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类文本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例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瓷类文本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例析
作者:易珂歆
来源:《江苏陶瓷》2023年第01期
关键词:陶瓷;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方法
1研究背景及目的
1.1研究背景
在当今全球化和人工智能化时代,机器翻译颇受人们的青睐,其使用也更加广泛。
机器翻译首次提出距今已有70余年,自然语言处理路径和手段不断更新,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引入,机器翻译进入神经网络翻译时代,其翻译速度和翻译效率获得大幅提高。
但是,机器翻译产生的译文质量仍然无法达到职业译者人工翻译的程度。
为了实现译文质量和翻译效率之间的平衡,发挥人机交互的优势,译后编辑成为翻译服务行业积极采用的翻译实施方式。
《中国、朝鲜和日本的陶瓷》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了早期东亚陶瓷(尤其是中国陶瓷)在西方收藏和传播情况,翻译出版此书对于国内陶瓷研究者、收藏爱好者和学习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我们尝试“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模式,现简单介绍此过程中的研究发现。
1.2研究目的
陶瓷及陶瓷典籍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中国悠久的陶瓷制作历史和灿烂的陶瓷文化留下了众多不朽的陶瓷文献。
陶瓷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载体,是我们引以为傲的重大发明,因此陶瓷翻译也尤为重要。
再者,陶瓷翻译是较为专业化的领域,涉及丰富的制瓷技术、专业术语、陶瓷器物与装饰类型等翻译内容。
我们在使用机器翻译陶瓷类文本时也曾遇到过术语不熟悉、词义模糊等问题,所以希望以《中国、朝鲜和日本的陶瓷》为例,通过探讨总结译后编辑方法,可以提高陶瓷类译文翻译质量,为相关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2译后编辑概述
译后编辑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Wagner(1985)认为“译后编辑需要修改预先翻译好的文本,而不是从头翻译”。
Veale and Wav( 1997)将译后编辑描述为“人类语言学家或编辑对机器翻译进行修正”。
Allen( 2003)将译后编辑描述为“迄今为止与机器翻译最为相关的任务”。
DePalma(2013)将译后编辑定义为“通过人工评审、编辑,提高译文质量和适用性的过程。
崔启亮(2014)指出,要准确理解什么是译后编辑,需要准确理解机器翻译的定义。
根据ISO/DIS17100:2013标准的定义,机器翻译是“使用计算机系统将文本或语音从一种自然语言自动翻译为另一种语言”,译后编辑是“检查和修正机器翻译的输出”。
Allen把译后编辑分为内向型翻译途径与外向型翻译途径,前者有时被称为吸收型机器翻译,旨在理解信息,后者则被称为扩散型机器翻译,旨在交流信息。
内向型翻译途径可分为没有译后编辑(也称浏览或概要)与快速译后编辑,外向型翻译途径可分为没有译后编辑、最小程度的译后编辑、充分译后编辑。
王华树、刘世界在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转向时指出: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的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
译后编辑为众多专家学者所研究,由此可见译后编辑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因此,无论是译者个体还是翻译团队在今后的翻译过程中都应该重视译后编辑的有效使用。
3陶瓷文本的译后编辑方法
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将在语言服务实践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将机器翻译、人工译后编辑、翻译项目管理相结合将是未来翻译发展的趋势。
我们拟从词汇、句法等层面,结合自身翻译实践经历,分析出基于机器翻译的陶瓷类译文出现的术语错译、人名地名错译、词义不准确、逻辑}昆乱四种错误类型,并针对出现的错误类型总结出四种译后编辑方法:(1)搜集陶瓷术语表;(2)查证及注释;(3)使用专业性词汇;(4)调整语序,增加可读性。
以期改善译文质量,提供译文修改方向,使相关译员在日后翻译陶瓷类文本时有例可援。
本文中选用的机器译文不止一种机器翻译系统,故例析中简称为“机译”,《中国、朝鲜和日本的陶瓷》的译文简称为“改译”。
3.1搜集陶瓷术语表
术语工作具有规定性、共时性的特点,术语标准化对于技术协作和交流、知识获取、专业翻译、信息检索等具有重要意义。
陶瓷类文本翻译中会涉及很多专业术语的翻译,但是机器翻译输出经常会出现术语错译的现象,让读者不明所以、云里雾里。
若译者可以搜集整理陶瓷相关术语表,并将其进行分类,则将对译后编辑术语规范化提供很好的帮助。
如原文:The base has brown glaze overrun with lavender and grey,and a ring of spur-marks; and the numeral ss u,(four), isincised inside one of the feet.机译:底部的棕色釉面上覆盖着淡紫色和灰色,还有一圈刺痕,在一个脚内刻有数字“su”(四)。
分析:陶瓷术语中并没有“刺痕”这一说法,很显然机器翻译出现了术语错译的现象,且互联网上也很难查找到“spur-marks”的正确翻译。
“spur-marks”在原文中累计出现了40次,如不进行译后编辑,则很难实现高质量的翻译。
但若译者通过查找词典、文献等方式,搜集整理了陶瓷术语表,就不难发现其所指为“支烧痕”,即支钉烧造的痕迹,在瓷器的底部有乳头状的突起,如此便可高效、高质量地解决术语错译这一问题。
在此,我们可提供些许整理陶瓷术语表的方法(1)查找并收集陶瓷词典(2)搜索陶瓷专
业文献书籍;(3)搜集线上、线下博物馆展览中英译文;(4)互联网查询,如:“术语在线(term online)”搜索等。
改译:外底涂褐色护胎釉,有一圈支烧痕,一只足上刻数字“四”。
如表1所示,机器翻译陶瓷术语与原意简直差之千里,而且术语在文中出现次数频繁,若出现错译则会严重影响译文质量。
正因为陶瓷院校的专业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掌握丰富的陶瓷知识,有一手准确专业的陶瓷术语语料,所以我们能实现准确又高质的翻译。
3.2查證及注释
机器翻译目前不能完全替代人丁翻译的原因之一在于不能准确无误地翻译人名、地名。
其次,陶瓷类文本涉及历史、文化等知识,有关史上陶工以及窑址的资料也较难查找。
因此,译后编辑工作在纠正此类型的错误中需要细心查证,必要时还需加注释使读者理解术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如原文:The bowlis decorated with under-glazes of light green, pale blue,and haricot rouge, distributed in plant form in two groups.Perhaps CJenpin.机译:碗上饰有浅绿色、淡蓝色和胭脂红的釉下彩,以植物的形式分两组分布。
也许是元平。
分析:“CJenpin”在原文中指的是人名,但是搜索相关陶瓷人物是查无此人的。
若译者掌握足够陶瓷知识,从机译“元平”中或可考虑元赟这一人物,再根据前文陶瓷“濑户烧茶杯”的描述进行查证,可以发现陈元赟即是原文的正确翻译。
改译:碗施浅绿色、浅青色和胭脂红釉下彩,呈两组植物样式分布。
可能为元赟烧。
(译者注:陈元赟(1587-1671).浙江余杭人,中国明清之际杰出学者,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万历四十七年(1619)东渡日本,在日流寓52年,尾张藩主曾让他主持“御庭烧”,将濑户产的陶土作为原材料,在上面用花绀青的颜料作上字画,再涂上蓝白色的透明釉而制成的陶器称为元赟烧。
)
以上可见我们对原文进行了详细查证后才能做到准确翻译,添加注释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陈元赟在陶瓷领域中做出的贡献,这也是陶瓷译著的显著特点。
如原文:Probably made in the province of Kiangnanin the Sung dynasty.机译:大概是宋朝江南行省制造的。
分析:整体上看这个翻译在行文上是无误的,但若去仔细查证资料,我们发现宋代并没有江南省。
由于陶瓷会涉及较多历史知识,同时我们在进行陶瓷翻译实践时也发现,相比于其它科技类型文本的译后编辑,查证在陶瓷文本的译后编辑中尤为重要。
改译:可能是宋代江南省制。
(译者注:此处可能有误,宋代并没有江南省,江南省是清朝时期的行政单位,文中或许说的是江南地区,下同。
)如此求证才可达到准确翻译的结果,体现了译者认真谨慎的态度。
3.3使用专业性词汇
罗季美和李梅指出:词汇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元素,词汇翻译对译文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词汇错译发生率所占比例远远高出其它类型的译文错误。
我们发现,在陶瓷类文本的机器翻译中,除术语错译外,词汇错译的发生率并不是很高,词义翻译不够准确反倒是一个典
型,尤其是较为简单的词汇。
如原文:Craffito omament in three broad bands. In the centralband is a bold foliage scroll with the hackground cut awayand etched details showing white against a mouse-colouredground: below this is a formal pattern of Vandykes andarches with slashed lines between.机译:纹饰分三条宽幅。
在中央带是一个大胆的叶子卷轴,背景被切开,在老鼠色的地面上显示出白色的蚀刻细节:在这下面是一个正式的范迪克和拱门的图案,中间是斜线。
分析:“band”和“scroll”是陶瓷文本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在《中国、朝鲜和日本的陶瓷》的原文中,相同语境之下,“band”出现了70次,“scroll”出现了63次,其中文意义确实分别为“带”和“卷轴”,但是表达得还不够准确,在陶瓷类文本中其有对应的专业性表达“band”指瓷器上刻有的条状宽带纹装饰,而“scroll”则指画有的花纹等。
改译:刻有3条宽带纹装饰。
中间宽带纹为卷叶纹,边缘处呈白色,下方宽带纹刻有范戴克图案和拱门,中间有斜线。
陶瓷类文本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在词汇表达方面需要准确表达词义,需要更具专业性,特别对于新手陶瓷类译后编辑者来说比较有挑战性。
3.4调整语序,增加可读性
刘宓庆认为:在实质层面,一旦进入意义,翻译从“过程”到“终端产品”都属于美学、属于语言审美。
翻译即是一种交流,让读者理解译文并感受译文的美是译后编辑者的责任。
古往今来,陶瓷受到中西方极多的赞美和追捧,增加陶瓷类译文的可读性,让读者感受陶瓷的魅力是极为重要的。
如原文:In the centreis a four-clawed dragon with bird-headed tail and a”pearl”in relief; the sides are carved with a bold foliage scroll andfluted at the back.机译:正中为四爪龙,鸟首尾,浮雕“明珠”;侧面雕刻有醒目的叶子卷轴,背面有凹槽。
分析:“鸟首尾”的翻译逻辑}昆乱,浮雕“明珠”也很生硬,整句可读性不强,更不用说美了。
原文是指四爪龙有一条像鸟头的尾巴,且四爪龙为中心词,应该调整语序为“鸟尾的四爪龙”。
改译:中心为一条有鸟尾的四爪龙,有浮雕珍珠装饰,侧面刻有树叶条纹,背面有凹槽。
如原文:Porcellanous ware bumt rusty brown inthe unglazed parts. Smooth finely crackled glaze of palelavender grey clouded with smokv brown and broken bvpurplish patches which have the bloom of a ripe peach.機译:瓷器在未上釉的部分烧成了锈褐色。
平滑的细裂纹釉,淡淡的薰衣草灰色,掺杂着烟熏的棕色,被紫红色的斑块打破,有一种成熟的桃子的感觉。
分析:整段原文用词较美,而机译部分却差强人意,缺少美感。
机译文中的“细裂纹”即指开片,译后编辑可以调整其语序并将句子进行适当整合,增加可读性。
改译:末施釉部分烧成锈褐色,淡紫灰色釉光滑精细开片,带有雾状褐色云朵和成熟桃花紫色斑块装饰。
对比机译与改译结果,改译后的内容既简明易懂,又朗朗上口,可见译文美的重要性以及译后编辑的必需性。
4总结
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构成了当下译者主要的工作技术环境要素,其重要性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不断进步而愈加凸显。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在18世纪制瓷技术传人欧洲前,中国陶瓷曾独领风骚近一千五百年。
我们希望通过对陶瓷类文本机器翻译的四种错误类型分析,将总结出的四种译后编辑方法:(1)搜集陶瓷术语表;(2)查证及注释;(3)使用专业性词汇;(4)调整语序,增加可读性,给陶瓷类译后编辑者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帮助其在提高陶瓷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改善陶瓷译文质量。
我们认为,译者有责任结合西方陶瓷学者的研究,更好地去追溯中国陶瓷在西方流传盛行的历史及其背后的原因,促进中国陶瓷文化传播,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