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荀子的社会治理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孟子回答:“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之仕者
会的纷争与动乱。所谓“分”就是“礼”可以
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
用社会分工及等级的方式区分并规范人们不同
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
的身份与地位,使人们能够明确自己在社会中
,国家就能够治理

之欲疾其君皆欲赴愬于王”
所应当担负的义务与责任,以及如何正确获取
即是在社会尚未出现动乱之时,通过制定合理
使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② 孟
的规范、秩序,将社会控制在安定有序的状
子引用告子之言,承认“食色,性也”③为人的
态,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动乱的发生。而“治
本能,在此基础上才有向善的要求。在人性与
乱”则是社会治理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是礼
社会治理问题上,荀子与孟子主要区别在于:
“正”和“分”在荀子这里具有相互关联又
思想上都是提倡德治,注重的是社会治理的道
各自不同的功用。荀子认为,“礼”有正身的作
德属性,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而对于代表社
所谓“正身”也就

用。“礼者,所以正身也。”
会规范的“礼”在具体的政治操作层面的重视
是自觉遵守礼法、准则以完善自己的个人修
程度不够,也缺乏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尤其
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与阐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
齐 之 以 礼 , 有 耻 且 格 。”“ 苟 至 于 仁 , 无 恶
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之分,则不能
这些话都是强调道德在社会治理中的重

也。”
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
要作用,意思是只要人们具有了一定的道德素
崩乐坏造成社会机体极大损毁,再去通过改
孟子认为人的本能是“欲”,欲来源于人的生命
革、更新的方式予以修复、补救,这应该说是
意识,这一意识既有对自己生命的珍视也有对
社会治理的后续手段。“君子治治,非治乱也。
他者生命的关怀,故在欲之中包含着“善端”,
曷谓邪?曰:礼义之谓治,非礼义之为乱也。
促使人性趋向于善,因而社会治理的主要路径
强大,社会也能够安定。因此,在孟子看来,
与这种义务、责任相匹配的权利、利益,不至
统治者只要在施政时怀有仁爱之心,广施仁义
于超越自己的社会分工及等级去谋求过分的权
之策,为人们谋求安居乐业的环境与条件,就
利、利益,从而引发对社会资源的过度争夺而
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戴,将国家、社会治理好。
导致动乱。
所以,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在社会治理
通过必要的社会规范与秩序即“礼义”的制定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
与实施,使社会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对动
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
乱的治理并不仅仅是结束动乱,而是消除产生
最为天下贵也”⑩。而在他的表述中,通常是把
动乱的根源,这就是他所谓“非案乱而治之之
两者并举,称之为“礼义”,但其辞意所指,往
养。一个人懂得了“礼”,就可以明是非、辨荣
是对于国家行政的制度化建设较少论及。因
辱、知尊卑、懂礼让、守诚信、不苟且,就可
此,荀子对“礼”在国家治理方面地位与作用
以成为人人称赞的君子,反之则为小人。从群
的强调,对“礼”作为“法治”形态在理论上
体而言,“礼”有和谐的作用,使人能够“体恭
的充分阐述,应该说是其对儒家社会治理思想
本质是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
人性,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虽与孟子不同,但
规范、秩序,以此保障社会安定Fra bibliotek序和人民安其人性观并非不合儒家传统。因为对人的欲望
居乐业,也就是“善治”。他认为社会治理的最
问题,先秦儒家皆是认同的。孔子认为人而有
高原则是“治治”而非“治乱”。所谓“治治”
欲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加以否定。“富与贵,
故去乱而非治乱也,去污而非修污也。治之为
则是人经过了理性之“辨”后而生发的属性,
名,犹曰君子为治而不为乱,为修而不为污
56
Copyright©博看网 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也。” ⑥ 据此可以了解,荀子把社会治理看作是
方之士” ⑨ ;一为“义”,也就是道德准则,如
人用理性形成的规范即礼法制度控制本能泛
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⑤ 这与孟
滥,从而形成的结果。正是从对人性的这一分
子可谓是殊途同归。
析与认识出发,荀子建构了自己社会治理的思
想体系。
从儒家的文化立场出发,荀子对社会治理
有一个总体性的思想主旨,这就是社会治理的
对于人性的问题,孔子很少论及。孟子论
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的
。这一社

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现象。那么控制欲望的无限蔓延,减少或消除
会治理模式可以称之为德主礼辅。
社会纷争与动乱,就必须建立起以“礼义”为
孟子论社会治理,更多侧重于“义”,也就
架构的社会规范及秩序,形成以“礼义”治国
是道德教化。他认为,人性的本源是与人的生
成,这就是人作为自然之物的本能与作为社会
史上和学术界还有一些争议,他的一些见解与
存在之物的属性的组合。荀子将其称之为
孔子、孟子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但统观下来, “欲”和“辨”。“欲”作为人的本能无所谓善恶
荀子思想的儒家文化本色还是不容抹杀的。本
之分,只是生命的自然需求。但人之所以为
文仅就荀子对社会治理的思想略作探讨,以阐
说:“亦有仁义而已矣。”“王如施仁政于民,省
“礼”可以为社会制定出一套人们普遍遵循的行
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
为规范与价值准则,能够匡正人们的一切社会
,就

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活动,使人懂得做人及与人相处的道理,使人
可达到民富国强的效果。在回答齐宣王问政
们的活动不至于因欲望的无限制发展而造成社
试论荀子的社会治理思想
季桂起 *
【摘
要】 荀子的社会治理思想基于他对人性的分析与认识,其思想主旨即社会治理的本
质是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秩序,以此保障社会的安定
有序和人民生活的安居乐业,也就是“善治”。在荀子社会治理思想中,“礼
义”是极为关键的要素。从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出发,他突出强调“礼”的作
道德水平,以道德教化作为治理的主导。他认
去制约。失去了这种制约,社会就会纷争不断
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在于道德沦丧,人们缺少仁
而走向“乱”。“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


爱之心。“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 ⑦ 荀子对“礼
以,道德建设是社会治理的关键。孔子说:“道
义”的产生、性质、功用等进行了细致地辨析
故君子者,治礼义者也,非治非礼义者也。然
就是通过道德感化,启发人的善端,使之建立
则国乱将弗治与?曰:国乱而治之者,非案乱
起人人关爱、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荀子则认
而治之之谓也,去乱而被之以治;人污而修之
为欲代表着生命对资源的不断索取,具有贪婪
者,非案污而修之之谓也,去污而易之以修。
的性质,如不加以控制,会更多趋向于恶。善
着不同的人性发展指向。沿着“欲”的方向一
理达到人人向善的局面,实现儒家“善治”的
直发展下去,人就会走向恶;而沿着“辨”的
政治理想。“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
方向发展,人则会走向善。恶是人的自然本能
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
的泛滥,是自然本能不可控制的现象;善则是
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
认为,统治者如能将这种“不忍人之心”用之
度,如“绳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规矩
于施政,就会达到社会治理的良好效果。“以不
者,方圆之至;礼者,人道之极……不法礼,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
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
上。”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问政于孟子,孟子
57
Copyright©博看网 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就成为政治范畴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中
国古代一些文化先贤对社会治理有许多可贵见
荀子的社会治理思想基于他对人性的分析
解,荀子即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从总的
与认识。在对人性的认识上,荀子秉持的是自
方面看,荀子关于社会治理的思想,是以儒家
然人性论。他认为人性深层的内涵由两部分组
文化为基础的。尽管关于荀子的儒家身份,历
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
质,社会自然就会趋于安定。在回答季康子问
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
政时,孔子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
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 ⑧ 在荀子的思想
把用道德

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里,人之“欲”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人生
感化提高社会风尚作为社会治理的首要方面。
得的权利,消除不必要的利害纷争,实现人人
在社会治理中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义”在荀
和睦相处,反之则会陷入社会动乱。按照荀子
子的社会治理思想中仍然占有比较重要的地
的说法:“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
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荀子并没有把社会治
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
理简单看做是一种道德行为,而是从社会治理
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恶害,世人之所生而
其表现形态就是“礼义”。社会之所以要用“礼
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义”进行治理,原因便在于人性之恶不会自发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
消除,必须要以制度化的规范加以匡正。“人之
以其有辨也。”在荀子看来,欲望生来具有,这
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
之必须,是生命存在的前提,无欲则无生,生
当然,孔子也并非不言“礼”,如他说:“不学
命的存在就在于欲望的达成;但另一方面,它
礼,无以立”,但在社会治理中“礼”只是作为
又是人间纷争动乱的根源,因为欲望的特性就
“德”的补充,用以规范人的行为,并不具有主
是求索无止尽,容易泛滥无度,造成“求而无
导的作用,如“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
的文化传统。
命意识相互交融的善念。人生而为人,本能上
就有“善”的基因,这就是所谓“不忍人之
二、“礼义”为重而教化为辅
心”。孟子将其归纳为“四端”,即“恻隐之
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荀子所说的“礼义”这一概念,主要包含
。孟子

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礼”,也就是社会制
与动物同源,理性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人性之
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
属。“辨”的作用在于人能够区分自己的社会关
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
系,并由这种社会关系形成伦理意识。“故人之
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
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以其有辨
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
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
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
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① 在这里,荀子
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
把人性理解为一个由自然本能与社会属性而组
而归于治。” ④ 但荀子也认为社会治理的根本目
合的二元结构。在这个二元结构中,分别包含
的也是要让人性趋向于善,通过“礼义”的治
用,在道德教化之外,更看重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对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荀
子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以“礼”行政、礼主刑辅,强调仁、义、威三者
并重,主张德威并举、礼刑兼用,重视以“礼”为教。
【关键词】 荀子 社会治理思想 以“礼”行政 礼主刑辅
人类自从具有了社会形态之后,社会治理
一、“欲”“辨”之分与社会治理
谓也,去乱而被之以治”的涵义。
往侧重于前者。对于社会治理来说,荀子似乎
在荀子社会治理的思想中,“礼义”是一个
极为关键的要素。社会之所以需要“礼义”,就
也更看重前者的作用。这一点是他的社会治理
思想与孔子、孟子有所不同的地方。
在于组成社会的人有欲望之需、权利之求、利
孔子认为,社会治理的关键是提高人们的
益之争,这就必须以政治的手段和道德的方式
。一个社会懂

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
的一大拓展与贡献。
得了“礼”,就可以别男女、区上下、尊律法、
当然荀子作为具有儒家文化背景的思想
求互助、达和谐,使得人们能够分清自己的社
家,不像以后的法家,全然摒弃以德行政的思
会身份与地位,明确自己应担负的义务及应获
路而单纯突出法治的作用。他也认为道德教化
人,还在于人后天在社会关系及活动中形成的
述其中的儒家文化内涵及其个人特色,并从中
理性,也就是“辨”。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
发掘其对现代社会治理的某些启示。
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
* 季桂起,德州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55
Copyright©博看网 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