心。
我们只是抒发着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母亲的无限依恋。
车轮战很快就有了效果,母亲跟我们说了她的那位老年大学同学。
她们俩各方面都已经商议好了,谁去谁家过日子,不办证书免得出现遗产纠纷,甚至连怕给我们添麻烦而不举办喜事的细节他们都取得了一致,只等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表态。
不用我们表态,我们其实已经表态了。
之后母亲向我们保证,以后再不接那人的电话,这事到此为止。
侦察了一段时间,我们总算放下心来。
只是每天的六点,电话仍是准时地响两声,然后就停了。
周末周日的时候我们能听到,六点钟电话一响,母亲就回自己屋里了。
我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背着母亲我们找那位老人谈过,这是老人唯一的要求,似乎也是他放弃的交换。
每天六点,电话准时响两声,再挂了,就是他打来的,两声代表着他的平安。
母亲的精神状态很快就影响了健康,身体虚弱下来,精神更是委顿。
她一直就像一张弓,把孙子孙女一个一个都射出去了,自己才松弛下来。
在病中,母亲念叨父亲的时候特别多,母亲走得很平静。
已经很久了,每天六点,电话依旧准时响起。
有一天,六点的钟声和电话依旧一同响起,但两声过后,电话声顽强地持续着。
很大一会,我才迟疑着拿起话筒。
是老人的女儿,她泣不成声。
老人脑溢血,在昏迷中一直叫着我母亲的名字。
希望我母亲能去看她父亲一眼,只一眼。
我按捺了半天,才用平静的语调告诉她,我母亲已经去世半年了。
从此,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就没有了,世界也仿佛就此寂静无声。
只是每到周末,我总爱默默无声地坐在电话旁的沙发里,什么也不干。
在六点的钟声响起时,我总是稍带惊悚地轻颤一下身子,习惯地看一眼电话。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
A.第1自然段的最后说“母亲从来没这么高兴过”,是说母亲整个一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
表达了“我”的惊奇和由衷的高兴。
B.对于母亲找老伴这件事,我们坚决不同意。
一方面是由于封建贞节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出于想让母亲带好自己孩子等自私的心理。
C.在新的周末大团圆时的电话,母亲犹豫了一会终于也没接。
这个行为既表现了母亲对老年大学同学的留恋和不舍,也赞颂了母亲伟大的克制和坚决精神。
D.小说在后面写老人的女儿泣不成声的电话内容,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我们对老人们婚姻干涉所造成的伤害,具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E.在小说的最后写到“我”总是习惯地看一眼电话,并没有直接写出“我”的心理,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8分)
①她一直就像一张弓,把孙子孙女一个一个都射出去了,自己才松弛下来。
②在六点的钟声响起时,我总是稍带惊悚地轻颤一下身子,习惯地看一眼电话。
(3)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6分)
(4)小说以“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为题有何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5分)选B项给3分,选D项给2分,选E项给1分。
选A、C项不给分。
A项中的“整个一生”是错误的,原文中应该指父亲去世十年来。
C项中的“克制与坚决”是错误的,母亲的犹豫和终于没有接电话,并不是伟大的精神,而是迫于我们子女的压力无奈放弃。
E项中的“习惯地看电话”,说是害怕仍有人给母亲打电话和母亲结婚,只对了小小的一部分,主要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思念和后悔的心理。
(2)(6分)
用了倒叙的写法,先交待了“母亲出了情况”这一结果,引起读者注意,增强小说的吸引力。
流露出了我们的吃惊和对母亲再婚的反对心理。
总领下文,为下文介绍“母亲出了情况”的经过做了高度的概述。
为后文的“可母亲还是出了情况”留下伏笔。
(3)(6分)
电话是小说中的一个线索,具有展现情节发展的作用。
“我”提前回家所发现的电话,是母亲和老年大学同学在通话,母亲处在高兴中,情节的开端,母亲出了情况。
新的周末大团圆时六点的电话,是母亲老年大学同学打来的电话,母亲处在无奈中,情节的发展,母亲被迫放弃。
六点准时响两声的电话,是母亲老年大学同学报平安的电话,母亲再婚被我们彻底打散了,情节的发展。
顽强地持续着的电话,是老人女儿的电话,老人临终乞求与母亲见一面,情节的高潮。
(4)(8分)
参考答案:赞同老年人再婚。
赡养老人,让老人安度晚年,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做儿女们的责任。
儿女们虽然可以给老人提供许多物质上条件,但老年人在情感精神方面的需要,是儿女们不能提供和取代的,给老人找合适的老伴,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
儿女们不能太自私,只是从自己的脸面出发,或者从自己的子女需要老人照顾出发,来威胁老人,伤害老人,这是不仁道的行为。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低碳顾名思义就是碳排放量低,碳是指二氧化碳。
低碳理念是指在生活、经济建设等
方面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可持续性发展。
自工业革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随之而来的是一些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工厂对大量能源的开采没有节制,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染物。
除此之外,人类人口日益增多,生活需求越来越大,消耗的能源越来越多。
种种原因导致了碳排放量越来越大,环境被严重污染,很多城市甚至常年笼罩在雾霾之中。
人类对于低碳生活的诉求日益增长,因此,低碳园林的建设迫在眉睫!
随着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园林景观与低碳理念的融合已是大环境下的一种趋势。
低碳园林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园林建设与运营模式,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包括前期设计规划,材料选用、施工过程及后期园林绿化养护等各个环节)最大程度上减少使用石化能源,并应用新的清洁型服务能源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低碳和生态的要求。
(摘编自马艳红《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实践运用探析》,《防护工程》2018年第
17期)材料二:
上海世博园区规划、建设、运营中碳减排措施已得到全面落实。
园区内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80%以上场馆采用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和室内绿化;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占园区总建筑面积的五分之一;60%以上的路面由建筑垃圾和钢渣制成;园区内目前已投用新能源汽车432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50%以上。
园区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达到120万千瓦时,江水源/地源热泵累计供冷量达到564万千瓦时,各类新能源技术的实际应用相比传统能源技术累计节能5152吨标煤,累计减排1.27万吨二氧化碳。
除了太阳能,世博会的场馆还通过江水直接冷却水系统,直接从黄浦江取水,经加药控制微生物和藻类生长后,作为冷却用水供水源热泵机组使用,使用后的温热水排入黄浦江。
”采用江水源热泵技术与燃气供热相比,年运行能耗可减少40%~60%,年运行费用可降低50%-70%,年运行能耗节省约5740兆瓦时,折合约1000吨标准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00吨。
”
另外,上海世博会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公交优先战略,电—电混合超级电容车、混合动力等各类新能源汽车的规模运用将超过1000辆。
这些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进行示范应用的新能源交通工具,将引领未来城市交通发展方向并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新宠。
(摘编自《传播“低碳理念”,实践“低碳行动”》,新华社2010年6月5日)材料三: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低碳”的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
一时间,“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地产”“低碳生活”等新名词,以崭新的姿态高调亮相,融入了所有人的生活,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还面临着工业化和生态化的双重任务,但未雨绸缪,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之相应,在生活层面,倡导和践行低碳生活,已成为每个公民在建设生态文明时代义不容辞的环保责任。
(摘编自《低碳环保生活》)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环境付出的“高代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B. 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更有利于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C. 上海世博园“低碳行动”各种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正全面进入“低碳发展”。
D. “低碳”概念的兴盛,催生出许多新名词,也将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低碳园林建设是低碳社会的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带来生活环境的改变,一方面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B. 上海世博园区60%以上的路面由建筑垃圾和钢渣制成,这说明我国废物利用的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C. 园区使用的太阳能,冷却水系统、新能源交通以及绿化等,都是成功的案例,可以在其他相关领域推广。
D. 中国的生态化建设往往受制于工业化发展,其低碳生活的到来任重道远,每个人必须对社会负责,有所担当。
6. 请结合材料,分析导致环境恶劣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参考答案:
4. C
5. B
6. 原因:①高耗能产业的发展;②没有节制地开采能源,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染物;③人口增加,碳排放量增大;④技术创新不够;⑤观念陈旧。
措施:①更新理念,提高认识:②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③合理利用资源;④改变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我国正全面进入‘低碳发展’”错误,因为材料二中说,“这些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进行示范应用的新能源交通工具,将引领未来城市交通发展方向并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新宠”,说明上海世博会只是引领,我国还未全面进入低碳发展,属于范围扩大。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要求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B项,“上海世博园区60%以上的路面由建筑垃圾和钢渣制成”,不能推断出“我国废物利用的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属于以偏概全。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需要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本题中,要求结合材料,分析导致环境恶劣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环境恶劣的原因可从材料一里筛选,“自工业革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随之而来的是一些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工厂对大量能源的开采没有节制,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染物。
除此之外,人类人口日益增多,生活需求越来越大,消耗的能源越来越多。
种种原因导致了碳排放量越来越大,环境被严重污染,很多城市甚至常年笼罩在雾霾之中”,交代了环境破坏的原因。
根据这些原因,再整理出解决的措施。
3.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永恒的《蒙娜·丽莎》
①去夏访巴黎卢浮宫,得摩挲《蒙娜·丽莎》肖像的原迹,这是我生平一件最快意的事。
凡是第一流美术作品都能使人在微尘中见出大千,在刹那中见出终古。
雷阿那多·达·芬奇的这幅半身美人肖像纵横都不过十几寸,可是她的意蕴多么深广!佩特在《文艺复兴论》里说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特殊精神都在这一幅画里表现无遗。
我虽然不知佩特所谓希腊的生气,罗马的淫欲和中世纪的神秘是怎么一回
事,可是从那轻盈笑靥里我仿佛窥透人世的欢爱和人世的罪孽。
虽则见欢爱而无留恋,虽则见罪孽而无畏惧。
一切希冀和畏避的念头在霎时间都涣然冰释,只游心于和谐静穆的意境。
这种境界在贝多芬乐曲里,在《密罗斯爱神》雕像里,在《浮士德》诗里,也常隐约领略过,可是都不如《蒙娜·丽莎》所表现的深刻明显。
②我穆然深思,我悠然遐想,我想象到中世纪人们的热情,想到达·芬奇作此画时费四个寒暑的精心结构,想象到丽莎夫人临画时听到四周的缓歌慢舞,如何发出那神秘的微笑。
③正想得发呆时,这中世纪的甜梦忽然被现世纪的足音惊醒,一个法国向导领着一群四五十个男的女的美国人蜂拥而来了。
向导操很拙劣的英语指着说:“这就是著名的《蒙娜·丽莎》。
”那班肥颈项胖肚腩的人们照例露出几种惊奇的面孔,说出几个处处用得着的赞美的形容词,不到三分钟又蜂拥而去了。
一年四季,人们尽管川流不息地这样蜂拥而来蜂拥而去,丽莎夫人却时时刻刻在那儿露出你不知道是怀善意还是怀恶意的微笑。
④从观赏《蒙娜·丽莎》的群众回想到《蒙娜·丽莎》的作者,我登时产生一种不调和的感触,从中世纪到现世纪,这中间有多么深多么广的一条鸿沟!中世纪的旅行家一天走上二百里已算飞快,现在坐飞艇不用几十分钟就可走几百里了。
中世纪的著作家要发行书籍须得请僧侣或抄胥用手抄写,一个人朝于斯夕于斯的,一年还不定能抄完一部书,现在大书坊每日可出书万卷,任何人都可以出文集诗集了。
中世纪许多书籍是新奇的,连在近代,以培根、笛卡儿那样渊博,都没有机会窥亚理斯多德的全豹,近如包慎伯,三四十岁时才有一次机会借阅《十三经注疏》。
现在图书馆林立,贩夫走卒也能博通上下古今了。
中世纪画《蒙娜·丽莎》的人须自己制画具自己配颜料,作一幅画往往须三年五载才可成功,现在美术家每日可以成几幅乃至于十几幅“创作”了。
中世纪人想看《蒙娜·丽莎》须和作者或他的弟子有交谊,真能欣赏他,才能侥幸一饱眼福,现在卢佛尔宫好比十字街,任人来任人去了。
⑤这是多么深多么广的一条鸿沟!据历史家说,我们现代文化比中世纪进步得多了。
话虽如此说,我对着《蒙娜·丽莎》和观赏《蒙娜·丽莎》的群众,终不免有所怀疑,有所惊惜。
⑥在这个现世纪忙碌的生活中,哪里还能找出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的人?哪里还能找出深通哲学的磨镜匠,或者行乞读书的苦学生?现代科学和道德信条都比从前进步了,哪里还能迷信宗教崇尚侠义?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了。
别的不说,就是看《蒙娜·丽莎》也只像看破烂朝报了。
⑦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
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的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
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轻浮粗率,而坚苦卓绝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
如果从纽约到巴
黎还像从前乘帆船时要经许多时日,冒许多危险,美国人穿过卢浮宫决不会像他们穿过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一样匆促。
⑧现代人所谓“效率”以外究竟还有其他估定人生价值的标准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最好拿法国理姆亚眠各处几个中世纪的大教寺和纽约一座世界最高的钢铁房屋相比较。
或者拿一幅湘绣和杭州织锦相比较,便易明白。
最高的估定价值的标准一定要注重人的成分,遇见一种工作不仅估量它的成功如何,还要问它是否由努力得来的,是否乃高尚理想与伟大人格之表现。
如果它是经过努力而能表现理想与人格的工作,虽然结果失败了,我们也得承认它是有价值的。
1. 作者认为“第一流美术作品”的共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②段写作者的“深思”“遐想”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 请选出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
A. 文中两次出现的“多么深多么广的一条鸿沟“都是指中世纪和现世纪在生活和创作条件上有巨大的差异。
B. 第④段借助大量的对比,目的是让我们认识到,在艺术创作上,越是条件差、效率低就越可能出精品。
C. “创作“一词加了引号,颇含讽刺意味,表明现时代有许多草草完成的作品,其质量令人堪忧。
D. 对历史家所谓“现代文化比中世纪进步”表示“怀疑”,原因是现代人并没有创作出《蒙娜丽莎》般的伟大作品。
E. 第⑥段连用几个问句,表示作者认为现代人轻浮粗率,难成大器。
F. 作者欣赏的是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气,景仰的是不计成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4. 作者反对现代人过分强调的“效率”,他认为估定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根据文章提供的材料,写一段介绍《蒙娜丽莎》的文字(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6.“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
”你是否认
同这一观点?请举例加以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参考答案:
1.在微观中见大千,在刹那间见出终古。
2. 写出了作者的心驰神往,无比陶醉,也表现《蒙娜丽莎》的美丽动人,也为下文作者的沉思被打断引出了衡量人生价值标准的思考
3. C F
4. 最高的估定价值的标准,是由努力得来的,是高尚理想与伟大人格的表现,即使结果失败了,我们也是承认它是有价值的。
5. 《蒙娜丽莎》是一幅举世闻名的油画,由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所作,现保存在巴黎卢浮宫中。
6. 认同+事例+阐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参考答案:
8.A 9.B 10.A
11.(1)译文:高台上,我用(建)拂云亭(供人)远眺;清池边,我用(筑)澄虚阁(供人)俯视;河水中,我用(停着)画船(供人)泛舟游览。
(4分,采分点:“望、俯、泛”以及介词结构后置)
(2)译文:至于登上高台,眺望远近的山河美景,嬉戏水中,追逐浮沉的鱼鸟,那些景物的情趣以及登临的乐趣,游览者各自会有不同的收获。
(6分,采分点:“若乃、得”以及“江山之远近”、“鱼鸟之沉浮”的定语后置)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胡玉吕传
[清]黄宗羲
距余居数里,有双瀑之胜。
荒山穷谷,鲜游人之迹。
余幼时见有《游双瀑诗》题于古庙者,其姓氏“胡廷试”,初不知为何许人也。
长而习场屋之文①,累见先生《易义》,始知其为名士。
丙午岁,陆冰修泛论里中人物,言张元岵有老友胡玉吕者,奇士也,殁时曾以其集授之元岵。
因诵其集中一、二奇崛语。
问其名,则先生也。
丙辰,过海昌,元岵之孙张讱来见,余问先生之集,乱中失去。
别出数卷,则自张天生传写之者。
讱因请为其传。
先生名廷试,字玉吕,别号敬所。
世家余姚,迁而之武林。
父贞,字云龙,以《易》名家。
先生传其学,为《易》大师。
经其指授者,制义即有师法,往往登第去。
而先生九入贡院,犹为诸生。
一日,学使者第其文,置二等。
故事:一等至二等,赏格有差。
给赏及先生,先生掷之于地。
使者大怒,郡之士大夫为解之,乃已。
弇洲②闻其名,聘之为子师。
弇洲宾客隐赈③,然每夕必手一卷,与先生对饮。
已,又走京师,馆于其族龙山家。
胡龙山者,天下之大贾也,入其门者莫不出为富人。
先生自束修④以外,不取纤介。
同邑许光祚,以字名,尝求先生书法,先生曰:“吾书甚拙,君焉用之?”光祚曰:“字以人重,工拙其次也。
”先生曰:“吾之所重者,不欲以只字落人间耳。
”光祚一笑而去。
其倔强自好,大抵类此。
临卒,令家人放炮,终夜不彻,始瞑。
阳刚之气为重阴所锢,郁结不解,则必决裂震动以出之,故为雷电,为怒涛,而炮其小小者也。
先生挟其所有,不见知于世,其为郁结也多矣。
苟非炮以泄之,则死必啸于梁、触于人,而为物怪。
虽然,先生不过场屋之块磊⑤,亦其小小者尔。
昔刘元城死时,风雷轰于正寝,又岂假外物以泄其怒哉!
(节选自《南雷集》)[注]①场屋之文:指八股文,与后文“制义”意同。
②弇洲:明代文人王世贞,号“弇洲山人”。
③隐赈:众多。
④束修:指任教的酬金。
⑤块磊:比喻心中郁结不平。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见先生《易义》累:屡次。
B.迁而之武林迁:迁移。
C.工拙其次也工:擅长。
D.又岂假外物以泄其怒哉假:借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