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中考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生物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中考知识点
一、选择题
1.下列卫生习惯与预防蛔虫病无关的是()
A.早晚刷牙、洗脸B.不吃没有洗干净的瓜果、蔬菜
C.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D.不随地大小便
【答案】A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详解】
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为饮水和食物。
由分析可知,不吃没有洗干净的瓜果蔬菜、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大便,都能有效的预防蛔虫病;早晚刷牙、洗脸,与预防蛔虫病无关,A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蛔虫病属于消化道传染病,明确该病的传染途径。
2.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
A.传染源B.传播途径C.易感人群D.以上缺一不可【答案】D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详解】
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其中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流感患者等;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传播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如老人和小孩等。
所以传染病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就流行不起来。
故选:D。
【点睛】
知道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即能正确答题。
3.联合国已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
下列对吸烟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吸烟会影响他人健康
B.吸烟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C.吸烟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
D.吸烟产生的烟雾会污染环境
【答案】C
【解析】
【分析】
烟碱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是一种致癌物质,焦油能粘附在肺部造成呼吸困难,烟碱和焦油是吸烟对人体危害的最大物质,一氧化碳虽然有毒。
【详解】
A、吸烟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健康,还会影响被动吸烟人的健康,不符合题意。
B、长期吸烟易患冠心病、肺气肿、肺癌等,大量吸烟能使人中毒死亡,不符合题意。
C、吸烟有害健康,是一种陋习,禁烟主要是为了人们的身体着想,吸烟不是成熟的表现,符合题意。
D、吸烟产生的烟雾含多种有害物质,排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吸烟的危害。
4.学校明令规定学生不可以吸烟,更不允许吸毒,下列关于吸烟、吸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尼古丁、焦油可以诱发呼吸道疾病B.吸毒严重会影响社会安定
C.吸毒一旦染上很难戒除D.吸烟提神并促进脑发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和多种其它金属化合物,首先危害呼吸系统的呼吸道的黏膜,然后侵入肺泡,再通过循环系统继而侵害其它的系统,会引起包括肺癌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
【详解】
A、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可以诱发呼吸道疾病,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A正确;
BC、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很大的损害,可产生异常的兴奋、抑制等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很难戒除,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BC正确;
D、烟雾中大量的一氧化碳同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大240−300倍,严重地削弱了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因此,吸烟使血液凝结加快,容易引起心肌梗塞、中风、脑缺氧等心血管疾病。
D错误。
【点睛】
掌握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毒品的危害与拒绝毒品是解题的关键。
5.时下流行的驴友、暴走等户外运动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户外运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了解必要的用药知识和急救技能,对于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做人工呼吸时,使被救者仰卧,朝被救者的口腔吹气,每分钟16~18次
B.动脉出血,要摁压伤口远心端血管止血
C.遇到突发心肌梗死病人,不要随意搬动病人,应帮助其服药并拨打“120”
D.非处方药的标识是“OTC”
【答案】B
【解析】
如果人突然停止呼吸,但心跳存在时,我们一般应对其进行人工呼吸进行施救,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按照单人复苏方式应为30:2,也就是做2次人工呼吸,就要挤压心脏30次,每分钟16-18次,A正确;
动脉血是从心脏流向全是的血液,血流方向是向远心端流动的,所以动脉出血时应该在近心端止血,故动脉出血,要摁压伤口远心端血管止血,B错误;
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
遇到突发心肌梗死病人,不要随意搬动病人,应帮助其服药并拨打“120”,C正确;
非处方药的标识是OTC,D正确。
6.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这种病于1981年在美国发现,现已在全世界传播蔓延。
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与艾滋病患者的一般接触,不会使人感染艾滋病。
那么艾滋病患者属于()
A.病原体B.传染源C.传播途径D.易感人群
【答案】B
【解析】
传染病流行需同时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源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艾滋病患者是能够散播爱滋病病毒的人,因此艾滋病患者属于传染源。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传染病流行的环节。
7.当遇到别人突发紧急情况时,应力所能及的予以救助,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A.发现有人煤气中毒时,立即设法将其转移到通风处
B.对呼吸突然停止的人做人工呼吸时尽量增大强度、加快频率
C.发现有人心脏病发作,不要随意搬动病人并拨打“120”急救电话
D.用指压、加压包扎等措施帮助外伤出血的人尽快止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发现有人煤气中毒时,立即设法将其转移到通风处,拨打120,同时可以进行
人工呼吸进行自救,A正确;人工呼吸的频率应该和人体自然呼吸的频率相同,B错误;发现有人心脏病发作,不要随意搬动病人并拨打“120“急救电话,C正确;用指压、加压包扎等措施帮助外伤出血的人尽快止血,D正确.。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8.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病毒B.不安全性行为会传播艾滋病
C.艾滋病可通过血液进行传播D.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会感染此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传染源等。
【详解】
艾滋病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因此艾滋病的病原体是病毒,A正确。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B、C 正确。
空气、饮食、握手、拥抱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D错误。
故选:D。
9.对下图中所包含的信息及相关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的病毒起抗原作用
B.该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把入侵的病毒全部消灭
C.该免疫细胞会产生抵抗病毒的抗体
D.该免疫类型是特异性免疫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白细胞),具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作用;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病原体等异物称为抗原。
【详解】
A、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图中的病毒起抗原作用,A正确;
B、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该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把相应的病毒消灭,而不是可以把入侵的病毒全部消灭,B错误;
C、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该免疫细胞会产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C正确;
D、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因此该免疫类型是特异性免疫,D正确。
所以答案选择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抗原和抗体的特点以及免疫的类型。
10.一项关于“跑步真的伤膝盖吗?”的大数据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不合理
...的是
()
A.久坐者关节炎发病率最低B.适度跑步能降低关节炎的发病率
C.过度运动会损伤关节D.关节软骨表面光滑能减少运动时的摩擦【答案】A
【解析】
【分析】
科学、系统的体育锻炼,即可以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又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运动幅度。
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关节面软骨和骨密度的厚度,并可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发达、力量增强、关节囊和韧带增厚,因而可使关节的稳固性加强,使关节减轻负荷。
在增加关节稳固性的同时,由于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周围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提高,关节的运动幅度和灵活性也大大增加。
【详解】
A、科学、系统的体育锻炼,即可以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又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运动幅度。
久坐者影响关节的发育,错误。
B、据表中数据可见:适度步者关节炎发病率相对较低,因此,适度跑步能降低关节炎的发病率,正确。
C、据表中数据可见:职业竞技跑步运动员关节炎发病率相对较高,跑步运动员的运动量比较大,因此,过度运动会损伤关节,正确。
D、关节软骨,表面光滑,能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缓冲运动时产生的震动,正确。
【点睛】
熟记体育锻炼对骨、关节和肌肉的积极影响。
11.下列实例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泪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B.皮肤的屏障作用
C.人注射乙肝疫苗产生抗体D.白细胞吞噬病原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
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
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
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
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注射的疫苗属于病原体,会刺激人体的免疫细胞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
【详解】
泪液中溶菌酶可以使病菌死亡,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不符合题意;皮肤对各种病菌的屏障作用,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不符合题意;人注射乙肝疫苗产生抗体,是利用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注射的疫苗属于病原体,会刺激人体的免疫细胞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C符合题意;吞噬细胞的吞噬作,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不符合题意。
【点睛】
区分两种免疫主要看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形成。
12.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A.给初生婴儿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B.患过天花的人一般不会再患天花
C.给健康人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流感
D.白细胞吞噬侵入体内的病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
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指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包括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性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主要是指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2)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
【详解】
给初生婴儿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患过天花的人一般不会再患天花、给健康人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流感都是使人体产生各种抗体,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属于特异性免疫;白细胞吞噬侵入体内的病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性的,包括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性的,主要指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13.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要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特异性免疫、抗原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D.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或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它包括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和第二道防线(由机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白细胞等吞噬细胞组成);而特异性免疫则是机体内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是指后天生活中受到外来病原体等物质刺激时,产生抵抗该物质的抗体,从而获得防御功能。
【详解】
将减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蛇毒就是抗原。
蛇毒对于家兔是过去从没有接触过的外源性物质,其产生的抗体只对蛇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因此这种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点睛】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14.注射流感疫苗可帮助免疫力较弱的人有效预防感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免疫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
B.注射流感疫苗可直接杀死病原体
C.该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D.注射的流感疫苗属于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
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详解】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因此,注射流感疫苗可帮助免疫力较弱的人类有效预防感冒,是因为疫苗进入人体后,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这种流感具有了抵抗力,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15.给狗注射狂犬疫苗,可以预防狗得狂犬病.其中的疫苗和免疫类型分别属于()A.抗体特异性免疫B.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C.抗原特异性免疫D.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
所以,给狗注射的狂犬疫苗属于抗原.抗体具有特异性,注射狂犬疫苗产生的抗体,只能对狂犬病毒有免疫作用,因此这种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
考点:抗体和抗原。
16.某犬先后接种同种抗狂犬病毒疫苗,血液中抗体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错误的判断是()
A.狂犬病毒疫苗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B.再次注射疫苗,短时间能够产生大量抗体
C.第一次注射疫苗,两周后产生抗体D.第一次注射疫苗后,抗体能持续保护机体【答案】D
【解析】
【分析】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
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详解】
狂犬病毒疫苗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A正确;再次注射疫苗,短时间能够产生大量抗体,B正确;第一次注射疫苗,两周后产生抗体,C正确;第一次注射疫苗后,产生的抗体较少而且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抗体并不能持续保护机体,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疫苗免疫的原理、抗原、抗体特点。
17.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
以下观点你不认同的是()
A.心血管病是心脏、血管疾病的统称
B.高血压、吸烟和肥胖等是导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C.偶尔的醉酒对心血管不会产生影响
D.健康的生活方式会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类疾病,被称为现代文明病。
【详解】
心血管病是心脏、血管疾病的统称,A正确;高血压、吸烟和肥胖等是导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B正确;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等现代文明病的因素,除了遗传和先天性因素外,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如吸烟、喝酒、营养过剩、熬夜、压力过大等,因此偶尔的醉酒对心血管也会产生影响,C错误;健康的生活方式会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D正确。
【点睛】
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特点和预防措施是关键。
18.我国自主研制的埃博拉疫苗首次获得境外临床试验许可,在塞拉利昂启动Ⅱ期临床试验.接种这种疫苗属于()
A.非特异性免疫,保护易感人群
B.非特异性免疫,切断传播途径
C.特异性免疫,控制传染源
D.特异性免疫,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D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其他人所经过的途径或各种生物媒介,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够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产生的这种抗体只针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所以接种疫苗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D 符合题意。
【点睛】
知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即能正确答题。
19.生活中遇到危险或意外伤害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当有人溺水而呼吸停止时,用人工呼吸的方法进行急救
B.当遇到有患者心跳停止时,必须及时进行胸外按压急救
C.当有人煤气中毒而昏迷时,应迅速将此人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抢救
D.某人因车祸导致动脉大出血,应立即在远心端止血,并要拨打急救电话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出现意外、危机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人工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挤压是常用的两种急救措施。
【详解】
人工呼吸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方法,用于救助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等停止呼吸的病人,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人工呼吸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A正确;当遇到有患者心跳停止时,必须及时进行胸外按压急救,错过了时间,患者会有生命危险,B正确;煤气中毒又叫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大得多,血红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样,就使氧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因此,发现有人煤气中毒,迅速关紧煤气阀,打开门窗通风,降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快速移到通风处,再救治,C 正确;某人因车祸导致动脉大出血,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应在近心端用指压法或止血带止血,D错误,故选D。
【点睛】
掌握常用的急救措施,即解决题目,最好又会在必要的时候能用于救助他人。
20.某医院接收一位“非典”病人后,及时隔离并立即开始治疗,这一过程属于() A.控制传染源B.保护易感人群C.切断传播途径D.以上三者都是【答案】A
【解析】
【分析】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详解】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隔离传染病病人的主要目的控制传染源。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