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周作人先生之《喝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周作人先生之《喝茶》
【摘要】本教案以文本淡然、真切的特点,重点赏析喝茶的五种意境,“喝茶”的自然妙味之含义及“茶道”的深刻哲思。
【关键词】喝茶之五境;自然主义之含义;茶道之哲思
周先生是项学大才,思想巨人,欣赏他及他的作品,需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同时也需要有较深刻的人生阅历及人生哲思,这一点对于大一的高职生(每周只有一次语文课),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因此,只有在教授方法上道高一筹,方可让学生有较好的体悟。
本文在教法上作了如下之探讨。
《喝茶》(教案设计)
一、教学重点
(1)喝茶的自然主义即茶道的深刻含义。
(2)淡然、缓和的写作风格。
(3)宁静、清雅、恬淡的意境及所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难点
(1)淡泊的人生哲思,生活本色之体悟。
(2)生活之艺术美(生活的热情及生命之关爱)。
三、教学过程设计(共2个课时)
(一)课前预习
(1)了解相关的茶及茶道的知识。
(2)了解周作人先生的基本信息。
(3)阅读相关的《喝茶》的文章(比较其它作家的“喝茶”了
解本文的特点,丰富茶及喝茶的知识)。
[课前预习重点理利用网络,对“茶”及“喝茶”有一个客观了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 (二)激趣导入
当下物质生活不断提升,各种饮品应有尽有。
红牛、可乐、朱古力……数不胜数,糖尿病发病低龄化趋势严重,发病率逐年上升。
90后是喝着洋饮料长大的,对于清淡的绿茶,似乎已成为久远的历史。
我国的《茶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茶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对自己悠久的历史和魅力的茶文化,我们应该自豪而深思。
周作人先生的《喝茶》让我们顿觉清新,体悟到绿茶的无穷魅力以及喝茶的人生享受即茶道之深刻哲思。
[导入重点引发学生对”茶”的关注,激启对“喝茶”的情趣] (三)比较“烟”、“酒”、“茶”之利弊
烟——原产南非,泊来品,虽然可以消遣,有悠闲之意,但有毒有害健康。
酒——自古有佳酿,然烈酒醉人,酿成悲剧自古有之。
茶——几千年种下的绎珠仙草,是“清风玉露”酿成的仙茗,是凡间纯洁的象征,是宁静致远的聪慧饮品。
[从熟知的“烟”、“酒”比较,突出“茶”之风雅,飘逸,清静之魅力,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
(四)作者其人(学生交流后点评)
周作人:项学大才,思想巨人。
他的《人的文学》中对“平民文
学”、“社会文学”、“写实的人生文学”的积极倡导,在中国文史上一开先河。
以真挚的文体,记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既不坐在上面自命为才子佳人,又不立下风,颂扬英雄豪杰,只自认为是人类中的一个单体,混在人类中间,人类的事便也是我的事了。
[作者点评的目的让学生了解作者行文的主张,从而更好地把握其本文的风格,更好地赏析文本的特色及含义]
(五)内容、结构的整体解析
1.由徐志摩的“吃茶”引出自己的个人的平常“喝茶”。
阐释“茶道”之含义:
“忙里偷闲,苦中作乐”——调节生活;
“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平衡人生;
“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体悟短暂与永恒之哲理;
2.个人平常“喝茶”之境情:
(1)正宗绿茶(清淡):赏鉴其色、香、味、意未必在止渴,更不在果腹,重在自然之妙味。
(社会人生的体悟在自然之妙味之中) (2)茶境:瓦屋、纸窗之下;(朴素,幽静);
(3)茶具:陶瓷(素雅独特);
(4)茶水:清泉(纯静、自然);
(5)茶伴:二、三人(二、三客日胜日趣,素心同调,彼此畅适);
(6)茶食:江南“干丝”(豆腐的佳妙制作,简朴,自然);
(7)茶饭:清茶淡饭中寻其固有之味。
[文章行文真实自然有序,情感真挚朴素,平淡中体现哲理,体现了周作人先生对文学人生的主张——关注人的最根本的,最自然的事。
]
(六)小结通过板书设计更好体现本文的结构与主题
茶道:“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正宗绿茶——茶叶——清淡无味
瓦屋、纸窗之下——茶境——幽静、朴雅
清泉——茶水——纯静清凉
二、三人共饮——茶伴——素心畅适
素雅陶器——茶具——素雅天然
江南干丝——茶食——简朴佳妙
以茶淘饭——茶饭——清茶淡饭固有之味
优游:“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优游人生,断不可少。
”
四、结语
[深刻体悟]人为自然之人,趋之自然为合道。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又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喝茶”一文启示我们以一个冷静的头脑去看忙乱的世界,在喧闹杂乱的尘世保留一份幽情遐思,以清淡自然为人生之本色,以朴素恬淡为致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