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状动短语到条件连词_只有_语法化的发展历程和演化动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间只有一画者二,到有三画, 方成干卦。(北宋·《朱子语类》) 除了(!")、(!,)以外,和《朱子语类》同一年代 的乃至南宋及元代的文献中,都很难再找到“只 有”与“方”表示条件关系的例子。相反的是,在明 代以后,“只有”与“方”(或“方才”、“才”)的组合有 很多依然碰巧用到了一个句子里面去的(当然也 有一部分表示条件关系),而一直要到清以后这样 的条件关系的用法才大量存在。如果北宋已经形 成了这种条件关系的“只有 % 关联副词”结构的 话,为什么在之后的朝代反而很难找到这样的结 构呢?所以(!")、(!,)宜看作为“只有”表达条件关 系的雏形。 近代汉语部分中,比较多地出现“只有”和 “方”、“方才”、“才”等连用的情况(先不论他们是 否是关联词语),是从明代开始的;但是这时的“只 有”和“才”这些关联副词只是碰巧用到了同一个 句子中,而不构成条件关系,这里的“只有”还是倾 向于状动短语,与“才”等关联副词往往不在同一 层次里面。下面例句中的“只有”和“方才”、“才”都 不是完全不相干的:
以上这些例句带有明显的状动短语“只 + 有” 的意义的,试比较:
但是,在这些句子中,去掉了状动结构“只 有”以后,句子语义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主要是
(!!)官员中只有杨志在颖州等候孙 立不来,在彼处雪阻。
表现在表限定性的状语“只”上面。试比较: (%)桌子上只有十个苹果。(体现出
说话人认为苹果的数量少) 桌子上十个苹果(。 &“桌子上有十个
二、作为副词的“只有”
百官中只有李儒抱病在家,不能出 迎。 我们发现,(!!)中的“只有”看上去与状动短 语“只 + 有”的形式是非常相近的。但是他们和本 文之前的状动短语的例句的差别在于:这里的“只 有”后面跟的是一个动词性的结构。(而“只 + 有” 后面跟的是名词性结构) 那么,既然表达关联作用,())、(!*)中的“只 有”是作为副词还是连词呢?张谊生(’***)指出, 判断一个词是关联副词还是关联连词,其区别就 在于是否出现于互相依存的关联语境中。副词虽 然也具有连接功能,但修饰、限制、评注功能是第 一位的;连词虽然也隐含有一定的修饰功能,但关 联功能却是最主要的。())、(!*)中的“只有”,主要 还是为了突出杨志、李儒的唯一性(即与其他人的 行为不同),主要做的还是修饰、限制的作用;虽然 也表示转折,但是突出与众不同的功能是主要的, 转折是次要的。所以这里的只有本文还是算作是 关联副词的,记作“只有 !”。 ’(“只有 ’” 我们今天意义上的一般副词“只有 ’”,在近代 才开始出现在书面语中的。!
关键词G“只有”;语法化H 演化动因 中图分类号:0%!" 文献标识码:I 文章编号:!&&% J A!%"(A&&B)&’ J &!!" J &K
引言 现代汉语中的“只有”,前人一般分析为以下 三种语法结构:限定副词“只”L 存现动词“有” (如“桌子上面只有一个苹果。”)、副词“只有” (如:“既然你们都不肯去,我只有自己去了。”)和 连词“只有”(“只有你在我们身边,我们才会觉得 温暖。”)。根据语法化的一般规律,后两者都应是
情况下是通过两个名词性结果来构成的,而不一 上面所说的“只有 ’”,如“我们只有硬着头皮干到
定需要动词性结构,如“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 哪里就是哪里了”。在这里,“只有”相当于“只好”、
隙,寄寓於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晋·陈寿 “只能”、“只得”。
《三国志》)一句中的“刘备天下枭雄”,我们可以
三、“只有”连词化的发展历程
!’“只有”和关联副词的组合 “只有”是什么时候逐渐成为连词的,前人还 未作专门的研究。事实上,就整个近代汉语研究 情况来看,连词的研究还显得很不足。之所以会 出现这样的现象,蒋绍愚、曹广顺在《近代汉语语 法研究综述》一书中提到,因为近代汉语研究的 对象是口语材料,而口语材料中连词出现的情况 比书面语少得多。 本文认为,“只有”逐渐成为连词,是在关联副 词处于前后分句中的中间的用法中进一步虚化而
是作为副词的“只有”,也有必要区分为“只有 !” 和“只有 A”。
(%)天地间只有六层阳气,到地面上 时,地下便冷了。(北宋·《朱子语类》)
前人对于“只有”语法化的研究比较少。席嘉 (A&&")认为,“只有”的连用出现在唐代,但一般 都是副词“只”修饰和限制“有”。“只有”在条件从 句中表示“仅仅有某种条件出现时”,这种用法在 唐代也已经出现。“只有”与关联副词形成固定组 合,共同表示必要条件关系,这种组合出现在南 宋。“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的关联组合何时 定型,凭现有材料还难以确定。
($)桌子上有一个苹果———桌子上 一个苹果
教室里有三个人———教室里三个人
处雪阻。(北宋·《大宋宣和遗事》) (!*)既至城外,百官俱出迎接。只有
李儒抱病在家,不能出迎。(明·罗贯中
可见,一些汉语的判断句和存现句本身去掉
《三国演义》)
动词性结构也能够成立。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句子 去掉“只有”以后依然能说的原因了。
张睿
(上海师范大学 语言研究所,上海 A&&A%")
摘 要G 现代汉语中的“只有”,可以分为状动短语“只有”、副词“只有 !”、副词“只有 A”和连词“只有”四种语法 结构。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处在一条由实入虚的连词化发展历程之中。“只有”连词化的演化动因,一个方面 是“只有”后所跟成分以及“只有”本身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其在句中的地位发生变化H 另一方面是具有一定语义 关系的句式对于“只有”词义产生的反作用。
(!()只有我这个病号蹲在家里。 ———%只能我这个病号蹲在家里。
我这个病号只有蹲在家里了。——— 我这个病号只能蹲在家里了。 再次,两者虽然都可以用在复句中,表示转 折等意义,但是两者的语义是有区别的。试比较:
(!))*’ 兄弟姐妹们都出门去了,只有 我这个病号蹲在家里。
+’ 兄弟姐妹们都出门去了,我这个 病号只有蹲在家里了。 例(!)*)中的“兄弟姐妹们都出门去了”强调 “出门的是‘兄弟姐妹’这些人”,而(!)+)中的“兄 弟姐妹都出门去了”强调“兄弟姐妹们都有出门 的能力或条件”。 可见,作为副词的“只有”还是有着两种不同 的类型的,有必要作以区分。
陈文中没有提到的是:现代汉语中还存在另
把它变换为“刘备,天下枭雄也”或“刘备是天下 一种副词性的“只有”,即为“只有 !”,它的出现要
枭雄”,都不会改变句子本身判断、存现的意义。 更早些:
这种用法一直延续至今,如下例说法在现代
())李进义等十名,运花石已到京
汉语中也是不影响交际的:
城;只有杨志在颖州等候孙立不来,在彼
如果只有后跟的对象对于说话者来说是独一无二的事物那么这个时候只有带有的主观评价义就不再是少而是强调唯一性了综上所述今天的状动短语只有的用法依旧延续了下来只表示范围上的修饰有表示存现或者判断只有合在一起除了表示程度上唯一或者少量的存在以外还带有说话人主观认为的少唯一等的意义
第 %& 卷 第 ’ 期 A&&B 年 !A 月
本文将把现代汉语中的“只有”分为状动短语 “只 L 有”、副词“只有 !”、副词“只有 A”和连词“只
有”四类来论述。旨在阐述“只有”从状动短语到条 件连词的连词化发展历程以及其演化动因。
一、状动短语“只有” 一般认为,状动短语“只有”最早的用例出现 ————————————————
(")咱们只有十数个人。(元·《老乞 大新释》) 在现代汉语中,作为状动短语的“只有”被延 续了下来,并被广泛地使用。如:
收稿日期:A&&B J &B J A’ 基 金 项 目 :上 海 市 社 哲 项 目“ 语 法 化 理 论 与 汉 语 虚 词 的 发 展 与 演 化 ”(A&&’ NOO&&’ ) 作者简介:张睿(!BMK J ),男,天津人P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硕士生。
!!"
也不会影响我们理解其原来的意义(如例(#) 用在动词性词组前,表示在某种情况下不得不采 等),这是因为古代汉语中表示判断、存现,很多 取的行动或必然出现的情势。这里的“只有”即为
在唐代。在这里“,有”都是作为一个动词使用的,而 “只”作为副词修饰动词“有”,“只有”是两个词,如:
(!)尔只有一个父母,更求何物。(唐·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A)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 李白《李白诗全集》) 在唐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只有”也
后于状动短语而产生的。但前人没有指出,同样 只作状动短语,如:
苹果”,但不能体现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咱们只有十数个人。(体现说话人
认为“咱们”的人少) 咱们十数个人。(不能体现出说话
人的主观态度) 十个苹果,到底是算多还是算少,在不同的 语境中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加入了“只有”,那 么只能表示一种说话人认为“少”的意义。 如果“只有”后跟的对象对于说话者来说是 独一无二的事物,那么这个时候“只有”带有的主 观评价义就不再是“少”,而是强调“唯一性”了, 如例(!)。 综上所述,今天的状动短语“只有”的用法依 旧延续了下来,“只”表示范围上的修饰,“有”表 示存现或者判断,“只有”合在一起除了表示程度 上唯一或者少量的存在以外,还带有说话人主观 认为的“少”、“唯一”等的意义。
(!.)只有一件,知己知彼,才能百战 百姓。(明·《三宝太监西洋记》)(“才”对 应的是“知己知彼”)
(#/)前边只有三四十里,便到歇宿所 在,还该赶去,才是道理。(明·冯梦龙《醒 世恒言》)(“才”对应的是“还该赶去”) 以上各例中,“只有”修饰的都是名词性成分, 没有充当衔接句子、表示分句间关系的功能。可见 这里的“只有”没有虚化。 后来,“只有”大量地同“才”、“方才”等词出现 在一句之中。“才”、“方才”表示的是时间先后顺 序,“只有”表示的是达到某种条件。如:
!!"
朝宫廷艳史》) “只有 #”在句中是充当副词性的,但其语义 中还是带有微弱的存现和判断的意义。“只有去 侍奉皇帝”既包含了“只能 $ 只好去侍奉皇帝”的 意义,又包含了“只存在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就是 去侍奉皇帝”,而后者是带有存现义的。所以本文 认为与其说作为副词的“只有”相当于“只好”、 “只能”、“只得”,还不如说作为副词的“只有”是一 种在意义上是更抽象的“只 % 有”的结合,在形式 上是不可分开,“有”失去了动词性短语的功能,整 个“只有”在句中起到的是副词的作用。 &’“只有 !”与“只有 #”的比较 “只有 !”与“只有 #”都是在句中充当副词的, 但是用法上却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后者可以替换为“只好”、“只能”、“只 得”等,句义基本不变;而前者不能替换。 其次,后者在句中的位置往往是位于主语之 后;而前者在句中的位置往往是位于主语之前 的。对于以上两点的区别,试比较:
作为副词的“只有”可以分为两类:不充当关联 作用的副词和充当关联作用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词。为了表达方
(!’)只有等他事毕回来,少不得就 得知这桩快事了。(清·《儿女英雄传》)
便,本文暂且将充当关联作用的副词“只有”记作
(!,)本来我想请上皇做主,替你选
“只有 !”,不充当关联副词的“只有”记作“只有 ’”。
个乘龙快婿,不料事与愿违,江山已经易
!(“只有 !” 陈伟林(!))))一文中说道,副词“只有”往往 ————————————————
主,天下已归张氏,你要想受封号,做妃 嫔,只有去侍奉楚帝。(民国·《宋代十八
! 因 为 在 古 代 汉 语 和 近 代 汉 语 中 ,“ 只 有 ”中 的“ 有 ”或 多 或 少 会 带 有 单 独 的 词 的 色 彩 。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 0*-1231 4)-. 5,6*78+9 :3-;<3+7 4)..3=3
# C<1.)7)D<9 -,6 E);1-. E;13,;37$
>).? %& @)? ’ F3;? A&&B
从状动短语到条件连词
———“只有”语法化的发展历程和演化动因
(K)破屋里出奇地寂静,只有那屋顶 破洞上面覆盖着的竹笪,轻轻地霹啪作 响。(欧阳山《苦斗》)
(’)我们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爬 也要爬到汶川去!(《人民日报》A&&M) 因为以上的“只有”都是状动短语,所以如果将 “只有”去掉的话,句子便会因为缺少成分而缺少动 词性成分、甚至不成立。即便去掉“只有”以后句子依 然成立的,其表达的含义也有一定的差别。 至于上述各例中的很多句子去掉“只有”以后
来的。“只有”成为连词的标志,是出现于复句中间 的。虽然在《朱子语类》中能找到以下两个例句如:
(!")盖虽曰“仁能守之”,只有这勇 方能守得到头,方能接得去。(北宋·《朱 子语类》)
(!,)今日之军政,只有君相上下一 心,拣之又拣,如太祖时,方好。 以上两例中的“只有”和“方”是有一定的条件 关系的。但《朱子语类》中同时也存在“只有”和 “方”只是碰巧用在了一个句子里,两者相互间没 有条件关系的,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